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计划反倒更完美?!!
我看过一个关于胡适的留学时候的日记规划段子。
大致内容如下:
……
7 月13 日:打牌
7 月14 日:打牌
7 月15 日:打牌
7 月16 日:胡适之呀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7 月17 日:打牌
7 月18 日:打牌
……
相信我们当中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让自己哭笑不得的场景。我们花了大半天,做了一个感觉堪比完美的计划,顿时信心满满,感觉成功就在眼前。然而,第二天却一脸卖萌地躺在床上默念:再睡一分钟就起床。然后……
古语也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在我们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有其重要意义。即使我们经常做计划,而且会有很大部分以失败告终,但是计划的作用不可否定。
心理学家卡尼曼(Kahneman)和特韦尔斯基(Tversky)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做决策估计所需要的时间时,往往倾向于过于乐观,低估完成计划的时间并高估计划的完成情况。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计划谬误。而且,大多数人即使有过因此而失败的计划经历,他们仍然无法很好地根据经验来改进计划。
研究证明,无论是集体计划还是个体计划,都存在明显的计划谬误。就拿我们学生时代的经历来说,我们经常制订的计划是寒假把这些带回家的书看完。然而,现实很残酷,我们当中能够完成十分之一的人就算很厉害了。
那么,有哪些因素造成我们经常计划失败呢?
脑科学家做过一个脑成像研究,发现我们在思考当前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时用到的大脑区域并不是同一个,而思考未来的自己的区域与面对他人时所用的区域相同。
当我们在做计划时,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单线信息(关注未来),而没有考虑分布信息(当前实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即使有很多计划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依然保持原来的计划模式。因为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大脑习惯于不考虑实际。所以,我们当中大部分计划失败很正常。毕竟,那是天生的。
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的计划安排得满满的、滴水不漏。这会让我们感觉很好,但是它实际上带来的弊端也非常多。从正面上讲,严格的计划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但是大多数人的计划是属于严苛级别。这样的话,失败很难免。
而如果我们长期处于计划失败中,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那又如何”的心理现象——反正也完成不了了,先玩下手机压压惊吧。这样更不利于自己计划的完成。
那么,我们该如何战胜这种原始本能呢?
我们与另一个人下棋,如果准确知道对方的下一步棋甚至更多步,那么我们就更有可能战胜对方。同样,我们如果想要有效改变自己总是做出理想型计划的习惯,我们就需要知道自己做计划时会怎么进行,以进行预防性修正。
现在,我们知道大脑会倾向于低估我们做一个任务的时间,那么我们就适当给自己做一件事情多一些机动时间。如果完成一件任务需要两个小时,那么我们最好给到两个半小时,甚至更长一些。这样就给了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一些缓冲时间,当我们遇到特殊情况而推迟时,也不至于带来失落感。
心理学家塔尔玛德说过:“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不会去考虑刮风下雨,更不会去考虑手痒玩下手机的情况。当我们做计划时,我们更多在考虑内在因素,而很少考虑外在因素。并且,我们考虑的状态是自己最好的状态而不是平均状态。大多数人是在这种本能的指导下做出计划的,而这样做出来的计划一般都缺乏科学性,不符合实际,所以更容易失败。
而通过对任务进行时间“预留”,实际上这也是在对我们的计划谬误进行矫正。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计划谬误都是偏完美的类型,会经常牺牲机动性和灵活性。
即使我们的计划不那么完美,甚至看上去有些浪费时间,但是这样的计划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完美主义型的计划。
书单推荐
《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
作者: 卫蓝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为什么改变很难发生?为什么我们经常重蹈覆辙?人为什么喜欢待在舒适区?我们为什么对很多事情习以为常?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走向卓越?答案是:“本能!”
“本能”来自基因的硬连接,它们对我们的生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类大脑约有八成神经元位于小脑,仅有不到两成在皮层区域,这意味着我们的大多数行为来自原始的本能,而非理性思考的结果。本能虽然可以让我们用极为微弱的线索觉知到危险,但是却无法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我和事物。而对自我和事物的探索,需要我们反抗本能的直觉和思维。本书正是以“反本能”作为着力点,对自我行为和思维的改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当战胜潜意识里美化自己的本能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正视自己的不足;当战胜攻击的本能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当战胜狭隘的本能时,我们才能看见更加真实的世界,洞悉事物本来的样子……只有通过反本能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从已经习惯的表象中看到事情的真相,才能对抗阻碍我们提升的习以为常。越能够反本能的人,往往也越能从优秀进阶到卓越。
大致内容如下:
……
7 月13 日:打牌
7 月14 日:打牌
7 月15 日:打牌
7 月16 日:胡适之呀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7 月17 日:打牌
7 月18 日:打牌
……
![]() |
相信我们当中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让自己哭笑不得的场景。我们花了大半天,做了一个感觉堪比完美的计划,顿时信心满满,感觉成功就在眼前。然而,第二天却一脸卖萌地躺在床上默念:再睡一分钟就起床。然后……
![]() |
古语也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在我们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有其重要意义。即使我们经常做计划,而且会有很大部分以失败告终,但是计划的作用不可否定。
心理学家卡尼曼(Kahneman)和特韦尔斯基(Tversky)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做决策估计所需要的时间时,往往倾向于过于乐观,低估完成计划的时间并高估计划的完成情况。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计划谬误。而且,大多数人即使有过因此而失败的计划经历,他们仍然无法很好地根据经验来改进计划。
![]() |
研究证明,无论是集体计划还是个体计划,都存在明显的计划谬误。就拿我们学生时代的经历来说,我们经常制订的计划是寒假把这些带回家的书看完。然而,现实很残酷,我们当中能够完成十分之一的人就算很厉害了。
![]() |
那么,有哪些因素造成我们经常计划失败呢?
