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 Thomas Ruff 访谈:寻找新的图像,是艺术家必须要做的事。
从去年到今年初,德国摄影家 Thomas Ruff 分别在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和金泽 21 世纪美术馆开设个人展。偶然间翻到了展览官网,初识这位摄影家,他的摄影非常多元,涵盖建筑、肖像、挪用和 CG 等等,又发现是类型学摄影之祖贝歇夫妇的学生,顺藤翻看了一些类型学的摄影作品,短暂沉迷了一阵。
网站里有许多摄影作品、日文的评论和访谈,受其吸引,顺便作为翻译小练习,粗译了上面的一篇访谈。鉴于图片禁止转载,作品均给出链接,强烈建议移步网站观看,作品也都有英文解说,理解无碍。
P.S. 两个美术馆都非常非常推荐(金泽的还在 to go list 里面),可惜展览今天就闭幕了,希望有机会能来国内展出。
照片/采访:服部円
Thomas Ruff 的艺术作品超越了现代艺术和摄影的藩篱,举世闻名。2016 年 5 月,我们造访了他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工作室,探寻与温和的 Ruff 截然不同的概念艺术背后,关乎艺术、摄影和网络的观念。
他的工作室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一座安静的住宅区里,从市中心过去有 10 分钟左右的车程。Ruff 的工作室由瑞士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 Hdem 操刀设计,一踏进去,就能看见美术馆一般开阔的空间。为了便于搬运巨幅作品,地板设计成无障碍形式,举目可见美丽的庭院。
一楼有三个房间,一间天花板高耸的放映室,一间放着三台电脑的工作间,还有一间餐厅。楼上有两个房间,用来置放生活用品的私人空间。Ruff 爱用 Mac,为了管理作品数据,他一直用两台电脑的硬盘作备份。地下仓库存放着巨大的印刷成品。Ruff 基本上独自完成所有的创作,没有常驻的助手或者团队。
Ruff 工作时喜欢安静,休息的时候喜欢从收纳盒里拿出磁带听音乐。他每天在工作室从早上 10 点工作到下午 5 点,生活规律。除了他自己,还有他的爱犬 coco,是两个女儿硬让他养的。(采访的时候,coco 正好出去理毛了。)
工作室弥漫一种特别的气氛。古董店里买来的古物,宇宙飞船。飞机模型,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小玩意儿到处都是。这些物件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但随处摆放的物件,也可以看出 Ruff 的审美趣味和博物观。
昨天去了你的母校,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看到了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留下的工作室。感受到了不仅是贝歇夫妇,还有博伊斯等人延续下来的杜尔塞多夫学院派的艺术。
我虽然跟着贝歇夫妇学习摄影,但周围也不只是有学摄影的朋友,还有学画画的,学雕刻的。我在学院学了很多摄影,但也系统学了从艺术起源到现代艺术的美术史。我自己不仅受博伊斯的影响,还有杜尚(Marcel Duchamp)。此外,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风景和肖像的笔触可能也影响了我一些。当然不仅是德国,美国的画家也有。
学院的学制不是像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一样,而是第一年学习各种创作手法,第二年开始选择导师,由此开始学三年甚至是十年也大有人在。你学了几年?
除了最早的一年,我在贝歇夫妇的班里待了五年。之后我去巴黎留学了半年,然后又回来读了三年,加起来一共九年吧。至于为什么留那么久,纯粹是因为当时没什么钱,在学校待着的话,器材都可以随便用。还有很多理由,我想把工作室建在杜塞尔多夫,想待在可以进行摄影实验的创作环境里,还有和柏林等别的城市相比,杜塞尔多夫看上去更干净一些。
贝赫夫妇教了你什么?
一开始每个学生都一样吧,都会从模仿老师的作品开始。渐渐地,开始思考如何给自己的作品加上自己的东西。《 Interieurs 》系列就是受了贝歇夫妇的影响。他们教导我,“一旦把相机设置好了,就什么都不要动。只用当时的光。尽一切努力做到客观。”我努力践行这一点,不过用的是彩片。因为一直被教导说纪实摄影应该是黑白的,所以我把这套作品给老师看的时候有点心慌。但是他说,“你做的很对,这样没什么错的。跳过黑白吧,直接做彩色的。”老师从不墨守成规,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此外,他还经常教导我要思考媒介的一些东西。我因此注意到了摄影的非客观性的本质,创作了 《 Portrats 》系列。
毕业之后,你在学院里当了六年的老师吧。
“想要出名的话,应该拍什么?”无数个学生问过这个无聊的问题,实在受不了,我就辞了老师的工作。好吧,这是玩笑话了。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能找到新的图像。不执着在一个主题上,要不停地有新的想法。因此,比起千方百计想着如何出名,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思想。最近学生中还有个奇怪的压力,一旦办了展览,就该出名。但是,正因为还待在学校里,立场是自由的,不需要办商业性的展览,也不会被艺术市场评价。所以失败也无所谓,就应该不断挑战实验性的东西。
用智能手机拍照,在 Instagram 上发照片,这是个谁都能拍照的时代。如何看待这个时代的艺术家?
