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有志于去美国读人文学科的孩子们
http://chronicle.com/article/We-Need-to-Acknowledge-the/64885/
最近我在美国《高等教育时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上看到一组文章,大意是美国的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正面临危机,用大白话说,美国学术界的主流媒体正在劝退。
这篇文章是宾州大学英语系的教授写的,调子十分灰暗。现在经济不景气,就业市场疲软,长教职(tenure-track)职位稀缺,大量的工作都是临时工。很多博士毕业生不得不打几份临时工以维持生计,有些则长期挣扎在贫困线,比研究生时期做助教好不了多少。而博士训练的内在问题更大,博士生被要求成为专家,在自己狭窄的领域内工作,而大部分工作都是教职,找的是能教各种各样课的通才。这一训练和实际要求的不合,更降低了博士的就业机会。文科博士的训练年限过长也是个问题,平均毕业年份是9年,并不是因为这些学生真的需要那么久才能学成。因为招生过多,教授往往无暇顾及学生,学生缺乏指导,自生自灭。学业的延长更是由于博士生为了维持生计,必须做助教和助研,反而没有时间做自己的研究。在这个艰难的求学过程中,高达43%的博士生最终没能拿到学位——当然,这对已经相当艰难的就业市场也是有好处的啦。
这位教授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1,少招研究生。2,3,学校应公开研究生信息,平均毕业年限,中途退学比例,就业率和就业单位,毕业到找到工作的平均时间等等,以使学生在入学前就对未来前景有所准备。4,鼓励并且帮助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圈以外找工作。5,我们仍需坚持人文学科的研究(大棒后的胡萝卜吧,呵呵)。
看了这篇文章后面的评论,简直是哀鸿遍野啊。有愤怒的、有赞同的、有迷惘的。有位读古典学的朋友伤心地说,将来很可能找不到长教职工作,即使找到也可能离家很远,这可怎么对得起父母啊,父母几乎倾家荡产供他(她)读书,他(她)在考虑去商界,他觉得自己在写作上的训练也许可以用在市场营销和广告上,但是谁会雇他呢?
这就是现实。最近好几位豆瓣上的朋友问我申请美国学校phd program的事情,都是想读文科学位的。我觉得除了申请技巧以外,美国学术界的现状和危机也是应该考虑的。读文科的本来就没指望赚大钱,但是如果付出7-9年的时间和精力,前景真的只是“终身贫困和就业不足(lifetime poverty and underemployment)”(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Cary Nelson语,发表在2010年1、2月份的Academe上),那是不是还值得尝试呢?当然,在美国读文科的可以回国就业,但是国内文科一样面临着产能过剩,就业困难的问题。我去年回国找工作,上海一个211高校一个有特殊津贴的讲师位置,不过是8-10万(税前)。如果不是我有国外的学位,恐怕这样的位置都找不到呢。
作为过来人,我知道我们当初选择这个行业,都是有热情和野心的,并不单单把这当成是一份工。对我而言,人文学科是具有某种永恒价值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摆脱无聊重复的日常生活的更高的生存方式。但是,我现在逐渐意识到,把个人的超越理想寄托在一个职业上,往往会失望。学术圈和商业圈一样,不过是一种职业选择,谁也不比谁更高贵。而个人的超越理想也无须通过读博士做教授来达到,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独立思想的能力,就不会陷入平庸。
当然,每个圈子里面都有“明星”。每年总有新的教职空出来,需要招人,即使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去年在美国的中国历史(含东亚史研究)长教职空缺就有15个左右。其中Penn State的位置,我申请了,在电话面试阶段就被刷下来了,最后拿到职位的是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的一位应届博士毕业生,美国人。我相信这位同学就是今年的“明星”。看她的CV,教学、社会活动、出版物、研讨会发言,一应俱全。这样的人是不用发愁找工作的,即使只有1个position,她也能申请到。还有一个liberal arts college的位置,我也参加了面试,最后拿到职位的是一个中国人,他在一个小公立学校已经做了两年助理教授了。这两种人最后都能拿到职位:才华横溢的和锲而不舍的。如果你符合其中一条,而且相信自己是真心喜欢这个职业,那么不妨勇往直前吧。