脑科学家做过一个脑成像研究,发现我们在思考当前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时用到的大脑区域并不是同一个,而思考未来的自己的区域与面对他人时所用的区域相同。
当我们在做计划时,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单线信息(关注未来),而没有考虑分布信息(当前实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即使有很多计划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依然保持原来的计划模式。因为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大脑习惯于不考虑实际。所以,我们当中大部分计划失败很正常。毕竟,那是天生的。
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的计划安排得满满的、滴水不漏。这会让我们感觉很好,但是它实际上带来的弊端也非常多。从正面上讲,严格的计划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但是大多数人的计划是属于严苛级别。这样的话,失败很难免。
而如果我们长期处于计划失败中,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那又如何”的心理现象——反正也完成不了了,先玩下手机压压惊吧。这样更不利于自己计划的完成。
![]() |
那么,我们该如何战胜这种原始本能呢?
我们与另一个人下棋,如果准确知道对方的下一步棋甚至更多步,那么我们就更有可能战胜对方。同样,我们如果想要有效改变自己总是做出理想型计划的习惯,我们就需要知道自己做计划时会怎么进行,以进行预防性修正。
现在,我们知道大脑会倾向于低估我们做一个任务的时间,那么我们就适当给自己做一件事情多一些机动时间。如果完成一件任务需要两个小时,那么我们最好给到两个半小时,甚至更长一些。这样就给了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一些缓冲时间,当我们遇到特殊情况而推迟时,也不至于带来失落感。
心理学家塔尔玛德说过:“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不会去考虑刮风下雨,更不会去考虑手痒玩下手机的情况。当我们做计划时,我们更多在考虑内在因素,而很少考虑外在因素。并且,我们考虑的状态是自己最好的状态而不是平均状态。大多数人是在这种本能的指导下做出计划的,而这样做出来的计划一般都缺乏科学性,不符合实际,所以更容易失败。
而通过对任务进行时间“预留”,实际上这也是在对我们的计划谬误进行矫正。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计划谬误都是偏完美的类型,会经常牺牲机动性和灵活性。
即使我们的计划不那么完美,甚至看上去有些浪费时间,但是这样的计划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完美主义型的计划。
书单推荐
《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
![]() |
作者: 卫蓝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为什么改变很难发生?为什么我们经常重蹈覆辙?人为什么喜欢待在舒适区?我们为什么对很多事情习以为常?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走向卓越?答案是:“本能!”
“本能”来自基因的硬连接,它们对我们的生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类大脑约有八成神经元位于小脑,仅有不到两成在皮层区域,这意味着我们的大多数行为来自原始的本能,而非理性思考的结果。本能虽然可以让我们用极为微弱的线索觉知到危险,但是却无法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我和事物。而对自我和事物的探索,需要我们反抗本能的直觉和思维。本书正是以“反本能”作为着力点,对自我行为和思维的改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当战胜潜意识里美化自己的本能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正视自己的不足;当战胜攻击的本能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当战胜狭隘的本能时,我们才能看见更加真实的世界,洞悉事物本来的样子……只有通过反本能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从已经习惯的表象中看到事情的真相,才能对抗阻碍我们提升的习以为常。越能够反本能的人,往往也越能从优秀进阶到卓越。
天地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对话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地球之种》是预言,更是警示 (3人喜欢)
- 《战时中国》:在旅行中记录下历史的注脚 (2人喜欢)
- 科幻大师范德米尔:一场为时间旅行者准备的盛宴 (3人喜欢)
- 中世纪中国命运如何被气候所左右
- 《汴京之围》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你是怎样与物品告别的 125.4万次浏览
- 你为独自过年做的准备 137.2万次浏览
- 为自然中的场景写一段朦胧诗 9.8万次浏览
- 看展记 3990.6万次浏览
- 婚姻周旋学 105.5万次浏览
- 记忆中的地方台节目 26.3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