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笔下的绿茶女生
这两天见不少友邻推荐这篇日志,我不太习惯骂人,更不能接受骂女人的词,所以把这篇日志中三个字的短语换成了四个字的。
这样的女生在今天很多吗?
坦白说,作为一个80初,无论是在城市里读初中时,还是在农村里读高中时,我很少见到这类型的女生。也许大学时代遇到过,但没怎么在意。倒是在今天的广告和青春偶像剧(我仅偶尔看过这类剧的预告片)里十分多见。所以我猜,这类型的女生大约属于90后、21世纪后的新一代们。
有友邻将这篇日志视为“女人不待见女人”的又一明证。固然,女人之间战争何其多,已婚妇女尤其有战争冲动,说到底,这仍是男权社会中的性别结构问题,是女人之间竞争男性资源所引发。
我觉得,与其将这篇日志视为一部分女人对另一部分女人的敌视,不如看作是对某一类性别气质的不满,或者说,批判。这样的批判是有必要的。且将这类女性气质称作“小女人主义”吧,这是与“大男子主义”相对同时又共生共存的一类女性气质,具体一点说,就是将所谓“性别优势”发挥到极致的一种性别气质。如果大男子主义是值得批判的,那么无疑,小女人主义也一样。
在看这篇日志时,我脑海中第一时间冒出来的形象,是刘慈欣笔下的诸多女主角,印象最深刻的是《带上她的眼睛》中的那位幽闭在地心的宇航员姑娘,且摘抄几段:
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呆呆地看着我。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更显得娇小,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显然刚刚体会到太空不是她在大学图书馆中想象的浪漫天堂,某些方面可能比地狱还稍差些。
“麻烦您了,真不好意思。”她连连向我鞠躬,这是我听到过的最轻柔的声音,我想象着这声音从外太空飘来,像一阵微风吹过轨道上那些庞大粗陋的钢结构,使它们立刻变得像橡皮泥一样软。
……
“她在哪个空间站?”我扭头问主任。
“先别问这个吧。”主任的脸色很阴沉。
“别问好吗?”屏幕上的她也说,还是那副让人心软的小可怜样儿。
……
她突然惊叫:“呀,花儿,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我蹲下来看,“呀,真美耶!能闻闻她妈?不,别拔下她!”我只好半趴在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我笑着摇摇头,这是一个闪电变幻疯狂追逐的时代,女孩子们都浮躁到了极点,像这样的见花落泪的林妹妹真是太少了。
OK,就先抄到这里。《带上她的眼睛》这篇短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作为地心探索的宇航员因事故而被困在地心再也没有机会露出地面的悲剧角色,而小说中的“我”即男主人公是一个航天员,“眼睛”是一副带有传感功能的高科技产品,在短暂的假期里带上这么一副眼睛可以捎带给那些没机会休假的人看看大地。一个能从事地心航行的高科技人员,竟有着林妹妹的气质,像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实在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再如《思想者》,讲的是一男一女在十几年一遇的”太阳闪烁“中互相约定见面,他们很幸运地遇上几次这样的机会,拥有了幸福浪漫的一生。摘录几段:
正在他寻找着可以把眼睛凑上去的镜头时,从门那边传来一个轻柔的女声:
”这是太阳望远镜,没有目镜的。“
一个穿着白色工作服的苗条身影走进门来,很轻盈,仿佛从月光中飘来的一片羽毛。这女孩子走到他面前,他感到了她带来的一股轻风。
……
但此时吸引他的是另一条曲线,那是信号灯的弱光在她身躯的一侧勾出的一道光边,而她的其余部分都与周围的暗影融为一体。如同一位卓越的国画大师在一张完全空白的宣纸上信手勾出的一条飘逸的墨线,仅由于这条柔美曲线的灵气,宣纸上所有的一尘不染的空白立刻充满了生机和内涵……在山外他生活的那座大城市里,每时每刻都有上百万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子在追逐着浮华和虚荣,像一大群做布朗运动的分子,没有给思想留出哪怕一瞬间的宁静。但谁能想到,在这远离尘嚣的思云山上,却有一个文静的女孩子在长久地凝视星空……
而刘慈欣笔下最典型的绿茶女生,恐怕应该是《三体》2中男主人公罗辑想象出来但却被神奇地找到的完美女性”庄颜“,此外在那个失败的面壁者”程心“身上,也俨然飘着一股绿茶清香。
