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外教番外——温德与二十世纪中国同性恋的故事
【编者按】1923年,美国人罗伯特 · 温德受闻一多的鼓舞,怀抱人文理想投身中国,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逃避美国当时对于同性恋压抑的氛围。在中国,他被他的学生们称作“温德先生”,他曾执教东南大学、清华、北大、西南联大。作为同性恋者,他见证了中国同性恋群体二十世纪的历史浮沉。
关于温德生平更详细的故事,请见书评《民国外教》
文\咩咩
图\源自网络
20世纪的世界兵荒马乱,战争使得民不聊生:二战;内战;美苏冷战。
可纵使战火连天,人们依然讨论爱情。我爱你,她爱他,他爱他,她还爱她。
【西方的“罪人”和“病人”】
20世纪初, 西方各国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大多非常保守,主流社会对于同性恋恐惧的态度深受基督教文化和医学研究的影响。在温德先生出生的美国中部印第安纳州,天主教盛行。根据教会对《圣经》的解读,同性间性行为是犯罪。十九世纪以来,瑞士医生克洛德·弗朗索瓦·米基亚把同性恋视为天生的生理缺陷。而后,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理查·冯·克拉夫特─埃宾则把同性恋诊断为遗传的心理疾病。这给社会将同性恋刑事化、污名化,加以道德谴责提供了依据。
《温德先生》豆瓣书店线上有售
按照这样的定义,温德先生并不是唯一“罪人”和“病人”。1948年,美国学者性学界先锋金赛教授 (Alfred Kinsey)发表了《男性性行为研究》。统计显示,有37%的人在一生中有过同性性行为,有1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有三年从事单纯的同性性行为。
温德先生对美国文化中的不平等深恶痛绝,东方成为他理想的寄托。
1922年,温德先生在芝加哥巧遇闻一多。先生常找闻一多一起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一谈起来,就是夜里一二点。很多时候闻一多已经困到睁不开眼,两人才互道晚安,明日再谈。
在当时美国大环境下,同性恋生活在夹缝之中,苟延残喘。外加温德先生对东方文化早有好感,听了闻一多的一句话“你应该去中国”,温德以最快速度买好船票,办好通行证来到中国。
当然,温德先生当时是否对激进青年闻一多怀有别样情愫,就不得而知了。
【民国的同性恋观】
与西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国期间对于同性恋的自由开放态度。
早在温德先生来华前十余年,同性之爱已经开始走向了中国社会前沿,且有较为正式化与尊重化的称呼:“同性爱”或“同性恋”。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本现可查证的杂志上也曾写到:“在青年学生中发生同性爱,可以说在各个学校都是普遍的现象,笔者看到许多青年同性男女过着不健全的同性爱的生活。”
孔祥熙的女儿“民国铁T”孔令俊就是最好的证明,顶着混世魔女之称号的孔二小姐,刁钻蛮横不说,举止粗俗,毫无教养,而且目无一切。有宋美龄这一强大的后盾,二小姐一生都目无旁人,以大背头示人,西装革履,雪茄在手,枪在袖口。
【新中国的性压抑】
世事难料。在中国的绝大部分时间,温德先生目睹的是新中国向性压抑社会的急剧转变——他最初想要逃离的美国清教徒式的性压迫又将他笼罩。
何谈私人生活,精神都被榨干,拉手都是耍流氓。
异性恋都毫无生存空间的时代,同性恋自然是异端。
在当时,发现陌生同性的主要场合只有公共浴池,而在那里发生接触的性行为机率非常偶然,纯靠眼神挑逗接触,接触之后也不敢张扬。在那个年代,同性之爱是一种需要冒着极大风险,纵容自己燃烧的爱。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对于同性恋群体是一大噩耗。同性性关系在文革的语境中属于最肮脏、最堕落、最恶心的事情,受到最严酷的打压。
据对北京、天津,以及其他城市一些“同志”人士的调查,在文革中,他们惶恐自危还来不及,基本禁绝了自己的性活动。经历过那个历史时段的“同志”人士,几乎每个人都记得当时被称为“资产阶级流氓分子”、“鸡奸犯”、“兔子”的人被残酷批斗的故事。他们回忆的一些事例,今天听到仍然令人不寒而栗。
在北京宣武区,一个原先的家庭是清代官吏的30岁左右的中学美术教师,因为被人揭发存在“男男性”活动,受到红卫兵的游街、批斗、 被强行往嘴里灌粪尿。这个人当晚就触电自杀。
