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林庐景林堂万国公报》



景字,指佩服、敬慕。
昆山路135号东吴法学院校内礼拜堂,1923年为纪念牧师林乐知,改建为教堂取名景林堂。砖木结构三层楼平面拉丁十字形,北立面及西立面尖拱窗为哥特式,内部2层为礼拜大堂和侧廊,后部有架空楼座。教堂能容纳1500余人,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基督教礼拜堂。
景林庐,建于1923年英式风格的公寓,最早出现在虹口的五层建筑,整栋楼最漂亮的就是它的金顶,略有安妮女王时期的建筑特征。建筑外观以青砖为主,卷和装饰线脚用红砖,主立面设连续的卷柱式外廊,卷窗采用半圆型、弧型、三角型、双联卷等多种形式施简化的古典柱式。
英式公寓建筑景林庐当年是给景灵堂神职人员,教友居住的。坊间传说当年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初到上海,就住在这幢房子里后设慰安所。
昆山路沿街多为旧式里弄和许些公共建筑,砖红色和灰色主色调楼房大多不超过三层,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PS:《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原名CHURCH NEWS早期为周刊,林华书院名义出版,上海美华书馆负责印刷。起初为宗教性质刊物林,教会新报着重刊登阐释教义的文章,以及沟通教徒教友情况和各地教友来信等。
《中国教会新报启》:俾中国十八省教会中人,同气连枝,共相亲爱,每礼拜发给新闻一次,使共见共识,虽隔万里之远,如在咫尺之间,亦可传到外国有中国人之处。西学新知之总荟在1896年维新前后,发行量曾高达38400份,1903年发行量达5.4万多份,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
李鸿章、张之洞日本天皇长期订阅这份杂志。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上李鸿章书”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光绪皇帝曾购回广学会出版的89种书籍和全套《万国公报》。
1876年清政府表彰林乐知的贡献,授予他五品顶戴官衔。
第二份《万国公报》1895年康有为负责,两大弟子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报名袭用广学会的《万国公报》后改名为双日刊。当时的知识分子如果想要了解西方的知识学问的话,一定要看万国公报。
活字印刷,每册注明出版年月无编号,封面有紫红色“中外纪闻”四字。除选登阁抄、译载新闻外载“格致有用之书”,探讨万国强弱之原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1899年公报最早把马克思以及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来,中外纪闻发刊一个月零五天遭禁,
1907年林乐知在上海病逝后《万国公报》终刊。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每天做一件小事来对抗漫长的虚无87篇内容 · 13.1万次浏览
- 生活就是要吃好喝好,秋膘贴好3964篇内容 · 50.2万次浏览
- 秋招里的海投真的有用吗?1.0万+篇内容 · 1846次浏览
- 母女关系是我此生最珍贵的关系29篇内容 · 15.3万次浏览
- 你心目中的氛围感艺术神图15篇内容 · 4.6万次浏览
- J人给P人的亿点小震撼101篇内容 · 15.5万次浏览
-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为家里老人改造或发明一件什么东西?659篇内容 · 5.6万次浏览
- 我的养老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80篇内容 · 9.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