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枫《神界的黄昏》一书抄袭考证
![]() |
这篇文章意图证明的是著名乐评家刘雪枫先生在1994年著的《神界的黄昏——瓦格纳和音乐戏剧》一书与1987年由三联书店引进出版的麦耶尔《瓦格纳》一书 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德国音乐史学家麦耶尔的瓦格纳传记是论述作曲家生平的极其重要的一本著作。1987年,由赵勇、孟兆刚两位翻译家联合翻译的《瓦格 纳》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并收录在《新知文库》丛书里。这几乎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本有关瓦格纳的正式出版物,因此在当时古典音乐爱好者群体里引起了极大反 响,传阅十分广泛。2005年,由张黎翻译的麦耶尔《瓦格纳》一书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并收录在该出版社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中,系原著在我国 的第二次出版。
我 国著名乐评家刘雪枫先生于1994年在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神界的黄昏——瓦格纳和音乐戏剧》,两年后再版收入该出版社《插图本世界文化史知识》丛书,该 丛书由季羡林、周一良、张芝联任主编,刘雪枫任副主编。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系刘雪枫先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时的导师。
有网友指出,刘雪枫先生的著作有很明显的抄袭麦耶尔著作(三联书店1987年版)的嫌疑。笔者本着学习的态度购入了1987年三联书店版《瓦格纳》(张勇、孟兆刚 译)及1996年再版的《神界的黄昏——瓦格纳和音乐戏剧》, 并认真找出了刘著里有抄袭嫌疑的段落。应当首先指出的是,《神界的黄昏》作为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并没有单独的参考文献页,用脚注或文中标明的合理引用也 极少(仅保罗·朗多尔米《音乐的历史》、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等寥寥数本),脚注标明引用三联书店版麦耶尔《瓦格纳》一书的次数在全书中只 有两次。由于工作量较大,笔者只粗略阅读了刘著的前60余页(约全书1/4内容),发现有较明显嫌疑的抄袭段落十余处,这些段落或是没有任何引用标记的正 文内容,或是转引自原著的引文但没有合理标明,因此应同样视为抄袭。
笔者将继续研读刘雪枫先生以及麦耶尔先生的著作,并逐一找出刘雪枫先生原著中有抄袭嫌疑的段落,供广大网友学习参考。
(以下对照中,刘雪枫著作《神界的黄昏——瓦格纳和音乐戏剧》用“刘”或指代,麦耶尔《瓦格纳》用“麦”指代)
刘:p.15 l.5 与原作大不相同的是主题发生的关键变化,公爵这一重要人物消失了,莎士比亚提出的正义的审判这个基本问题不见了,处于中心地位的是压抑与放纵情感在人世间的矛盾。
麦:p.7 l.7 但是,总体上与其样板保持严格一直的这出歌剧在一个关键之处做了改动:公爵这个人物消失了。这样,莎士比亚提出的正义和审判这个基本问题也就不见了……在他看来,处于中心地位的仅仅是未受压抑的情欲和受压抑情欲之间的冲突。
刘:p.26 l.8 随着《黎恩济》的成功,瓦格纳与德累斯顿萨克森宫廷签订了终身合同,少年时代的梦想成为现实,他成为了韦伯的接班人,宫廷乐队的指挥,站在韦伯曾经站过的地方,面对韦伯曾经指挥过的乐队。
麦:p.17 l.7 瓦格纳取得了巨大成功。翌年一月一日,瓦格纳签订了终身合同,成为萨克森宫廷乐队指挥,从而成了韦伯的继承人。少年时代的梦想成了现实:此刻他站在韦伯曾经站过的地方,面对韦伯曾经指挥过的乐队。