我注意到,刘慈欣对性别问题是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的,比如《三体》2中生活在外太空的人们,由于失去了地球引力而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男人女人再难分辨,而此时一个有着”男子气概“的地球时代的男性便成了众女性爱慕的对象。再如他的短篇《朝闻道》里:
”有一句话我早想对你们说,“丁仪对妻子和女儿说,”我心里的位置大部分都被物理学占据了,只是努力挤出了一个小角落给你们。对此我心里很痛苦,但也实在是没办法“。
他的妻子方琳说:”这话你对我说过两百遍了。“
十岁的女儿文文说:”对我也说过一百遍了。“
丁仪摇摇头说:”可你们始终没能理解我这话的真正含义,你们不懂得物理学到底是什么。“
方琳笑着说:”只要它的性别不是女的就行。“
我逐渐地发现了刘慈欣科幻作品的一个规律:但凡是热爱科学并颇有成就的女性,多半是绿茶女生;而但凡不是绿茶女生的,多半就是科学的累赘,要么是物理学家丈夫的阻碍者,要么是无知无脑的家庭主妇。总而言之,刘慈欣的笔下的女性形象,大约只分作两类就全都包括了:绿茶女生和非绿茶女生。前者是男人的同道、知己和爱人,后者是无法与男人沟通甚至导致男人事业失败的蠢女人。
不能据此说刘慈欣就是个大男子主义者,事实上,他笔下的女主人公非常多,且多持歌颂赞美的态度;而十分恶毒的女人形象在刘慈欣笔下也是很少见或几乎没有的。然而他所歌颂的,却多数都是一种冰清玉洁的林妹妹形象,尽管这个林妹妹同时还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这里并不是说女科学家里不可有林妹妹,或者说林妹妹不可能成为科学家;而是说,值得称赞的女科学家竟清一色全然林妹妹,这就有点问题了。男人通过赞美来树立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以此润物无声地教导女性,进而将不符合这类理想型的女性贬低排斥,这是一种惯用的手法。何止是刘慈欣呢,前几日某高校男教授不是就已经堂而皇之地将此心声表露无遗了么?
因此,从今天这样的现实来看,一类女性能够公开坦荡地反对这些男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我觉得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毕竟,女性该有怎样的形象,女性自己当然还是有发言权的吧。那么,在关于女性形象该如何的话语竞争中多一些异音,何尝不是件大好事呢?
这样的女生在今天很多吗?
坦白说,作为一个80初,无论是在城市里读初中时,还是在农村里读高中时,我很少见到这类型的女生。也许大学时代遇到过,但没怎么在意。倒是在今天的广告和青春偶像剧(我仅偶尔看过这类剧的预告片)里十分多见。所以我猜,这类型的女生大约属于90后、21世纪后的新一代们。
有友邻将这篇日志视为“女人不待见女人”的又一明证。固然,女人之间战争何其多,已婚妇女尤其有战争冲动,说到底,这仍是男权社会中的性别结构问题,是女人之间竞争男性资源所引发。
我觉得,与其将这篇日志视为一部分女人对另一部分女人的敌视,不如看作是对某一类性别气质的不满,或者说,批判。这样的批判是有必要的。且将这类女性气质称作“小女人主义”吧,这是与“大男子主义”相对同时又共生共存的一类女性气质,具体一点说,就是将所谓“性别优势”发挥到极致的一种性别气质。如果大男子主义是值得批判的,那么无疑,小女人主义也一样。
在看这篇日志时,我脑海中第一时间冒出来的形象,是刘慈欣笔下的诸多女主角,印象最深刻的是《带上她的眼睛》中的那位幽闭在地心的宇航员姑娘,且摘抄几段:
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呆呆地看着我。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更显得娇小,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显然刚刚体会到太空不是她在大学图书馆中想象的浪漫天堂,某些方面可能比地狱还稍差些。
“麻烦您了,真不好意思。”她连连向我鞠躬,这是我听到过的最轻柔的声音,我想象着这声音从外太空飘来,像一阵微风吹过轨道上那些庞大粗陋的钢结构,使它们立刻变得像橡皮泥一样软。
……
“她在哪个空间站?”我扭头问主任。
“先别问这个吧。”主任的脸色很阴沉。
“别问好吗?”屏幕上的她也说,还是那副让人心软的小可怜样儿。
……
她突然惊叫:“呀,花儿,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我蹲下来看,“呀,真美耶!能闻闻她妈?不,别拔下她!”我只好半趴在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我笑着摇摇头,这是一个闪电变幻疯狂追逐的时代,女孩子们都浮躁到了极点,像这样的见花落泪的林妹妹真是太少了。
