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夜白”之谜
当我看到“照夜白”这三个字的时候,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这是一种纯粹文字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什么是“照夜白”。
原来“照夜白”就是传说中的汗血宝马,更是中国艺术收藏界饱受追捧的一幅唐代名画。
还好是写在日记里,不然大家都会看出我是绘画艺术的小白了。这“照夜白”简直就是懂不懂画的分水岭,我指着这匹马问一个设计师,我说你知道“照夜白”吗?他回答我,哦,这是他画的....我问另外一个饱读诗书的朋友,你知道“照夜白”吗?他说,不知道,是一种摄影技术吗?看样子,我得整整明白,不然伪文艺青年就会露出马脚。
这幅画的作者是唐代的韩幹(约活动于公元742-756年),纸本水墨,长30.8厘米,横34厘米,比A4纸稍微大一点,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为什么这么有名呢?
首先,是作者有名。韩幹被誉为唐代画马第一人,画马闻名于世。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困,在一个酒家打工,经常给大诗人大画家王维送酒。一天,他去王家收取酒债,趁家里没人就在地上随意画了一幅人马图,王维回来一看,惊为天人,伯乐识出千里马,立刻决定资助他学画。由于他后来又师从著名的画马大师曹霸,所以人们并不确定他的启蒙老师究竟是哪一位。天宝初年(742-755年)韩幹奉诏入宫为玄宗描绘爱马。在宫中,他拒绝根据唐玄宗的要求照着另一位画师的方式画马,而是告诉唐玄宗宫中骏马就是自己的老师,玄宗听了十分惊奇,命他到御厩中写生画马,这其中就包括了“照夜白”。韩幹以马为师的态度就是一种朴素客观的写实态度,人们觉得和王维的作画精神似乎有若隐若现的师承渊源。
这匹马很特别。
“胡种马”又叫做“汗血马”或“天马”,原产于西域大宛国。天宝三年,唐改大宛为宁远,唐玄宗远嫁女义和公主为宁远国王为妻,宁远国王赠玄宗两匹汗血宝马,其中一匹就是“照夜白”。为什么叫照夜白,我搜索半天,也没有找到答案,我想可能是因为这匹白马白得特别漂亮,特别透亮,仿佛可以把夜空照亮。据说,“照夜白”不仅在唐朝的辉煌时期曾伴随唐玄宗游山玩水,而且还在“安史之乱”时陪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落魄的时期,尤为他所深爱。
年代久远,收藏的贵人很多。
这幅画虽然只是小小一块,但是题跋和钤印特别多,也就是说收藏过的人(帝王)非常多。从唐代张彦远到五代李煜一直到南宋吴说、清高宗乾隆,一共有10个题跋,17个钤印,密密麻麻刻写在了画作边上,使得这幅画卷越来越大。这些记录说明此画千年来流转有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画得妙。
评论家说这幅画画得太妙了:怒目圆睁,鼻翼煽张,四蹄腾骧,亢奋昂扬,汗血宝马好似龙的化身!
有些评论家着重夸奖画家简单几笔勾勒出的肌肉感,有些评论家为马的鬃毛点赞,有的爱眼睛,说这样的马眼才是天马之眼....总之,妙笔生花,淡墨传神。
不过,杜甫先生不这么认为。他说“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对于这样的指控,韩幹的粉丝们作出了回应,他们认为那是因为杜甫所见的马都是奔波生存于民间的马,他可曾见过皇室里喂养肥美的汗血宝马?
流转曲折。
报纸上说:“晚清时期,《照夜白图》从清宫流散出来,浮沉若现。画卷上留下的“恭亲王章”和近代著名画家、清室后裔溥儒的“溥儒鉴定书画家藏印”为我们留下一丝线索。20世纪初,恭亲王弈之孙溥伟为了密谋复辟清室,四处筹集资金。于是便开始变卖恭王府中收藏的奇珍异宝,《照夜白图》也随之浮出水面。20世纪30年代,日军占领北京,侵略者对于古都丰饶的文物收藏垂涎不已,大肆掠夺。紧张的局势使溥伟日渐感到所藏书画已不安全,加之依旧急需用钱,便开始变卖书画。这一消息很快被英国收藏家戴维德知道,他立刻委托上海古董商人叶叔重赴京代为求购《照夜白图》。几经周折,溥伟终将此作转让给了叶叔重。
爱国收藏家张伯驹听说此事后万分焦急。他在当时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余在上海闻溥伟所藏韩幹《照夜白图》卷,为沪叶某买去。时宋哲元主政北京,余急函声述此卷文献价值之重要,请其查询,勿任出境。比接复函,已为叶某携走,转售英国”。张伯驹的努力落空了,心痛不已。《照夜白图》遂流转沪上后被卖给英人戴维德,流失海外。几经周折之后由迪隆基金会(The Dillon Fund)于1977年捐赠给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至今。
可以说,时至今日,这件堪称国宝的《照夜白图》不仅因其精彩的画面使人难忘,更因其传奇的历史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而充满魅力,牵动人心。”
看到这里仿佛这幅画的故事就可以画上圆满句号了,并没有。有人提出,不对啊,为什么汗血宝马没有尾巴?为什么画马名师竟然会忘记画马尾巴?有些粉丝说,因为这幅画年代太久远了,已经有些破旧,马的前半身画风娴熟,技艺精湛毫无疑问是韩幹所作,但是后半部分实际上明显不如前半部分,是后人补作。但是这种说法被一位民间的收藏家马世川驳斥,他认为画纸也是同一张,也没有修补痕迹,后人补作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那么怎么解释宝马没有尾巴呢?