刘:p.35 l.10 《漂泊的荷兰人》序曲是一首真正的交响诗,它的完成要早于李斯特的第一首交响诗。它并没有像贝多芬或韦伯那样,仅仅把几个主题和音乐对比结合成一段封闭的乐曲,《漂泊的荷兰人》序曲从根本上说是整体情节的先声。
麦:p35 l.9 序曲的创作也是无与伦比的,它是一首交响诗,但它并不象贝多芬和韦伯作品那样,仅仅把几个主题和音乐对比结合成一段封闭的乐曲。《荷兰人》序曲从根本上说是整体情节的先声,因而它也与《汤豪塞》序曲有所区别。
刘:p.39 l.13 他 后来在自传中写道“当我们在旅途中经过瓦尔特堡时,天气第一次好了起来,明媚的阳光向我们展现了瓦尔特堡迷人的景色,绕过弗尔达,我们站在山上,轮廓优美 的城堡尽收眼底。我心里格外激动,当即把坐落在它旁边的那道山脊命名为‘霍尔茨山’,并在向山谷金发的当儿把这个场景构思纳入我的《唐豪瑟》第三幕。从此 以后我便把这幅画面印在脑海里,后来我向巴黎布景画家戴布勒西详细谈了我的计划,请他把这个景色描绘下来。如果说这一切都在提醒我,正是在离开巴黎返回家 园的时刻我跨越了传奇般的德国莱茵河,那么我也不是此刻才第一次亲眼见到具有历史意义的、充满神话色彩的瓦尔特堡,我觉得两者之间有一种预言般的关系。”
麦:p.42 l.7 就像在挪威海湾对荷兰人的幻想化为画面和音响一样,这次旅行的辛劳也带来了新的灵感:“……”(引文部分完全一致,刘著全文抄袭了《瓦格纳》一书译者赵勇和孟兆刚对瓦格纳自传原文的翻译)
刘:p.44 l.9 那位在十六年前曾因主演《费德里奥》而接到写有小瓦格纳誓言的字条的著名女歌手谢洛德·德弗林特担任了难度极高、吃力不讨好的维纳斯一角。
麦:p.45 l.3 对瓦格纳深信不疑的斯约得尔·德弗林特担任了戏剧难度极高、吃力不讨好的维纳斯这一角色。
刘:p.47 l.27 但是给我们更为深刻的印象是,罗恩格林正是尘世中的瓦格纳的真实写照,他是唐豪瑟与荷兰人的另一个侧面,他同样孤独,但却是这个富于悲剧性时代的一个奇迹,这个世界尽管渴求奇迹,可奇迹一旦出现,却又千方百计试图将其纳入日常生活的范畴中,从而又消灭了奇迹。
麦:p.68 l.12 罗恩格林的悲剧是由他的孤独造成的。他是这样一个世界中的悲剧,这个世界(体现着爱尔莎这个形象中)尽管渴求奇迹,但是却千方百计试图把奇迹纳入日常生活的范畴中,从而又消灭了奇迹。
刘:p.50 l.13 这种空前的音乐统一,在歌剧舞台上还是第一次,古老的歌剧原则被彻底地抛弃了。情节被分成不同场景,但音乐却是连贯的,统一的,主题音乐首先服务于形象、情节和精神原则的风格特征。
麦:p.76 l.19 事实上,《罗恩格林》确实达到了一种空前的音乐统一,这在歌剧舞台上还是第一次。古老的歌剧原则被彻底抛弃了,作品被分成不同的场景,但音乐却是连贯的,统一的,主题音乐首先服务于形象、情节和精神原则的风格特征。
刘:p.50 l.17 《罗恩格林》的序曲也与歌剧序曲的所有传统,甚至与瓦格纳自己以前的序曲分道扬镳了。……这里没有对剧情的概括,既没有交响诗,也没有绝对的交响音乐,它实际上制造了一种音画的效果。
麦:p.70 l.5 《罗恩格林》的序曲也与歌剧序曲的所有传统,甚至与瓦格纳自己以前的作品分道扬镳了。……在《罗恩格林》序曲中,既没有交响诗,也没有绝对的交响音乐。它的音乐既不是绝对音乐,也不是音乐诗,它实际上制造了一种音乐的画面效果。
刘:p.52 l.15 他根本不能、也从不依附一种革命纲领……他除了希望德国的统一和立宪外,还有他自己的革命目的。他想借助这场革命实现他自己的艺术计划。
麦:p.81 l.4 瓦格纳根本不能、也不愿附和一种革命纲领……当然,他也向往德国统一和新的立宪,但他首先希望的却是借助这场革命实现他自己的艺术计划。
刘:p.53 l.12 当 他发现这个协会的主张与他的目标存在出入时,便马上转而加入了“祖国协会”,这是一个真正的左翼共和主义者团体……他幻想建立一个君主制的共和国,“要求 国王成为第一个、也是最彻底的共和主义者。有谁比国王更有资格当一个货真价实的、最忠实的共和主义者呢?共和的意思就是人民的事业,有谁能比国王更能以全 部的力量投身于人民的事业呢?只要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神圣使命,有什么能使他贬低自己,只为民众中的一小部分人服务呢?”