在天津市河北区昆纬路,一个27岁的理发师,被人揭发存在“男男性”活动。“红卫兵”对他百般凌辱的批斗以后,竟把他赤身裸体的捆绑在理发店的橱窗里“示众”三天两夜。这个人在“示众”后也自杀身亡。
在天津市河东区新开路,一个25岁的文艺爱好者, 出身于工人家庭,但因为他存在着“男男性”活动,平时又喜欢打扮自己,也被作为“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流氓教唆犯”进行批斗。在批斗他时,他被扒光了衣服,只穿着内裤,头上戴了用皮毛制作的兔子耳朵,内裤上还缝了一条兔子尾巴。“红卫兵”用棍棒、皮带殴打他,强行驱使他学着兔子的动作,边打边蹦的游街。这个人在游街以后自杀。
可温德先生毕竟来自西方,无政治面貌,个性张扬,倒也不在意主流如何, 解决自己的性需求并无太大阻碍。 据闻1970年代时,八十多岁的温德老先生去续居住许可,有位北京公安局的老干部会不时来访,并给他提供男生。但面对同性恋群体在当时受到的普遍污名和虐待,他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没有能力改变社会主流态度的年代,他常常把一辈子吃的苦头视为同性恋身份而遭到的“报应”。
从1923年到1987年,温德先生在华六十载有余。作为大学老师,他亲历了中国高等教育和知识分子在抗战、内战、文革中受到的几度震荡。作为同性恋者,他体会了二十世纪中西方社会对于同性恋议题的态度变化——从逃避美国社会的性压抑,到经历民国对于同性恋的宽容,再到见证文革对于同性恋者的凌辱。
很遗憾,温德先生没有见到彩虹旗高扬的时刻。回过头来看他的曲折经历,我们更能体会社会文化对人性压迫的深深悲哀,以及缺少文化多元与包容的切肤之痛。
【美】伯特 · 斯特恩:《温德先生》,马小悟、余婉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出版。
点击购买《温德先生》
查看《温德先生》条目页信息
===豆瓣怎么也开始卖书了?===
为什么不呢?这是豆瓣的新尝试,我们想和你一起找寻一年中的好书。
《温德先生》是我们为你做的第一本书,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喜欢。
关于温德生平更详细的故事,请见书评《民国外教》
![]() |
文\咩咩
图\源自网络
20世纪的世界兵荒马乱,战争使得民不聊生:二战;内战;美苏冷战。
可纵使战火连天,人们依然讨论爱情。我爱你,她爱他,他爱他,她还爱她。
![]() |
美国1960年代同性恋解放运动走上街头 |
【西方的“罪人”和“病人”】
20世纪初, 西方各国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大多非常保守,主流社会对于同性恋恐惧的态度深受基督教文化和医学研究的影响。在温德先生出生的美国中部印第安纳州,天主教盛行。根据教会对《圣经》的解读,同性间性行为是犯罪。十九世纪以来,瑞士医生克洛德·弗朗索瓦·米基亚把同性恋视为天生的生理缺陷。而后,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理查·冯·克拉夫特─埃宾则把同性恋诊断为遗传的心理疾病。这给社会将同性恋刑事化、污名化,加以道德谴责提供了依据。
![]() |
《温德先生》豆瓣书店线上有售
按照这样的定义,温德先生并不是唯一“罪人”和“病人”。1948年,美国学者性学界先锋金赛教授 (Alfred Kinsey)发表了《男性性行为研究》。统计显示,有37%的人在一生中有过同性性行为,有1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有三年从事单纯的同性性行为。
温德先生对美国文化中的不平等深恶痛绝,东方成为他理想的寄托。
1922年,温德先生在芝加哥巧遇闻一多。先生常找闻一多一起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一谈起来,就是夜里一二点。很多时候闻一多已经困到睁不开眼,两人才互道晚安,明日再谈。
在当时美国大环境下,同性恋生活在夹缝之中,苟延残喘。外加温德先生对东方文化早有好感,听了闻一多的一句话“你应该去中国”,温德以最快速度买好船票,办好通行证来到中国。
当然,温德先生当时是否对激进青年闻一多怀有别样情愫,就不得而知了。
【民国的同性恋观】
与西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国期间对于同性恋的自由开放态度。
早在温德先生来华前十余年,同性之爱已经开始走向了中国社会前沿,且有较为正式化与尊重化的称呼:“同性爱”或“同性恋”。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本现可查证的杂志上也曾写到:“在青年学生中发生同性爱,可以说在各个学校都是普遍的现象,笔者看到许多青年同性男女过着不健全的同性爱的生活。”
