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尽量避免罗生门(或学术纠纷)
标题起得太大,可一时想不出别的了。
前几天这篇哥伦比亚大学的黑幕让我久久回不过神来的博文火了起来,友邻纷纷推荐转播。之后,读到了当时距离较近的Lawrence Shepp写的一篇文章。Lawrence Shepp也是数学家,不是同一领域,当时任Rutgers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我对学界八卦的热心度本来不高,这件事离我也颇远,但原先读木遥的小说《留学记》印象颇深的一章里,有类似的故事,加之朋友M对哥大数学系比较了解,便顺便问了问。来回两次邮件后,结果倒是引发了一些猜测。【这些只是猜测,不是此事的事实。如M所指出,这“件事过去太久,真相难明,我们也只是从第三方道听途说了一些消息,所以很难断定是非。而且这种事,冤枉了谁都是伤害,所以谨慎起见,似乎尽量少下判断为好。”】但人与人交往中因交流不畅而导致的罗生门事件还是屡有发生的,由此一点感慨,关键不在这件事,而是如果重新发生一个如我猜测的那样情况的事件,结果仍然可能这么糟。如何尽量避免一件小事变成结局严重的坏事,才是我做此般猜测的目的。
我跟M商量了一下,觉得可以把我俩私下的讨论贴出来,主要为了两个目的:
1. 局外人对自己的理性和正义太自信是很可怕的事,而结论往往对当事人伤害很大,所以尽量不凭一面之辞和间接的材料来下结论。(不限于这件事)
2. 学会怎么通过及时和清晰的表达和多交流去避免学术纠纷。
************
锦瑟,
你发来的链接我看了。有点感叹,要是这事是真的,也确实够黑暗的。
不过我有点疑问,总觉得从常理来看,像Phong那样有名望的教授,学术又过硬,似乎没必要剽窃学生的论文,他著作又多,也不差那么一篇论文。我曾听Phong讲课,作风极其严谨踏实,看起来也像是很nice的人,比较低调那种,跟好张扬的美国人很不一样。再从常理来看,一般教授都担心自己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所以将学生毕业论文占为己有也比较奇怪。不过我和Phong并不熟悉,不宜对他的人格做评价;再说有些事或许也不能以常理推断。
另外一件事也让我倾向于持谨慎态度。曾听当时另一位教授说,他本来有点相信马,但后来事情发展后马说的有些话,比如(为了保护隐私略去比较好)……就似乎有点离奇了(不是马故意说谎,那些话听起来像是精神太紧张时说的)。我没有见过马,不清楚他是怎样的人,也无法验证他当时说过的话。提及这件事,只是想说,当时可能发生了不少事,而我们所听闻的信息,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这事的纠纷,也说不定是他们师生之间交流上的误会导致,毕竟两个人的母语都不是英语。
提这些,并不是说我认为谁对谁错,或者站在哪一方,而是想把所见闻的另一些观点、另一些可能性引入到讨论中来,避免先入为主地下结论。这事过去太久了,真相难明,我们也只是从第三方道听途说了一些消息,所以很难断定是非。而且这种事,冤枉了谁都是伤害,所以谨慎起见,似乎尽量少下判断为好。
M
************
M,
你说得对,这事情我们没法判断。我发给你的链接(Shepp的文章)是在被笔记人老师转播的推荐底下,我接连看到几个友邻推荐和转播那篇新浪博文,想来读者不少,但Shepp那篇看起来更客观一点的英文文章恐怕没几个人读到。我读了Shepp的文章,觉得他看起来是身处事外的,但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比较了解,是当时在附近(Rutgers)的教授。Shepp在纯数学上也许不如Phong,Stein等人厉害,但在应用领域是一把好手,是NAS的fellow。我觉得他的话有可信或可思考之处,所以转给你一看。毕竟他说Acta mathematica组织人阅读马的证明后,做出判断,认为马的证明虽不完备但可修改,并且可发表(如果不是已经被发表过了的话),就是说,最后的事实是,马和Phong的证明很像,而且在前,虽然有缺陷。
Shepp说,双方的动机都很难猜测。不过,我还是忍不住来猜测一下,我总觉得人性有许多固有的缺陷,最后导致一些要分出对错和善恶的结果,而很多罗生门事件之所以各方各执一词并各有支持者,却并非是某一方有恶毒目的,而是在每一方的叙述和理解里,都省掉了一些微妙的情感和细节,都不能站到对方角度去考虑,结果把一些本可妥善处理的误解或不当行为在结果上无限放大了。
