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入庄,闲扯苏轼的23岁和45岁(文/王路)
擂台比武,先看一个架子。架子扎得好,拳脚没动,对方就怯了,蔫儿了。
苏轼《晁错论》,开场就一记重拳: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上来就惊心动魄,颇像《卖拐》里赵本山看见范伟:别看你现在好好的,身上隐患大着呢!
怎么治?苏轼又开出一记方子: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
但苏轼不是在忽悠。苏轼说的一点没错。
这是苏轼的高见,但也暴露了苏轼的小聪明。
蜀学为什么不敌濂关洛闽学派,就在这。
苏轼的话对不对?对。虽然对,但不能说。
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能说,王安石就可以说,苏轼就不可以。
不管王安石新法后来把国家搞得多糟,但王安石是个“出身为天下犯大难”的人。苏轼不是。苏轼正直、聪敏、博学,几乎拥有人臣所应具备的一切优点,除了“勇猛”。
一言蔽之,王安石够勇猛,苏轼不够。
所以,这话从苏轼嘴里说出来,只能是书生议论。
苏轼说这话时多大呢?
23岁。
俗话说,二十三,猛一窜。苏轼这时还是毛头小子一个。
但是,天才是不能看年龄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够老到吧?苏轼写这句时,才24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写这句时,才24岁。
李白写《蜀道难》时也不过三十岁。
李白、苏轼,两位文学史上的扛鼎之将,有一点相似——
从头到脚横溢着庄子的气息。
庄子是何等人呢?
有人说,庄子,自由。
错了。庄子不是自由,是逍遥。“逍遥法外”的逍遥。
为什么要逍遥?只因天地就是个大牢笼。庄子不大喜欢这牢笼,要逃出去。
逃到哪里?无何有之乡。
自由是free,逍遥是at large。
Puma at large,庄子就是那个大puma,他不是要在世俗中得到freedom,他要跑,跑到没有人的地方,越远越好。——他要成为庄跑跑。
他要从北冥有鱼跑到南冥天池,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不过,庄子并没有游到无穷,他一辈子只游了河南湖北山东几个省。
庄子的话只不过是——吹,牛,逼。
庄子的继承者李白,却跑遍了山河大地,只差海南了。
苏轼更厉害,不仅跑到了海南,还差点儿就死在海南。
但是,苏轼从少年,跑到中年,又跑到老年,始终没能跑出一部《庄子》圈定的地方。
一部《庄子》,就像如来佛的手掌心。苏轼,就是孙悟空。
苏轼越到晚年,越近庄子。
但在写《晁错论》的年纪,苏轼身上的庄子味道还不多,更多的是老子味道。
老子和庄子,看起来近,实际差别大了。
庄子是逍遥,老子是权谋。
譬如,一群小孩在一起玩儿。
庄子说,你们玩吧,我走了。
别人挽留:庄子,留下来玩嘛。
庄子说:不了,我不爱玩。
说完,真的走了。
老子也说,你们玩吧,我走了。
说走,还远远站着,似乎走了,但又没走。
有人来拉老子:老子,过来玩吧。
老子说:不玩,我不爱玩。和庄子一模一样。
过了会儿,大家看他还没走,又来一个人:老子,你不玩,大家都不开心。
另一个人也出来:老子,来吧,我们少不了你。
老子说:好吧,话都说这份上了,我再不来就不够意思了。
老子一来,就成了一圈人的中心。
这叫什么?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所以,当官的都学老子,很少学庄子。只有犯了事跑美国时才学庄子。
苏轼年轻时,也曾是个懂《老子》的。
《晁错论》,玩的就是老子的招数。
七国之乱,晁错让皇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长安。
苏轼说,大错!你把皇帝推到危险之地,自己留在安全之地,这才是最大的危险。
苏轼眼不可谓不毒,脑子不可谓不灵活。
要换个时代,没准儿就无灾无难到公卿了。
可惜,苏轼遇见了王安石,又遇见了章惇。
就开始了一辈子的流放生涯。
虽是流放,也潇洒惬意。
人家流放时天天发愁,苏轼流放时天天研究吃喝玩乐。
东坡肘子,就是流放时和夫人一起捣鼓出来的。
客居岭南,一天吃三百颗荔枝。
出任密州,带着一群小弟浩浩荡荡去打猎,牵了一条小黄狗,跑得无比欢快。
在天上九头鸟都不拉屎的黄州,苏轼自问: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问完,弄来了酒,弄来了鱼,巨口细鳞,吃得不亦乐乎。
世上还有这么潇洒惬意的生活吗?
苏轼有首词,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一日,宋神宗读到此句,掩卷长叹:苏轼,他还是爱我的啊!
叹得不能自已。
苏轼,就像一个倔强的少年,失恋之后说:我很好,开心着呢。
他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又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很豁达,不是么?
