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笔记人 | 老厂房边上的一道新界墙
![]() |
图5:玻璃廊包住电线杆子 |
老厂房边上的一道新界墙
文/城市笔记人(2015年12月15日)
上周,从广州回大连途中经停上海,顺便参观了亘建筑事务所范蓓蕾、孔锐的一个在建项目:位于上海杨浦区凤城路1号的富丽服装厂改建项目。原建筑是栋3x8跨、每跨6米的预制混凝土多层厂房。改造后的“同和凤城园”成了典型的商务办公园区。在这样的项目里,建筑师能把业主的任务书忠实地翻译成为新功能空间即可过关。而范蓓蕾、孔锐的设计出发点明显高于这一目标。他们想要尝试一下怎样在实现可出租面积最大化的前提下,通过设计,提升未来使用者的办公空间品质。平面上的流线调整,剖面上让出的侧廊,以及立面上颇具工业感的构造语汇,都是两人对于这一挑战的应答。
![]() |
图1:富丽服装厂改建项目区位图 |
![]() |
图2:富丽服装厂改建项目的总平面图 |
![]() |
图3:富丽服装厂改建项目改造前后对比 |
不过,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压在6米宽次级道路边线上的 “围墙”,一道既有围墙之用、又可出租的近似临建状态的玻璃廊。
![]() |
图4:富丽服装厂车间改造前后近景 |
![]() |
图5:玻璃廊包住电线杆子 |
廊前的凤城路是条从周家嘴路进来的窄路。它的弧线,说明它下面很可能过去有条河道。路两侧都是高高的围墙。同和凤城园的入口处,据说是出于风水的考虑,还保留了一段影壁似的旧墙。这条宽为3米的玻璃廊就沿着过去工厂的墙址延伸过去的,甚至把电线杆子也包在了檐下。于是,它出人意料地形成了一道属性奇特的新界墙。
廊的室内标高比路面高出两步,底侧有一条连续的坐席兼地梁的水泥沿。在如此逼仄的巷子里,在浅浅的檐口下,有这么一条可坐的长凳,城市高密度所具有的压迫感和亲切感一起涌来。同样,沿着廊侧行走时,廊子作为界墙和它作为通透的景框作用也交织在一起。玻璃背后的那条矩形内广场,广场上的树,树后建筑的内凹阳台们,一层层地叠加起来。一切仿佛都被用足了,撑将起来。视觉感受却是透着的。
窃以为,建筑师把廊压到墙址的作法,要比把廊贴到建筑身上,来得更为贴切。因为即便是整个厂区都被改造成了商务办公区,这里也未必需要闹市或是居民区里那样的广场。再者,完全敞开的广场等于放弃了一次机会,就是用长廊生动刻画城市密度以及弯巷的机会。后面这一理由正是所谓设计具体化的过程,亦即建筑师捕捉和体现基地和项目特质的过程。
![]() |
图6:堵在门口的玻璃盒子 |
在这条廊子的身上也存在着两点遗憾。其内部空间的划分,该是建筑师从一开始就需要解决的课题;还有,业主本人在玻璃廊边设计了一个集装箱般的盒子,一下子,遮挡了从路上看到主体建筑下部通道的视线。如果这个盒子出现在通道尽头的后巷上,倒能一举两得,既给后巷制造了一个激活环境的亮点,也给该建筑入口临街面更开放的姿态。
即便存有遗憾,范蓓蕾、孔锐设计的这一玻璃廊仍是整个改建项目里相当准确的一笔。它同时回应了既有的城市肌理,符合着业主的开发目的,也在逼仄的巷子里让玻璃这种透明材料发挥了它特有的表现价值。有机会去上海或是在上海的同仁们可以实地瞧瞧,看看这两位风华正茂的建筑师是否在该项目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 |
图7:改造后室内看向上钢二厂 |
![]() |
图8:改造前车间内工人工作场景 |
![]() |
图9:改造后的室内 |
编辑|张远博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刘东洋所有,图片均由刘东洋提供。转载请通过后台联系有方新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呈现今日中国建筑之现场』微信号:有方空间(youfang502)
『最全面建筑旅行资讯』微信号:行走中的建筑学(archi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