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谈论情商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在说啥吗?
【按】我第一次接触到情商这个词儿的时间大约和今天要介绍的这篇文章《情智与情商》发表的时间差不多早。那是上世纪末,Daniel Goleman首次来华,接受了中青报的专访。别的内容我都忘了,唯一记得的,就是Goleman强调了不要把EI简称为EQ。
但从那以后到现在,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哪个人说情智(EI)的,反倒情商(EQ)已经成为了大众的口头常用语之一。我想,可能绝大多数人压根不知道“情商”一词的“情”为何物(所谓效度)、“商”从何来(所谓常模),但反正就是望文生义地成了一个好像人人都懂的词儿。实乃心理学术语被大众误用的典型例证。
拿我来说吧,在豆瓣吐槽各种不良事物时,偶尔会遇到对方来句“你这人情商有问题”。大约是说我虽然在智商上干不过你,但是我可以在情商上鄙视你。可读过下文你就会知道,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正好相反,一个人的智商与其在情绪管理、社会交往、事业成就等方面的能力通常是正相关的。如Sheldon那样的天才自闭儿童(疑似阿斯伯格综合征)永远是极少数,而媒体之所以喜欢把“高分低能”的个案拿来报道,恰恰是因为少见才能成为新闻呀。吐槽完毕,耶。
需要注意的是,与我之前揭批过的MBTI或NLP不同,EI并不是一个坏科学或者伪科学概念,关于这个概念是否有效是否合适等这样那样的争议,是一直在心理学界内部展开着的,而并不是如前两者那样早已被心理学界摒弃。与前两者相似的地方则在于,它们都是被不靠谱人士以励志、成功、心灵读物的方式向大众广为传播,同时还都受到商界、政界人士的热捧。连我爸在某次去省党校培训完回来,都是跟我反复讲“三Q”——智商、情商、逆境商(没想到最后这个从我爸口中才第一次听来的词儿早在本文中已经提及了)——的孰轻孰重这样的陈词滥调。
这篇文章严谨又不失风趣,还不时来句“欢乐的吐槽”,让人乐不可支。作者对于历史脉络考据详细,对于知识介绍说理清晰。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被无良商人牟取暴利的手法至今仍在上演,而心理学被外行人士扭曲为挂羊头卖狗肉之乱象也是由来已久,甚至连个别心理学同行也表现出了低劣的学术水平。以上种种,作者都在文中予以了直言不讳的批判,我想读者也能从中学到若干识假辨假的本事。我还找不出哪篇媒体的报道或记者的文章,能比本文更全面冷静地记录了中国流行情商热的缘起和世相(同时期另外一篇批判性学术文章参见这里)。
唯一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写于十多年前,这些年来,情形稍有变化。比如,EI目前更通行的译名应该是“情绪智力”。再比如,文中提到的一些学者近年来又推出了新测验或修订后的测验,可能在信效度上都有改善,而支持或不支持这些测验的实证研究论文都持续在发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到底何去何从,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曾性初先生,按照中国学术界论资排辈的风气,老先生的资历不可谓不深,但名气比起当下心理学界耳熟能详的几位老教授却冷僻的多。他本科毕业于咱们中大心理系,清华硕士,北大助教,哥大博士,师从行为主义大家斯金纳教授。
情智与情商(原载于《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曾性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一、“情感智力”的由来
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应简称情智EI,不应是情商EQ)这个词是巴布娜·柳纳(Barbara Leuner)首先提出的。她在1966年的《儿童心理学与儿童精神病学》的德文杂志上发表一篇《情感智力与解放》的论文,认为近百年来妇女为追求解放,日益妨碍了首要的家庭职责与儿童的情感智力的发展。妇女要达到真正的解放,必须把妇女的双重角色,即天性的母爱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结合起来。
1986年,柏尼(Wayne L. Payne)在实验联合大学提出一篇博士论文《情感的研究》,探究发展情感智力、自我整合、恐惧、痛与欲望等问题。
1989年,古力尼史班(Stanley I. Greenspan)在费尔德(Kay Field)等人主编的《学习与教育》一书中,执笔的一章《情感智力》内提出一个智力的综合模型,包括生物的、认知的与情感的三个方面。
1990年,梅耶、迪巴洛与沙洛维(John D. Mayer, Maria Dipaolo, & Peter Salovey)在《人格评测杂志》上利用模糊的图形使受试者无意中说出他内心的情感,并推测他知觉到的情感的正确性、数量与范围。他们发现这些指标与对他人的同情能力高度相关。在情感智力中,这是一项最有分量的研究。
同年,沙洛维与梅耶在《想象、认知与人格》杂志上发表一篇《情感智力》,提出一个情感智力的框架,并讨论情绪的有效调控,应用情感于引起动机、制定与完成计划等问题。
1993年,沙洛维、黑丝与梅耶三人在威格勒等主编的《心理控制手册》中执笔写一章《情感智力与情绪的自我调控》,探索个人如何试图控制自己与他人的情感,有效控制情绪生活的能力的个别差异,以及调控自我情感的行为策略。
同年,梅耶与沙洛维,因为有人不同意把情感与智力挂钩、把情感看成智力的观点,在《智力》杂志上发表一篇《情感智力的智力》答复这种批评。他们的解答是许多智力问题要求情绪信息的处理。情感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包含监视、监听与辨别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运用情绪信息指引个人的思维等等的能力。情感智力的机制与建构是(1)情感、情绪本身;(2)情感信息流通的促进与抑制;(3)特殊的神经机制。情感对各种特殊能力都有所贡献,影响信息渠道与问题的解决。他们在好几个刊物与在他人主编的书中执笔写的章节中反复申辩上述观点。
1994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阿兹(Sibylle Artz)出版一本仅有108页的书,标题为《情感是一种认知方式》,副标题为《指导情绪经验的实用手册》,探讨咨询员与当事人如何应用情感为中介来认知自己、他人与世界。在此以前,虽然梅耶等人已认为情感包含有监视、监听与分辨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但还没有公然说情感是一种“认知”。
二、葛尔曼的《情感智力》与夏皮洛的《如何培养高EQ的孩子》
1995年,葛尔曼(Daniel Goleman)承继了沙洛维与梅耶观点,发挥为一本通俗读物《情感智力》,把情智分为五个方面: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激励自我、认知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书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神经生理学、动机问题、儿童心理学的智能、情绪与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变态与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社会问题等等。他对情感的“智力”本身只有构想与议论,缺乏过硬的研究,引证的资料多属旁敲侧击,如报纸上个别事例的报导和对一些人士的采访意见。他也把桑代克(E. L. Thorndike)的社会智力算成情感智力的一部分,涵盖的范围实在惊人。很多人认为应该倒过来,社会智力要比情感智力的外延大。
葛尔曼把社会问题,诸如杀人放火、抢劫、贩毒、吸毒等犯罪问题都归究为情感智力的低下。论者认为这太简单化,有些社会学家持对立的观点,认为只有犯罪的社会,没有犯罪的个人。两者都持之有故,也都失之偏颇。
葛尔曼举出一些例子,有些IQ高的人比低的人挣的工资还少,IQ高的人在IQ低的人手下打工。这些情况在哪儿都有,不是茶叶蛋比原子弹吃香,体脑倒挂吗?诸葛亮还在刘阿斗手下打工嘛。但是一般而论,IQ高的与低的人相比,平均工资与财富谁高呢?雇主与雇员的平均IQ谁高呢?
