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韦氏族:英烈、传承与家园——暨与Eluveitie的近距离交流
赫尔韦氏族:英烈、传承与家园
——暨与Eluveitie的近距离交流
Helvetios: Heroes, Heritage, and Homeland
--A Brief Hand-shake with Eluveitie
Kya
2013.5.23
This is V for Vengeance,
This is V for Vehemence,
This is V for Victory,
This is V for Verdit,
This is V for Valour,
This is V for Venture,
This is reVolt.
This is V for Vercingetorix.
这就是V,复仇之声的V,
这就是V,奋不顾身的V,
这就是V,胜利凯旋的V,
这就是V,最终审判的V,
这就是V,勇猛刚毅的V,
这就是V,通达机敏的V,
这是象征起义的V,
这就是维钦托利的V。
——“未尽事业”曲目(Kingdom come undone)歌词,《世事变迁,昔在今非》专辑(Everything remains as it never was)
2013年5月18日的演出已经过去一段时日,但是歌声似乎还在向来没有幻听毛病的我的双耳中回荡(这个开头非常俗套,而且与一些小学生作文范文高度神似,但这只是因为我想不到更好的文章开篇方式)。我在2013年年初就得知Eluveitie计划于5月来华巡演,然而巡演城市仅有北京和上海,因此我最初多少带着些遗憾并未打算参加现场。大概演出前一周,因为某种奇妙的机缘,Demogorgon(前《极端音乐》杂志主编)找到了我——此前我曾联系他,表示希望将我一篇探讨歌特金属其文学根基的文章发表在他所主办的杂志上,不过最终未果——说看了我所写的Helvetios专辑的译注,并希望这次我能够前往北京现场。考虑再三,我答应了,先把单位近期工作作了妥善安排。
Eluveitie此次中国巡演的阵容可谓规模强大。乐队一行人包括手摇风琴手Anna、主唱Chrigel、吉他手Ivo、贝斯手Kay、鼓手Merlin(与亚瑟王传说中的魔法师同名)、哨笛手/风笛手Patrick(他的昵称是Pade)、吉他手Rafael(代替Simeon)共7位乐队成员(按字母顺序排列),另外随行的还有2名乐队工作人员负责调音等工作(抱歉,我实在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但可惜的是”欢乐的“(merry)小提琴手Meri没有机会一同前往。
我在前一天晚上来到现场“蹲点”,就像我参加所有重要考试之前会先前往考点一样。演出现场定在北京张自忠路的段祺瑞政府邸旁边,“一墙之隔”似乎并不适用,因为整个酒吧可能就镶嵌在这一府邸的围墙里。与段祺瑞政府富丽堂皇的宽门大院和宏伟气派的辟邪石狮形成巨大视觉反差的是“愚公移山”酒吧几近朴素低调的一扇木门和旁边的四个字,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自觉像《天路历程》中的基督徒那样最终找到了这扇通往凯尔特旋律民谣金属殿堂的窄门。Eluveitie的风格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Eluveitie是Eluveitie。
演出很快在簇拥成一片的乐迷的呼喊中开始。我想,既然有了录像与摄影,那么我便不必顽固偏执地再述一次我个人对于乐队演出的主观感受以及详细解释每一个音符在我耳中所代表的涵义,而应当选择一个较为贴近客观的角度予以阐释。此次乐队演出实际上也可以算得上是他们对自己最新录音室专辑Helvetios的某种传播上的促进(promotion),因此他们将Helvetios专辑的全部曲目按照原有专辑发行顺序完整演绎了一次,但是在其中适当位置插入了一些收录于之前专辑的曲目,主要有Inis Mona、Thousandfold、Tegernako。至于为何要额外加演这几首,我想原因不外乎是听众反响好、乐曲有群众基础,而且似乎都拍过MV,且通篇都没有拗口的高卢语歌词。其中的Tegernako是在Spirit专辑中便出现了的老曲目。前面已经提到,这次演出Meri没有来,所以原本由她承担的小提琴部分可能是播放的录音。此外,序(Prologue)与尾声(Epilogue)的独白、焦土(Scortched earth)一曲的人声部分也都是播放录音。
演出的振奋人心的两小时稍纵即逝。在主办方的帮助下,我在后台见到了谋面已久但未曾相识的乐队七名成员。虽然我在前往北京之前就大致列下了一个交流的提纲,但是与实际情况稍有出入。Eluveitie要赶第二天一早的飞机赴上海演出。不过在有限的时间里,我还是有所收获。
我并没有太多时间按我之前所列的要点逐一过问,但还是了解到一些信息。在此依序列出:
我想要了解的是他们歌曲与凯尔特文化传承。“没错,是(凯尔特)传统歌曲(traditional)”——当我问起Andro、Inis Mona是否分别翻唱于不列颠舞曲andro和凯尔特民谣Tri martolod时,Anna这样直爽地回答,似乎一点也没有惊讶。