按Shepp的推测,Phong可能是“fooled himself to believe”他自己的证明方法和马的不一样。从你说的情况来看,我也不认为实力强大的Phong会有意剽窃学生论文,(不过也要考虑到当年的Phong还没有今天的学术地位,他应该也不情愿丢掉一篇自己尽心写出的满意论文的第一作者地位)。但可能情况很微妙,比如说,他有个自己很珍视的猜想,自己正在想去证明,马找他要题目做,他顺手就给他试试看,同时自己也在想,结果等马把自己的证明给他看时,他已经想出一点了,跟马的思路有所重合,所以有点失落,结果他发现马的证明不完全,所以不能成立,(尤其因为你说他特别严谨,所以可能因为一点瑕疵就把马的证明打入冷宫了),然后他自己继续做,而且可能之前就已经与Stein合作了,结果做出来了,而马还没有把完全的证明做出来。在对马的证明正误做判断上,他可能受了情感愚弄,认为是无法改正的大错误,或许马的证明有缺陷的地方容易让人产生这种看法,(毕竟后来有几个教授也得出同样结论)。总之最后,事情变成这一个样子了:Phong的证明是全对的,但是后出现的,却先发表了,之前他看过马的不全对的证明,他俩的证明很像。
我感觉,问题很可能出在交流障碍上。想想看,如果双方都没有充分交流,没有打开窗子说亮话,其中还有可能Phong不愿意自己的导师Stein觉得失落,后悔自己不该一开始把证明交给马去做,可能马也没有坚持Phong和自己面对面一步一步过一遍自己的证明。可是就单单晴天霹雳出现那样一个结果,马肯定是气得发疯,而Phong肯定觉得事实就是自己证对了马没证对。
英语对双方都不是母语可能是一个因素,两人可能都不善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我觉得从事后的闹大来看,这点基本是肯定的)。但我感到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东方人在西方文化里的应对出现了问题。不是说西方人自己就不出问题,而是东方人的文化背景导致更容易出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问题。Phong要考虑和自己导师Stein的关系,不能把他晾一边了,(如那篇文章作者Shepp所说,他早可以通知Stein自己的学生做了一个证明,可以把证明给Stein看呀,也可以告诉马,自己和Stein也在做这个证明呀),但这很可能不是他和马的处事方式,甚至他们俩怎么都不能对马的证明达成一致,大概也是因为没法坐在一起一步一步推演马的证明所致——也许数学家都习惯关起门来自己算?也许马一开始也就慑于教授导师与学生在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地位差别,没争取多交流去令导师理解自己的证明,那个“用了一年时间failed to convince” 也许只是时间过了一年而已,也许他并没有做出足够的交流努力。而Shepp的视角,就是完全西方的,一切都没什么不可交流不可公开的,早把话讲明白就不会出事,而如果学生发型导师不理解自己的证明,一定要想办法把问题讲清楚,导师也一定要把具体哪里有问题讲清楚。也许Phong误读误判马的证明只是一个疏忽,可他和马的处事方式把这个疏忽的后果无限放大了。如果事情早先就按照Shepp所说的处理方式,很可能马会成为三个署名作者之一,最后也顺利毕业。
马后来的做法很极端,对于一个闷头证明,被导师告知不对,最后发现导师发表了跟自己很像的证明的一个闷头数学家来说,也可以理解,因为这中间缺了多少细节啊。没了细节,事情就会面目全非。哪怕到后来他变得过度敏感乃至产生幻觉,也都可以理解。最后他也是最倒霉的人,人生被改变了这么多。
我一向坚信事实的存在和唯一。但是我也明白,尽管事实本身不是罗生门,但一旦被描述,就无法逃开罗生门的命运,因为每一种叙述里都会省略一些东西。在马和Phong双方对事实的理解里,肯定都省略了一些东西,有些是他们(由于交流不善)而不知道的,另一些是被个人情感所遮蔽,最后可能还有东方文化被移植到西方土壤里不能顺畅地吸水成活——尽量地把话说清楚,反复交流,无长幼尊卑地据理力争,尽早通知各个相关人事情的进展,这些学术圈的基本规范都是很西方的东西,而受东方文化教育长大的人可能到碰壁的时候都不意识到这个冲突。
锦瑟
************
锦瑟
你的分析我觉得很有道理,这事确实有可能如你所说,和东方人的交流方式有关。
还记得以前一位全心专注学术的学者在网上无端遭到抨击那件事吗?抨击者似乎证据确凿,而和那位学者相熟的人却知道实情并非如此。当时那件事让我很震撼。自那起,我才深刻体会到,局外人对自己的理性和正义太自信也是很可怕的事。表面上,或许为了主持正义,采集了很可靠的材料,做了很仔细的分析,但这样得到的或许还是离真相很远很远;而原本维持正义的初衷,可能会伤害了无辜的人。所以我现在对这种事总是比较小心,尽量不对不熟悉的人下判断。也许我会在情感上有所偏向,也许对真相有自己的猜测,但宁可不去下定论,也不想拿自己的想法去误导别人。
