钢笔的悲剧
钢笔,多好的钢笔,如今就躺在地摊上,让人选购。它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也不再是让人瞧得起的身份的象征,它们只是曾经的勇士,在纸上奋战多年的骁勇战将,如今战争没有了,这些战将也就跟着熄火了,变成一无所用的过去式。
就写而言,当今还有谁不用水笔?课堂里的作业,有谁用得上钢笔?签字的,又有谁还那么正规签上一笔漂亮的钢笔字?即便是舞文弄墨的,在读书笔记上记点什么,也是用水笔代替,就是那些练硬笔书法,平时也很少有人再用钢笔。由此想起当年的知识分子,唯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中山装的上口袋上,插上一支钢笔,以显示出知识分子的标志。一般的老百姓谁会没事去插一支钢笔?他们最实惠了,觉得钢笔放在上口袋处也没有用,于是干脆取消钢笔的地位。
现在已经走进信息时代,人们就是投稿,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取出文稿纸,用钢笔在文稿纸上极为认真地撰写钢笔字,生怕自己不认真,使自己的文章让编辑看不清楚,影响到自己文稿的分量。他们越写越多,越多越写,于是消耗了大量的时间,而文稿成为铅字作品刊登出来,又更加鼓舞撰稿人的信心。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撰稿人的钢笔字也就越来越好。现在呢,才不管钢笔字如何,只要把稿子发过去就可以了。作品刊登时,根本就不需要钢笔字,也不需要文稿纸,因此,一辈子在文稿纸上奋战的战将,就不得不失去耀眼的光环,不得不甘心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不甘心又有何用?时代在变,钢笔的地位也在变化。
当我在地摊上,看见这些出色的钢笔,还是崭新的钢笔,心中就浮起一种悲伤的感觉。太可怜了,崭新的钢笔,躺在地摊上,不过是10元,也没有几个人去买,这种悲剧让人怎么忍心去看?我只能尽自己的所能,买下一点钢笔,至于其他,我也无法再购,只能带着心中的遗憾离去。
唉,楚霸王只能用在“破釜沉舟”的冲锋陷阵中,才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到了和平年代,他再凶猛也就无所作为,历史就是这样残酷。对了,难怪孔子说,君子不器,那是要学生成为多面手,不能仅仅有一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