接下来是关于Aidu曲目的名字。我原来以为Aidu就是高卢语中的高卢人的爱杜伊部落,即拉丁语的Aedui(后来我翻阅资料发现Aedui确实与aidu同源,不过这已是从另一层面理解的后话了)。然而,Chrigel和Anna先后直接了断地告诉我:“不”,可是并没有说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后来我翻看了Helvetios专辑的歌词册,就此看来可能是“火焰”的意思。关于这重意思,我还将在后文的“家园”部分继续提到。
之后我问到了关于Divico这个名字,因为Eluveitie早期专辑中的一首曲名正源于此。Chrigel的直接回答暗示他对这段历史十分熟悉,而且还加上了一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罗马人)会如此恼羞成怒了”(That’s why they are so pissed-off.)。Divico象征着赫尔韦氏族人荣耀的往昔,而在那时,罗马人是他们的手下败将。而至于这首曲子的内容及其深层涵义,我还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在对这张专辑做全面译注的同时予以进一步了解。
临末,Chrigel亲自给我上了一堂哨笛课,其实我的下三滥哨笛水平一早在向他们炫耀的时候就被识破了。“要用指法,而不是用气息来演奏”,Chrigel一边拿起我的世代降B示范两种不同演奏方法一边如此说道。爱尔兰哨笛和中国竹笛一样都是六孔笛,有着几乎一样的指法,然而其标志性的一个演奏技巧便是cut,而不像中国竹笛演奏这般强调吹吐。
这样,这次现场演出基本结束。我不想削弱现场演出的意义,但我更想要摆脱转瞬即逝的现象,充分把握乐队创作的主旨,以便寻找他们某种更为恒久不变的精髓。至少,我尝试着为这篇带有游记性质的散文赋予一些更为深刻的内涵,我将分以下三个较为独立的方面分别阐述——这正对应着此文的副标题:英烈、传承、家园。
英烈(Heroes)
是英烈毅然引领赫尔韦氏族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在未知的命运地平线上找寻来日的辉煌与王权;是英烈带领赫尔韦氏人在敌方的营帐前奋不顾身、冲锋陷阵;是英烈成功号召起各支部族,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一致对敌,建立起自己的自由王国。可以说,英烈就是高卢民族意识的显现和国家形象的具化。
Eluveitie的歌曲自然也围绕着英烈的中心而作。正如在非叙事的乐曲中往往都有一个潜在的“自我性”、特别是当这一乐曲歌词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出现,作为主唱的Chrigel Glanzmann也在每一首曲子中扮演着一个形象。当他在乐曲氛围中戴上那副角色面具(persona)后,他的身份便不再是原先的自己,而转为了乐队的精魂,升华为了那个战争年代中赫尔韦氏和高卢民族的精魂。
“Cenetlon clouision, cauaron caleton. A blatu blande bitos biuon! A m'atriia, a ma Helvetia!”(在这个辉煌的国度里,英雄豪杰世代辈出。凡世间最最甜美的花朵,啊、我的祖国,啊、我的赫尔韦提亚!)Anna、Meri和Chrigel在“斯拉尼娅之歌”(Slania’s song)中连用两段高卢语头韵句这样合唱道。Chrigel在乐曲中的形象是多变的,但却统一于坚毅不屈的英雄人物。他时而代表迁徙离行前点燃家舍耕邑、为失落故土而感伤的赫尔韦氏部族的人民,又在渡河战役中与罗马军团奋勇拼杀;时而代表高卢联军士兵在阿莱西亚的战场上呼号;在“Kingdom come undone”(未尽事业)一曲中,他是高贵骄傲的阿维尔尼(Arverni)部落的贵族维钦托利(Vercingetorix),通过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说成功说服兄弟部族酋长一致对抗外敌,却又为未尽的大业而嘘唏哀叹;在“(Do)minion”(治与役)一曲中,他是爱杜伊(Aedui)部落中权倾一时的德鲁伊祭司帝维奇阿古斯(Diviciacus),内心为在帝国重压下的高卢前途命运的去从而矛盾、焦虑,同时又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痛苦、踟蹰;在“Quoth the raven”(乌鸦轻啼)一曲中,他化身为复仇与报应的象征、高卢人的涅米西斯(Nemesis)、那只宛如歌特文学中的非凡主角的黑鸟,拉开粗厉的喉嗓,扑簌着双翼鞭策赫尔韦氏族筚路褴褛、奋力前行;在“帝维柯”(Divico)一曲中,他转生成为古代赫尔韦氏人提古里尼(Tigurini)部族的一员和罗马城的骄傲征服者。
传承(Heritage)