OK,就先抄到这里。《带上她的眼睛》这篇短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作为地心探索的宇航员因事故而被困在地心再也没有机会露出地面的悲剧角色,而小说中的“我”即男主人公是一个航天员,“眼睛”是一副带有传感功能的高科技产品,在短暂的假期里带上这么一副眼睛可以捎带给那些没机会休假的人看看大地。一个能从事地心航行的高科技人员,竟有着林妹妹的气质,像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实在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再如《思想者》,讲的是一男一女在十几年一遇的”太阳闪烁“中互相约定见面,他们很幸运地遇上几次这样的机会,拥有了幸福浪漫的一生。摘录几段:
正在他寻找着可以把眼睛凑上去的镜头时,从门那边传来一个轻柔的女声:
”这是太阳望远镜,没有目镜的。“
一个穿着白色工作服的苗条身影走进门来,很轻盈,仿佛从月光中飘来的一片羽毛。这女孩子走到他面前,他感到了她带来的一股轻风。
……
但此时吸引他的是另一条曲线,那是信号灯的弱光在她身躯的一侧勾出的一道光边,而她的其余部分都与周围的暗影融为一体。如同一位卓越的国画大师在一张完全空白的宣纸上信手勾出的一条飘逸的墨线,仅由于这条柔美曲线的灵气,宣纸上所有的一尘不染的空白立刻充满了生机和内涵……在山外他生活的那座大城市里,每时每刻都有上百万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子在追逐着浮华和虚荣,像一大群做布朗运动的分子,没有给思想留出哪怕一瞬间的宁静。但谁能想到,在这远离尘嚣的思云山上,却有一个文静的女孩子在长久地凝视星空……
而刘慈欣笔下最典型的绿茶女生,恐怕应该是《三体》2中男主人公罗辑想象出来但却被神奇地找到的完美女性”庄颜“,此外在那个失败的面壁者”程心“身上,也俨然飘着一股绿茶清香。
我注意到,刘慈欣对性别问题是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的,比如《三体》2中生活在外太空的人们,由于失去了地球引力而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男人女人再难分辨,而此时一个有着”男子气概“的地球时代的男性便成了众女性爱慕的对象。再如他的短篇《朝闻道》里:
”有一句话我早想对你们说,“丁仪对妻子和女儿说,”我心里的位置大部分都被物理学占据了,只是努力挤出了一个小角落给你们。对此我心里很痛苦,但也实在是没办法“。
他的妻子方琳说:”这话你对我说过两百遍了。“
十岁的女儿文文说:”对我也说过一百遍了。“
丁仪摇摇头说:”可你们始终没能理解我这话的真正含义,你们不懂得物理学到底是什么。“
方琳笑着说:”只要它的性别不是女的就行。“
我逐渐地发现了刘慈欣科幻作品的一个规律:但凡是热爱科学并颇有成就的女性,多半是绿茶女生;而但凡不是绿茶女生的,多半就是科学的累赘,要么是物理学家丈夫的阻碍者,要么是无知无脑的家庭主妇。总而言之,刘慈欣的笔下的女性形象,大约只分作两类就全都包括了:绿茶女生和非绿茶女生。前者是男人的同道、知己和爱人,后者是无法与男人沟通甚至导致男人事业失败的蠢女人。
不能据此说刘慈欣就是个大男子主义者,事实上,他笔下的女主人公非常多,且多持歌颂赞美的态度;而十分恶毒的女人形象在刘慈欣笔下也是很少见或几乎没有的。然而他所歌颂的,却多数都是一种冰清玉洁的林妹妹形象,尽管这个林妹妹同时还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这里并不是说女科学家里不可有林妹妹,或者说林妹妹不可能成为科学家;而是说,值得称赞的女科学家竟清一色全然林妹妹,这就有点问题了。男人通过赞美来树立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以此润物无声地教导女性,进而将不符合这类理想型的女性贬低排斥,这是一种惯用的手法。何止是刘慈欣呢,前几日某高校男教授不是就已经堂而皇之地将此心声表露无遗了么?
因此,从今天这样的现实来看,一类女性能够公开坦荡地反对这些男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我觉得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毕竟,女性该有怎样的形象,女性自己当然还是有发言权的吧。那么,在关于女性形象该如何的话语竞争中多一些异音,何尝不是件大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