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9第55期读书会——追忆,教育,思考总结帖 By 帕扎
本期的读书会出乎意料的来了不少新朋友,大家都阐述了一番自己所经历大学学习生活的感受,各抒己见,颇为激烈,想必在坐的每位多多少少都有了些收货,时隔数月做此总结,望回忆出来的东西还是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对于拖延之事深表歉意。言归正传
当日由我对“大学”做了个阐释,大学二字在中国,来自于儒家经典《大学》,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应该是做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好的的德行和德政,体察民情顺从民意,直至达到至善至美的目标。所以从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应该是将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而各名校的校训里面也无不显示这一点,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北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而如今的学校在道德教育上是尚缺的,投毒事故,虐待小动物,在我所经历的大学生涯中从来没接受过关于人文关怀之类的熏陶,也很少有提倡社会服务之类的活动,而在国外做义工是极为普遍的现象。道德的修正在如今的教育中急需采取措施。
推荐书目:《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师?》一本简略解答钱学森之问的书,作者以曾在国外研学及之后在美国高等学府做访问学者的身份,对于中西方的高等教育的差异作了一个深入和系统的探讨,有一些观点倒是颇有新意。《致困惑中的年轻人》作者为加藤嘉一,一个外乡人在中国求学时,他眼中的中国的学生中国的教育又是如何的?这个角度还是很有意思的。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354315/
在菲菲眼里大学是思考的启蒙之地,在此之前或许初中高中给予更多是青春的不羁和烂漫单纯。让她担心的是如今教育的机械化,学校犹如庞大而冰冷的工厂,只顾着按一定的程序和输入的条件去制造一个人而非培养一个人。对于这样一个浮躁的日趋变化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有思想会思考敢突破的年轻人,因此她向我们推荐了一组名为《被禁止的教育》的视频,以及让她深受触动的一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其中一句“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经意间追上你”让她记忆犹新,也是她想看到教育中能有所突破的寄愿。
视频连接:http://v.ku6.com/show/a1A-jdgjUK0aE9qIMQG7Zw...html
紧接着是新人邹荣同学,在诧异与我们Alexander的奇迹重逢的难以平复的心情之下,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大学感悟,此处插播,只可惜alexander兄非美女一枚,否则我们都会发自内心希望他们在一起。言归正传,邹容也提及了大学是思考的开始,此中回忆起大学的各种叛逆之行,充斥着逃课,穷游,看闲书,这些在老师眼里的各类不务正业,在他看来是一种自我的探寻之旅。终于可以摆脱被父母老师所胁迫着的就学压力,停下脚步思考自己所喜所好,找到自己所要规划的人生该是怎样的。
推荐书目:《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56494/
然后是我们有才的无敌,提及了三点,第一,教育只是形式,所学的不一定就是以后所从事的,但是大学确实是养成习惯和找寻自己所好之地。第二,家庭的教育是培养礼仪行为的地方而非学校。所谓的氛围是造就好的德行的重要因素。第三,如今社会考察能力的方式单一,学校以成绩取人,社会评价成功与否的标准无外乎于金钱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因此机制上的区别使得普通青年在官二代及富二代前有了落差感。所以,我觉得还是做个二逼青年倒能自得逍遥。
Louzhou同学从事的是高尚的教师职业,大学所学的专业也是教育方面的。但他大学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是参与了关于二战细菌战役的研究调查,这是由他的老师王选发起的,为了给那些受细菌战役迫害的人们所做的“最后的诉讼”。Louzhou同学也有意将这样的经历与他的孩子们分享,让他们在课堂里获知我们曾经遭受过惨痛的历史。
可乐也是新加入的朋友,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记录下比较全的只隐约记得大学使得他变得现实。可乐同学要是看到帖子需要补充的可以回复补上哦~
推荐书目:《那时汉朝》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312090/
长老则提到了自己的家庭背景,出身于教育世家的他对于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对此他提到了通实教育、博雅教育。他认为只有文史哲全面覆盖的学习方可成就大师和人才。其次是新教育实验,事出偶然使得长老接触到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这是个非政府组织(NGO),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对于教育的改革,提倡幸福完整的学习。最后长老说起了新兴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家上学”,可能是对于现今教育的一种不信任,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家庭更愿意将孩子放在家里教育,做一些新的实践尝试。据长老了解全国有1.8万家庭在实行这样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情况是否也是对中国教育一种提示与启发。
推荐书目:《民国大学》 是一本关于遥想当年大学,一代学者做高校校长的回忆与合集。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379712/
Alexander别出心裁引用了《乌合之众》这本书来与教育相联系,认为独立性思维在大学这样群体性生活中非常必要,而群体中所学到不一定比课堂上学到的少,而大学对于Alexander而言引用一句经典的校园用语是“大四看大三教大二忽悠大一”,经典啊~关于
群体的体现方式之一就是宿舍,从而就有了宿舍文化,学会如何在这样的群体中混的开吃的香,或许多多少少都会延生至未来的大群体中你将所处的情境。
推荐书目:《乌合之众》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12611/
Luis比较犀利的批判了大学教育的扭曲一面,大家在选择各自的专业时不是选其所好,而是受功利性所驱使,热门的专业永远是好找工作的或者是赚钱多的。而有教无类确也在教育中渐渐缺失,所有的人和物都在被细分化。
推荐书目:《传习录》、《叫魂》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07268/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69182/
铁木真在大学时围绕着三件事渡过:看书,旅游,讲座。书看人物传记,因为能从中习得做人处事之道。旅游则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应该还有可以有艳遇吧,讲座自然也是打发时间的一种。铁木真同学最后总结了大学四个要点:培养学习能力;培养思考能力;陶冶情操;更要学好专业知识。果真是好学生~
推荐书目:《曾国藩》可以了解此人的为人处事之道,用做人的态度来做事。凡事要从兴趣出发。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37060/
Alex则提到了中外的教育差别,因为有过留洋经历的他觉得国内外的教育情况其实相近,但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国外还是略胜一筹。
推荐书目:《中庸》、《大学》Alex果真是古今达人,出口成诗,推荐的好~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21597/
亚瑟则有一段别样的经历,高中之后就离开了校园的牢笼,当了兵之后就参加了工作。虽然无法对大学有共鸣,但是无论哪里也都是能够学习的,人的智慧是通过学习来延续的,大学也只是这一方式的体现,所以对学校的不满还不如自己多想想如何在大学的资源里填充自己丰富自己。果真是亚瑟犀利!