葛尔曼说,一个人成功的因素,IQ至多占20%,其它因素占80%以上。这个数字只是他个人的臆断,是无法算出来的。许多名人鼓励青年人,说个人的成功,98%靠流汗或勤奋,1%靠智力,1%靠机遇。当然这也不是算出来的。到了一些中国“EQ”专家的手里,80%的其它因素就变成80%的EQ。这比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还要奇怪。
这本书原不是学术专著,是通俗读物,引用不少的新闻报导,(葛尔曼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记者),使普通读者感到内容生动活泼。书名新奇,更特别吸引人。但有些比喻太玄乎,如说一些艺术家、外科医生、工程师、象棋大师……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创造得意之作时,如同男女做爱时心醉神迷一样。这种比拟虽可迎合一些读者的兴味,但是有欠雅洁,而且把出神入化的技艺,比作任何常人都会的做爱,这就很难说是“智力”了。何况在大多数情况下,高超的技术、艺术都出之于艰辛的钻研,如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反复“推敲”,才成为千古绝唱。
继葛尔曼的《情感智力》之后,夏皮洛(L. E. Shapiro)于1997年出版《如何培养高EQ的孩子·就情感智力给父母的指导书》,此书主要内容有三:(1)提出一些活动与游戏,借此帮助儿童解决问题,与他人合作和提高自信心,改进情绪与社交技能。(2)给父母提供一张评判表,评估儿童的EQ提高了多少。(3)这本书居然用了EQ这个词,但通篇既无精心编制标准化的测验又没有常模及求得情感智商的方法。这是没有Q的EQ,没有商的情商的书。这本书一出笼,就被翻成了中文(施美华译),而且有简体字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三、“1997年是情‘商’年”:情“商”在中国
葛尔曼的《情感智力》在1996年由张美惠译成中文,标题“EQ”,由台湾时代文化公司出版。1997年,耿文秀、查波重译,用简体字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标题为《情感智商》附加EQ。两个译本的文笔都不错,但是两译的译者都忽视葛尔曼的基本观点和谨慎的措词,他只在原著161页上对比学术智商(academic IQ)与情感智商(emotional IQ)用过一次EIQ外,通篇没有用过EQ或情感智力商数。他甚至怀疑将来能否编制出像传统智力测验一样用纸笔的情感智力测验测得情感智商。可是两个译本和中国市场讲情智的书都用EQ或情商,弄得EQ、情商满天飞。谈EQ、情商的人都不明EQ中是没有Q,情商里没有商。很多人也跟着赶新潮、凑热闹,大谈情商,有人还建议大家都去测情商(《新民晚报》1997年11月12日)。试问到哪里去测?耿译竟将Group IQ译成“集体情感智商”(原著159页,耿译175页)。对情商热若非走火入魔,也走神入迷了。
两个译本在翻译一些多义词时,都未注意到这是一本讲情感的书,因而出现误译。如heart这个词,有心脏与情爱两个主要意义。在遇到heart这个词时,应首先考虑上下文都是与情、爱相关的。如原著第3页引句(It is with the heart that one see rightly)张译为“心”,耿译为“灵魂”(美国心理学是避用“灵魂”的)。只要看下文一双父母在危难时舍己救女的情节,就知道heart在这里指的是爱心,或慈爱。另一处managing with heart(原著148页),两译本都译成打引号的心(用“心”管理)。管理当然要用心,但这里指的是情而不是泛泛的心。像think tank这样的常用词,英汉词典与习惯译法都作智囊团,张却译为科学实验室,耿译作思想库。耿译往往自由发挥得太过火了。如原著101页“Lovemaking is, at its best, an act of mutual empathy; at its worst it lacks emotional mutuality.”她们译成“臻于极致,做爱乃相互移;糟到绝顶,则参商无缘,恩断义绝。”哪里就糟到“恩断义绝”的程度!顶坏也不过是缺乏情感上的水乳交融,一同去找医治性功能失调的专家罢了(否则,还需要这种专家作什么?)。这类自由发挥的例子就不多举了。
有人说,“1997年是EQ年”!一些过去与心理学不沾边的人,向来不出版心理学书籍的出版社,都趁葛尔曼原作的畅销来捞一把。书店书摊上贩卖的E“Q”的书汗牛充栋,一年出笼了十几本关于情“商”的书,形成一股“情商热”。
由夏洛尔编,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EQ自测》,封面印着“风靡欧美的热潮,人人必备的手册”;“现代人自我完善最权威的认定”(这是什么意思?);“情商(EQ)主宰你的爱情、婚姻、工作、学习以及整个事业”;“通过EQ测量可以精确预知每个人一生发展道路上的每一种可能及其答案”;20%的IQ(智商) + 80%的EQ(情商) = 100%的成功。第一页写道:“情绪智商(EQ)这一概念是美国耶鲁大学彼德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前已言之,情感智力是柳纳于1966年提出的,而塞纳维与梅耶两人根本不赞成用“商”(Q)。《EQ自测》东抄西抄许多乱七八糟的所谓“测验”,里面根本没有求EQ的测验。这是十足的自欺欺人。抄袭别人的测验,贩卖给无照的非专业人员,不仅违反职业道德,而且是侵犯知识产权的剽窃行径,希望有关部门予以严肃处理。
由柏华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EQ情商》,封面印着“风行全球的畅销书”、“情感智慧:人类智能评判新标准”,“IQ(智商)高的人为什么事业无成,智力平庸的人却可能表现非凡?IQ决定人生20%,EQ主宰人生80%”。下方画着一个人头,右边有三把钥匙,左边写着“EQ情商智慧——开启人类心灵的锁钥”。书末开列了十本主要参考书,没有一本是心理学家写的,葛尔曼的《情感智力》竟不在其内,但书中却整节、整段、逐字、逐句抄袭张惠美所译葛著的译文。这样明目张胆的剽窃,有关部门应绳之以法。
