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恶事
我是1998年2月份接触网络,当时,我还在中国银行工作,开始是使用行里的网络,但也不能下班后总赖在行里,7月份,请电脑科的同事帮我买了电脑,家里也安装了拨号上网,那时候上网费用非常高昂,有时候达到一个月五六百元,占到我当时工资的一半。
网络的确改变了我的生命轨迹。如果不是网络,我也许现在仍然呆在曲阜,仍然在中国银行工作,直到退休。和我的很多前同事们一样。我每次回行里看同事们,都发现变化不大,基本上波澜不惊,仿佛时光停滞。
在15年的上网生涯里,我在很多地方活动过。网易、商都信息港、南京精灵社区、天涯、侠客岛、清韵书院、金蝶社区、畅享网等,网络上至今也还有我过往的痕迹,虽然大部分都湮灭了。
我有时候也会搜索一下,偶而会看到还有人提起我。
但在回顾的过程中,可以笃定的是:没有恶名。
由于职业的转换(从金融到IT,IT业中又做过不少岗位),基本上经常会进入和离开一些圈子,而性格上也在不断转换,以前的确是偏感性和文艺,所以会在清韵书院停留十年之久,而后来是偏理性和专业,所以活动地点以畅享这样的专业社区为主。
我从来不在网上与人粗口相骂,生活中我也从不喜欢粗口,我有时候会对极好的朋友说“滚”,那是一种极亲爱的状态下才会的撒娇方式。
许多年来,根本的价值观也从未改变过,也许以前曾经偏执,毕竟我所受的教育,还是传统教育,也被洗过脑,但现在的感觉,是越来越清明和简单。比如我以前坚拒日货,自己从来不买(但没办法做到不用,因为我爸爸相信日本家电,另外亲友有时候送的礼品是日货,也不好拒绝),后来我去日本,小范围改变了这一做法。
我已忘记何时接触个人品牌的概念,但事实上,长期来,一直注重个人品牌:做人做事,出于本心,不矫饰,不夸张,不欺骗,不人前人后一套。
而这也许更多得益于我自幼所受教育:君子慎独。生长在儒家故乡,有时候,那种影响,纯粹是潜移默化。我一直记得当年我爸爸让我们练钢笔字(他自己写得一手好书法,毛笔和硬笔都很棒),写过一副对联让我反复抄写: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我目睹过太多是非,而很多是非,往往是因为人前人后的表现不同。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我记得去年去给深圳某银行讲危机公关,我的建议非常简单:最好的危机公关策略,是“不做恶事”。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只要做了,就一定会被人知。就象微博私信,你说了不得体的话,就有可能被人截屏发出来。当事人可能都不会发,但也有可能被黑客揭出来。身为知识管理研究者,尤其是研究过竞争情报和信息安全的人,我的安全意识一直算是比较好,所以当郭美美所谓17.2G视频流出,我只会淡淡一笑。而当某些朋友盛赞某位女性,我会因为信息相对全面些,当现有的信息不足以解释她的一些行为,我不会盲目盛赞,即使朋友要求转发,我也不参与。
人往往会对信息做出倾向性选择,喜欢的就多加注意,不喜欢的人所发的信息,就会忽略或者反感,而我是:即使我反感那个人,我也会注意其所发信息,这是我的纠偏机制,避免让我陷入个人好恶而失去了相对客观的判断。
就象朱令这个事件,我是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后,才做出自己相信的判断,才会去转发一些微博。
我承认我的阅读量惊人。当我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某个事件好奇,我会做大量搜索,包括原原本本地看完相关视频、各种维度的描述和分析,包括把相关信息填列进思维导图并做长期跟踪。时间线、空间线、人物、关系、事件……这是知识管理研究者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我会透过蛛丝马迹,组合信息。
当然,很多时候我都不写、不说。我并不认为我掌握了足够信息,所以我谨言慎行,不轻易下结论。在这个纷纭的网络社会,要说看清、看透,谈何容易?何况人事物都在发展中。
象我这样的人,如此冷静、理性、克制,注定了不会有大的成就,而我也安于如此。我的确更满足于内心的宁静,不失必要的热忱。看的太多,有时候,也难免厌倦。
我只知道,对我来说,如果成就是靠出位搏来,那不是我想要的,而且,我一直相信,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网络的确改变了我的生命轨迹。如果不是网络,我也许现在仍然呆在曲阜,仍然在中国银行工作,直到退休。和我的很多前同事们一样。我每次回行里看同事们,都发现变化不大,基本上波澜不惊,仿佛时光停滞。
在15年的上网生涯里,我在很多地方活动过。网易、商都信息港、南京精灵社区、天涯、侠客岛、清韵书院、金蝶社区、畅享网等,网络上至今也还有我过往的痕迹,虽然大部分都湮灭了。
我有时候也会搜索一下,偶而会看到还有人提起我。
但在回顾的过程中,可以笃定的是:没有恶名。
由于职业的转换(从金融到IT,IT业中又做过不少岗位),基本上经常会进入和离开一些圈子,而性格上也在不断转换,以前的确是偏感性和文艺,所以会在清韵书院停留十年之久,而后来是偏理性和专业,所以活动地点以畅享这样的专业社区为主。