这位收藏家认为,由于“照夜白”是一匹白马,那么肯定是白色的马尾巴。他还以下图为例说明,如果是黑色的马尾巴,总会留下清晰的痕迹。
而白色的马尾巴,如果是配在黑色的马身上那么还依稀可辨:
若是白尾巴,白马,那么本来在画面中就只能淡淡地出现。他认为仔细看画作,还是能够看到隐隐约约马尾巴的存在,好像有个影子,细节丢失了,细节不仅仅在马尾巴这里丢失了,马的整个后半部分就丢失了不少,难怪引人怀疑后半部分不是原作。为什么一张画,经过一段时间,前后半部分丢失细节的程度如此不同?他认为答案就是这幅画并不是真迹,而是真迹的珂罗版印刷。这种印刷术可以令复制品以假乱真,但是技术很难掌握,过浓过淡都有问题,为了不让马头和鬃毛部分在宣纸上晕染开只好少放一点墨,但这样也就牺牲了马后半部分的线条浓度,这样一来,原本就浅显的马尾巴更看不清了,时间一长,马尾巴就不见了。
这种说法彻底把真迹变成了印刷品,听起来有些道理,又委实有些让人感情上难以消受。究竟这张陈列在大都会博物馆的画作是不是真迹,岁月无言,也许只有画中这匹“照夜白”心中有数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飞鸟日记“,日记不经常写,但是每一篇都用心#
原来“照夜白”就是传说中的汗血宝马,更是中国艺术收藏界饱受追捧的一幅唐代名画。
还好是写在日记里,不然大家都会看出我是绘画艺术的小白了。这“照夜白”简直就是懂不懂画的分水岭,我指着这匹马问一个设计师,我说你知道“照夜白”吗?他回答我,哦,这是他画的....我问另外一个饱读诗书的朋友,你知道“照夜白”吗?他说,不知道,是一种摄影技术吗?看样子,我得整整明白,不然伪文艺青年就会露出马脚。
这幅画的作者是唐代的韩幹(约活动于公元742-756年),纸本水墨,长30.8厘米,横34厘米,比A4纸稍微大一点,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为什么这么有名呢?
首先,是作者有名。韩幹被誉为唐代画马第一人,画马闻名于世。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困,在一个酒家打工,经常给大诗人大画家王维送酒。一天,他去王家收取酒债,趁家里没人就在地上随意画了一幅人马图,王维回来一看,惊为天人,伯乐识出千里马,立刻决定资助他学画。由于他后来又师从著名的画马大师曹霸,所以人们并不确定他的启蒙老师究竟是哪一位。天宝初年(742-755年)韩幹奉诏入宫为玄宗描绘爱马。在宫中,他拒绝根据唐玄宗的要求照着另一位画师的方式画马,而是告诉唐玄宗宫中骏马就是自己的老师,玄宗听了十分惊奇,命他到御厩中写生画马,这其中就包括了“照夜白”。韩幹以马为师的态度就是一种朴素客观的写实态度,人们觉得和王维的作画精神似乎有若隐若现的师承渊源。
这匹马很特别。
“胡种马”又叫做“汗血马”或“天马”,原产于西域大宛国。天宝三年,唐改大宛为宁远,唐玄宗远嫁女义和公主为宁远国王为妻,宁远国王赠玄宗两匹汗血宝马,其中一匹就是“照夜白”。为什么叫照夜白,我搜索半天,也没有找到答案,我想可能是因为这匹白马白得特别漂亮,特别透亮,仿佛可以把夜空照亮。据说,“照夜白”不仅在唐朝的辉煌时期曾伴随唐玄宗游山玩水,而且还在“安史之乱”时陪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落魄的时期,尤为他所深爱。
年代久远,收藏的贵人很多。
这幅画虽然只是小小一块,但是题跋和钤印特别多,也就是说收藏过的人(帝王)非常多。从唐代张彦远到五代李煜一直到南宋吴说、清高宗乾隆,一共有10个题跋,17个钤印,密密麻麻刻写在了画作边上,使得这幅画卷越来越大。这些记录说明此画千年来流转有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画得妙。
评论家说这幅画画得太妙了:怒目圆睁,鼻翼煽张,四蹄腾骧,亢奋昂扬,汗血宝马好似龙的化身!