麦:p.88 l.6 他加入了“祖国协会”,这是一个真正的左翼共和主义者团体……他知道人们会反对他,指责他逻辑混乱:“……”(引文为瓦格纳演讲《共和主义者应如何对待君主制》,原书译者赵勇、孟兆刚译。刘著中的引文全部从这段引文里抄袭)
刘:p.55 l.5 然 后1852年,他的文化和艺术理论书籍中内容最丰富、也最能体现他雄心壮志的书《歌剧与戏剧》也分三册出版了。这三部作品的共同之处是将现代艺术与古希腊 艺术相对照做为出发点,这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典型题目……自温克尔曼和莱辛以来,德国的思想就集中在德国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综合,即古希腊和现代的综合这一个 题目上。当瓦格纳探讨古希腊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时,他完全继承了德国美学和欧洲革命理论的传统。
麦:p.104 l.19 但 他把主要精力都献给了他的文化和艺术理论书籍中内容最丰富、也最能体现他的雄心壮志的一本书:《歌剧与戏剧》……一年后,这本书才分成三册出版…… (p.109 l.16)瓦格纳是从现代艺术与古希腊艺术的对照出发的。这就是三部理论作品的共同之处,这也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典型题目……自温克尔曼 和莱辛以来,德国的思想就集中在德国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综合,即古希腊和现代的综合这一个题目上。当瓦格纳试图把他的论文《论艺术与革命》建立在古希腊和现 代、希腊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一矛盾之上的时候,他完全继承了德国美学和欧洲革命理论的传统。
刘:p.59 l.2 首先使他感兴趣的是尼伯龙根人的被奴役与解放问题。尼伯龙根人是从黑夜与死亡的怀抱中诞生出来的一代人,他们以毫不间断、永不停息的活力挖掘着地球的内脏,他们烧红、精炼、锻打着坚硬的金属,“他们这些劳动者的肩上肩负着游手好闲的巨人们的封建制度。”
麦:p.219 l.7 在瓦格纳一八四八年的思想境界中,尼伯龙根人是“从黑夜与死亡的怀抱中诞生出来的一代人,他们以毫不间断、永不停息的活力挖掘着地球的内脏,他们烧红、精炼、锻打着坚硬的金属”。“他们这些劳动者的肩上肩负着游手好闲的巨人们的封建制度。”
刘:p.65 l.2 在 1854年秋天,瓦格纳给李斯特的信中,瓦格纳直言不讳地谈到叔本华对他的巨大影响:“除了音乐在(缓慢地)向前推进外,我现在仅仅在研究一个人的著作, 他像(尽管上在文学上)上天的馈赠一样降临到我的孤独之中,他叫叔本华,是康德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正如他自己所说那样,他完成了康德的思想……在他面 前,黑格尔之流是怎样的片子啊!他的主要思想,即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是极为严峻的,但唯有它可以解救我们的思想。这对我当然不是新东西。谁不身临其 境,谁就根本不能理解这一思想。但正是这个哲学家才使我对这一思想有如此清晰的理解。当我回想起我心灵中的风暴,回顾那可怕的痉挛时(我的心违背了意志的 力量,在痉挛中紧紧抓住了生命的希望),是的,当这风暴甚至现在还常常聚集成狂飙时,我也能保持清静无为,在无眠的夜晚安然入睡。这是对死亡的衷心地、热 切地渴望,这是全然的无意识,彻底的无存,所有梦幻的消失——这就是唯一的彻底的解脱。”
麦:p.119 l.5 一八五四年秋,在写给李斯特的一封信中,他直截了当地承认了这一点:“……”(引文为瓦格纳写给李斯特的书信,原书译者赵勇、孟兆刚译。刘著中的引文全部从这段引文里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