由海云明主编,也是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情感智商》的封面印着“中国大陆唯一合法授权、横扫畅销书排行榜冠军”、“人类智能最重大的发现,最精确、最惊人的成就评量标准”、“为什么智商(IQ)高的人并不是成功者,智力平庸的人反而卓越超群?”、“一次划时代的心智革命:EQ才是人生成就的真正主宰!”下部也画着一个头像,右边写道:成就方程式“20%的IQ + 80%的EQ = 100%的成功”。左边写着“透过EQ可以精确预知每个人一生发展道路上的每一种可能及其答案”。真想不到,北大心理学硕士海云明先生也和夏洛尔先生一样,都是“能精确预知每个人一生发展道路上的每一种可能及其答案”的赛神仙,不过靠的不是文王八卦,而是两个洋字母,没有Q的EQ,在书的背面,还代人立言:“EQ创始人沙洛维博士和梅耶博士说:EQ教育已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他们两人从来没有联用过EQ两个字母,当然更不是EQ的创始人。下面接着又说:“《EQ》作者戈德曼……我们应用EQ来教育下一代……”,可惜既无《EQ》其书,又无“戈德曼”其人。也不会有人拿Q或商数去教育下一代。(这不是一个扣字眼、抓小辫子的问题,因为上面的话太不像话,我们可以说,如果真有一个效度、信度很高,标准化的情感智力测验,有年龄常模,可以计算一个人的情感智力商数,这个结果对一个人将来的成就,在其它条件适当时,可以具有某种程度的预测性。)我们也可以说对儿童青年应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智慧教育,或提高他们情感智慧,但无论如何不能说“应用EQ来教育下一代”。这书的序言中还说:“最有权力的攻击是高智商者必成功的神话一再破灭”,试问有谁说过“高智商者必成功”?真是打倒了一个稻草人。同样说“EQ才是人生成就的真正主宰”,如果不是稻草人,也是个雪人。
由唐映红主编、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芙蓉丛书,书面也都印着醒目的EQ,背面更有惊人的口号与推销“心理体操”、中国青年EQ能力训练函授方案的广告。这些口号与广告的信度如何,可以从封二对主编者的介绍推测:“唐映红,中国青年心理学者,教育学者,率先把EQ理论系统地引进中国,并潜心EQ理论的研究和开发……历时三年开发出一套严密、成熟、富有成效的EQ能力训练函授方案。”我们来研究一下。
1.这套书名非常动人,什么《托起明天的太阳》,真是比“力拔山兮气盖世”还伟大,可惜太阳不需要你托起,你也托不起。
2.“率先把EQ理论系统地引进中国”,那本《戈尔曼的人生处方》等书,都是1997年4月出版,比柯云路的《情商启蒙》1997年1月出版,还迟三个月,到底谁率先?
3.“从1995年就开始致力于EQ理论的研究……历时三年”。这句话的出笼时间是1997年4月,假设1995年1月就开始,为时也只有两年多一点。但是他书中引用的文献,都出自张美惠的译本。张译的出版日期是1996年。就算张译是一月出版,到达唐先生手头总也要一两个月,1997-1996 = ?何来三年?连这些小节都掺水,由小可以见大。
4.在一年的短暂时间里,居然“开发出一套严密、成熟、富有成效的EQ能力训练函授方案”,可算神速之到!到底怎么知道它成熟、富有成效呢?什么样的成效呢?不需时间考验吗?
5.在书的后面作广告,的确是创新!这套EQ能力训练函授方案,共298元,“你可以首先报名,现在寄款可寄248元,训练正式推出后将提供八折优惠”,尚未正式推出,只要先寄款来,训练就会“严密、成熟、富有成效”,真是生财有道,立竿见影。
6.唐所长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EQ理论与训练课题,名之为PsyGym。不用这个洋词儿,不足以表示“中国特色”吗?在“心”里做“体”操,的确新鲜。用这套书和方案不能求得EQ,哪有什么EQ理论?
7.这套EQ训练方案是训练别人的,敬问负责这个方案的训练专家,你们自己受过什么训练?假若你们本人不需要什么训练,别人又何必花钱受你们的训练呢?你们不是推崇沙洛维、梅耶与葛尔曼吗?你们知道他们受过什么训练吗?他们尚且不敢轻举妄动。
除了关于情“商”的书外,报刊也有不少讨论与应用情商的文章。如《文汇报》1998年6月12日登的朱长超的《论情商与智商的区别》,文章第一句话:“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IQ)是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工具,也是用以测量智力水平常用的方法……”就有问题,智商不是工具,也不是方法,智力测验才是。
该文内容基本上转述葛尔曼介绍布洛克(Jack Block)关于适应能力的研究,对比两种理论上纯粹类型的人:IQ很高者与情感才能很高者(他们没有用EQ或情商,而是people high in emotional aptitudes)的可能差异。朱先生把理论上的两种纯粹型的差别,看成是实际的差别,同时把情感才能很高的人换成情商高的人,这是有失原意的,因为葛尔曼认为还求不出情商。因此两者的差别之一是情商没有“商”,而智商有商。
实际上,IQ很高的人,情智也很高。1977年,西尔史(R. Sears),总结推孟(L. M. Terman)关于天才(IQ在140以上)儿童5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在艺术、学术、工商企业、政治上有杰出的成就,只有少数人例外,其主要原因是一般适应不良,缺乏成就动机,即人格上的缺陷。许多杰出人物,往往先有学术上的造诣,如威尔逊总统、基辛格、克林顿总统、王安等人都是先获得博士学位,然后有政治、企业等其它方面的成就。我国向来“学而优则仕”,现在重视学位、讲儒商、提倡知识经济。
应当认真讨论的一篇文章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授、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忻仁娥发表在《大众医学》(1997年6月)的《情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为这是有关情“商”在心理咨询上的应用问题。
文章开头说:“什么是情商呢?情商主要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直觉、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就是指心理素质。说得通俗点,就是一个人运用理智控制情感和操纵行为的能力。”把情“商”定义得这样广泛,并说就是“心理素质”,那么“心理素质”是什么呢?这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儿。惭愧得很,教心理学的人都还不知道它的意思,按照上文来倒推,心理素质就是情商?