有些评论家着重夸奖画家简单几笔勾勒出的肌肉感,有些评论家为马的鬃毛点赞,有的爱眼睛,说这样的马眼才是天马之眼....总之,妙笔生花,淡墨传神。
不过,杜甫先生不这么认为。他说“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对于这样的指控,韩幹的粉丝们作出了回应,他们认为那是因为杜甫所见的马都是奔波生存于民间的马,他可曾见过皇室里喂养肥美的汗血宝马?
流转曲折。
报纸上说:“晚清时期,《照夜白图》从清宫流散出来,浮沉若现。画卷上留下的“恭亲王章”和近代著名画家、清室后裔溥儒的“溥儒鉴定书画家藏印”为我们留下一丝线索。20世纪初,恭亲王弈之孙溥伟为了密谋复辟清室,四处筹集资金。于是便开始变卖恭王府中收藏的奇珍异宝,《照夜白图》也随之浮出水面。20世纪30年代,日军占领北京,侵略者对于古都丰饶的文物收藏垂涎不已,大肆掠夺。紧张的局势使溥伟日渐感到所藏书画已不安全,加之依旧急需用钱,便开始变卖书画。这一消息很快被英国收藏家戴维德知道,他立刻委托上海古董商人叶叔重赴京代为求购《照夜白图》。几经周折,溥伟终将此作转让给了叶叔重。
爱国收藏家张伯驹听说此事后万分焦急。他在当时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余在上海闻溥伟所藏韩幹《照夜白图》卷,为沪叶某买去。时宋哲元主政北京,余急函声述此卷文献价值之重要,请其查询,勿任出境。比接复函,已为叶某携走,转售英国”。张伯驹的努力落空了,心痛不已。《照夜白图》遂流转沪上后被卖给英人戴维德,流失海外。几经周折之后由迪隆基金会(The Dillon Fund)于1977年捐赠给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至今。
可以说,时至今日,这件堪称国宝的《照夜白图》不仅因其精彩的画面使人难忘,更因其传奇的历史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而充满魅力,牵动人心。”
看到这里仿佛这幅画的故事就可以画上圆满句号了,并没有。有人提出,不对啊,为什么汗血宝马没有尾巴?为什么画马名师竟然会忘记画马尾巴?有些粉丝说,因为这幅画年代太久远了,已经有些破旧,马的前半身画风娴熟,技艺精湛毫无疑问是韩幹所作,但是后半部分实际上明显不如前半部分,是后人补作。但是这种说法被一位民间的收藏家马世川驳斥,他认为画纸也是同一张,也没有修补痕迹,后人补作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那么怎么解释宝马没有尾巴呢?
这位收藏家认为,由于“照夜白”是一匹白马,那么肯定是白色的马尾巴。他还以下图为例说明,如果是黑色的马尾巴,总会留下清晰的痕迹。
而白色的马尾巴,如果是配在黑色的马身上那么还依稀可辨:
若是白尾巴,白马,那么本来在画面中就只能淡淡地出现。他认为仔细看画作,还是能够看到隐隐约约马尾巴的存在,好像有个影子,细节丢失了,细节不仅仅在马尾巴这里丢失了,马的整个后半部分就丢失了不少,难怪引人怀疑后半部分不是原作。为什么一张画,经过一段时间,前后半部分丢失细节的程度如此不同?他认为答案就是这幅画并不是真迹,而是真迹的珂罗版印刷。这种印刷术可以令复制品以假乱真,但是技术很难掌握,过浓过淡都有问题,为了不让马头和鬃毛部分在宣纸上晕染开只好少放一点墨,但这样也就牺牲了马后半部分的线条浓度,这样一来,原本就浅显的马尾巴更看不清了,时间一长,马尾巴就不见了。
这种说法彻底把真迹变成了印刷品,听起来有些道理,又委实有些让人感情上难以消受。究竟这张陈列在大都会博物馆的画作是不是真迹,岁月无言,也许只有画中这匹“照夜白”心中有数了。
![]()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飞鸟日记“,日记不经常写,但是每一篇都用心#
-
跳房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4 22: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