有人说Eluveitie是维京金属,为此我和他讨论了许久——从维京人的起源一直谈到高卢人的历史。在此,在这篇作为一种从个人主观角度出发的阶段性总结性质的文章中,我也不得不“顺带一提”(我很喜欢这个在随意之中透露着冷峻咄人的牛叉之气、却又不至于让自己担当任何责任与风险的字眼)我对于这一乐队所属流派的看法,虽然我向来不大喜欢表述个人主观理解的乐评,而更加倾向于简单罗列客观证据。Eluveitie在演唱技法上确实与维金金属有些类似——一群蓄须大汉光着膀子摇头晃脑、大汗淋漓地用死腔嘶吼着,与场下pogo中的乐迷形成的浪潮起伏交相呼应——然而,有些情况可能并不能单纯从表面形式来判断。
从编曲角度来看,Eluveitie确是无可救药的凯尔特音乐,或者至少那些吉他、贝斯一类现代音乐范畴内的乐器的声音,都总是在徘徊在着爱尔兰哨笛、苏格兰高地大风笛和曼陀林这些凯尔特民族乐器的中轴线周围交缠织造,其折叠曲回的旋律和用恰到好处的半音构建的音乐棱角,配合着专辑上“岛屿体”字体所给人的视觉意像,竟然与凯尔特结如出一辙(Eluveitie正有一曲名为The endless knot,“无尽的凯尔特结”)——就好像西欧古代的《凯尔经》(Book of Kell)、《林迪斯法尼福音书》(Lindisfarne Gospel)和《达柔之书》(Book of Durrow)手抄本写在羊皮纸细嫩纹理上的那些以着奇妙的韵律与节奏交叠缠绕的动物图案、首字母大写与变形人物形象。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除去吉他、贝斯、架子鼓这些现代乐器,以及小提琴这样的古典乐器,Eluveitie成员所使用到的更为古老的民乐涉及爱尔兰哨笛(Irish tin whistle)、爱尔兰长笛(Irish flute)、爱尔兰肘风笛(Uilleann bagpipe)、苏格兰高地大风笛(Highland bagpipe)、曼陀拉(mandola)、曼陀林(mandolin)、波德兰鼓(bodhran),在Lament中还出现了口弦琴(jaw harp)演奏,这足以被拿来与任何一支西欧中世纪民谣或新异教民谣乐队相提并论。
Eluveitie的成功,或者说,吸引我的另一重原因可能在于其沉郁浓厚的历史性的积淀。Eluveitie的音乐就像是一本用古老语言书写的尘封的破落旧籍,每一页都传诵着高卢时代的兴盛与没落。古希腊的荷马和《卡勒瓦拉》的万奈摩宁又何尝不是将更为古老的时代和英雄载入自己的口头传唱?Eluveitie的精神被融汇在了距今两千年前西欧古典时代的一场战争中,置身于这层宏大叙事中,个人生死的意义显得单薄而苍白,相对于此的则是民族、国家与传承——正如他们在Helvetios专辑“尾声”(Epilogue)中假借那名经历了高卢战争血雨腥风的老兵之口所表达的那样,“或许我们的血液将没入战场的沙土,或许我们都将死去,但我们的歌声终会被子孙传承,我们将在歌声中被后人颂扬”。Eluveitie的音乐所传达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以史学知识为卖点的旋律——正如Chrigel这样强调——Eluveitie同时也将他们的主旨融入到了这一历史的架构中去,那便是对于恃强凌弱者的毫不屈服、对于自由的渴求与追随,和对自己民族的极度认同与强烈自豪。
高卢语歌词是Eluveitie无上民族性的另一重集中体现。或许同属凯尔特语族的威尔士语、曼恩语、苏格兰语等还在当代英国的少数地区通行且其使用得到政府鼓励,但高卢语却是一门死亡的语言,换言之当代已经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将其作为官方或生活语言使用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尽管从最近一张专辑起,也许是考虑到听众群体的实际情况,歌词中的英文占了绝大多数,然而在早期的专辑中,歌词几乎全部由高卢语写成。但正如乐队在自己歌曲中这样写道:“安托诺的子孙们”——Eluveitie乐队的成员,他们合奏一曲来自“冥界的疾风”——使它“嗖”的“从骨灰中兴起,从坟穴中重生”。这夹着星火的智慧之风、“强者的灵感之源”,一下将他们复兴祖辈的理想点燃。或许Eluveitie对于自己先辈的母语所充满的敬意和毫不带炫耀与猎奇之意的平实运用,算是金属乐历史上的一重趣闻,正如托尔金满怀崇敬地在自己的作品中竭力还原《贝奥武甫》那古英语史诗节奏的铿锵顿挫。芬兰的Amorphis同样是一支带有强烈民族主义与文化积淀的乐队,他们的每一张专辑都为一位卡勒瓦拉英雄量身定制,但是他们几乎不使用自己的母语。相比之下,Eluveitie则能够熟练运用自己故去先祖的语言,若是不考虑乐队知名度或唱片销量,恐怕他们有可能全部使用高卢语作词伴唱。从使用死亡语言、尊崇古代文化传统这点来看,Eluveitie又与中世纪乐队的手段及意图不谋而合。
家园(Homeland)
除了战争,家园是贯穿Eluveitie所有专辑曲目的黄金主线之一。家园与战争一样,正如和平与动乱、生命与死亡、兴盛与衰亡,都共同构成了高卢民族的往昔记忆。
