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扩展中的地景
当一个人要写他故乡的时候,往往是为难的。他可能因过于熟悉而陷入记忆的迷宫中无法自拔,也可能无从下笔,万一写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对它并不熟悉呢?当我望着寓所窗外单调的板楼重重叠叠直至消隐于雾霾中,我不敢肯定这和任何其他城市的开发区有何区别。能偶尔打破这单调的是远处一条高铁高架桥,每隔几分钟便有列车呼啸穿过。若你正好沿着这条铁轨水平前行,你将会经过一些散落的水田,一些披着彩钢瓦的工厂,一些老实规整的农民房,一些挺拔整齐的新楼盘,所有这些都从车窗一闪而过,没等你反应过来你将会抵达南京南站。接着,你走出车厢,穿过车站的层层楼板,挤上标以红色的地铁,当车厢门第七次打开的时候你走出来,跟着人潮不需要辨别方向,缓缓上行的电梯将会和迎面吹来的冷空气相会,再过十秒,你就要到了——我的南京记忆开始的地方。
我小时候的家在城市中心稍偏南的地方,那时的一大乐趣是放了学骑着自行车开始我的城市冒险,我给自己立下规则,比如往一个方向一直骑不拐弯直到累了再掉头,又比如第一个路口左拐第二个路口右拐如此重复。既然谓之冒险自然是为获得新奇感,简单的规则在把我带离熟悉的同时又确保了不会完全迷失。我对这座城市主动的探索大概由此开始。南京很大——小时候或现在我都这么认为,无论怎么骑似乎都在城里。然而这并不妨碍新鲜感的获得。几个路口之后便渐渐起了变化,或许是被浓密的梧桐笼罩,或许是商场溢出的冷气使人放慢脚踏速度,或许是路面有了坡度——对于坡度,轮子最为敏感。我还记得那些巨大的坡,那些蹬上的艰难与滑下的爽快。离家最近的坡唤作冶山道院,吴王夫差曾在这里冶炼金属,后来越王击败吴王所建立的越城,即是南京筑城的开始。此后两千余年的每一次筑城与破城,城墙的每一次断裂与连接, 构成了这座城市古老而忧伤的历史。最近一次破城的惨烈在每年的十二月仍随着警报的响起笼罩南京城。
印象中南京的冬天除了偶尔的降雪能带来惊喜外大都干燥而无趣,相比而言夏天就可爱的多。这并不是说夏天气候宜人,恰恰相反,南京的酷暑是人所共知的。但无论如何也忘不了烈阳下茂密梧桐树上知了的嘶鸣混着叶片沙沙响,若正好骑车下坡,树荫间跌落的光斑流淌过全身,耳边的风声宛如浪涛。这些外来乔木本是九十年前为护送孙中山的灵柩由中山码头到中山陵而种,却意想不到的成为这座东方古城的代名词。然而若干年前地铁的建设使得梧桐快速消失,失去遮蔽的大道就像干涸的河床在城市中延伸。南京城确乎是跟着地铁的脚步向外延展的,梧桐的消逝不过是这座城市向外膨胀所带来的内部不良反应之一罢了。

一千八百年前诸葛亮称南京地势虎踞龙蟠,龙指东侧紫金山,虎指西侧清凉山五台山等众山丘,这时地景被形象化以表达其特殊的力量。 七百年前朱元璋为建明皇宫迁三山以填燕雀湖,蟠龙的紫金山挨着燕雀湖却未受挖掘,如虎踞的山丘则被削矮使得整个南京城的地景变化成为皇权加强的象征,人的力量开始大规模的作用于地景。然而只有近年来出行方式的改变(地铁/随叫随到的汽车)才真正让土地的力量远离了。微妙的山坡离人远去,河流被规训,成为被动的存在(极端如进香河,成为柏油马路下的暗河)。土地上起伏的褶子被深埋进大脑皮层的褶皱里。 无论交通的建设亦或指示系统的升级,都旨在让两点之间建立最便捷的联系,扁平的城市是为了穿越而非抵达。地铁图或许是其最极端的展示,在这里地形被尽可能的抹除,玄武湖成为被三条地铁线包围的对称水池。

新的城市广度拥抱新的城市高度。还记得小时候登紫金山眺望南京,平时熟悉的城市在隔了厚厚的空气之后变得陌生起来。蝉鸣和汽车鸣笛溶解在一起形成绝妙的混响,楼宇的片片阴影被汽车玻璃的反光不时刺破,这里就是最佳的城市剧场。我会坐在温热的岩石表面,听城市步入黑夜。八十年代,南京建起中国第一高楼金陵饭店,三十七层的高度刷新当时南京人的认知,即使到了九十年代我幼时还不难听出大人们谈论它时的自豪感。或许是人们习惯了自此之后高楼的迅速增长,八年前八十九层的紫峰大厦的建成并没有达到金陵饭店曾有的地位。但在我看来这是南京建设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因南京城人工构筑物的高度第一次超过了紫金山。现在你只需花五十元钱即可走进紫峰的快速电梯,二十秒后叮的一声,你走出来,整座城甚至紫金山都匍匐在你脚下。



我对这座城市的认知速度似乎远没有赶上它的发展速度。这些人工化的地景在蔓延至郊区的同时也将城内拉扯分裂,综合体的建设仿佛领主在争夺势力范围,而地铁线就是它们的生命线。
一年前我由“城内”搬到了“城外”——从传统意义上说。当我现在坐在家中回想南京的时候,窗外偶尔会传来鞭炮的声响。这在城里是很多年未曾听到的了——只有在夜色下的不知名村庄里,偶尔还会窜出几朵烟火,照亮那片起伏的大地。
隔溪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小木大作——中国古代家具与建筑的结构性关联 (481人喜欢)
- 楠溪三章 (75人喜欢)
- 弗兰姆普顿(Kenneth Frampton)在中国美院——巨构作为一种城市景观( megaform as urban landscape) (98人喜欢)
- 红,确实不只是一种颜色——记屈米建筑展 (335人喜欢)
- 形式的分析——从布克哈特到埃森曼 (4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你读过的最孤独的文学形象 845988人浏览
- 值得推荐的春日限定菜品 63286人浏览
- 你理想中的两性关系 2627321人浏览
- 属于街道的生活记忆 新话题 · 5995人浏览
- 我的烘焙笔记 138558人浏览
- 身在海外哪些时刻让你感受到了文化差异? 18596人浏览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