我认为,谁都能在一辈子里拍出一张,不,三张很棒的照片。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持续创作,做出能名垂青史的作品,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虽然同样是照片,但业余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家之间从来都没有可比性。
你没有自己的个人网站。你怎么看网络和 SNS ?
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因为太忙了。第一要务是创作,卖作品、办展览的时候美术馆和画廊的网站上自然会刊登信息的。况且艺术家也没有非得需要个人网站。
在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的当下,不使用任何 SNS 的艺术家的个人动态完全不会暴露,给人感觉非常神秘。
我个人认为,有自己的个人网站的艺术家难道不是非常自恋的人么。既然是个艺术家,比起做网站,更应该花时间好好创作。我在网络兴起之前就开始创作了,通过网络宣传自己作品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如果有人想要联系我,直接联系美术馆就好了。
对于网络,你是怎么看的?
网络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大家在博客上上传自己的孩子、宠物的照片,这样使用网络的方式有点可笑。然后,企业开始刊登商业广告,色情行业开始搭建在线平台。之后又出现了 SNS,网络的使用场景一下子变了。当时谁也不知道在网上到底干什么好。我对网络没有什么共鸣,反而想以一种批判的态度看待它。
近几年你的作品中不断把原有的图像加工再造,比如《 jpeg 》使用了网上的照片,negatives 使用了复古负片的手法,《 presst++ 》用了报社的照片存档。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按快门了?
2003年吧。虽然仍然会给女儿拍点照片,但是作为作品来说的摄影就到那时为止了。拿着相机在全世界奔波拍摄是件很辛苦的事,但是在网上,你哪儿都能去。而且虽然过去我的作品以摄影为主,但像《 cassini 》和《 ma.r.s 》等等,也制作过自己根本不可能拍出来的天文摄影。2000年开始,用网上的裸照做了《 nudes 》,用动漫截图做了《 Substrate 》。这些和我按快门拍的照片意义完全不一样,所以我直接用了网上的图像。
用电脑创作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数据的?
和造房子一样,先做基础,再建立柱,最后盖上屋顶。有时候几个小时就做完了,有时候要花几天的时间,直到找到自己心里的那副图像为止。首先要把画面上所有的东西都印出来、贴在墙上,就花了不少时间,有时甚至会把十张贴在一起比较。有时候,印出来的瞬间你可能兴奋地觉得,“这可真厉害!”,但过了几天就觉得完全不行。
问个技术的问题,《 jpeg 》 真的是用 jpeg 格式保存的吗?
《 jpeg 》系列的图像就是用 JPEG 压缩出来的作品,所以最后也是用 JPEG 格式保存的。不过,像天文摄影这样需要表现精确细节的大尺寸印刷,就用 TIFF 保存。只是根据需要来选择保存格式罢了。
为了提升艺术作品的价值,你也会给你的作品加上画框吗?
好的作品当然要配好的画框。根据作品不同的细节表现,会精确到毫米,邀请工匠制作画框,有时候还会根据实际照片的大小再调整。不过,画框只是为了把作品挂在墙上不掉下来的东西,所以其实也不需要花那么多心思。
这次的展览是如何选择展出作品的?
80% 是我选的,剩下的是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选的。国立近代美术馆空间很开阔,金泽21世纪美术馆则被很多小房间分隔开来。根据空间先决定大概的系列,然后再根据地点替换,这样决定了展品。
新作《 presst++ 》系列,选用了读卖新闻的照片存档作为素材。
《 presst++ 》系列是从开始做宇宙相关的照片的时候开始制作的。所以这次为了回应未来和科技这个主题,使用了1970年大阪世博会和新干线的照片,最后从报社送来的 500 张照片里选了 4 张展出。
你的作品中,出现了天文物体,仿佛一个研究者一样俯瞰着这个世界。你是个浪漫主义的人吗?
确实,为了表现我年轻的时候憧憬的宇宙,空中飞车等等这些未来的科技,我用了自传一样的创作方式,所以作品的核心可能会看上去有些浪漫主义的味道。
相关链接:
Bernd Becher and Hilla Becher's Works
Dusseldorf School Of Photography on Artsy
Thomas Ruff Exhibition Official Website
两篇中文介绍: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鲁迅“诚不我欺” 571.0万次浏览
- 仲秋物候记 456.0万次浏览
- 我来预测2023诺贝尔文学奖 34.8万次浏览
- 《父辈的荣耀》太东北了! 9.3万次浏览
- 份子钱的故事 热议 28.5万次浏览
- 英语对你的影响 51.5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