对于赫尔韦氏人而言,他们的家园是一望无际的茂密森林,是波光粼粼的日内瓦湖,是圣林中礼祭依波娜(Epona)女神的铜鼎;对于高卢人而言,是凯尔特鹿角神(Cernunnos)的威严统治,是“从阿雷摩利卡(Aremorica)到卡尔奴提亚(Carnutia)”,是“从埃布隆尼亚(Eburonia)到山多尼亚的岸滨(Santonian shores)”,是“从莱茵河的岸边到阿尔卑斯山巅”(Au glannabi rhenus ad ardus alpon),是那片未经雄鹰帝国大军铁蹄践踏蹂躏的故土。这一切构成了Eluveitie的心灵家园,也奠定了他们乐曲中乡愁的基调。
为了追忆民族共同的逝去年华,Eluveitie也自然地将自身的思乡情愫不经意地表露在了音乐中。Eluveitie既演绎了战争阶段中高卢先烈性情的勇敢坚毅,也体现出和平时期里高卢人民情感的细腻朴质。Gobanno、Isara、Setlon、The liminal passage、Aidu、Giamonios、Anagantios、Samon等等,这一批器乐作品无不受到凯尔特传统民谣特有编曲的深深感染,因而选择了另一条表达高卢人心怀与依恋的道路,它们暂时抛弃了奔放、豪迈的英雄主义的金属节奏,用平和与安宁带领听众进入梦乡——“Carnutian forest”(卡尔奴提亚森林)、“The somber lay”(宁静之歌)、“Inis Mona”(蒙那岛)、“Within the grove”(在圣林中)——Eluveitie让我们在内心找到了那片为古代祭司统治的德鲁伊圣林:眼前零星树立着刻满了晦涩符文的古老石碑在葱翠荫绿的枝杈与青苔中若隐若现,眼前那淙潺湲的溪流温氲地流过一处被荆棘与藤条所环绕的由秘境与传说搭建的古代遗迹,远方的阿瓦隆岛安然停在被高卢人尊为神圣的静怡湖泊中。
火不仅代表着高卢先烈热烈奔放的性情,更是对家园的一重暗喻与藏秘。“Dunon eddi aidulegos”(我们的村庄陷入了一片火海)——Helvetios专辑“Prologue”(序言)后的整整五首曲目铺垫了高卢战争的起因、赫尔韦氏人的大离行,和在夜间他们化为一片火海的昔日家园;“Aidu”一曲塑造了一群环坐于燃着的篝火四周弹唱歌曲的高卢族人的景象,而曲目的名字可能正是高卢语的“火焰”;在“Of fire, wind and wisdom”(火焰、疾风与智慧)一曲中,火焰与疾风一道与智慧相互联结席卷而来,成为象征高卢人民澎湃激情的自然而朴实的元素;在“Helvetios”(赫尔韦氏族)一曲里,一阵疾风从高卢人的冥府安托诺横扫而来,点点星火随之化为一片摄人心魄的火丛,而那真是激发强者创造力的永不干涸的神赐灵感(awen)。在Eluveitie的音乐世界里,火焰象征着赫尔韦氏人火热的性格,是热情奔放、桀骜不驯与起义反抗。火焰即是阿尔法也是欧美加,它既表征了日内瓦湖岸家园的精神遗留,也象征着陷于兵燹的高卢城镇的物质残迹;它是目的,也是途径,是为实现自由国度理想而不得不逾越的炼狱火河。
毋庸置疑,Eluveitie为我带来了许多感动,我也他们的无形鞭策下、在深入了解乐队身后文化背景后得到了一些收获。在此文的末尾,我想以这样简单的方式,谨向“赫尔韦氏族”(Helvetios)再次表示我卑微而忱挚的敬意:
This is H, for Heroes,
This is H, for Heritage,
This is H, for Homeland,
This is H, for Helvetios.
这就是H,英杰辈出的H,
这就是H,传承遗志的H,
这就是H,家乡故土的H,
这就是H,赫尔韦氏的H。
再次感谢Demogorgon、吉他中国、华人摇滚、摩登天空的支持与帮助(按首字母排列)。
(这是我在此次与乐队成员交流过程中拍摄的视频的一部分,如有兴趣不妨加以参考: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7iUN7Z-AD8/
这是此次现场的部分照片: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19863912/?start=0)
*我在对话中问Chrigel,Aidu是否与Aedui有关。前者是高卢语“火焰、篝火”,后者是拉丁语“爱杜伊部落”。看到Chrigel与Anna疑问的表情,我重复了两三遍,直到Chrigel听清Aedui,便说“啊!Aedui”。他解释称,Aedui并非字面上的aidu,然而我所问的并非是表面的联系,而是更深的词源联系。日后,在Ranko Matasovic以及Xavier Delamarre教授的凯尔特词源学论著中,我找到了二者的联系。Aedui有可能正是从aidu而来。
——暨与Eluveitie的近距离交流
Helvetios: Heroes, Heritage, and Homeland
--A Brief Hand-shake with Eluveitie
Kya
2013.5.23
![]() |
![]() |
This is V for Vengeance,
This is V for Vehemence,
This is V for Victory,
This is V for Verdit,
This is V for Valour,
This is V for Venture,
This is reVolt.
