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昨天有一位豆友问了我几个问题,他说自己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现在非常忧虑,因为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即便找到众人眼里的“好工作“,趁年轻去一线闯荡,奋斗十年,年薪三十万,也不见得能在这些大城市立足扎根,他该调整心态,不去担心这些事?
看完他的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又是老生常谈,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不愿意花点时间认识自己,好好做自己?
这种念想仅停留了一秒钟,我就决定认真回答这个问题。一直让众多人困扰,必定是因为环境、背景有着诸多答案,且每个答案无法直接复制,这样才成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循环。
(一) 沉默的证据
别人的生活和你无关。
你不会关心和你没有丝毫相似性和联系的人的活动,比如大大去哪国访问了,麻麻今天穿了哪个设计师设计的礼服,都不会造成你的心理阴影面积增加几分。反倒是那些和你若有似无有着些许联系和相似性的人,比如你的同年级同学,可能高中、大学几年都没怎么联系过,他忽然发了大财或者进入人人羡慕的好公司,她找到了金龟婿或是获得海外培训的机会,都会让你有种怅然若失,“为什么不是我?”这种问题在大多数人心里想必都翻过涟漪。
可是,他或她在成就这些光鲜的人生大事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付出和故事,你可曾了解过?
有句俗话叫,枪打出头鸟。同样的道理,能够从众多人群中蹦出来的声音,一定不代表大多数。总是能在知乎、天涯上看到这种抱怨——年薪1万,北漂,买房无望,无老可啃,我该何去何从?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月经贴总是被不同的人反复PO出来?为什么很少有人发帖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在一线城市扎了根,还找到了相互支持的爱人,现在我要更努力?
在全世界畅销书《黑天鹅》里,著名投资人尼古拉斯•塔勒布用“沉默的证据”来形容这种现象:你总以为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影响,其实被你忽略的真相才更可能诱发你遇到重大的突发事件。
人总是愿意选择他愿意去相信的,这是天性,因此思辨精神才显得尤为珍贵。当你心底散发出对自己的不自信,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你就会被相似的信息给吸引。这和那本被人吐槽多次的著名书籍《秘密》一个道理,你相信什么就能看到什么,你觉得自己不可能依靠能力,在大城市创出一番天地,不好意思,别怪我残忍,你可能成功的几率瞬间减半。反之,你一直有股执念,有些初期看来可能是天方夜谭的愿望,最后很有可能实现,详情参见马云。
当你还年轻,还不具备充足的判断力的时候,至少有一点应该主动培养:逆向思考。
股神巴菲特的好基友、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说自己用一生等待一个机会,其他的时间都是为这个机会而准备。这是一个艰难的使命,而能够帮助他坚持到底的法宝就是逆向思考。
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好好想想,正面的声音、反面的声音都要倾听,用纸和笔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即便想不通的点,也要记录下来,打个问号,过段时间再来看自己的笔记,那些思考的过程都会被新的知识和信息慢慢填补充实。逆向思考的过程就是发现沉默的证据。
我常常想,为什么富有的人都不愿意分享自己发家致富的秘密,如果分享给穷人,大家一起富有,这个世界不就简单、美好很多吗?
看完《黑天鹅》以后,我觉得过去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知过于简单:1.你认为某些人富有,而这些人可能有更远大的目标,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值得炫耀和致富秘密,相反,他们会更加谦虚谨慎,这也是为什么“越有钱的人越努力”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即便真的有什么“秘密”可言,穷人也不会多么珍视这些信息,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参悟秘密需要眼界和一定的理解力。
(二) 世界再变化,你还是你
很遗憾,我们生活在信奉个性扁平化的环境里,小时候父母总会以“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你怎么一点也不像人家”的句式来要求我们,长此以往,我们几乎都无法辨识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
人家去上大学,我也去上大学,人家去大城市看看,我也去看看,人家返乡了,我也回去吧,人家结婚了,我也赶紧相亲去,人家=我,吗?