忻医师接着说:“这是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心理学家,经过10多年研究后提出的新观点。”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不是心理学家,而是大学。沙洛维是耶鲁的,梅耶是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大学的,不是哈佛大学的。他们都不曾用过情“商”或E“Q”这个词,而且也不赞成这个词。他们用的是情感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应简称情智(EI)。
她讲述的实验手续与结果也与事实不符:“心理学家们对一群4岁的孩子进行实验性观察研究发现,有些孩子不能按照研究人员的要求行事,经受不住糖果的诱惑,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抢糖果吃。为什么这群孩子会迫不及待地抢糖果吃呢?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情商较低的缘故。他们与高情商的孩子相比,显得意志薄弱,随心所欲,并因此将影响成才。为了证明这一点,研究人员对这群孩子进行跟踪随访。他们发现,抢糖果吃的孩子到了学龄时期,由于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学习成绩平平;因任性放纵影响与同伴的关系。等他们长大成人后,往往不能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工作庸庸碌碌没有成效,更有甚者常与他人争吵、打架。通过实验,心理学家们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情商低的人主要表现为缺乏理性认识,意志不坚强,难以控制情感,常常容易冲动,做出不规范的行为。”实验原是史丹福大学的密切尔(Walter Mischel)对该校附属幼儿园的4岁儿童做的。主试者说:我现在要出外办点事,20分钟后回来。现在给每人发一块软糖,如果你等我回来才吃,可以多得一块糖;如果想早点吃,就只能吃一块。结果有些孩子抵制不了糖果的引诱,提前吃了那块糖(不是抢糖);有些孩子想出种种办法来克制眼前想吃的欲望,等主试者回来,争取多得到一块糖(共两块)。据报告,能延迟满足的能力比智力测验的结果更能预测将来的成就:多数能为将来长期的利益着想而克制眼前欲望的人,在10年后各方面的表现均较好。
忻教授又介绍她的心理咨询经验:“我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曾遇到一位智商高达130的初一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虽然名列前茅,但因不遵守课堂纪律、贪玩、不抓紧完成作业,老师、家长时间向他发出警告。家长回忆,孩子自10岁那年起,他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应该独立、自由,无需父母管教,于是出现了长辈要管而小辈不让管的对立局面。为了给老师与父母颜色看,他干脆来个终日看电视、玩游戏机,平时不做作业,考试交白卷。父母打他时还手对打,老师批评他时,他高唱流行歌曲,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家长万般无奈,带着孩子前来心理咨询。检查结果认为:他没有心理障碍,但情商较低。因为心理素质不佳,出现不规范行为。倘若照此下去,非但他难以成才而且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感到,这种诊断,值得讨论,因为当时并没有一个能测量情“商”的测验,如何知道他的情“商”较低?难道不是其它的原因?
最后,忻教授提出的提高情“商”的办法更应当商榷:“提高情商,关键一点就是要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第一,要加强社会道德观念和精神文明的理性教育,使孩子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努力的目标。第二,要培养儿童、青少年具有坚强的意志,使自己智、智、体得到全面发展。第三,要训练青少年学会理智地控制感情,不要任性,避免不规范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下一代具有良好的情商。”该文开头说,情“商”就是心理素质,而要提高情“商”,关键在提高心理素质。那么,要提高情“商”关键就是要提高情“商”。这样的诊断和治疗,实在令人感到吃惊。心理咨询是一门学科、专业,咨询者应该有专业的训练与知识,即使是邻近学科的专家,也不可随便跨行。写文章也应对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不可随便说说。
1997年,在中国还同时出现有爱情情“商”与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容另文讨论。
四、1998:情商问卷[EQ-i]的出现
1998年5月,巴哦尼(Reuven Bar-On)宣称,他经过17年的研究,在全世界抽选了15000人为对象,求得了情感智力的常模,是第一个科学的标准化的EQ测验,称为巴哦尼情感商数问卷(Bar-On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EQ-i),据称,这是根据最全面的情智理论,测量15个因素:
·己内的(个人之内的,即情绪自觉、自卫、自尊、自我实现与独立)
·人际的(同情、人际关系、社会责任)
·适应(解决问题、通权达变、现实检验)
·应激处理(应激耐力、冲动控制)
·一般心情(乐观、愉快)
这个问卷的用途是:
1.帮助企业引进雇员与提高雇员水平
2.为教育机构鉴别有问题的学生
3.帮助咨询员对治疗与补救计划的进展与成功作出评估。
巴哦尼把传统的普通智力称为认知智力(cognitive intelligence)(葛尔曼称之为学业或学术智力academic intelligence),以区别情感智力(这种区分也有问题,阿兹等人就认为,情智本身是认知能力)。他没有报告,是否做过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与协方差分析(covariance analysis),这15个因素是否为独立因子,彼此之间有无相关或相关的大小,认知智力与情感智力之间有无关系,或关系有多大。显然,第一类的自知之明与第二类的知人之明,第三类的解决问题与通权达变,第四类的(以理智)控制冲动……可能都包含有认知智力。因此很难说,EQ-i测得的是纯粹的情感智力。
这个问卷的效度与信度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确立,目前还难以评估。应当指出的是,人们在做智力测验时,是竭尽其能。而做情感问卷时,不在竭尽其能,而在力求其真,即作真实的回答。许多人难免隐瞒内心的真实情感,不愿表白个人的隐私。因此对这个问卷应当持谨慎甚至保留态度。
葛尔曼曾经指出过,情感智力在长远的未来,还难以用纸笔测验(包括问卷)来求得。笔者个人认为象人际关系不如采用J. L. Moreno的社会测量法(sociometrics);牵涉到隐私或私情的可用投射法(projective methods),如罗侠克墨迹图(Roschack test)、统觉测验(apperception test)以及封闭测验(close test),使受测者在不知不觉中道出他内心的情感。在前面介绍过的梅耶与沙洛维等用暧昧视觉刺激研究被试的情感内容的方法,是值得参考的。
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认知或学力的智力测验标称为IQ测验,如史丹福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等等,虽然它们能测算出商(Q)。而在EQ-i出现之前,没有或不能测算情商的所谓测验或书,却标称为EQ情商。巴哦尼标新立异,标称其问卷为EQ-i,其实改称为EII更为恰当。