This is V for Vercingetorix.
这就是V,复仇之声的V,
这就是V,奋不顾身的V,
这就是V,胜利凯旋的V,
这就是V,最终审判的V,
这就是V,勇猛刚毅的V,
这就是V,通达机敏的V,
这是象征起义的V,
这就是维钦托利的V。
——“未尽事业”曲目(Kingdom come undone)歌词,《世事变迁,昔在今非》专辑(Everything remains as it never was)
2013年5月18日的演出已经过去一段时日,但是歌声似乎还在向来没有幻听毛病的我的双耳中回荡(这个开头非常俗套,而且与一些小学生作文范文高度神似,但这只是因为我想不到更好的文章开篇方式)。我在2013年年初就得知Eluveitie计划于5月来华巡演,然而巡演城市仅有北京和上海,因此我最初多少带着些遗憾并未打算参加现场。大概演出前一周,因为某种奇妙的机缘,Demogorgon(前《极端音乐》杂志主编)找到了我——此前我曾联系他,表示希望将我一篇探讨歌特金属其文学根基的文章发表在他所主办的杂志上,不过最终未果——说看了我所写的Helvetios专辑的译注,并希望这次我能够前往北京现场。考虑再三,我答应了,先把单位近期工作作了妥善安排。
Eluveitie此次中国巡演的阵容可谓规模强大。乐队一行人包括手摇风琴手Anna、主唱Chrigel、吉他手Ivo、贝斯手Kay、鼓手Merlin(与亚瑟王传说中的魔法师同名)、哨笛手/风笛手Patrick(他的昵称是Pade)、吉他手Rafael(代替Simeon)共7位乐队成员(按字母顺序排列),另外随行的还有2名乐队工作人员负责调音等工作(抱歉,我实在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但可惜的是”欢乐的“(merry)小提琴手Meri没有机会一同前往。
我在前一天晚上来到现场“蹲点”,就像我参加所有重要考试之前会先前往考点一样。演出现场定在北京张自忠路的段祺瑞政府邸旁边,“一墙之隔”似乎并不适用,因为整个酒吧可能就镶嵌在这一府邸的围墙里。与段祺瑞政府富丽堂皇的宽门大院和宏伟气派的辟邪石狮形成巨大视觉反差的是“愚公移山”酒吧几近朴素低调的一扇木门和旁边的四个字,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自觉像《天路历程》中的基督徒那样最终找到了这扇通往凯尔特旋律民谣金属殿堂的窄门。Eluveitie的风格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Eluveitie是Eluveitie。
演出很快在簇拥成一片的乐迷的呼喊中开始。我想,既然有了录像与摄影,那么我便不必顽固偏执地再述一次我个人对于乐队演出的主观感受以及详细解释每一个音符在我耳中所代表的涵义,而应当选择一个较为贴近客观的角度予以阐释。此次乐队演出实际上也可以算得上是他们对自己最新录音室专辑Helvetios的某种传播上的促进(promotion),因此他们将Helvetios专辑的全部曲目按照原有专辑发行顺序完整演绎了一次,但是在其中适当位置插入了一些收录于之前专辑的曲目,主要有Inis Mona、Thousandfold、Tegernako。至于为何要额外加演这几首,我想原因不外乎是听众反响好、乐曲有群众基础,而且似乎都拍过MV,且通篇都没有拗口的高卢语歌词。其中的Tegernako是在Spirit专辑中便出现了的老曲目。前面已经提到,这次演出Meri没有来,所以原本由她承担的小提琴部分可能是播放的录音。此外,序(Prologue)与尾声(Epilogue)的独白、焦土(Scortched earth)一曲的人声部分也都是播放录音。
演出的振奋人心的两小时稍纵即逝。在主办方的帮助下,我在后台见到了谋面已久但未曾相识的乐队七名成员。虽然我在前往北京之前就大致列下了一个交流的提纲,但是与实际情况稍有出入。Eluveitie要赶第二天一早的飞机赴上海演出。不过在有限的时间里,我还是有所收获。
我并没有太多时间按我之前所列的要点逐一过问,但还是了解到一些信息。在此依序列出:
我想要了解的是他们歌曲与凯尔特文化传承。“没错,是(凯尔特)传统歌曲(traditional)”——当我问起Andro、Inis Mona是否分别翻唱于不列颠舞曲andro和凯尔特民谣Tri martolod时,Anna这样直爽地回答,似乎一点也没有惊讶。
接下来是关于Aidu曲目的名字。我原来以为Aidu就是高卢语中的高卢人的爱杜伊部落,即拉丁语的Aedui(后来我翻阅资料发现Aedui确实与aidu同源,不过这已是从另一层面理解的后话了)。然而,Chrigel和Anna先后直接了断地告诉我:“不”,可是并没有说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后来我翻看了Helvetios专辑的歌词册,就此看来可能是“火焰”的意思。关于这重意思,我还将在后文的“家园”部分继续提到。
