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纪泽(二十一日得家书)
二十一日得家书 — 谕纪泽
纪泽的婚期在九月十六(这封信写在九月二十四),他很高兴,说“余老境侵寻,颇思将儿女婚假早早料理”。又说,大女儿的亲家袁芳英换了咳血病,昨天刚派人看望,若病好了,想明年春天就可以办婚事了。亲家差人来我家时,你和母亲商量下。
这次信中还讲了一次购书体验。在之前的信(“前次于诸父信中”)中提说”王氏父子所考订之书二十八种,凡家中所无者,尔可开一单来,余当一一购得寄回”。那是当年四月的事,五个月后,他们又提起此事,说书寄到时,把胡克家校对刊刻的《资治通鉴》留在家里,把我做过笔记的那一部寄到军营中来。同时把汲古阁刻印的《五代史》寄来。皮衣也快快寄来。我买了几十部字帖,下次寄给你。
这次古代的下单购书挺有意思。下单地点是军营(湖南湖北一带),发货地点是“京”,大约是北京,收货地址是曾国藩家。可见曾本人没有到实体书店购书,是他写信托朋友买了寄回家(代购)还是直接跟出版社下单呢,不得而知。付款方式,是提前付款还是货到付款呢,不得而知。大约四月下单,书寄回家里已是九月,这包括两湖到京往返各一次的物流时间,购书/刊印时间,和周转时间。物流方式,是差人/托人带信还是走驿站/镖局,不得而知(《晓说》里有次讲古代的物流,挺有意思)。曾在军营中为什么还要亲自下单而不是让曾纪泽自己在家下单呢?可能下单不是特别容易,或许曾纪泽没钱,或许曾国藩需要动用自己的人脉(或者信用)才能成功下单/找人代购,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曾在外作战,营寨地址时有变动,于是收货地址是家里,自己需要的书还需要家人收货之后再寄回营中。可见曾的营寨地址虽然时常变动,但曾家人总是知道的。曾国藩和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如何送达?从之前信中提到的“家中来营者”,应该是有家仆或者军士专门往返传送物品。
说起曾大小姐的婚事,稍微查了一下(http://www.readit.com.cn/m/fcrw/m/24659.shtml),不免唏嘘。袁芳英是曾的同乡,算是政治伙伴,曾把女儿嫁给袁芳英的儿子。不过袁家很快没落了,而且袁公子对曾小姐并不好,曾小姐二十九岁抑郁而死。曾有五个女儿,前四个都嫁给了曾的政治伙伴,结果是两个抑郁早亡(29岁、38岁),两个早早守寡。最小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平民,过得还算幸福。
我一直以为,妻子娘家势力对夫妻感情是有助益的,特别是当它能影响到丈夫的事业的时候。从我周围叔叔阿姨的例子看来是这样,从甄嬛传之类宫廷剧看来也是这样。不知为何在曾家这里却是反的。是因为曾文正公把女儿们的婚姻看做助力仕途的工具、根本不顾及女儿的幸福吗?还是他的女儿们运气不好遇人不淑?或者这种联姻带来的夫妻恩爱本身就是假的?不明白...
上面这段写得不顺畅,也许是说起婚姻大事心里比较乱吧。算是周杰伦的早期粉丝,在叶惠美之后都没有再追了。如今周大婚,很容易联想起成双入对的熟悉的人们。当人褪去身上的刺、可以给人温暖拥抱、并建立一个幸福的家的时候,陪在身边的人又是谁呢?