最后补充一句,我去年毕业也试图在美国找工作,但没找到。如果有人觉得是因为我没吃到葡萄而说葡萄是酸的,我也没办法。只是本着良心,我想说一些也许不会有人对你说的话。
最近我在美国《高等教育时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上看到一组文章,大意是美国的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正面临危机,用大白话说,美国学术界的主流媒体正在劝退。
这篇文章是宾州大学英语系的教授写的,调子十分灰暗。现在经济不景气,就业市场疲软,长教职(tenure-track)职位稀缺,大量的工作都是临时工。很多博士毕业生不得不打几份临时工以维持生计,有些则长期挣扎在贫困线,比研究生时期做助教好不了多少。而博士训练的内在问题更大,博士生被要求成为专家,在自己狭窄的领域内工作,而大部分工作都是教职,找的是能教各种各样课的通才。这一训练和实际要求的不合,更降低了博士的就业机会。文科博士的训练年限过长也是个问题,平均毕业年份是9年,并不是因为这些学生真的需要那么久才能学成。因为招生过多,教授往往无暇顾及学生,学生缺乏指导,自生自灭。学业的延长更是由于博士生为了维持生计,必须做助教和助研,反而没有时间做自己的研究。在这个艰难的求学过程中,高达43%的博士生最终没能拿到学位——当然,这对已经相当艰难的就业市场也是有好处的啦。
这位教授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1,少招研究生。2,3,学校应公开研究生信息,平均毕业年限,中途退学比例,就业率和就业单位,毕业到找到工作的平均时间等等,以使学生在入学前就对未来前景有所准备。4,鼓励并且帮助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圈以外找工作。5,我们仍需坚持人文学科的研究(大棒后的胡萝卜吧,呵呵)。
看了这篇文章后面的评论,简直是哀鸿遍野啊。有愤怒的、有赞同的、有迷惘的。有位读古典学的朋友伤心地说,将来很可能找不到长教职工作,即使找到也可能离家很远,这可怎么对得起父母啊,父母几乎倾家荡产供他(她)读书,他(她)在考虑去商界,他觉得自己在写作上的训练也许可以用在市场营销和广告上,但是谁会雇他呢?
这就是现实。最近好几位豆瓣上的朋友问我申请美国学校phd program的事情,都是想读文科学位的。我觉得除了申请技巧以外,美国学术界的现状和危机也是应该考虑的。读文科的本来就没指望赚大钱,但是如果付出7-9年的时间和精力,前景真的只是“终身贫困和就业不足(lifetime poverty and underemployment)”(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Cary Nelson语,发表在2010年1、2月份的Academe上),那是不是还值得尝试呢?当然,在美国读文科的可以回国就业,但是国内文科一样面临着产能过剩,就业困难的问题。我去年回国找工作,上海一个211高校一个有特殊津贴的讲师位置,不过是8-10万(税前)。如果不是我有国外的学位,恐怕这样的位置都找不到呢。
作为过来人,我知道我们当初选择这个行业,都是有热情和野心的,并不单单把这当成是一份工。对我而言,人文学科是具有某种永恒价值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摆脱无聊重复的日常生活的更高的生存方式。但是,我现在逐渐意识到,把个人的超越理想寄托在一个职业上,往往会失望。学术圈和商业圈一样,不过是一种职业选择,谁也不比谁更高贵。而个人的超越理想也无须通过读博士做教授来达到,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独立思想的能力,就不会陷入平庸。
当然,每个圈子里面都有“明星”。每年总有新的教职空出来,需要招人,即使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去年在美国的中国历史(含东亚史研究)长教职空缺就有15个左右。其中Penn State的位置,我申请了,在电话面试阶段就被刷下来了,最后拿到职位的是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的一位应届博士毕业生,美国人。我相信这位同学就是今年的“明星”。看她的CV,教学、社会活动、出版物、研讨会发言,一应俱全。这样的人是不用发愁找工作的,即使只有1个position,她也能申请到。还有一个liberal arts college的位置,我也参加了面试,最后拿到职位的是一个中国人,他在一个小公立学校已经做了两年助理教授了。这两种人最后都能拿到职位:才华横溢的和锲而不舍的。如果你符合其中一条,而且相信自己是真心喜欢这个职业,那么不妨勇往直前吧。
最后补充一句,我去年毕业也试图在美国找工作,但没找到。如果有人觉得是因为我没吃到葡萄而说葡萄是酸的,我也没办法。只是本着良心,我想说一些也许不会有人对你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