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OIR出品:交织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幻想之歌——苏珊·皮特作品选集 Animated Films

苏珊·皮特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于1968年开始制作动画短片。当时的她已经是一位小有所成的画家,然而在意识到自己的画中人物与现实个体一样承载着时空中的某个过去和未来时,她开始使用超8毫米摄像机来制作自己的动画短片,借此寻找和讲述人物们各自的命运。她的动画作品有一种奇妙的平衡感,它们既有丰富的活力,又有耽于肉欲的颓丧气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塑造。比如1979年面世的《芦笋》。在四处所能读到的中文评论中,许多人都将其与大卫·林奇的《橡皮头》相提并论,因为这部短片曾在同年与《橡皮头》共同获得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的奖项。这样的比较自然是为承认《芦笋》独特的艺术价值,但两位作者的选择和命运却截然不同:大卫·林奇在好莱坞名声大噪,苏珊·皮特的动画作品则一直被大众忽视,游走在主流文化的边缘。 苏珊·皮特的作品大都天马行空,荒诞不经。由于她作品中丰富的实验性,在一年前与艺术家本人商议之后,我们决定出版苏珊·皮特的动画短片,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接触这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因此《Animated Films》DVD作品选集得以面世。除了她的代表作《芦笋》,我们还选中艺术家另四部自九十年代至今所创作的作品:《欢乐街》(1995),《医生》(2006),《天谴》(2011)和《脚球》(2013),其中还囊括了一部由她的孩子布鲁·克兰宁(Blue Kraning)和劳拉·克兰宁(Laura Kraning)执导的纪录影像《苏珊·皮特:对影像的执着》(2006),以此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苏珊·皮特和她的动画世界。 苏珊·皮特擅长利用图像和蒙太奇来描绘超现实场景,比如《芦笋》中的性幻想。《芦笋》这一作品带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这种意识集中体现在女性主人公对现实生活和性幻想的凝视中:她看着自己在一切空间中行动,或是徘徊于内室,完成日常的作息活动;或是漫步于花园,抚摸脚边疯长的芦笋。作为观看主体的她之后带着一个装满幻象的旅行箱前往一个戏院,用这些幻象装满了整个空间,为人群带来了一场演出。这应当是全片最奇幻却也最“暴力”的时刻:女性通常被作为观众欲望的投射对象,然而在此片里,女主人公却选择走进剧院,主动干扰观众并决定他们的观看内容。这容易让人联想到玛雅·德伦在《午后的迷惘》(1949)中对银幕中传统女性形象的反思:在《午后》的结尾处,玛雅·德伦饰演的女主人公打破以镜子为表现形式的男性面孔,以此挑战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女性“被观看”的命运。如果说《午后》想做的是以个体之力去反抗被男权文化塑造的社会整体审美观念,那么《芦笋》则想要表达个体对身体欲望的认知和自主权。因此在片尾,我们的主人公终于摘掉面具,赤身走进片头那座神秘的花园,蹲下身体舔舐花园里其中一棵高耸的芦笋,而芦笋的形象也随之变动。在这最后的圆形画幅的特写镜头里,我们窥视到她没有面孔,芦笋的形象也在她嘴中变动,窥淫的欲望被打破。这一幕似乎在讲述女性欲望是正常的存在,她不是被男权文化所利用的消费对象,作为女性也无需为它感到羞愧,应当承认并以自己的方式享受它。

《芦笋》艳丽明快的色彩,为其增添了旺盛的女性生命力。然而这样的着色在《欢乐街》中却谨慎了许多。后者对色彩的使用被艺术家严格控制,片子的情感走向也随色彩的变化而变化。《欢乐街》的大部分场景并不“欢乐”,它们景深偏浅,图像平面,色调偏灰(当然这也可能是笔者在回忆时产生的错觉),女性主人公的绝望在这样的画面里得到了加强。然而当桌上的猴子在她的梦境里生灵化之后,鲜艳的颜色被使用于对它这个角色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卡通形象的阐释中。收音机里传出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和虚构的卡通世界共同表达了这位猴子先生对世界和生命单纯的喜爱,也为它援救女主人的剧情走向埋下了伏笔。最终,女主人公自杀未遂,从迷幻的梦境中醒来,听到窗外熙熙攘攘的车辆和人群发出的噪声,重新体会到活着的喜悦。这是一部通往“色彩”的影片,而通往“色彩”,也意味着通往“欢乐”。


从影片卡司上来看,《医生》(2006)的工作团队更庞大,苏珊·皮特的儿子是本片的编剧。影片讲述了一位墨西哥酒鬼医生的故事。他怀念青春,向往死亡。然而在醉酒后的幻觉里,他在各位病人身上见证了神迹,因此被上帝点醒,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影片大量汲取了被阿尔弗莱德·伊克尔(Alfred Eaker)称作为“catholicisme érotisé”(被色情化的天主教)的墨西哥素人艺术的特点,我们看到有身体里长出花朵的女孩,有生了一百个不同形态孩子的母亲……而这些奇幻绚丽的景观的制作过程比前两部短片更为复杂,苏珊·皮特在名为《对影像的执着》里解释了她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拍摄这部短片,并服务于影像叙事中的忧郁气质的。

2005年之后制作的《天谴》和《脚球》标志着艺术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除了作品的故事性开始减少,苏珊·皮特的工作方法也更接近于她制作早期影像作品时的DIY形式。在和贝卡·基汀(Becca Keating)的采访中,她曾经谈到过这次过渡:“我想要体验一些新的东西。《天谴》里的中世纪鬼魂和阴暗的人物角色来源于我那些被洛夫克拉夫特影响的幻想;《脚球》里的处理方式则与乔治·安塞尔的音乐相关联,我想研究如何在动画中抽象化我的绘画作品。这些思考和创作的过程使短片拥有了新的特质。……我总是需要有一些这样的项目,来帮助我在实践中融合技术和概念,以此触发灵感。” 值得一提的是,《脚球》是她的第一部数字作品,其视觉体验与胶片时期的作品大相迳庭。我们选择了这两部她创作生涯后期的作品,也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艺术家对影像创作的思考。


编译:昂贝哈 —————————————————————— 原文链接:Les chants d'amour de Suzan Pitt DVD购买:Animated Films 邮箱购买/合作洽谈:info@re-voir.com 中文联络: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