巴哦尼的问卷可能很快会译成中文。笔者在此要提醒的是:(1)巴氏用了17年的时间,我们不可粗制滥造,翻成中文就发行;(2)他明确指出,这个问卷的三项用途,是专为咨询员使用的,不是卖给一般大众的,应当保密;(3)我国与西方社会、文化教育背景大有差别,需要根据国情进行改编、订正,从题目筛选、分析,受试者的取样,常模的求得,主测者的培训,……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手续,务求达到“标准化”;(4)再重复一句,用问卷法不是求情智的良方,应别辟途径,采用社会测量法、投射法、观察法等更为妥善。
但从那以后到现在,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哪个人说情智(EI)的,反倒情商(EQ)已经成为了大众的口头常用语之一。我想,可能绝大多数人压根不知道“情商”一词的“情”为何物(所谓效度)、“商”从何来(所谓常模),但反正就是望文生义地成了一个好像人人都懂的词儿。实乃心理学术语被大众误用的典型例证。
拿我来说吧,在豆瓣吐槽各种不良事物时,偶尔会遇到对方来句“你这人情商有问题”。大约是说我虽然在智商上干不过你,但是我可以在情商上鄙视你。可读过下文你就会知道,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正好相反,一个人的智商与其在情绪管理、社会交往、事业成就等方面的能力通常是正相关的。如Sheldon那样的天才自闭儿童(疑似阿斯伯格综合征)永远是极少数,而媒体之所以喜欢把“高分低能”的个案拿来报道,恰恰是因为少见才能成为新闻呀。吐槽完毕,耶。
需要注意的是,与我之前揭批过的MBTI或NLP不同,EI并不是一个坏科学或者伪科学概念,关于这个概念是否有效是否合适等这样那样的争议,是一直在心理学界内部展开着的,而并不是如前两者那样早已被心理学界摒弃。与前两者相似的地方则在于,它们都是被不靠谱人士以励志、成功、心灵读物的方式向大众广为传播,同时还都受到商界、政界人士的热捧。连我爸在某次去省党校培训完回来,都是跟我反复讲“三Q”——智商、情商、逆境商(没想到最后这个从我爸口中才第一次听来的词儿早在本文中已经提及了)——的孰轻孰重这样的陈词滥调。
这篇文章严谨又不失风趣,还不时来句“欢乐的吐槽”,让人乐不可支。作者对于历史脉络考据详细,对于知识介绍说理清晰。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被无良商人牟取暴利的手法至今仍在上演,而心理学被外行人士扭曲为挂羊头卖狗肉之乱象也是由来已久,甚至连个别心理学同行也表现出了低劣的学术水平。以上种种,作者都在文中予以了直言不讳的批判,我想读者也能从中学到若干识假辨假的本事。我还找不出哪篇媒体的报道或记者的文章,能比本文更全面冷静地记录了中国流行情商热的缘起和世相(同时期另外一篇批判性学术文章参见这里)。
唯一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写于十多年前,这些年来,情形稍有变化。比如,EI目前更通行的译名应该是“情绪智力”。再比如,文中提到的一些学者近年来又推出了新测验或修订后的测验,可能在信效度上都有改善,而支持或不支持这些测验的实证研究论文都持续在发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到底何去何从,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曾性初先生,按照中国学术界论资排辈的风气,老先生的资历不可谓不深,但名气比起当下心理学界耳熟能详的几位老教授却冷僻的多。他本科毕业于咱们中大心理系,清华硕士,北大助教,哥大博士,师从行为主义大家斯金纳教授。
情智与情商(原载于《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曾性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一、“情感智力”的由来
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应简称情智EI,不应是情商EQ)这个词是巴布娜·柳纳(Barbara Leuner)首先提出的。她在1966年的《儿童心理学与儿童精神病学》的德文杂志上发表一篇《情感智力与解放》的论文,认为近百年来妇女为追求解放,日益妨碍了首要的家庭职责与儿童的情感智力的发展。妇女要达到真正的解放,必须把妇女的双重角色,即天性的母爱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结合起来。
1986年,柏尼(Wayne L. Payne)在实验联合大学提出一篇博士论文《情感的研究》,探究发展情感智力、自我整合、恐惧、痛与欲望等问题。
1989年,古力尼史班(Stanley I. Greenspan)在费尔德(Kay Field)等人主编的《学习与教育》一书中,执笔的一章《情感智力》内提出一个智力的综合模型,包括生物的、认知的与情感的三个方面。
1990年,梅耶、迪巴洛与沙洛维(John D. Mayer, Maria Dipaolo, & Peter Salovey)在《人格评测杂志》上利用模糊的图形使受试者无意中说出他内心的情感,并推测他知觉到的情感的正确性、数量与范围。他们发现这些指标与对他人的同情能力高度相关。在情感智力中,这是一项最有分量的研究。
同年,沙洛维与梅耶在《想象、认知与人格》杂志上发表一篇《情感智力》,提出一个情感智力的框架,并讨论情绪的有效调控,应用情感于引起动机、制定与完成计划等问题。
1993年,沙洛维、黑丝与梅耶三人在威格勒等主编的《心理控制手册》中执笔写一章《情感智力与情绪的自我调控》,探索个人如何试图控制自己与他人的情感,有效控制情绪生活的能力的个别差异,以及调控自我情感的行为策略。
同年,梅耶与沙洛维,因为有人不同意把情感与智力挂钩、把情感看成智力的观点,在《智力》杂志上发表一篇《情感智力的智力》答复这种批评。他们的解答是许多智力问题要求情绪信息的处理。情感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包含监视、监听与辨别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运用情绪信息指引个人的思维等等的能力。情感智力的机制与建构是(1)情感、情绪本身;(2)情感信息流通的促进与抑制;(3)特殊的神经机制。情感对各种特殊能力都有所贡献,影响信息渠道与问题的解决。他们在好几个刊物与在他人主编的书中执笔写的章节中反复申辩上述观点。
1994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阿兹(Sibylle Artz)出版一本仅有108页的书,标题为《情感是一种认知方式》,副标题为《指导情绪经验的实用手册》,探讨咨询员与当事人如何应用情感为中介来认知自己、他人与世界。在此以前,虽然梅耶等人已认为情感包含有监视、监听与分辨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但还没有公然说情感是一种“认知”。
二、葛尔曼的《情感智力》与夏皮洛的《如何培养高EQ的孩子》
1995年,葛尔曼(Daniel Goleman)承继了沙洛维与梅耶观点,发挥为一本通俗读物《情感智力》,把情智分为五个方面: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激励自我、认知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书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神经生理学、动机问题、儿童心理学的智能、情绪与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变态与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社会问题等等。他对情感的“智力”本身只有构想与议论,缺乏过硬的研究,引证的资料多属旁敲侧击,如报纸上个别事例的报导和对一些人士的采访意见。他也把桑代克(E. L. Thorndike)的社会智力算成情感智力的一部分,涵盖的范围实在惊人。很多人认为应该倒过来,社会智力要比情感智力的外延大。
葛尔曼把社会问题,诸如杀人放火、抢劫、贩毒、吸毒等犯罪问题都归究为情感智力的低下。论者认为这太简单化,有些社会学家持对立的观点,认为只有犯罪的社会,没有犯罪的个人。两者都持之有故,也都失之偏颇。
葛尔曼举出一些例子,有些IQ高的人比低的人挣的工资还少,IQ高的人在IQ低的人手下打工。这些情况在哪儿都有,不是茶叶蛋比原子弹吃香,体脑倒挂吗?诸葛亮还在刘阿斗手下打工嘛。但是一般而论,IQ高的与低的人相比,平均工资与财富谁高呢?雇主与雇员的平均IQ谁高呢?