之后我问到了关于Divico这个名字,因为Eluveitie早期专辑中的一首曲名正源于此。Chrigel的直接回答暗示他对这段历史十分熟悉,而且还加上了一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罗马人)会如此恼羞成怒了”(That’s why they are so pissed-off.)。Divico象征着赫尔韦氏族人荣耀的往昔,而在那时,罗马人是他们的手下败将。而至于这首曲子的内容及其深层涵义,我还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在对这张专辑做全面译注的同时予以进一步了解。
临末,Chrigel亲自给我上了一堂哨笛课,其实我的下三滥哨笛水平一早在向他们炫耀的时候就被识破了。“要用指法,而不是用气息来演奏”,Chrigel一边拿起我的世代降B示范两种不同演奏方法一边如此说道。爱尔兰哨笛和中国竹笛一样都是六孔笛,有着几乎一样的指法,然而其标志性的一个演奏技巧便是cut,而不像中国竹笛演奏这般强调吹吐。
这样,这次现场演出基本结束。我不想削弱现场演出的意义,但我更想要摆脱转瞬即逝的现象,充分把握乐队创作的主旨,以便寻找他们某种更为恒久不变的精髓。至少,我尝试着为这篇带有游记性质的散文赋予一些更为深刻的内涵,我将分以下三个较为独立的方面分别阐述——这正对应着此文的副标题:英烈、传承、家园。
英烈(Heroes)
是英烈毅然引领赫尔韦氏族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在未知的命运地平线上找寻来日的辉煌与王权;是英烈带领赫尔韦氏人在敌方的营帐前奋不顾身、冲锋陷阵;是英烈成功号召起各支部族,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一致对敌,建立起自己的自由王国。可以说,英烈就是高卢民族意识的显现和国家形象的具化。
Eluveitie的歌曲自然也围绕着英烈的中心而作。正如在非叙事的乐曲中往往都有一个潜在的“自我性”、特别是当这一乐曲歌词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出现,作为主唱的Chrigel Glanzmann也在每一首曲子中扮演着一个形象。当他在乐曲氛围中戴上那副角色面具(persona)后,他的身份便不再是原先的自己,而转为了乐队的精魂,升华为了那个战争年代中赫尔韦氏和高卢民族的精魂。
“Cenetlon clouision, cauaron caleton. A blatu blande bitos biuon! A m'atriia, a ma Helvetia!”(在这个辉煌的国度里,英雄豪杰世代辈出。凡世间最最甜美的花朵,啊、我的祖国,啊、我的赫尔韦提亚!)Anna、Meri和Chrigel在“斯拉尼娅之歌”(Slania’s song)中连用两段高卢语头韵句这样合唱道。Chrigel在乐曲中的形象是多变的,但却统一于坚毅不屈的英雄人物。他时而代表迁徙离行前点燃家舍耕邑、为失落故土而感伤的赫尔韦氏部族的人民,又在渡河战役中与罗马军团奋勇拼杀;时而代表高卢联军士兵在阿莱西亚的战场上呼号;在“Kingdom come undone”(未尽事业)一曲中,他是高贵骄傲的阿维尔尼(Arverni)部落的贵族维钦托利(Vercingetorix),通过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说成功说服兄弟部族酋长一致对抗外敌,却又为未尽的大业而嘘唏哀叹;在“(Do)minion”(治与役)一曲中,他是爱杜伊(Aedui)部落中权倾一时的德鲁伊祭司帝维奇阿古斯(Diviciacus),内心为在帝国重压下的高卢前途命运的去从而矛盾、焦虑,同时又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痛苦、踟蹰;在“Quoth the raven”(乌鸦轻啼)一曲中,他化身为复仇与报应的象征、高卢人的涅米西斯(Nemesis)、那只宛如歌特文学中的非凡主角的黑鸟,拉开粗厉的喉嗓,扑簌着双翼鞭策赫尔韦氏族筚路褴褛、奋力前行;在“帝维柯”(Divico)一曲中,他转生成为古代赫尔韦氏人提古里尼(Tigurini)部族的一员和罗马城的骄傲征服者。
传承(Heritage)
有人说Eluveitie是维京金属,为此我和他讨论了许久——从维京人的起源一直谈到高卢人的历史。在此,在这篇作为一种从个人主观角度出发的阶段性总结性质的文章中,我也不得不“顺带一提”(我很喜欢这个在随意之中透露着冷峻咄人的牛叉之气、却又不至于让自己担当任何责任与风险的字眼)我对于这一乐队所属流派的看法,虽然我向来不大喜欢表述个人主观理解的乐评,而更加倾向于简单罗列客观证据。Eluveitie在演唱技法上确实与维金金属有些类似——一群蓄须大汉光着膀子摇头晃脑、大汗淋漓地用死腔嘶吼着,与场下pogo中的乐迷形成的浪潮起伏交相呼应——然而,有些情况可能并不能单纯从表面形式来判断。