所谓豪放,辛弃疾是豪,苏轼是放。放,就是王国维所谓的“旷”,旷达明白,看得开、放得下,豁得出去。
你看他的词:枝上柳绵吹又少。
有那么一点点怅触吧,但不强烈,只是淡淡的。而且,马上释怀了:
天涯何处无芳草?
哪里不能过生活呢?哪里吃不到肘子呢?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连美女都有了。
可是: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你因此明白,苏轼还是不开心。
苏轼的惆怅永远只是淡淡的,却始终挥之不去。
苏轼不像李白,李白动不动就酩酊大醉。苏轼酩酊大醉的时候,也只是微醺。
苏轼永远都很清醒。
或者,换言之,苏轼在最清醒的时候,也是微醺的。在烂醉的时候,还是微醺的。
这种微醺,从他词里就能看出来。
苏轼的每一首好词,都既有逍遥物外的洞达,又藏着淡淡的怅触。比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风雨,就是晴;无晴,就是风雨。
明明是太多风雨太多晴,苏轼偏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什么叫“道是无晴却有晴”,苏轼这就是。
苏轼把太多风雨太多晴都藏在心里。
苏轼一生都在装开心。
苏轼是个装逼犯,一生装了一个大逼——
在最苦逼的日子里,装作潇潇洒洒,自自在在。
苏轼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其实不是不想取,是无处取。不过苏轼转眼就看开了: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一如庄子分不清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苏轼也在此时入戏深了,分辨不出是人生如梦,还是梦如人生。
且不管他,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终于成了苏轼。
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苏轼。
要成为这样的人,天分是远远不够的。杜甫24岁就写出了《望岳》,可《赠卫八处士》、《登高》只能在鬓发苍苍的暮年才写得出来。
苏轼24岁就写出了和《子由渑池怀旧》,《前后赤壁赋》到了45岁才有。
再看回头看23岁时的《晁错论》,议论固然高明,却在时间的长河里磨得灰暗,光泽尽失。
那终究不是触及灵魂和时间的作品啊。
而苏轼在流放生涯里的歌哭,早成为星河般的存在,颗颗璀璨,熠熠生辉。
苏轼《晁错论》,开场就一记重拳: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上来就惊心动魄,颇像《卖拐》里赵本山看见范伟:别看你现在好好的,身上隐患大着呢!
怎么治?苏轼又开出一记方子: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
但苏轼不是在忽悠。苏轼说的一点没错。
这是苏轼的高见,但也暴露了苏轼的小聪明。
蜀学为什么不敌濂关洛闽学派,就在这。
苏轼的话对不对?对。虽然对,但不能说。
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能说,王安石就可以说,苏轼就不可以。
不管王安石新法后来把国家搞得多糟,但王安石是个“出身为天下犯大难”的人。苏轼不是。苏轼正直、聪敏、博学,几乎拥有人臣所应具备的一切优点,除了“勇猛”。
一言蔽之,王安石够勇猛,苏轼不够。
所以,这话从苏轼嘴里说出来,只能是书生议论。
苏轼说这话时多大呢?
23岁。
俗话说,二十三,猛一窜。苏轼这时还是毛头小子一个。
但是,天才是不能看年龄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够老到吧?苏轼写这句时,才24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写这句时,才24岁。
李白写《蜀道难》时也不过三十岁。
李白、苏轼,两位文学史上的扛鼎之将,有一点相似——
从头到脚横溢着庄子的气息。
庄子是何等人呢?