葛尔曼说,一个人成功的因素,IQ至多占20%,其它因素占80%以上。这个数字只是他个人的臆断,是无法算出来的。许多名人鼓励青年人,说个人的成功,98%靠流汗或勤奋,1%靠智力,1%靠机遇。当然这也不是算出来的。到了一些中国“EQ”专家的手里,80%的其它因素就变成80%的EQ。这比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还要奇怪。
这本书原不是学术专著,是通俗读物,引用不少的新闻报导,(葛尔曼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记者),使普通读者感到内容生动活泼。书名新奇,更特别吸引人。但有些比喻太玄乎,如说一些艺术家、外科医生、工程师、象棋大师……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创造得意之作时,如同男女做爱时心醉神迷一样。这种比拟虽可迎合一些读者的兴味,但是有欠雅洁,而且把出神入化的技艺,比作任何常人都会的做爱,这就很难说是“智力”了。何况在大多数情况下,高超的技术、艺术都出之于艰辛的钻研,如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反复“推敲”,才成为千古绝唱。
继葛尔曼的《情感智力》之后,夏皮洛(L. E. Shapiro)于1997年出版《如何培养高EQ的孩子·就情感智力给父母的指导书》,此书主要内容有三:(1)提出一些活动与游戏,借此帮助儿童解决问题,与他人合作和提高自信心,改进情绪与社交技能。(2)给父母提供一张评判表,评估儿童的EQ提高了多少。(3)这本书居然用了EQ这个词,但通篇既无精心编制标准化的测验又没有常模及求得情感智商的方法。这是没有Q的EQ,没有商的情商的书。这本书一出笼,就被翻成了中文(施美华译),而且有简体字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三、“1997年是情‘商’年”:情“商”在中国
葛尔曼的《情感智力》在1996年由张美惠译成中文,标题“EQ”,由台湾时代文化公司出版。1997年,耿文秀、查波重译,用简体字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标题为《情感智商》附加EQ。两个译本的文笔都不错,但是两译的译者都忽视葛尔曼的基本观点和谨慎的措词,他只在原著161页上对比学术智商(academic IQ)与情感智商(emotional IQ)用过一次EIQ外,通篇没有用过EQ或情感智力商数。他甚至怀疑将来能否编制出像传统智力测验一样用纸笔的情感智力测验测得情感智商。可是两个译本和中国市场讲情智的书都用EQ或情商,弄得EQ、情商满天飞。谈EQ、情商的人都不明EQ中是没有Q,情商里没有商。很多人也跟着赶新潮、凑热闹,大谈情商,有人还建议大家都去测情商(《新民晚报》1997年11月12日)。试问到哪里去测?耿译竟将Group IQ译成“集体情感智商”(原著159页,耿译175页)。对情商热若非走火入魔,也走神入迷了。
两个译本在翻译一些多义词时,都未注意到这是一本讲情感的书,因而出现误译。如heart这个词,有心脏与情爱两个主要意义。在遇到heart这个词时,应首先考虑上下文都是与情、爱相关的。如原著第3页引句(It is with the heart that one see rightly)张译为“心”,耿译为“灵魂”(美国心理学是避用“灵魂”的)。只要看下文一双父母在危难时舍己救女的情节,就知道heart在这里指的是爱心,或慈爱。另一处managing with heart(原著148页),两译本都译成打引号的心(用“心”管理)。管理当然要用心,但这里指的是情而不是泛泛的心。像think tank这样的常用词,英汉词典与习惯译法都作智囊团,张却译为科学实验室,耿译作思想库。耿译往往自由发挥得太过火了。如原著101页“Lovemaking is, at its best, an act of mutual empathy; at its worst it lacks emotional mutuality.”她们译成“臻于极致,做爱乃相互移;糟到绝顶,则参商无缘,恩断义绝。”哪里就糟到“恩断义绝”的程度!顶坏也不过是缺乏情感上的水乳交融,一同去找医治性功能失调的专家罢了(否则,还需要这种专家作什么?)。这类自由发挥的例子就不多举了。
有人说,“1997年是EQ年”!一些过去与心理学不沾边的人,向来不出版心理学书籍的出版社,都趁葛尔曼原作的畅销来捞一把。书店书摊上贩卖的E“Q”的书汗牛充栋,一年出笼了十几本关于情“商”的书,形成一股“情商热”。
由夏洛尔编,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EQ自测》,封面印着“风靡欧美的热潮,人人必备的手册”;“现代人自我完善最权威的认定”(这是什么意思?);“情商(EQ)主宰你的爱情、婚姻、工作、学习以及整个事业”;“通过EQ测量可以精确预知每个人一生发展道路上的每一种可能及其答案”;20%的IQ(智商) + 80%的EQ(情商) = 100%的成功。第一页写道:“情绪智商(EQ)这一概念是美国耶鲁大学彼德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前已言之,情感智力是柳纳于1966年提出的,而塞纳维与梅耶两人根本不赞成用“商”(Q)。《EQ自测》东抄西抄许多乱七八糟的所谓“测验”,里面根本没有求EQ的测验。这是十足的自欺欺人。抄袭别人的测验,贩卖给无照的非专业人员,不仅违反职业道德,而且是侵犯知识产权的剽窃行径,希望有关部门予以严肃处理。
由柏华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EQ情商》,封面印着“风行全球的畅销书”、“情感智慧:人类智能评判新标准”,“IQ(智商)高的人为什么事业无成,智力平庸的人却可能表现非凡?IQ决定人生20%,EQ主宰人生80%”。下方画着一个人头,右边有三把钥匙,左边写着“EQ情商智慧——开启人类心灵的锁钥”。书末开列了十本主要参考书,没有一本是心理学家写的,葛尔曼的《情感智力》竟不在其内,但书中却整节、整段、逐字、逐句抄袭张惠美所译葛著的译文。这样明目张胆的剽窃,有关部门应绳之以法。