从编曲角度来看,Eluveitie确是无可救药的凯尔特音乐,或者至少那些吉他、贝斯一类现代音乐范畴内的乐器的声音,都总是在徘徊在着爱尔兰哨笛、苏格兰高地大风笛和曼陀林这些凯尔特民族乐器的中轴线周围交缠织造,其折叠曲回的旋律和用恰到好处的半音构建的音乐棱角,配合着专辑上“岛屿体”字体所给人的视觉意像,竟然与凯尔特结如出一辙(Eluveitie正有一曲名为The endless knot,“无尽的凯尔特结”)——就好像西欧古代的《凯尔经》(Book of Kell)、《林迪斯法尼福音书》(Lindisfarne Gospel)和《达柔之书》(Book of Durrow)手抄本写在羊皮纸细嫩纹理上的那些以着奇妙的韵律与节奏交叠缠绕的动物图案、首字母大写与变形人物形象。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除去吉他、贝斯、架子鼓这些现代乐器,以及小提琴这样的古典乐器,Eluveitie成员所使用到的更为古老的民乐涉及爱尔兰哨笛(Irish tin whistle)、爱尔兰长笛(Irish flute)、爱尔兰肘风笛(Uilleann bagpipe)、苏格兰高地大风笛(Highland bagpipe)、曼陀拉(mandola)、曼陀林(mandolin)、波德兰鼓(bodhran),在Lament中还出现了口弦琴(jaw harp)演奏,这足以被拿来与任何一支西欧中世纪民谣或新异教民谣乐队相提并论。
Eluveitie的成功,或者说,吸引我的另一重原因可能在于其沉郁浓厚的历史性的积淀。Eluveitie的音乐就像是一本用古老语言书写的尘封的破落旧籍,每一页都传诵着高卢时代的兴盛与没落。古希腊的荷马和《卡勒瓦拉》的万奈摩宁又何尝不是将更为古老的时代和英雄载入自己的口头传唱?Eluveitie的精神被融汇在了距今两千年前西欧古典时代的一场战争中,置身于这层宏大叙事中,个人生死的意义显得单薄而苍白,相对于此的则是民族、国家与传承——正如他们在Helvetios专辑“尾声”(Epilogue)中假借那名经历了高卢战争血雨腥风的老兵之口所表达的那样,“或许我们的血液将没入战场的沙土,或许我们都将死去,但我们的歌声终会被子孙传承,我们将在歌声中被后人颂扬”。Eluveitie的音乐所传达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以史学知识为卖点的旋律——正如Chrigel这样强调——Eluveitie同时也将他们的主旨融入到了这一历史的架构中去,那便是对于恃强凌弱者的毫不屈服、对于自由的渴求与追随,和对自己民族的极度认同与强烈自豪。
高卢语歌词是Eluveitie无上民族性的另一重集中体现。或许同属凯尔特语族的威尔士语、曼恩语、苏格兰语等还在当代英国的少数地区通行且其使用得到政府鼓励,但高卢语却是一门死亡的语言,换言之当代已经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将其作为官方或生活语言使用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尽管从最近一张专辑起,也许是考虑到听众群体的实际情况,歌词中的英文占了绝大多数,然而在早期的专辑中,歌词几乎全部由高卢语写成。但正如乐队在自己歌曲中这样写道:“安托诺的子孙们”——Eluveitie乐队的成员,他们合奏一曲来自“冥界的疾风”——使它“嗖”的“从骨灰中兴起,从坟穴中重生”。这夹着星火的智慧之风、“强者的灵感之源”,一下将他们复兴祖辈的理想点燃。或许Eluveitie对于自己先辈的母语所充满的敬意和毫不带炫耀与猎奇之意的平实运用,算是金属乐历史上的一重趣闻,正如托尔金满怀崇敬地在自己的作品中竭力还原《贝奥武甫》那古英语史诗节奏的铿锵顿挫。芬兰的Amorphis同样是一支带有强烈民族主义与文化积淀的乐队,他们的每一张专辑都为一位卡勒瓦拉英雄量身定制,但是他们几乎不使用自己的母语。相比之下,Eluveitie则能够熟练运用自己故去先祖的语言,若是不考虑乐队知名度或唱片销量,恐怕他们有可能全部使用高卢语作词伴唱。从使用死亡语言、尊崇古代文化传统这点来看,Eluveitie又与中世纪乐队的手段及意图不谋而合。
家园(Homeland)
除了战争,家园是贯穿Eluveitie所有专辑曲目的黄金主线之一。家园与战争一样,正如和平与动乱、生命与死亡、兴盛与衰亡,都共同构成了高卢民族的往昔记忆。