推荐书目:《木乃伊防腐指南》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99737/
爱德华是一位新加入的社会学家,他用他不同的视野来给我们阐释了他对教育的看法。事实证明即便是基因相同的人因为受教育不同其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其影响。而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该是享受的过程,并不是用来证明自己分数的高低。他还认为教育可以使人真正的享受旅行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会有真正的收获。
推荐书目:《霍华德庄园》号称英国的钱钟书之作。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051240/
逍遥首先与我们分享了她儿时所受的教育,身在教师之家的她,父母的教育自成一派,寓教于乐,自觉学习,兴趣导向。真是个幸福的娃,而由于她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也让她觉得素质教育很重要,而在教育中的行政干预也是很有必要。一向喜欢天马行空的她更是活生生将《中国食料史》与中国教育联系在了一次,却也恰当好处不偏不倚。中国的食料向来遵从少、精致、新鲜。学习就是要做到择其所需,精致有道。
大白兔果真是博览群书的主,将教育从纵向的、横向的,360°的分析了一遍。从西方的经济发展反观中国的现状,又从这样的现状思考到所产生的影响。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没有物质基础的情况下精神上的需求总是被放在次位。但她相信一切都会慢慢改善,只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推荐书目:《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3623/
望以上的流水式的总结,能给大家一些有用的信息~
当日由我对“大学”做了个阐释,大学二字在中国,来自于儒家经典《大学》,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应该是做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好的的德行和德政,体察民情顺从民意,直至达到至善至美的目标。所以从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应该是将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而各名校的校训里面也无不显示这一点,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北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而如今的学校在道德教育上是尚缺的,投毒事故,虐待小动物,在我所经历的大学生涯中从来没接受过关于人文关怀之类的熏陶,也很少有提倡社会服务之类的活动,而在国外做义工是极为普遍的现象。道德的修正在如今的教育中急需采取措施。
推荐书目:《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师?》一本简略解答钱学森之问的书,作者以曾在国外研学及之后在美国高等学府做访问学者的身份,对于中西方的高等教育的差异作了一个深入和系统的探讨,有一些观点倒是颇有新意。《致困惑中的年轻人》作者为加藤嘉一,一个外乡人在中国求学时,他眼中的中国的学生中国的教育又是如何的?这个角度还是很有意思的。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354315/
在菲菲眼里大学是思考的启蒙之地,在此之前或许初中高中给予更多是青春的不羁和烂漫单纯。让她担心的是如今教育的机械化,学校犹如庞大而冰冷的工厂,只顾着按一定的程序和输入的条件去制造一个人而非培养一个人。对于这样一个浮躁的日趋变化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有思想会思考敢突破的年轻人,因此她向我们推荐了一组名为《被禁止的教育》的视频,以及让她深受触动的一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其中一句“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经意间追上你”让她记忆犹新,也是她想看到教育中能有所突破的寄愿。
视频连接:http://v.ku6.com/show/a1A-jdgjUK0aE9qIMQG7Zw...html
紧接着是新人邹荣同学,在诧异与我们Alexander的奇迹重逢的难以平复的心情之下,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大学感悟,此处插播,只可惜alexander兄非美女一枚,否则我们都会发自内心希望他们在一起。言归正传,邹容也提及了大学是思考的开始,此中回忆起大学的各种叛逆之行,充斥着逃课,穷游,看闲书,这些在老师眼里的各类不务正业,在他看来是一种自我的探寻之旅。终于可以摆脱被父母老师所胁迫着的就学压力,停下脚步思考自己所喜所好,找到自己所要规划的人生该是怎样的。
推荐书目:《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56494/
然后是我们有才的无敌,提及了三点,第一,教育只是形式,所学的不一定就是以后所从事的,但是大学确实是养成习惯和找寻自己所好之地。第二,家庭的教育是培养礼仪行为的地方而非学校。所谓的氛围是造就好的德行的重要因素。第三,如今社会考察能力的方式单一,学校以成绩取人,社会评价成功与否的标准无外乎于金钱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因此机制上的区别使得普通青年在官二代及富二代前有了落差感。所以,我觉得还是做个二逼青年倒能自得逍遥。
Louzhou同学从事的是高尚的教师职业,大学所学的专业也是教育方面的。但他大学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是参与了关于二战细菌战役的研究调查,这是由他的老师王选发起的,为了给那些受细菌战役迫害的人们所做的“最后的诉讼”。Louzhou同学也有意将这样的经历与他的孩子们分享,让他们在课堂里获知我们曾经遭受过惨痛的历史。