当然不,在我看来,人之所以被列为地球上的高等动物,除了语言和思考力外,最重要也最可贵的地方是,基因多样性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可是,这样的独特,有时候是显性的——不需要发掘,你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点。有些则是需要“催化剂”,它可能是一次新的尝试、一次和别人的交谈、一次偶然的成功,都会让你发现“原来自己可以这样啊?”
这位向我发问的小伙伴说,世界好像变得那么现实、那么无情,其实,我想说,世界从来都如此现实和无情,从物理角度讲,我觉得它一直保持这样,已经很仁慈了,起码它给你机会变化构建自己温暖的世界。无论周遭怎么样,你还是你。
我一直反复强调,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可能大多数80后、90后在天朝教育的体制下,这个方面非常的缺失,甚至有点被父母绑架,在潜意识里想要变成父母希望变成的样子,因此,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两天非常有幸认识了26岁的私募经理“微光破晓”,他如此年轻,就管理2千万资金,是各大银行追逐的“高净值”人士,谁会知道,这个80后的优秀男青年的“三观”第一次被震撼和刷新是看“奥特曼”,他发现奥特曼的伟大之处就是“和自己对着干”,原本可以在自己的星球好好过舒坦日子,非要跑到地球来打怪兽,这除了用“伟大”宛如雷锋来形容外,他自己也没啥词汇可以形容啦。
再后来聊起来,每天在微博分享数学期望、喝酒摇骰子一口气就把所有可能摇出点数的概率给你报个遍的微光老师,居然告诉我,他当年的成绩连高中都考不了,最后只能上了一所职高。
长相腼腆的微光居然在职高当起了小混混——抽烟喝酒统统试了个遍,最后得出结论:我连小混混都当不好,这个行业不适合我。
但是微光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否定自己,不适合就换一个好了,这个工作干不好,并不是我不行,而是这个工作和我不吻合。于是,他又开始寻找新的体验,失败了又怎么样,我知道我不差就好了,然后就这么峰回路转,2007年他第一次走进股票交易大厅,那年他18岁。
“我一进入交易大厅看到提着菜篮子的大爷大妈,顿时觉得,我是被神选中做投资行业的,你可以看到对手的水平,凭什么我就做不到最好?”
于是,微光破晓开始了自学投资的人生新篇章。
我特别佩服他的心理素质,我问他,你当年上职高,不觉得对不起爸妈,不觉得未来希望渺茫吗?微光老师的回答也挺大跌眼镜的——还好吧,愧疚有那么一点,但是我确实不喜欢学校那一套啊,关于未来嘛,其实我没想那么远,我对生死看得很淡,很多事都会联想到死亡,所以没有什么希望,那就过好当下呗。
当然了,能像微光老师这种在投资上天赋异禀的人毕竟是少数,就像他自己说的,他可能是被选中做这一行的,18岁以前就在等待被拉进投资大厅那一刻吧?也许这种天赋,让他也对未来多了一种基因里的笃定,他没有特别远大的目标,即便现在做私募业绩非常好,他也不花一毛钱在营销上,去找那些需要打理钱的高净值人群。
“我有个想法,就是看看一个事物顺其自然,它能发展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不想花时间精力去游说别人把钱交给我管理,没有必要。”
他好像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只不过没钱的时候,他是混在职高的小混混,有钱了以后,就成了银行追逐的黑卡持有人,成了众人眼中的”老师“。
“我一直都没变,我早就知道自己很懒,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职业——越老越值钱 越做越轻松,属于这个范畴的职业本来就不多,律师算一个、医生算一个,教授算一个,然后我发现投资分析师也算一个,哈哈哈,而且它近乎完美的复合这个准则,我干嘛不好好去做,我一直都是我,懒懒的。”
是啊,当你一直努力适应世界,你可能成了月球,可能会一不小心脱离轨道,而每个人应该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轨道,然后,好好当颗恒星吧。
![]() |
看完他的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又是老生常谈,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不愿意花点时间认识自己,好好做自己?