![]() |
前排左一:孔令俊 |
孔祥熙的女儿“民国铁T”孔令俊就是最好的证明,顶着混世魔女之称号的孔二小姐,刁钻蛮横不说,举止粗俗,毫无教养,而且目无一切。有宋美龄这一强大的后盾,二小姐一生都目无旁人,以大背头示人,西装革履,雪茄在手,枪在袖口。
![]() |
前排右一:孔令俊 |
【新中国的性压抑】
世事难料。在中国的绝大部分时间,温德先生目睹的是新中国向性压抑社会的急剧转变——他最初想要逃离的美国清教徒式的性压迫又将他笼罩。
何谈私人生活,精神都被榨干,拉手都是耍流氓。
异性恋都毫无生存空间的时代,同性恋自然是异端。
在当时,发现陌生同性的主要场合只有公共浴池,而在那里发生接触的性行为机率非常偶然,纯靠眼神挑逗接触,接触之后也不敢张扬。在那个年代,同性之爱是一种需要冒着极大风险,纵容自己燃烧的爱。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对于同性恋群体是一大噩耗。同性性关系在文革的语境中属于最肮脏、最堕落、最恶心的事情,受到最严酷的打压。
据对北京、天津,以及其他城市一些“同志”人士的调查,在文革中,他们惶恐自危还来不及,基本禁绝了自己的性活动。经历过那个历史时段的“同志”人士,几乎每个人都记得当时被称为“资产阶级流氓分子”、“鸡奸犯”、“兔子”的人被残酷批斗的故事。他们回忆的一些事例,今天听到仍然令人不寒而栗。
![]() |
在北京宣武区,一个原先的家庭是清代官吏的30岁左右的中学美术教师,因为被人揭发存在“男男性”活动,受到红卫兵的游街、批斗、 被强行往嘴里灌粪尿。这个人当晚就触电自杀。
在天津市河北区昆纬路,一个27岁的理发师,被人揭发存在“男男性”活动。“红卫兵”对他百般凌辱的批斗以后,竟把他赤身裸体的捆绑在理发店的橱窗里“示众”三天两夜。这个人在“示众”后也自杀身亡。
![]() |
对于“鸡奸犯”的处理报告 |
在天津市河东区新开路,一个25岁的文艺爱好者, 出身于工人家庭,但因为他存在着“男男性”活动,平时又喜欢打扮自己,也被作为“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流氓教唆犯”进行批斗。在批斗他时,他被扒光了衣服,只穿着内裤,头上戴了用皮毛制作的兔子耳朵,内裤上还缝了一条兔子尾巴。“红卫兵”用棍棒、皮带殴打他,强行驱使他学着兔子的动作,边打边蹦的游街。这个人在游街以后自杀。
可温德先生毕竟来自西方,无政治面貌,个性张扬,倒也不在意主流如何, 解决自己的性需求并无太大阻碍。 据闻1970年代时,八十多岁的温德老先生去续居住许可,有位北京公安局的老干部会不时来访,并给他提供男生。但面对同性恋群体在当时受到的普遍污名和虐待,他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没有能力改变社会主流态度的年代,他常常把一辈子吃的苦头视为同性恋身份而遭到的“报应”。
从1923年到1987年,温德先生在华六十载有余。作为大学老师,他亲历了中国高等教育和知识分子在抗战、内战、文革中受到的几度震荡。作为同性恋者,他体会了二十世纪中西方社会对于同性恋议题的态度变化——从逃避美国社会的性压抑,到经历民国对于同性恋的宽容,再到见证文革对于同性恋者的凌辱。
很遗憾,温德先生没有见到彩虹旗高扬的时刻。回过头来看他的曲折经历,我们更能体会社会文化对人性压迫的深深悲哀,以及缺少文化多元与包容的切肤之痛。
【美】伯特 · 斯特恩:《温德先生》,马小悟、余婉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出版。
点击购买《温德先生》
查看《温德先生》条目页信息
![]() |
扫二维码,前往购买链接 |
===豆瓣怎么也开始卖书了?===
为什么不呢?这是豆瓣的新尝试,我们想和你一起找寻一年中的好书。
《温德先生》是我们为你做的第一本书,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喜欢。
豆瓣·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赠书 | 文学大师惊艳短篇之作,10场梦一样明丽惊心的东方时空旅行 (30人喜欢)
- “人们寻找答案,但世界并无答案”,布克奖得主约翰·伯格哲学绘本合辑 (12人喜欢)
- “举头三尺有神明”,日本纪实摄影大师拍摄直抵内心的佛像之影 (28人喜欢)
- 720幅江户时代珍贵博物图谱 (20人喜欢)
- 25个超现实的荒诞小故事,反乌托邦式城市寓言 (5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