可乐也是新加入的朋友,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记录下比较全的只隐约记得大学使得他变得现实。可乐同学要是看到帖子需要补充的可以回复补上哦~
推荐书目:《那时汉朝》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312090/
长老则提到了自己的家庭背景,出身于教育世家的他对于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对此他提到了通实教育、博雅教育。他认为只有文史哲全面覆盖的学习方可成就大师和人才。其次是新教育实验,事出偶然使得长老接触到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这是个非政府组织(NGO),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对于教育的改革,提倡幸福完整的学习。最后长老说起了新兴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家上学”,可能是对于现今教育的一种不信任,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家庭更愿意将孩子放在家里教育,做一些新的实践尝试。据长老了解全国有1.8万家庭在实行这样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情况是否也是对中国教育一种提示与启发。
推荐书目:《民国大学》 是一本关于遥想当年大学,一代学者做高校校长的回忆与合集。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379712/
Alexander别出心裁引用了《乌合之众》这本书来与教育相联系,认为独立性思维在大学这样群体性生活中非常必要,而群体中所学到不一定比课堂上学到的少,而大学对于Alexander而言引用一句经典的校园用语是“大四看大三教大二忽悠大一”,经典啊~关于
群体的体现方式之一就是宿舍,从而就有了宿舍文化,学会如何在这样的群体中混的开吃的香,或许多多少少都会延生至未来的大群体中你将所处的情境。
推荐书目:《乌合之众》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12611/
Luis比较犀利的批判了大学教育的扭曲一面,大家在选择各自的专业时不是选其所好,而是受功利性所驱使,热门的专业永远是好找工作的或者是赚钱多的。而有教无类确也在教育中渐渐缺失,所有的人和物都在被细分化。
推荐书目:《传习录》、《叫魂》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07268/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69182/
铁木真在大学时围绕着三件事渡过:看书,旅游,讲座。书看人物传记,因为能从中习得做人处事之道。旅游则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应该还有可以有艳遇吧,讲座自然也是打发时间的一种。铁木真同学最后总结了大学四个要点:培养学习能力;培养思考能力;陶冶情操;更要学好专业知识。果真是好学生~
推荐书目:《曾国藩》可以了解此人的为人处事之道,用做人的态度来做事。凡事要从兴趣出发。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37060/
Alex则提到了中外的教育差别,因为有过留洋经历的他觉得国内外的教育情况其实相近,但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国外还是略胜一筹。
推荐书目:《中庸》、《大学》Alex果真是古今达人,出口成诗,推荐的好~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21597/
亚瑟则有一段别样的经历,高中之后就离开了校园的牢笼,当了兵之后就参加了工作。虽然无法对大学有共鸣,但是无论哪里也都是能够学习的,人的智慧是通过学习来延续的,大学也只是这一方式的体现,所以对学校的不满还不如自己多想想如何在大学的资源里填充自己丰富自己。果真是亚瑟犀利!
推荐书目:《木乃伊防腐指南》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99737/
爱德华是一位新加入的社会学家,他用他不同的视野来给我们阐释了他对教育的看法。事实证明即便是基因相同的人因为受教育不同其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其影响。而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该是享受的过程,并不是用来证明自己分数的高低。他还认为教育可以使人真正的享受旅行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会有真正的收获。
推荐书目:《霍华德庄园》号称英国的钱钟书之作。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051240/
逍遥首先与我们分享了她儿时所受的教育,身在教师之家的她,父母的教育自成一派,寓教于乐,自觉学习,兴趣导向。真是个幸福的娃,而由于她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也让她觉得素质教育很重要,而在教育中的行政干预也是很有必要。一向喜欢天马行空的她更是活生生将《中国食料史》与中国教育联系在了一次,却也恰当好处不偏不倚。中国的食料向来遵从少、精致、新鲜。学习就是要做到择其所需,精致有道。
大白兔果真是博览群书的主,将教育从纵向的、横向的,360°的分析了一遍。从西方的经济发展反观中国的现状,又从这样的现状思考到所产生的影响。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没有物质基础的情况下精神上的需求总是被放在次位。但她相信一切都会慢慢改善,只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推荐书目:《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豆瓣读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3623/
望以上的流水式的总结,能给大家一些有用的信息~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