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坡:青年学术评论︱定位、征稿及其它
承蒙朋友们的关注、支持,第四期《青年学术评论》将在今年国庆前后出刊。目前正在征稿中,欢迎喜爱学术、思想的朋友不吝赐稿。我们特别渴望有关学术类的随笔、评论。投稿电邮:qnxspl@gmail.com。
相较于以往,这一期会有所改变。
我们会再一次降低常规学术论文的比例。两年前的试刊以来,学术论文一直不是杂志的主干,这种趋势延续到了今天,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小。
学术论文不是《青年学术评论》的长项。
那些有关专门学术或综合学术的期刊、杂志岂止是汗牛充栋,优秀者、尖端者也不计其数。既然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再编辑一本这样的“四不像”杂志来SHOW呢?完全可以把作品贡献给它们,而不必另起灶台——也难以“起”成功。事实上,也是这样的。换句话说,投稿者也总是把不能贡献给它们的,或它们不接受的,就正好可能在我们这里找到了作品的婆家。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学术论文的练习场所。
我们也许会在最初给自身设定一个精神,比如“我们坚持XXX”,以此来区别或抵制主流学术。然而,后来的生存却表明,这或许不过是一种安慰。弄不好,还可能演变成小圈子的自娱自乐。甚而至于,到最后的自娱自乐也不成了。这不该是我们的初衷。
《青年学术评论》之所以要存在,是因为它的不拘一格,更是因为它的“想象力”与“批判力”。
学术的表达渠道,大致是报告、期刊论文、著作,有时也包括部分媒体性的表达。要么是艰涩到无味、缺乏思想性,要么庸俗到没有任何学术思考。我们可以认为,学术论文应该保持它的严谨与逻辑,为此将付出“可读性”的必要代价。但这并不必然应该是缺乏思想的。我们也可以认为,学术应该走向公众,为此将牺牲必要的学术思考。但这并不必然应该是庸俗到只为取乐受众的。
在将来,《青年学术评论》以学术随笔、评论、对话为重心。
学术随笔与评论。这也是征稿中最渴望、最需要的文字,哪怕这些文字的最初表达形式仅是一篇普通的日志也无所谓。求之若渴。幸运的是,在第四期的来稿中,学术随笔、书评的数量已初见端倪。它们的作者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生。
关于对话,以前也曾涉猎。但还远远不够,也太过于拘谨。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青年学术评论》所面对的都是青年人。尽管我们这个群体还不具有一些必需的经历、资历,但的确还有长者、前辈们所缺乏的东西。更确切地说,可能是他们遗忘了、丢失了。我们想从“对话”中找回来,于自身而言,就是坚持下来。在第四期,拟定了三个对话。
第一个对话是迟云谦兄(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持,有关“中文”、“文学”类的论坛式讨论。嘉宾是主持人选择、邀请,这个过程正在进行中。具体的形式是:微博在线完成,嘉宾是主要发言与讨论人,主持人负责协调、发问。之所以要选择在微博,一是可以尽量避免用后期修改来完善对话(对话是讨论出来,而不是修改出来的);二是可以接受来自其他感兴趣朋友的讨论,讨论是公开的、共同的;三是在时间上也不拘一格,讨论并非是一次性完成。
第二个对话是徐海东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持,就某件事或某个人物展开。它有一个焦点,这一期拟为“学术的想象力”。在形式上,有些类似媒体的采访,但却有实质性的差别。它不是主要基于新闻性,而是思想基础之上的学术对话。很遗憾,我最初拟邀请的对象,大概是对我们的行动不感兴趣,尚未回复。接下来,将委托徐兄,看能否找到更合适的对话。
第三个对话是我在主持。形式是E-mail的交流。这一期的主题是有关Marx及Marxism的中美尴尬比较,我的访谈对象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系的Prof.Peter。他已欣然答应。
第四期的这三个对话也代表了未来的三种模式:论坛式对话、焦点式访谈、书信交流。
《青年学术评论》的定位,可以是指完成这样一种实践:学术也是可以体验的。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方式来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学术的、思想的。为此,也将继续往下探索。我们在寻找这样的朋友。