有人说,庄子,自由。
错了。庄子不是自由,是逍遥。“逍遥法外”的逍遥。
为什么要逍遥?只因天地就是个大牢笼。庄子不大喜欢这牢笼,要逃出去。
逃到哪里?无何有之乡。
自由是free,逍遥是at large。
Puma at large,庄子就是那个大puma,他不是要在世俗中得到freedom,他要跑,跑到没有人的地方,越远越好。——他要成为庄跑跑。
他要从北冥有鱼跑到南冥天池,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不过,庄子并没有游到无穷,他一辈子只游了河南湖北山东几个省。
庄子的话只不过是——吹,牛,逼。
庄子的继承者李白,却跑遍了山河大地,只差海南了。
苏轼更厉害,不仅跑到了海南,还差点儿就死在海南。
但是,苏轼从少年,跑到中年,又跑到老年,始终没能跑出一部《庄子》圈定的地方。
一部《庄子》,就像如来佛的手掌心。苏轼,就是孙悟空。
苏轼越到晚年,越近庄子。
但在写《晁错论》的年纪,苏轼身上的庄子味道还不多,更多的是老子味道。
老子和庄子,看起来近,实际差别大了。
庄子是逍遥,老子是权谋。
譬如,一群小孩在一起玩儿。
庄子说,你们玩吧,我走了。
别人挽留:庄子,留下来玩嘛。
庄子说:不了,我不爱玩。
说完,真的走了。
老子也说,你们玩吧,我走了。
说走,还远远站着,似乎走了,但又没走。
有人来拉老子:老子,过来玩吧。
老子说:不玩,我不爱玩。和庄子一模一样。
过了会儿,大家看他还没走,又来一个人:老子,你不玩,大家都不开心。
另一个人也出来:老子,来吧,我们少不了你。
老子说:好吧,话都说这份上了,我再不来就不够意思了。
老子一来,就成了一圈人的中心。
这叫什么?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所以,当官的都学老子,很少学庄子。只有犯了事跑美国时才学庄子。
苏轼年轻时,也曾是个懂《老子》的。
《晁错论》,玩的就是老子的招数。
七国之乱,晁错让皇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长安。
苏轼说,大错!你把皇帝推到危险之地,自己留在安全之地,这才是最大的危险。
苏轼眼不可谓不毒,脑子不可谓不灵活。
要换个时代,没准儿就无灾无难到公卿了。
可惜,苏轼遇见了王安石,又遇见了章惇。
就开始了一辈子的流放生涯。
虽是流放,也潇洒惬意。
人家流放时天天发愁,苏轼流放时天天研究吃喝玩乐。
东坡肘子,就是流放时和夫人一起捣鼓出来的。
客居岭南,一天吃三百颗荔枝。
出任密州,带着一群小弟浩浩荡荡去打猎,牵了一条小黄狗,跑得无比欢快。
在天上九头鸟都不拉屎的黄州,苏轼自问: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问完,弄来了酒,弄来了鱼,巨口细鳞,吃得不亦乐乎。
世上还有这么潇洒惬意的生活吗?
苏轼有首词,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一日,宋神宗读到此句,掩卷长叹:苏轼,他还是爱我的啊!
叹得不能自已。
苏轼,就像一个倔强的少年,失恋之后说:我很好,开心着呢。
他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又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很豁达,不是么?
所谓豪放,辛弃疾是豪,苏轼是放。放,就是王国维所谓的“旷”,旷达明白,看得开、放得下,豁得出去。
你看他的词:枝上柳绵吹又少。
有那么一点点怅触吧,但不强烈,只是淡淡的。而且,马上释怀了:
天涯何处无芳草?
哪里不能过生活呢?哪里吃不到肘子呢?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连美女都有了。
可是: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你因此明白,苏轼还是不开心。
苏轼的惆怅永远只是淡淡的,却始终挥之不去。
苏轼不像李白,李白动不动就酩酊大醉。苏轼酩酊大醉的时候,也只是微醺。
苏轼永远都很清醒。
或者,换言之,苏轼在最清醒的时候,也是微醺的。在烂醉的时候,还是微醺的。
这种微醺,从他词里就能看出来。
苏轼的每一首好词,都既有逍遥物外的洞达,又藏着淡淡的怅触。比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风雨,就是晴;无晴,就是风雨。
明明是太多风雨太多晴,苏轼偏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什么叫“道是无晴却有晴”,苏轼这就是。
苏轼把太多风雨太多晴都藏在心里。
苏轼一生都在装开心。
苏轼是个装逼犯,一生装了一个大逼——
在最苦逼的日子里,装作潇潇洒洒,自自在在。
苏轼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其实不是不想取,是无处取。不过苏轼转眼就看开了: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一如庄子分不清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苏轼也在此时入戏深了,分辨不出是人生如梦,还是梦如人生。
且不管他,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终于成了苏轼。
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苏轼。
要成为这样的人,天分是远远不够的。杜甫24岁就写出了《望岳》,可《赠卫八处士》、《登高》只能在鬓发苍苍的暮年才写得出来。
苏轼24岁就写出了和《子由渑池怀旧》,《前后赤壁赋》到了45岁才有。
再看回头看23岁时的《晁错论》,议论固然高明,却在时间的长河里磨得灰暗,光泽尽失。
那终究不是触及灵魂和时间的作品啊。
而苏轼在流放生涯里的歌哭,早成为星河般的存在,颗颗璀璨,熠熠生辉。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王路:慧远与鸠摩罗什——佛法中都无有微尘之名 (1人喜欢)
- 王路:为什么要知苦? (12人喜欢)
- 王路:世亲与众贤——性体复无别,此真自在作! (2人喜欢)
- 王路:“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是什么意思? (10人喜欢)
- 王路:室利逻多与众贤——和合与和集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看展记 3950.8万次浏览
- 我所见的对女性创作的抑止 30.0万次浏览
- 书与书之间的串场 3.2万次浏览
- 雷打不动置办的一样年货 120.0万次浏览
- 园艺目录拾趣 6059次浏览
- 2021读书计划 71.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