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秉礼堂小园随想
不久前在无锡两日,相比闻名天下的寄畅园,我更喜欢不那么有名的第二泉和云起楼庭院。然而寄畅园里秉礼堂区域却是我觉得很值得玩味的一处。它是寄畅园中西北角的一处园中园。据《江南园林图录》<1>中讲,此处“秉礼堂建筑为清代遗构,而假山,池沼为20世纪新建。”(此中有很多的变革过程,足可做篇考证文章)


现在的秉礼堂几乎和上面图纸一样(除了在西侧廊子中间的样子开了一个门洞外)。西南角处的走廊和建筑交接处是尽端廊,而主建筑东侧居然有一些废余空间。再看剖面,非常显著的前后轩形制。所以种种迹象不免让人猜测,此处回廊曾经应该是环通的<2>(图纸上黄色部分)。下文所有随想也都基于这个猜测后的平面。

1.回环无尽 环线的力量就是无论你饶了多远还是可以回到原点。相应的,它是一个迷宫的雏形。 在西侧口子还没有开以前,东北角处的两个入口也是出口,环线的设计可以说是这种出入口关系所首先决定的。对以前的使用者来说也能分开主要流线和辅助流线;主人流线和客人流线;游玩流线,家居流线和服务流线。但这些已无从考证,只能作为猜测。最让人无法明白的事情是,此处原是祠堂,但既然是祠堂为何又要朝北,又为何要做这样的游玩性庭院呢。对今人来说此处倒是寄畅里面一处相对独立的幽僻之地。大环线套数个小环线,主环线套数个支环线,室内连着室外,明与暗,宽与窄,假山,廊子,堂屋,抑或丛林,它们都默默接续着每一条环线上水池出现的那一刻的动人与精彩。大概能够使今天的游客游玩不尽,也使园子能让人感觉比实际的要大吧。在这经过脑补后的小园里面,大概我会绕着每一个环细细走,细细感觉,因为每一个环都是不同的,每一个环都有各自的私密层次,而在每一个环中又有公共和私密的梯级。光也是如此吧。绕一圈并非一览无余,而是带着发现和意外。 从风谷行窝往西,进入秉礼堂小园中,发现这处水面时,是没有预料到的惊喜。在这个五条流线的交叉处,视野几乎能够看清整个水院的全貌,廊子进行了局部放大,略微挑出于园子,。(如果此处能处理成美人靠大概更好些,此园现在的弱点就是缺少坐具,没能满足人在几处重要空间停留下来的欲望。),此时在视线中最吸引人的当是架设在石坎上的秉礼堂了,几乎每个游客都有一种凭栏观水的向往。所以,从东侧廊子转折向西进入秉礼堂,大概是大部分游客都会无意中做的事。秉礼堂的北侧朝水面的立面门都处理成可开启的隔扇门形式,在屋子里凭挑时,只见水不见屋下之石,园子里的树枝也凌空旁支斜出。低头看水,水极近,秉礼堂犹如悬挑在水上之感。视觉,触觉,以及这种高下感,临水感,都可视为此处是整个园子中最动人的一处。特别是在炎炎夏日,北向的临水居,园子里茂密的植被,园子里吹动的风,由水调动的小气候,都将此处推向寄畅中最好的宜夏居。此处如若能有临水的美人靠等大概能够更加增强此处空间的体验。



往西进入西侧的小院子,虽然小院现在几乎纯铺地,过于单薄,但我们依稀能够明了此园在此趟环线上似乎是用来调节光线的,在那个浓荫蔽日的主园里呆久了,此处小院告诉你真实世界的明度。往北转折进入月洞门,是一条介于小丛林和假山之间的室外小径。随着路径的行进,水院再次出现。在此处可以清晰对望到来水口和可以下到水面上去的小埠头。来水口使得被石块压制的石岸有了小的灰空间,有水面绵延不尽之感。也许可以下到水面上的小埠头是在此处才刚刚发现的。(因为之前的流线上人的关注点被秉礼堂吸引未能观察到这一藏在东侧廊子和秉礼堂交界处的小埠头)携带着这样的新发现开始新的环线也说不定。随着小径的引导,游客再次来到东北角园子入口处。



其它环线的体验,本文不再列举。在园区中有一条尽端线,那就是下到埠头去的流线,这是园中唯一一段高差极大的线,且无法环绕只能回头走相同的路。它是园中与水面最接近的一个欣赏园子的重要的位置。我以为此处是园子在整体大环线设计后的刻意的对环线的疏离。有此一处,恰体现出此段单流线的重要性,也使得整体的流线设计统一中求变,变得更加灵动。。。