相较于以往,这一期会有所改变。
我们会再一次降低常规学术论文的比例。两年前的试刊以来,学术论文一直不是杂志的主干,这种趋势延续到了今天,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小。
学术论文不是《青年学术评论》的长项。
那些有关专门学术或综合学术的期刊、杂志岂止是汗牛充栋,优秀者、尖端者也不计其数。既然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再编辑一本这样的“四不像”杂志来SHOW呢?完全可以把作品贡献给它们,而不必另起灶台——也难以“起”成功。事实上,也是这样的。换句话说,投稿者也总是把不能贡献给它们的,或它们不接受的,就正好可能在我们这里找到了作品的婆家。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学术论文的练习场所。
我们也许会在最初给自身设定一个精神,比如“我们坚持XXX”,以此来区别或抵制主流学术。然而,后来的生存却表明,这或许不过是一种安慰。弄不好,还可能演变成小圈子的自娱自乐。甚而至于,到最后的自娱自乐也不成了。这不该是我们的初衷。
《青年学术评论》之所以要存在,是因为它的不拘一格,更是因为它的“想象力”与“批判力”。
学术的表达渠道,大致是报告、期刊论文、著作,有时也包括部分媒体性的表达。要么是艰涩到无味、缺乏思想性,要么庸俗到没有任何学术思考。我们可以认为,学术论文应该保持它的严谨与逻辑,为此将付出“可读性”的必要代价。但这并不必然应该是缺乏思想的。我们也可以认为,学术应该走向公众,为此将牺牲必要的学术思考。但这并不必然应该是庸俗到只为取乐受众的。
在将来,《青年学术评论》以学术随笔、评论、对话为重心。
学术随笔与评论。这也是征稿中最渴望、最需要的文字,哪怕这些文字的最初表达形式仅是一篇普通的日志也无所谓。求之若渴。幸运的是,在第四期的来稿中,学术随笔、书评的数量已初见端倪。它们的作者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生。
关于对话,以前也曾涉猎。但还远远不够,也太过于拘谨。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青年学术评论》所面对的都是青年人。尽管我们这个群体还不具有一些必需的经历、资历,但的确还有长者、前辈们所缺乏的东西。更确切地说,可能是他们遗忘了、丢失了。我们想从“对话”中找回来,于自身而言,就是坚持下来。在第四期,拟定了三个对话。
第一个对话是迟云谦兄(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持,有关“中文”、“文学”类的论坛式讨论。嘉宾是主持人选择、邀请,这个过程正在进行中。具体的形式是:微博在线完成,嘉宾是主要发言与讨论人,主持人负责协调、发问。之所以要选择在微博,一是可以尽量避免用后期修改来完善对话(对话是讨论出来,而不是修改出来的);二是可以接受来自其他感兴趣朋友的讨论,讨论是公开的、共同的;三是在时间上也不拘一格,讨论并非是一次性完成。
第二个对话是徐海东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持,就某件事或某个人物展开。它有一个焦点,这一期拟为“学术的想象力”。在形式上,有些类似媒体的采访,但却有实质性的差别。它不是主要基于新闻性,而是思想基础之上的学术对话。很遗憾,我最初拟邀请的对象,大概是对我们的行动不感兴趣,尚未回复。接下来,将委托徐兄,看能否找到更合适的对话。
第三个对话是我在主持。形式是E-mail的交流。这一期的主题是有关Marx及Marxism的中美尴尬比较,我的访谈对象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系的Prof.Peter。他已欣然答应。
第四期的这三个对话也代表了未来的三种模式:论坛式对话、焦点式访谈、书信交流。
《青年学术评论》的定位,可以是指完成这样一种实践:学术也是可以体验的。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方式来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学术的、思想的。为此,也将继续往下探索。我们在寻找这样的朋友。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