这种念想仅停留了一秒钟,我就决定认真回答这个问题。一直让众多人困扰,必定是因为环境、背景有着诸多答案,且每个答案无法直接复制,这样才成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循环。
![]() |
(一) 沉默的证据
别人的生活和你无关。
你不会关心和你没有丝毫相似性和联系的人的活动,比如大大去哪国访问了,麻麻今天穿了哪个设计师设计的礼服,都不会造成你的心理阴影面积增加几分。反倒是那些和你若有似无有着些许联系和相似性的人,比如你的同年级同学,可能高中、大学几年都没怎么联系过,他忽然发了大财或者进入人人羡慕的好公司,她找到了金龟婿或是获得海外培训的机会,都会让你有种怅然若失,“为什么不是我?”这种问题在大多数人心里想必都翻过涟漪。
可是,他或她在成就这些光鲜的人生大事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付出和故事,你可曾了解过?
有句俗话叫,枪打出头鸟。同样的道理,能够从众多人群中蹦出来的声音,一定不代表大多数。总是能在知乎、天涯上看到这种抱怨——年薪1万,北漂,买房无望,无老可啃,我该何去何从?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月经贴总是被不同的人反复PO出来?为什么很少有人发帖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在一线城市扎了根,还找到了相互支持的爱人,现在我要更努力?
在全世界畅销书《黑天鹅》里,著名投资人尼古拉斯•塔勒布用“沉默的证据”来形容这种现象:你总以为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影响,其实被你忽略的真相才更可能诱发你遇到重大的突发事件。
人总是愿意选择他愿意去相信的,这是天性,因此思辨精神才显得尤为珍贵。当你心底散发出对自己的不自信,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你就会被相似的信息给吸引。这和那本被人吐槽多次的著名书籍《秘密》一个道理,你相信什么就能看到什么,你觉得自己不可能依靠能力,在大城市创出一番天地,不好意思,别怪我残忍,你可能成功的几率瞬间减半。反之,你一直有股执念,有些初期看来可能是天方夜谭的愿望,最后很有可能实现,详情参见马云。
当你还年轻,还不具备充足的判断力的时候,至少有一点应该主动培养:逆向思考。
股神巴菲特的好基友、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说自己用一生等待一个机会,其他的时间都是为这个机会而准备。这是一个艰难的使命,而能够帮助他坚持到底的法宝就是逆向思考。
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好好想想,正面的声音、反面的声音都要倾听,用纸和笔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即便想不通的点,也要记录下来,打个问号,过段时间再来看自己的笔记,那些思考的过程都会被新的知识和信息慢慢填补充实。逆向思考的过程就是发现沉默的证据。
我常常想,为什么富有的人都不愿意分享自己发家致富的秘密,如果分享给穷人,大家一起富有,这个世界不就简单、美好很多吗?
看完《黑天鹅》以后,我觉得过去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知过于简单:1.你认为某些人富有,而这些人可能有更远大的目标,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值得炫耀和致富秘密,相反,他们会更加谦虚谨慎,这也是为什么“越有钱的人越努力”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即便真的有什么“秘密”可言,穷人也不会多么珍视这些信息,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参悟秘密需要眼界和一定的理解力。
![]() |
(二) 世界再变化,你还是你
很遗憾,我们生活在信奉个性扁平化的环境里,小时候父母总会以“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你怎么一点也不像人家”的句式来要求我们,长此以往,我们几乎都无法辨识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
人家去上大学,我也去上大学,人家去大城市看看,我也去看看,人家返乡了,我也回去吧,人家结婚了,我也赶紧相亲去,人家=我,吗?
当然不,在我看来,人之所以被列为地球上的高等动物,除了语言和思考力外,最重要也最可贵的地方是,基因多样性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可是,这样的独特,有时候是显性的——不需要发掘,你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点。有些则是需要“催化剂”,它可能是一次新的尝试、一次和别人的交谈、一次偶然的成功,都会让你发现“原来自己可以这样啊?”