由海云明主编,也是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情感智商》的封面印着“中国大陆唯一合法授权、横扫畅销书排行榜冠军”、“人类智能最重大的发现,最精确、最惊人的成就评量标准”、“为什么智商(IQ)高的人并不是成功者,智力平庸的人反而卓越超群?”、“一次划时代的心智革命:EQ才是人生成就的真正主宰!”下部也画着一个头像,右边写道:成就方程式“20%的IQ + 80%的EQ = 100%的成功”。左边写着“透过EQ可以精确预知每个人一生发展道路上的每一种可能及其答案”。真想不到,北大心理学硕士海云明先生也和夏洛尔先生一样,都是“能精确预知每个人一生发展道路上的每一种可能及其答案”的赛神仙,不过靠的不是文王八卦,而是两个洋字母,没有Q的EQ,在书的背面,还代人立言:“EQ创始人沙洛维博士和梅耶博士说:EQ教育已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他们两人从来没有联用过EQ两个字母,当然更不是EQ的创始人。下面接着又说:“《EQ》作者戈德曼……我们应用EQ来教育下一代……”,可惜既无《EQ》其书,又无“戈德曼”其人。也不会有人拿Q或商数去教育下一代。(这不是一个扣字眼、抓小辫子的问题,因为上面的话太不像话,我们可以说,如果真有一个效度、信度很高,标准化的情感智力测验,有年龄常模,可以计算一个人的情感智力商数,这个结果对一个人将来的成就,在其它条件适当时,可以具有某种程度的预测性。)我们也可以说对儿童青年应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智慧教育,或提高他们情感智慧,但无论如何不能说“应用EQ来教育下一代”。这书的序言中还说:“最有权力的攻击是高智商者必成功的神话一再破灭”,试问有谁说过“高智商者必成功”?真是打倒了一个稻草人。同样说“EQ才是人生成就的真正主宰”,如果不是稻草人,也是个雪人。
由唐映红主编、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芙蓉丛书,书面也都印着醒目的EQ,背面更有惊人的口号与推销“心理体操”、中国青年EQ能力训练函授方案的广告。这些口号与广告的信度如何,可以从封二对主编者的介绍推测:“唐映红,中国青年心理学者,教育学者,率先把EQ理论系统地引进中国,并潜心EQ理论的研究和开发……历时三年开发出一套严密、成熟、富有成效的EQ能力训练函授方案。”我们来研究一下。
1.这套书名非常动人,什么《托起明天的太阳》,真是比“力拔山兮气盖世”还伟大,可惜太阳不需要你托起,你也托不起。
2.“率先把EQ理论系统地引进中国”,那本《戈尔曼的人生处方》等书,都是1997年4月出版,比柯云路的《情商启蒙》1997年1月出版,还迟三个月,到底谁率先?
3.“从1995年就开始致力于EQ理论的研究……历时三年”。这句话的出笼时间是1997年4月,假设1995年1月就开始,为时也只有两年多一点。但是他书中引用的文献,都出自张美惠的译本。张译的出版日期是1996年。就算张译是一月出版,到达唐先生手头总也要一两个月,1997-1996 = ?何来三年?连这些小节都掺水,由小可以见大。
4.在一年的短暂时间里,居然“开发出一套严密、成熟、富有成效的EQ能力训练函授方案”,可算神速之到!到底怎么知道它成熟、富有成效呢?什么样的成效呢?不需时间考验吗?
5.在书的后面作广告,的确是创新!这套EQ能力训练函授方案,共298元,“你可以首先报名,现在寄款可寄248元,训练正式推出后将提供八折优惠”,尚未正式推出,只要先寄款来,训练就会“严密、成熟、富有成效”,真是生财有道,立竿见影。
6.唐所长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EQ理论与训练课题,名之为PsyGym。不用这个洋词儿,不足以表示“中国特色”吗?在“心”里做“体”操,的确新鲜。用这套书和方案不能求得EQ,哪有什么EQ理论?
7.这套EQ训练方案是训练别人的,敬问负责这个方案的训练专家,你们自己受过什么训练?假若你们本人不需要什么训练,别人又何必花钱受你们的训练呢?你们不是推崇沙洛维、梅耶与葛尔曼吗?你们知道他们受过什么训练吗?他们尚且不敢轻举妄动。
除了关于情“商”的书外,报刊也有不少讨论与应用情商的文章。如《文汇报》1998年6月12日登的朱长超的《论情商与智商的区别》,文章第一句话:“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IQ)是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工具,也是用以测量智力水平常用的方法……”就有问题,智商不是工具,也不是方法,智力测验才是。
该文内容基本上转述葛尔曼介绍布洛克(Jack Block)关于适应能力的研究,对比两种理论上纯粹类型的人:IQ很高者与情感才能很高者(他们没有用EQ或情商,而是people high in emotional aptitudes)的可能差异。朱先生把理论上的两种纯粹型的差别,看成是实际的差别,同时把情感才能很高的人换成情商高的人,这是有失原意的,因为葛尔曼认为还求不出情商。因此两者的差别之一是情商没有“商”,而智商有商。
实际上,IQ很高的人,情智也很高。1977年,西尔史(R. Sears),总结推孟(L. M. Terman)关于天才(IQ在140以上)儿童5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在艺术、学术、工商企业、政治上有杰出的成就,只有少数人例外,其主要原因是一般适应不良,缺乏成就动机,即人格上的缺陷。许多杰出人物,往往先有学术上的造诣,如威尔逊总统、基辛格、克林顿总统、王安等人都是先获得博士学位,然后有政治、企业等其它方面的成就。我国向来“学而优则仕”,现在重视学位、讲儒商、提倡知识经济。
应当认真讨论的一篇文章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授、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忻仁娥发表在《大众医学》(1997年6月)的《情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为这是有关情“商”在心理咨询上的应用问题。
文章开头说:“什么是情商呢?情商主要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直觉、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就是指心理素质。说得通俗点,就是一个人运用理智控制情感和操纵行为的能力。”把情“商”定义得这样广泛,并说就是“心理素质”,那么“心理素质”是什么呢?这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儿。惭愧得很,教心理学的人都还不知道它的意思,按照上文来倒推,心理素质就是情商?
