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往事,就像下雨天的类风湿
未读选书 未读

马上就要十一国庆节了,这真是一件悲伤的事。
因为一放长假,写字楼里的Linda、Marry、Vivian、Justin、John望着蹭蹭上涨的巴厘岛和东京机票。只好收拾行囊挤上火车回到老家,名字瞬间变成了翠花、秀莲、大毛、二蛋和狗剩……
他们极力模仿的英式英语和港台腔,在下了火车那一刻就烟消云散。重新操起了大碴子方言,大葱味方言,螺蛳粉方言……
每一次回家就像一场穿越,几天的功夫,就经历了好几个世纪,心里百感交集。
家乡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明明已经和现在的你千差万别,却又偏偏是如此的熟悉的地方。
小说《守护故事的人》里的女主角珍妮 · 贝丝,就是一个漂泊在纽约的文学编辑,人生30年,最大的亮点和转折,是进入了一家令人羡慕的出版社工作。
这本书刚刚出版一个月,就获得了豆瓣上9.4的评分。还获得了克里斯汀文学奖,卡罗尔文学奖,是一部与《杀死知更鸟》具有相同深度的作品。

故事中的主角珍妮 · 贝丝像北上广每一个有志向的潜力股们。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第一个来工作,最后一个走。
尽管她貌美,有能力,却也难以掩饰自卑和局促,把公司变成了角斗场,察言观色,小心谨慎,希望有一天能在芸芸众生中冒成人尖。
远走他乡最大的好处,并不在此,而是能够改写过去,抛却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假装它们从未发生。
她竭力改变自己的口音,让自己看起来精致得体,和闺蜜下午茶,周末喝大酒,旅游购物,谨记每一位前辈赠予的心灵鸡汤,让自己学着自信满满地面对这个世界。

然而,还是有太多的细节会暴露出过往的痕迹。
第一天去新公司上班,老板就听出了珍妮的家乡口音。紧接着,桌上就出现了一部神秘的小说。
珍妮被这部小说吸引力了。不仅仅是因为故事的背景就发生珍妮的家乡,更因为故事的主角就是传说中那个饱受偏见、歧视、误解的默伦琴人,正好和她的童年呼应。

珍妮为了去寻找这部小说的作者,不得不回到了家乡,重新去面对自己生命的过去和发端。
在电影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年过花甲的老华侨寻找故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失散多年的兄妹恨不得在脑门上贴告示去满世界相认;年轻人斥巨资为了调查一段家族往事……

有时候真的不是很能理解,是工作得不够晚,还是房租不够高?是找到对象了,还是娱乐太丰富了?世界那么大,为什么偏偏要揪着几十年前的事情不放?
只有祖宗三代都是贵族的幸运儿才有这般雅兴追根溯源。像我们这些普通人,真的是只想尽快摆脱一口乡音,从陈旧的思维方式中跳脱出来,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对自己的家乡和过去,最好还是假装它们不存在,因为一提起它们,都像下雨时的类风湿,隐隐疼一会儿。

我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不诚实,希望里外一样光鲜,春风还未得意,便要始乱终弃。这种自欺欺人也不过是在自己的真实人生之外再裹一层看似坚韧的伪装,没有东西能够改变过去的痕迹。
我想这本《守护故事的人》,也不是让我们坚守过去,只是,家乡就像你生命的一个密码。

总有一天,你会觉得讽刺,过去一直想方设法地想把家乡从意识以及过去中抹去。而总有一刻,它反而会成为你的一份宝藏。
编辑=洋野 投稿/合作 unreadsky@163.com
啦啦啦啦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