这位向我发问的小伙伴说,世界好像变得那么现实、那么无情,其实,我想说,世界从来都如此现实和无情,从物理角度讲,我觉得它一直保持这样,已经很仁慈了,起码它给你机会变化构建自己温暖的世界。无论周遭怎么样,你还是你。
我一直反复强调,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可能大多数80后、90后在天朝教育的体制下,这个方面非常的缺失,甚至有点被父母绑架,在潜意识里想要变成父母希望变成的样子,因此,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两天非常有幸认识了26岁的私募经理“微光破晓”,他如此年轻,就管理2千万资金,是各大银行追逐的“高净值”人士,谁会知道,这个80后的优秀男青年的“三观”第一次被震撼和刷新是看“奥特曼”,他发现奥特曼的伟大之处就是“和自己对着干”,原本可以在自己的星球好好过舒坦日子,非要跑到地球来打怪兽,这除了用“伟大”宛如雷锋来形容外,他自己也没啥词汇可以形容啦。
再后来聊起来,每天在微博分享数学期望、喝酒摇骰子一口气就把所有可能摇出点数的概率给你报个遍的微光老师,居然告诉我,他当年的成绩连高中都考不了,最后只能上了一所职高。
长相腼腆的微光居然在职高当起了小混混——抽烟喝酒统统试了个遍,最后得出结论:我连小混混都当不好,这个行业不适合我。
但是微光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否定自己,不适合就换一个好了,这个工作干不好,并不是我不行,而是这个工作和我不吻合。于是,他又开始寻找新的体验,失败了又怎么样,我知道我不差就好了,然后就这么峰回路转,2007年他第一次走进股票交易大厅,那年他18岁。
“我一进入交易大厅看到提着菜篮子的大爷大妈,顿时觉得,我是被神选中做投资行业的,你可以看到对手的水平,凭什么我就做不到最好?”
于是,微光破晓开始了自学投资的人生新篇章。
我特别佩服他的心理素质,我问他,你当年上职高,不觉得对不起爸妈,不觉得未来希望渺茫吗?微光老师的回答也挺大跌眼镜的——还好吧,愧疚有那么一点,但是我确实不喜欢学校那一套啊,关于未来嘛,其实我没想那么远,我对生死看得很淡,很多事都会联想到死亡,所以没有什么希望,那就过好当下呗。
当然了,能像微光老师这种在投资上天赋异禀的人毕竟是少数,就像他自己说的,他可能是被选中做这一行的,18岁以前就在等待被拉进投资大厅那一刻吧?也许这种天赋,让他也对未来多了一种基因里的笃定,他没有特别远大的目标,即便现在做私募业绩非常好,他也不花一毛钱在营销上,去找那些需要打理钱的高净值人群。
“我有个想法,就是看看一个事物顺其自然,它能发展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不想花时间精力去游说别人把钱交给我管理,没有必要。”
他好像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只不过没钱的时候,他是混在职高的小混混,有钱了以后,就成了银行追逐的黑卡持有人,成了众人眼中的”老师“。
“我一直都没变,我早就知道自己很懒,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职业——越老越值钱 越做越轻松,属于这个范畴的职业本来就不多,律师算一个、医生算一个,教授算一个,然后我发现投资分析师也算一个,哈哈哈,而且它近乎完美的复合这个准则,我干嘛不好好去做,我一直都是我,懒懒的。”
是啊,当你一直努力适应世界,你可能成了月球,可能会一不小心脱离轨道,而每个人应该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轨道,然后,好好当颗恒星吧。
疯疯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0读书领悟:读什么,读多少都不重要,读了就好 (13人喜欢)
- 好笑的李雪琴,管你是不是王建国的静香,反正我都老喜欢你了 (10人喜欢)
- 相亲这个事 (2人喜欢)
- 喜欢过的,专栏作家们 (8人喜欢)
- 不需要浪漫 (1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那些闹元宵的独特仪式感 3.2万次浏览
- 甘愿“绕远路”才会发现的生活惊喜 44.4万次浏览
- 你眼中的「小春日和时刻」 40.9万次浏览
- 你在建筑物里发现的动物形象 129.8万次浏览
- 画出你的宠物 7.5万次浏览
- 豆友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关于我」 新话题 · 5.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