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一个字,我要答八百次|为什么有人会没完没了地问“你爱不爱我”?
文|E+
我们曾经汉化过这样一幅漫画,在某些方面特别有代表性:

很多读者看完漫画之后都留言说“这就是我!我就是不停地想确认男票到底爱不爱我,超没安全感。”
其实并不是想要无情无耻无理取闹,但这些翻来覆去的问题有时的确会让人有一种被淹没感,让他人有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
所以我们也在思考,如此强迫性地反复求证,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这种求证行为的背后到底又隐藏了怎样的诉求?这可能不是一句“没安全感呗”就能解释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亲密关系中的强迫问题(行为)。
什么是亲密关系中的强迫行为?
关系强迫行为(Relationship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是指在亲密关系中(不限于情侣关系)的一些强迫性思想(执念)或者行为。
它并不是真正的心理障碍,只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1 围绕关系本身的
Relationship-Centered Symptoms
持续地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爱对方,或怀疑对方是否真正爱自己,以及这段关系的正确性。
当他们想要放弃这段关系时,会因为害怕失去对方,而感到强烈的焦虑;但只要还和对方保持亲密关系,这种怀疑的念头就会一直萦绕在心。

2 以伴侣为焦点的
Partner-Focused Symptoms
选择性地只关注伴侣的错误,或者做的不合心意的地方,而忽略伴侣的优点。
“Ta不爱我”的念头变成了先入为主的成见,于是通过挑剔对方在关系中表现出的“失误”来反复地确认自己的想法,例如:”Ta没有记住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Ta忘了我的生日,Ta没有及时回复微信,这一切都代表了,Ta不爱我”。
因此,“Ta不爱我”就像一个自证预言一样,一个人反复地怀疑对方对感情的重视程度,负面、极端化地解释对方所有行为,最终关系就会真的如预期的那样,越来越远,最终破裂。

“你到底爱不爱我?”的背后,是什么?
1 “我怕你离开”的焦虑
儿童在与母亲分离时,会引发大量的焦虑情绪,这种情绪被称为「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是一种对于丧失安全感、抚养、物质和爱的恐惧。焦虑型依恋的人们在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中可能更加惧怕分离。
因此,当伴侣露出一点点对于关系没那么投入的表现时,例如,把注意力放在游戏而非爱人身上,或者因为心情不好而一言不发,不想交流时,焦虑型依恋的人就会开始担忧:“Ta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要离开我?”
所以他们会不断地在口头上寻求对方的确认,使自己安心,因为这是最直观的保证。而在这种求证的背后,是对于关系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对于与亲密的人分离的恐惧。

2 想要“稳稳的幸福”
人们天生对于不确定的事物有恐惧,因此我们需要掌控感。对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intolerance for uncertainty,IU)就是指一个人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容忍关系中不确定部分。
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对于关系的稳定性有很高的需求,容不得丝毫的动摇或者模糊,否则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他们需要反复确认对方是否还爱自己来减少自己的不确定感,让自己安心。
3 缺少成熟独立的自尊
自尊较低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有更多的强迫性求证行为。毕竟,面对喜欢的人,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点不自信。
因为对自己的评价整体偏低,所以更加需要外界的肯定,并且把自我价值和对方的评价联系在一起,一旦对方表现出对自己失去兴趣,就会自我怀疑,面临自尊的崩溃。

面对伴侣的求证,我们要如何回应?
1 亲密关系并不是一次性付清交易行为
如果你对一台电脑输入“我爱你”,那么它会将这三个字编码牢记在程序中,永远不会再问。但我们终究是人,是那么感性的生物,而亲密关系中又包含如此复杂的情感,怎能用一手交钱(你给承诺)一手交货(我放心)的交易来类比。
其实它更像是一种订阅式的投入,当你持续付出时,关系才能维持。当伴侣向你寻求保证时,给予正性的回应是很有必要的。
2 停止误解
当面对伴侣反复的质问时,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我到底怎么了?让你这么不信任我?”
很多时候伴侣拒绝给予正面回应(比如直接回答:“我当然爱你啊。”),是因为他们也存有疑惑,把对方的求证误认为是你对他们不满的抱怨。