对于赫尔韦氏人而言,他们的家园是一望无际的茂密森林,是波光粼粼的日内瓦湖,是圣林中礼祭依波娜(Epona)女神的铜鼎;对于高卢人而言,是凯尔特鹿角神(Cernunnos)的威严统治,是“从阿雷摩利卡(Aremorica)到卡尔奴提亚(Carnutia)”,是“从埃布隆尼亚(Eburonia)到山多尼亚的岸滨(Santonian shores)”,是“从莱茵河的岸边到阿尔卑斯山巅”(Au glannabi rhenus ad ardus alpon),是那片未经雄鹰帝国大军铁蹄践踏蹂躏的故土。这一切构成了Eluveitie的心灵家园,也奠定了他们乐曲中乡愁的基调。
为了追忆民族共同的逝去年华,Eluveitie也自然地将自身的思乡情愫不经意地表露在了音乐中。Eluveitie既演绎了战争阶段中高卢先烈性情的勇敢坚毅,也体现出和平时期里高卢人民情感的细腻朴质。Gobanno、Isara、Setlon、The liminal passage、Aidu、Giamonios、Anagantios、Samon等等,这一批器乐作品无不受到凯尔特传统民谣特有编曲的深深感染,因而选择了另一条表达高卢人心怀与依恋的道路,它们暂时抛弃了奔放、豪迈的英雄主义的金属节奏,用平和与安宁带领听众进入梦乡——“Carnutian forest”(卡尔奴提亚森林)、“The somber lay”(宁静之歌)、“Inis Mona”(蒙那岛)、“Within the grove”(在圣林中)——Eluveitie让我们在内心找到了那片为古代祭司统治的德鲁伊圣林:眼前零星树立着刻满了晦涩符文的古老石碑在葱翠荫绿的枝杈与青苔中若隐若现,眼前那淙潺湲的溪流温氲地流过一处被荆棘与藤条所环绕的由秘境与传说搭建的古代遗迹,远方的阿瓦隆岛安然停在被高卢人尊为神圣的静怡湖泊中。
火不仅代表着高卢先烈热烈奔放的性情,更是对家园的一重暗喻与藏秘。“Dunon eddi aidulegos”(我们的村庄陷入了一片火海)——Helvetios专辑“Prologue”(序言)后的整整五首曲目铺垫了高卢战争的起因、赫尔韦氏人的大离行,和在夜间他们化为一片火海的昔日家园;“Aidu”一曲塑造了一群环坐于燃着的篝火四周弹唱歌曲的高卢族人的景象,而曲目的名字可能正是高卢语的“火焰”;在“Of fire, wind and wisdom”(火焰、疾风与智慧)一曲中,火焰与疾风一道与智慧相互联结席卷而来,成为象征高卢人民澎湃激情的自然而朴实的元素;在“Helvetios”(赫尔韦氏族)一曲里,一阵疾风从高卢人的冥府安托诺横扫而来,点点星火随之化为一片摄人心魄的火丛,而那真是激发强者创造力的永不干涸的神赐灵感(awen)。在Eluveitie的音乐世界里,火焰象征着赫尔韦氏人火热的性格,是热情奔放、桀骜不驯与起义反抗。火焰即是阿尔法也是欧美加,它既表征了日内瓦湖岸家园的精神遗留,也象征着陷于兵燹的高卢城镇的物质残迹;它是目的,也是途径,是为实现自由国度理想而不得不逾越的炼狱火河。
毋庸置疑,Eluveitie为我带来了许多感动,我也他们的无形鞭策下、在深入了解乐队身后文化背景后得到了一些收获。在此文的末尾,我想以这样简单的方式,谨向“赫尔韦氏族”(Helvetios)再次表示我卑微而忱挚的敬意:
This is H, for Heroes,
This is H, for Heritage,
This is H, for Homeland,
This is H, for Helvetios.
这就是H,英杰辈出的H,
这就是H,传承遗志的H,
这就是H,家乡故土的H,
这就是H,赫尔韦氏的H。
![]() |
![]() |
再次感谢Demogorgon、吉他中国、华人摇滚、摩登天空的支持与帮助(按首字母排列)。
(这是我在此次与乐队成员交流过程中拍摄的视频的一部分,如有兴趣不妨加以参考: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7iUN7Z-AD8/
这是此次现场的部分照片: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19863912/?start=0)
*我在对话中问Chrigel,Aidu是否与Aedui有关。前者是高卢语“火焰、篝火”,后者是拉丁语“爱杜伊部落”。看到Chrigel与Anna疑问的表情,我重复了两三遍,直到Chrigel听清Aedui,便说“啊!Aedui”。他解释称,Aedui并非字面上的aidu,然而我所问的并非是表面的联系,而是更深的词源联系。日后,在Ranko Matasovic以及Xavier Delamarre教授的凯尔特词源学论著中,我找到了二者的联系。Aedui有可能正是从aidu而来。
![]() |
Ky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鲁迅“诚不我欺” 571.0万次浏览
- 仲秋物候记 456.0万次浏览
- 我来预测2023诺贝尔文学奖 34.8万次浏览
- 我已提前进入休假状态 59.1万次浏览
- 《父辈的荣耀》太东北了! 9.3万次浏览
- 我终于get了什么是电影脸 热议 15.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