我从来不在网上与人粗口相骂,生活中我也从不喜欢粗口,我有时候会对极好的朋友说“滚”,那是一种极亲爱的状态下才会的撒娇方式。
许多年来,根本的价值观也从未改变过,也许以前曾经偏执,毕竟我所受的教育,还是传统教育,也被洗过脑,但现在的感觉,是越来越清明和简单。比如我以前坚拒日货,自己从来不买(但没办法做到不用,因为我爸爸相信日本家电,另外亲友有时候送的礼品是日货,也不好拒绝),后来我去日本,小范围改变了这一做法。
我已忘记何时接触个人品牌的概念,但事实上,长期来,一直注重个人品牌:做人做事,出于本心,不矫饰,不夸张,不欺骗,不人前人后一套。
而这也许更多得益于我自幼所受教育:君子慎独。生长在儒家故乡,有时候,那种影响,纯粹是潜移默化。我一直记得当年我爸爸让我们练钢笔字(他自己写得一手好书法,毛笔和硬笔都很棒),写过一副对联让我反复抄写: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我目睹过太多是非,而很多是非,往往是因为人前人后的表现不同。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我记得去年去给深圳某银行讲危机公关,我的建议非常简单:最好的危机公关策略,是“不做恶事”。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只要做了,就一定会被人知。就象微博私信,你说了不得体的话,就有可能被人截屏发出来。当事人可能都不会发,但也有可能被黑客揭出来。身为知识管理研究者,尤其是研究过竞争情报和信息安全的人,我的安全意识一直算是比较好,所以当郭美美所谓17.2G视频流出,我只会淡淡一笑。而当某些朋友盛赞某位女性,我会因为信息相对全面些,当现有的信息不足以解释她的一些行为,我不会盲目盛赞,即使朋友要求转发,我也不参与。
人往往会对信息做出倾向性选择,喜欢的就多加注意,不喜欢的人所发的信息,就会忽略或者反感,而我是:即使我反感那个人,我也会注意其所发信息,这是我的纠偏机制,避免让我陷入个人好恶而失去了相对客观的判断。
就象朱令这个事件,我是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后,才做出自己相信的判断,才会去转发一些微博。
我承认我的阅读量惊人。当我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某个事件好奇,我会做大量搜索,包括原原本本地看完相关视频、各种维度的描述和分析,包括把相关信息填列进思维导图并做长期跟踪。时间线、空间线、人物、关系、事件……这是知识管理研究者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我会透过蛛丝马迹,组合信息。
当然,很多时候我都不写、不说。我并不认为我掌握了足够信息,所以我谨言慎行,不轻易下结论。在这个纷纭的网络社会,要说看清、看透,谈何容易?何况人事物都在发展中。
象我这样的人,如此冷静、理性、克制,注定了不会有大的成就,而我也安于如此。我的确更满足于内心的宁静,不失必要的热忱。看的太多,有时候,也难免厌倦。
我只知道,对我来说,如果成就是靠出位搏来,那不是我想要的,而且,我一直相信,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萧秋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19台湾行:旅行是一个不断打破思维墙的过程 (9人喜欢)
- 木棉花 (4人喜欢)
- 打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9人喜欢)
- 我对诗与远方没有渴望,因为生活并不苟且 (24人喜欢)
- 10天的澳洲行,只花了七百多块人民币,收获却巨大 (4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你理想中的两性关系 2161470人浏览
- 考驾照途中的趣事 32993人浏览
- 我的LGBT电影十佳 593人浏览
- 你是怎么来豆瓣的? 698864人浏览
- 你读过的最孤独的文学形象 627219人浏览
- 你镜头下的校猫 153091人浏览
性格上可以握手
呵呵,握手。
欣赏这样的人,而且值得敬佩:)
我从不在网上与人粗口相骂…我目睹过太多是非…我承认我阅读量惊人……呵呵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大学》和《中庸》我都非常喜欢,虽然篇幅不长,但需要终生研读。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喜欢这句话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佩服LZ在网络信息爆炸的今天保持自我主见的做法,不受舆论捆绑。满足于内心的宁静,不失必要的热忱!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