—— - - ——
时隔半年,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拿曾文正公给孩子们的信练字,然后稍微发散开写写。之前想过要停止,觉着这样看书好慢。不过若求速度,面对这好些不认识的字,又沦为走马观花,觉得这些信好无聊。
为什么又开始细读了呢?并不是因为书中的内容,而是喜欢做这件事时自己的平静。我在很努力地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纪泽的婚期在九月十六(这封信写在九月二十四),他很高兴,说“余老境侵寻,颇思将儿女婚假早早料理”。又说,大女儿的亲家袁芳英换了咳血病,昨天刚派人看望,若病好了,想明年春天就可以办婚事了。亲家差人来我家时,你和母亲商量下。
这次信中还讲了一次购书体验。在之前的信(“前次于诸父信中”)中提说”王氏父子所考订之书二十八种,凡家中所无者,尔可开一单来,余当一一购得寄回”。那是当年四月的事,五个月后,他们又提起此事,说书寄到时,把胡克家校对刊刻的《资治通鉴》留在家里,把我做过笔记的那一部寄到军营中来。同时把汲古阁刻印的《五代史》寄来。皮衣也快快寄来。我买了几十部字帖,下次寄给你。
这次古代的下单购书挺有意思。下单地点是军营(湖南湖北一带),发货地点是“京”,大约是北京,收货地址是曾国藩家。可见曾本人没有到实体书店购书,是他写信托朋友买了寄回家(代购)还是直接跟出版社下单呢,不得而知。付款方式,是提前付款还是货到付款呢,不得而知。大约四月下单,书寄回家里已是九月,这包括两湖到京往返各一次的物流时间,购书/刊印时间,和周转时间。物流方式,是差人/托人带信还是走驿站/镖局,不得而知(《晓说》里有次讲古代的物流,挺有意思)。曾在军营中为什么还要亲自下单而不是让曾纪泽自己在家下单呢?可能下单不是特别容易,或许曾纪泽没钱,或许曾国藩需要动用自己的人脉(或者信用)才能成功下单/找人代购,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曾在外作战,营寨地址时有变动,于是收货地址是家里,自己需要的书还需要家人收货之后再寄回营中。可见曾的营寨地址虽然时常变动,但曾家人总是知道的。曾国藩和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如何送达?从之前信中提到的“家中来营者”,应该是有家仆或者军士专门往返传送物品。
说起曾大小姐的婚事,稍微查了一下(http://www.readit.com.cn/m/fcrw/m/24659.shtml),不免唏嘘。袁芳英是曾的同乡,算是政治伙伴,曾把女儿嫁给袁芳英的儿子。不过袁家很快没落了,而且袁公子对曾小姐并不好,曾小姐二十九岁抑郁而死。曾有五个女儿,前四个都嫁给了曾的政治伙伴,结果是两个抑郁早亡(29岁、38岁),两个早早守寡。最小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平民,过得还算幸福。
我一直以为,妻子娘家势力对夫妻感情是有助益的,特别是当它能影响到丈夫的事业的时候。从我周围叔叔阿姨的例子看来是这样,从甄嬛传之类宫廷剧看来也是这样。不知为何在曾家这里却是反的。是因为曾文正公把女儿们的婚姻看做助力仕途的工具、根本不顾及女儿的幸福吗?还是他的女儿们运气不好遇人不淑?或者这种联姻带来的夫妻恩爱本身就是假的?不明白...
上面这段写得不顺畅,也许是说起婚姻大事心里比较乱吧。算是周杰伦的早期粉丝,在叶惠美之后都没有再追了。如今周大婚,很容易联想起成双入对的熟悉的人们。当人褪去身上的刺、可以给人温暖拥抱、并建立一个幸福的家的时候,陪在身边的人又是谁呢?
—— - - ——
时隔半年,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拿曾文正公给孩子们的信练字,然后稍微发散开写写。之前想过要停止,觉着这样看书好慢。不过若求速度,面对这好些不认识的字,又沦为走马观花,觉得这些信好无聊。
为什么又开始细读了呢?并不是因为书中的内容,而是喜欢做这件事时自己的平静。我在很努力地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Lind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纪念王小波 218.9万次浏览
- 看展记 4717.7万次浏览
- 古早影视剧五毛特效大赏 新话题 · 2.6万次浏览
- 我关于幼儿园的记忆 6.6万次浏览
- 大学老师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28.3万次浏览
- 你如何维持情绪稳定? 新话题 · 15.6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