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纽约的一切(一)


回国一周多了,因为时差的原因前些日子都昏昏沉沉,整夜不能入睡。奇怪的是初到纽约时竟没有这么强烈的时差反应。 朋友说我是肉体回来了,灵魂还在纽约。 的确如此,似乎自己还活在那段日子,8点起床,出了Wien Hall右转,在116St.&Amsterdam Ave路口的小餐车匆匆买份Egg on Cheese和咖啡, 没课的时候一头扎进Butler图书馆, 有时上课从早上到下午,一小时的休息时间内要解决完午饭, 从116St飞奔到120St的教学楼;一下课便三三两两赶着行程,搭地铁在Uptown和Downtown间穿梭,每天都回来的很晚,在Low Library前的台阶上吹吹风,拖着疲倦的身子,沿着College Road,出门直走,左转。 每一天都是饱和状态,而每一天都精神好到爆棚。 很庆幸能以一种介乎于游客与学生之间的身份,感受这座城市的人,这里的气息,每一条街,每座建筑,每个梦想与灵魂碰撞的故事。 一.关于哥大 (一) 在来这里之前,对于哥大的第一印象是在Gossip Girl中出镜率极高的Low Library和门前的台阶,以及各类触不可及的世界级人物的母校。 哥大的Morning Side Campus地处曼哈顿Upper West Side, 上接Harlem南邻Central Park, 地处光怪陆离的世界大都会,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竟有一片如此幽静安逸的学术圣地。 不敢想象自己竟然会在这样一所Ivy名校学习生活。哥大带来的惊喜从入学第一天的新生指导会开始,令我意外的是,校方竟会有品味到用I Love You for Sentimental Reason这首经典的爵士歌曲作为暖场,从听到音乐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短暂的哥大生活将会意义非凡。 哥大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座雕塑,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一直觉得一所大学应该有足够的历史沉淀,才能够称之为“大学”。而当我行走在学校却总觉着我和身边的人,身边的建筑,有一种隔离感, 我只是这幅画面的匆匆过客吧。 在哥大才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学霸是怎样炼成的。虽然时逢暑假,但Butler图书馆内依然有不少学生自习,据哥大的学长说一旦开学,学校大大小小的图书馆都会人满为患。不得不说迈入Butler, 在浩瀚的书海中,学习热情被无限激发。哥大的学生学业压力都很大,没来之前一直听说国外把大学当做高中拼命,只有来体验过才知道自己的大学时光实在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哥大部分专业每两周一次考试,每个月一次大测试,平时还有堆积如山的Essay,阅读作业和Presentation, 令我意外的是几乎看不到目光呆滞死气沉沉的学生,每个人都充满朝气. 在这样的校园里,所有的热情都被激发,校园的长凳上,图书馆前的台阶上,总有人安静的晒着太阳,若无旁人的看着书,于是你也被感染,捧着一本书,静下心来,从扉页到尾页。 (二) 虽然主修英美文学专业,英语谈不上精通也绝对不差,而这次学习却让我受益匪浅。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互动式浸入式的学习方式,学习主题每周一变,“时尚”、 “摇滚”、 “克隆”、 “机器人与未来”、 “文学与诗歌”。从生活到科技,从科技到艺术,应有尽有。而这一切的顺利进展, 得益于纽约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为品味时尚,教授带领全班同学去7Ave&FIT(纽约时尚博物馆)感受世界时尚发源地的魅力;为感受摇滚,从Guns n’ Roses生活成长的Queens到大都会博物馆的“Puck”展,老师精心罗列了纽约关于摇滚记忆的每条街道,每座建筑, 之前对摇滚的爱是因为“摇滚精神”和他所带来的听觉享受,而当行走在无数摇滚艺人居住过的The Chelsea Hotel,枪花乐队生活过的Forest Hills, 在一砖一瓦,一行走一驻足之间, 才发觉摇滚在纽约开始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 就是这样的城市造就了摇滚精神。每次的学习都会安排Essay, 可没有几个人觉得这是负担,因为每一次亲力亲为后的感受足以让你文思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