3 尝试用对方的语言来表达爱
Gary Chapman认为爱有5种语言,以下这5种都是表达爱方式:
1.肯定的话语 words of affirmation:一句温暖的话语、卡片或者书信
2.肢体接触 physical touch:拥抱、亲吻、摸头杀
3.支持行为 acts of service:帮忙分担家务、为对方做些事情
4.交换礼物 receiving gifts:包括特殊节日的礼物,或者一个小的信物
5.共处时间 quality time:不仅是空间上在一起,并且双方共同进行一项活动,有真正的互动
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有人喜欢话语上的肯定,有人认为说不说无所谓,落实到礼物上比较实在。
理解对方的需要,并尝试用对方更青睐的方式来表达你对于你们之间的关系是认真的。我们常说如果焦虑型依恋个体想要不再焦虑,那就去和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谈恋爱吧。
同理,如果你有一个需要反复确认你爱Ta的伴侣,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一直让Ta在这段关系中感到安全。

爱质问伴侣的人该怎么办?
不只是被质问的一方觉得疲惫和厌倦,总是追着问的一方其实也很心累,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只能一遍遍地无助地问。以下的一些建议可能会帮助到他们认清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动机。
1 学会自己找寻证据
当你一再地向别人确认一个问题的答案来使自己放心时,就把自我价值和他人评价绑到了一起,也将主动权交到了别人手上。
不妨尝试从与伴侣相处中,寻找除了口头言语之外的其他证据。例如,在5种爱的语言中,也许你的伴侣选择用支持性的行为来表达。Ta也许经常分担家务,主动去超市买菜,就算吵架出门,也会顺手把垃圾倒了。这些生活中的行为其实和“我当然爱你”这句话一样有力量。
2 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关注自身的需求,而不是对方的话语。当你问出“你到底爱不爱我?”时,可以试着察觉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你是真的想要对方说出肯定的答案;还是你其实并不希望这段关系继续下去,需要找个借口来证明;亦或只是对于自己感受的投射?
其实,无论对方给予怎样的回应,在你心中早已有答案了不是么?

都说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其实并不是他们真的变傻了,而是对于自己思想感受、情绪的体验都被一种执念所蒙蔽,即把自我价值依附于对方身上,又偏执地怀疑这份关系的真实性。
也许,当我们接受了“不存在绝对稳定、完美的亲密关系”这个事实后,反而会变得更安心、更自由。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困扰,也许你可以从我们正在进行的“亲密关系与女性成长”咨询专题中得到帮助。
这些有关于亲密关系的困扰,咨询师都愿意与你探讨,与你一起探索亲密关系中的恐惧、迷茫和困惑。
参考资料
Boelen, P. A., & Reijntjes, A. (2009).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social anxiety.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3(1), 130-135.
Boelen, P. A., Reijntjes, A., & Carleton, R. N. (2014).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43(2), 133-144.
Cannon, K. T. (2012). Do you really love me?: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assurance seeking and interpersonal rejection.
Doron, G; Derby, D.; Szepsenwol, O. (2014). "Relationship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ROC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3 (2): 169–180.
Doron, Guy; Derby, D., Szepsenwol. O., Nahaloni, E., & Moulding. M. (2016). "Relationship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ROCD): Interference, symptoms and maladaptive belief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7 (7): 58.
Doron, Guy; Szepsenwol. O. (2016). "Partner-focused obsessions and self-esteem: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49 (49): 173–179.
Gary Chapman (1995).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How to Express Heartfelt Commitment to Your Mate. Northfield Publishing. ISBN 1881273156.
Stewart, J. G., & Harkness, K. L. (2015). The interpersonal toxicity of excessive reassurance-seeking: Evidence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4(5), 392-410.
图片来源:Pinterest.com
——————————————————————————————————————————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戳:简单心理(http://t.cn/RiuO9lb) 转载务经授权,投稿或版权合作:✉ media@jiandanxinli.com 欢迎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
简单心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4个信号证明TA可能喜欢你:关于表白的7件小事 (7人喜欢)
- 「仔细想想,赶在30岁之前结婚这件事,只是为了别人的眼光」 (6人喜欢)
- 亲密感,毁掉了我们的性生活 (20人喜欢)
- 一辈子不结婚,到底行不行?20-65岁的「不婚者」这样回答 (9人喜欢)
- 和劈腿前任分手,我明白了被无条件信任有多重要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你的618冷静克制购物清单 33.5万次浏览
- 误入学霸的世界 75.2万次浏览
- 长时间不上班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热议 139.3万次浏览
- 哪些消费行为让你觉得自己受到了明明白白的欺骗 新话题 · 3.6亿次浏览
- 寻找塞尔达头号玩家 活动 23.4万次浏览
- 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2052.3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