忻医师接着说:“这是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心理学家,经过10多年研究后提出的新观点。”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不是心理学家,而是大学。沙洛维是耶鲁的,梅耶是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大学的,不是哈佛大学的。他们都不曾用过情“商”或E“Q”这个词,而且也不赞成这个词。他们用的是情感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应简称情智(EI)。
她讲述的实验手续与结果也与事实不符:“心理学家们对一群4岁的孩子进行实验性观察研究发现,有些孩子不能按照研究人员的要求行事,经受不住糖果的诱惑,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抢糖果吃。为什么这群孩子会迫不及待地抢糖果吃呢?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情商较低的缘故。他们与高情商的孩子相比,显得意志薄弱,随心所欲,并因此将影响成才。为了证明这一点,研究人员对这群孩子进行跟踪随访。他们发现,抢糖果吃的孩子到了学龄时期,由于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学习成绩平平;因任性放纵影响与同伴的关系。等他们长大成人后,往往不能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工作庸庸碌碌没有成效,更有甚者常与他人争吵、打架。通过实验,心理学家们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情商低的人主要表现为缺乏理性认识,意志不坚强,难以控制情感,常常容易冲动,做出不规范的行为。”实验原是史丹福大学的密切尔(Walter Mischel)对该校附属幼儿园的4岁儿童做的。主试者说:我现在要出外办点事,20分钟后回来。现在给每人发一块软糖,如果你等我回来才吃,可以多得一块糖;如果想早点吃,就只能吃一块。结果有些孩子抵制不了糖果的引诱,提前吃了那块糖(不是抢糖);有些孩子想出种种办法来克制眼前想吃的欲望,等主试者回来,争取多得到一块糖(共两块)。据报告,能延迟满足的能力比智力测验的结果更能预测将来的成就:多数能为将来长期的利益着想而克制眼前欲望的人,在10年后各方面的表现均较好。
忻教授又介绍她的心理咨询经验:“我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曾遇到一位智商高达130的初一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虽然名列前茅,但因不遵守课堂纪律、贪玩、不抓紧完成作业,老师、家长时间向他发出警告。家长回忆,孩子自10岁那年起,他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应该独立、自由,无需父母管教,于是出现了长辈要管而小辈不让管的对立局面。为了给老师与父母颜色看,他干脆来个终日看电视、玩游戏机,平时不做作业,考试交白卷。父母打他时还手对打,老师批评他时,他高唱流行歌曲,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家长万般无奈,带着孩子前来心理咨询。检查结果认为:他没有心理障碍,但情商较低。因为心理素质不佳,出现不规范行为。倘若照此下去,非但他难以成才而且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感到,这种诊断,值得讨论,因为当时并没有一个能测量情“商”的测验,如何知道他的情“商”较低?难道不是其它的原因?
最后,忻教授提出的提高情“商”的办法更应当商榷:“提高情商,关键一点就是要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第一,要加强社会道德观念和精神文明的理性教育,使孩子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努力的目标。第二,要培养儿童、青少年具有坚强的意志,使自己智、智、体得到全面发展。第三,要训练青少年学会理智地控制感情,不要任性,避免不规范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下一代具有良好的情商。”该文开头说,情“商”就是心理素质,而要提高情“商”,关键在提高心理素质。那么,要提高情“商”关键就是要提高情“商”。这样的诊断和治疗,实在令人感到吃惊。心理咨询是一门学科、专业,咨询者应该有专业的训练与知识,即使是邻近学科的专家,也不可随便跨行。写文章也应对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不可随便说说。
1997年,在中国还同时出现有爱情情“商”与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容另文讨论。
四、1998:情商问卷[EQ-i]的出现
1998年5月,巴哦尼(Reuven Bar-On)宣称,他经过17年的研究,在全世界抽选了15000人为对象,求得了情感智力的常模,是第一个科学的标准化的EQ测验,称为巴哦尼情感商数问卷(Bar-On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EQ-i),据称,这是根据最全面的情智理论,测量15个因素:
·己内的(个人之内的,即情绪自觉、自卫、自尊、自我实现与独立)
·人际的(同情、人际关系、社会责任)
·适应(解决问题、通权达变、现实检验)
·应激处理(应激耐力、冲动控制)
·一般心情(乐观、愉快)
这个问卷的用途是:
1.帮助企业引进雇员与提高雇员水平
2.为教育机构鉴别有问题的学生
3.帮助咨询员对治疗与补救计划的进展与成功作出评估。
巴哦尼把传统的普通智力称为认知智力(cognitive intelligence)(葛尔曼称之为学业或学术智力academic intelligence),以区别情感智力(这种区分也有问题,阿兹等人就认为,情智本身是认知能力)。他没有报告,是否做过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与协方差分析(covariance analysis),这15个因素是否为独立因子,彼此之间有无相关或相关的大小,认知智力与情感智力之间有无关系,或关系有多大。显然,第一类的自知之明与第二类的知人之明,第三类的解决问题与通权达变,第四类的(以理智)控制冲动……可能都包含有认知智力。因此很难说,EQ-i测得的是纯粹的情感智力。
这个问卷的效度与信度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确立,目前还难以评估。应当指出的是,人们在做智力测验时,是竭尽其能。而做情感问卷时,不在竭尽其能,而在力求其真,即作真实的回答。许多人难免隐瞒内心的真实情感,不愿表白个人的隐私。因此对这个问卷应当持谨慎甚至保留态度。
葛尔曼曾经指出过,情感智力在长远的未来,还难以用纸笔测验(包括问卷)来求得。笔者个人认为象人际关系不如采用J. L. Moreno的社会测量法(sociometrics);牵涉到隐私或私情的可用投射法(projective methods),如罗侠克墨迹图(Roschack test)、统觉测验(apperception test)以及封闭测验(close test),使受测者在不知不觉中道出他内心的情感。在前面介绍过的梅耶与沙洛维等用暧昧视觉刺激研究被试的情感内容的方法,是值得参考的。
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认知或学力的智力测验标称为IQ测验,如史丹福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等等,虽然它们能测算出商(Q)。而在EQ-i出现之前,没有或不能测算情商的所谓测验或书,却标称为EQ情商。巴哦尼标新立异,标称其问卷为EQ-i,其实改称为EII更为恰当。
巴哦尼的问卷可能很快会译成中文。笔者在此要提醒的是:(1)巴氏用了17年的时间,我们不可粗制滥造,翻成中文就发行;(2)他明确指出,这个问卷的三项用途,是专为咨询员使用的,不是卖给一般大众的,应当保密;(3)我国与西方社会、文化教育背景大有差别,需要根据国情进行改编、订正,从题目筛选、分析,受试者的取样,常模的求得,主测者的培训,……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手续,务求达到“标准化”;(4)再重复一句,用问卷法不是求情智的良方,应别辟途径,采用社会测量法、投射法、观察法等更为妥善。
-
叶十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5-27 11:26:45
-
Dolph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20 00:28:10
-
嘿姑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30 12:40:09
-
Lun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9-23 11:32:00
-
新年红包666😂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6-05 10:00:35
-
心若已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6-04 15:49:41
-
有鱼有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6-02 16:23:45
-
Su-ma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5-24 09:44:57
-
bonjou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5-18 17:52:45
-
犹豫的发际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20 11:52:36
-
小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16 15:50:37
-
so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3 14:31:51
-
行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6-11 13:56:55
-
铜锣湾小土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26 08:54:01
-
每周上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5-18 15:00:38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你最爱的“中秋味儿”是什么? 6.8万次浏览
- 用几张照片向夏天告别 9.5万次浏览
- 神奇爱好大赏 1.5万次浏览
- 如果可以回到大学开学的第一天,你会做什么? 5.3万次浏览
- 老师们的经典语录你还记得几个? 新话题
- 旧日历二次创作大赏 4976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