2.平面结构 如此错综复杂抑或变化万千的一环套一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有这样错综复杂的形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个小园由一个环形走廊,4个相对独立的院子,一个秉礼堂所组成,通过交叉,并置,连接等等方式联系在一起。当然这一切都没能逃出一个略呈方形的外围轮廓当中。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组成零件的简单而结果复杂的呢? 尽管没有做任何史料考证,但我还是主观的将秉礼堂区视为一处宜夏居,并认为宜夏居是破解其布局的关键。如果从这一建造动因出发能解释一系列的关键性结果。 (1)建筑主要立面朝北,并置于整个方形的南部,留出大面积的北向庭院空间,并使这个北向庭院成为园子的中心。(一个层次) (2)建筑和南侧外墙之间拉开缝隙,,形成前庭院后天井的经典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夏季拔风,形成较好的夏季风环境。(二个层次) (3)建筑主体在上述基础上再往东偏置。而在西侧留出一个小院子,以此去抵抗西晒。这一步非常关键,可以说它是秉礼堂小园区别于一般小园设计的关键。在主院子和西侧小院子,南侧小天井和西侧小院子之间以墙将这一西侧小院子空间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界定,使之独立,并以月洞门和主院相联系。(三个层次) (4)环廊不仅避雨也可挡阳光,它是人们行进过程中的庇护所。以几乎环绕整个外围方形边界的环形走廊将三个不同层次的主庭院,西侧小庭院,南侧小天井和秉礼堂连缀成一体。这一环廊的界入,不仅解决了从入口到秉礼堂的主次动线,也使这个区域形成了以主要庭院为中心,其他小庭院小天井相互辅助的纳凉区。(不同层次,室内和室外之间的求得进一步联系) (5)水和植物都可调节微气候,改变夏天燥热的小环境。主庭院设计成以水池为中心的浓荫蔽日的氛围,是将宜夏居这一主题设计切入到更为微观的层面。这一设计将主庭院分离成高差较大且材质不同的两个层次。但这样做之后,秉礼堂这一建筑的主要进入方式从一般的古建筑从长边中心进入转变为从两侧近角部处进入。(实际有可能是从四个角处进入,但南侧两个进入口已不可考)这一进入方式决定了秉礼堂最好的朝向北面的风景面部未被动线破坏。(四个层次) (6)环廊西北角小园的形成可能跟宜夏居这一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也许只是为了制造进一步的层次和主庭院空间体验的趣味吧。(五个层次) 相信这一步步也并非所罗列的那么简单,一定都是综合考虑的结果,但将它们抽离出来探讨是有必要的。从上可见,在小园结构的形成过程的六步中,有五步与宜夏居这一主题直接相关。并最终形成了在一个大的方空间中切出数个层次,且有主有次的院落布局结构。 3.角 我以为角是这个小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力量。如果我们把南侧小天井暂且不顾的话,可能这一问题会更加清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水流的方向,就像经典的网师园中那样,这一小池的来水口和出水口也都在对角线上。这是小园为扩大水面感常常做的事。小池的两个水口都隐藏在石壁凹入的灰空间中,隐隐让人有水面无尽之感。 这是一对惯例的角。 环廊包围的四个角部的处理却极有可能是这个小园的一大特色。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小园中处理角部极有可能一开始来自于空间有限的压力。环廊东北角是这一主院两个不同方向的入口交接处,同时也是一处观赏主院全景的次佳处。此处做了适当的廊道加宽并凸出原廊子的轮廓。(凸,加)与之相对的环廊西南角却是一处凹入的小庭院。(凹,减)环廊东南角即是偏置一角的秉礼堂建筑,但我们亦能将之视为环廊在此处的放大与凸出。(凸,加)环廊西北角的外侧则是挖空成了小庭院,而靠主院内侧则鲜明的凸出,并与对角的秉礼堂形成一种对峙和相望的关系。( 凸,减)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每一组对角都在凹与凸,加法与减法的对比和相应当中,形成一种联系。凹入,凸出的大小形状又有所变化,并烘托出东南角的秉礼堂的主角地位。 在这种对角的处理中,环廊和主院的轮廓也从僵直的方形,变为锯齿型。对主院来说,这不仅仅意味着轮廓线的不同,更意味在大的水池为主林荫蔽日的主院空间设计中,一些更小层次空间塑造的可能性。比如东北角廊子凸出之后,剩余的此处与秉礼堂之间的凹角空间就形成了一处可下到水面的小埠头。像这样的小空间在大的整体意境中加深了主院的可游性。 4.总结 我对秉礼堂小园的兴趣来源于其惊人的空间层次塑造以及多组环形流线相互嵌套的模式,还有为何朝北的疑问。现实当中的环廊已经不能环通,这非常影响对这组小园的进一步思考。因此本文提出了两大猜想:连通的环廊和宜夏居,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努力揭示这一组小园究竟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 文中猜想可能不够严密,也并未做什么考证,猜想只是猜想,文中观点都很主观,仅供参考。。。(另,由于小院很小,几乎很少能有拍到常规照片的距离,因此文中照片较少,只能靠喜欢的读者自己体验和去感知了)

参考文献: <1>刘先觉,潘谷西合编. 江南园林图录-庭院·景观建筑 庭院·景观建筑. 南京市: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周磊.无锡寄畅园秉礼堂庭院理景设计手法初探[J].江苏建筑,2010,(第S1期). 文中的原始图纸来源: <1>刘先觉,潘谷西合编. 江南园林图录-庭院·景观建筑 庭院·景观建筑. 南京市: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文中照片及处理过的图纸:自拍/自绘
心匠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你读过的最孤独的文学形象 845160人浏览
- 值得推荐的春日限定菜品 63286人浏览
- 你理想中的两性关系 2626821人浏览
- 属于街道的生活记忆 新话题 · 5869人浏览
- 我的烘焙笔记 138558人浏览
- 身在海外哪些时刻让你感受到了文化差异? 18596人浏览
记号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