就马和Phong这件事而言,也是这样。我也相信“真相只有一个”,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双方交流和表达等等,孰是孰非未必是黑白分明 的。当然,如果能让真相昭雪,让受委屈的那个得以伸冤,是最好不过的;但我知道审判权不在我手里,我离那个时间太远了,也不够了解当事人。我很希望,别人 也能够尽可能谨慎,少凭一面之辞和间接的材料来下结论,因为这种结论对当事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你的分析让我启发很大的是,其实重新讨论这件事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就是,我们应该学会怎么去避免这种学术纠纷,比如在交流表达上更直接、明确、清晰。
M
前几天这篇哥伦比亚大学的黑幕让我久久回不过神来的博文火了起来,友邻纷纷推荐转播。之后,读到了当时距离较近的Lawrence Shepp写的一篇文章。Lawrence Shepp也是数学家,不是同一领域,当时任Rutgers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我对学界八卦的热心度本来不高,这件事离我也颇远,但原先读木遥的小说《留学记》印象颇深的一章里,有类似的故事,加之朋友M对哥大数学系比较了解,便顺便问了问。来回两次邮件后,结果倒是引发了一些猜测。【这些只是猜测,不是此事的事实。如M所指出,这“件事过去太久,真相难明,我们也只是从第三方道听途说了一些消息,所以很难断定是非。而且这种事,冤枉了谁都是伤害,所以谨慎起见,似乎尽量少下判断为好。”】但人与人交往中因交流不畅而导致的罗生门事件还是屡有发生的,由此一点感慨,关键不在这件事,而是如果重新发生一个如我猜测的那样情况的事件,结果仍然可能这么糟。如何尽量避免一件小事变成结局严重的坏事,才是我做此般猜测的目的。
我跟M商量了一下,觉得可以把我俩私下的讨论贴出来,主要为了两个目的:
1. 局外人对自己的理性和正义太自信是很可怕的事,而结论往往对当事人伤害很大,所以尽量不凭一面之辞和间接的材料来下结论。(不限于这件事)
2. 学会怎么通过及时和清晰的表达和多交流去避免学术纠纷。
************
锦瑟,
你发来的链接我看了。有点感叹,要是这事是真的,也确实够黑暗的。
不过我有点疑问,总觉得从常理来看,像Phong那样有名望的教授,学术又过硬,似乎没必要剽窃学生的论文,他著作又多,也不差那么一篇论文。我曾听Phong讲课,作风极其严谨踏实,看起来也像是很nice的人,比较低调那种,跟好张扬的美国人很不一样。再从常理来看,一般教授都担心自己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所以将学生毕业论文占为己有也比较奇怪。不过我和Phong并不熟悉,不宜对他的人格做评价;再说有些事或许也不能以常理推断。
另外一件事也让我倾向于持谨慎态度。曾听当时另一位教授说,他本来有点相信马,但后来事情发展后马说的有些话,比如(为了保护隐私略去比较好)……就似乎有点离奇了(不是马故意说谎,那些话听起来像是精神太紧张时说的)。我没有见过马,不清楚他是怎样的人,也无法验证他当时说过的话。提及这件事,只是想说,当时可能发生了不少事,而我们所听闻的信息,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这事的纠纷,也说不定是他们师生之间交流上的误会导致,毕竟两个人的母语都不是英语。
提这些,并不是说我认为谁对谁错,或者站在哪一方,而是想把所见闻的另一些观点、另一些可能性引入到讨论中来,避免先入为主地下结论。这事过去太久了,真相难明,我们也只是从第三方道听途说了一些消息,所以很难断定是非。而且这种事,冤枉了谁都是伤害,所以谨慎起见,似乎尽量少下判断为好。
M
************
M,
你说得对,这事情我们没法判断。我发给你的链接(Shepp的文章)是在被笔记人老师转播的推荐底下,我接连看到几个友邻推荐和转播那篇新浪博文,想来读者不少,但Shepp那篇看起来更客观一点的英文文章恐怕没几个人读到。我读了Shepp的文章,觉得他看起来是身处事外的,但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比较了解,是当时在附近(Rutgers)的教授。Shepp在纯数学上也许不如Phong,Stein等人厉害,但在应用领域是一把好手,是NAS的fellow。我觉得他的话有可信或可思考之处,所以转给你一看。毕竟他说Acta mathematica组织人阅读马的证明后,做出判断,认为马的证明虽不完备但可修改,并且可发表(如果不是已经被发表过了的话),就是说,最后的事实是,马和Phong的证明很像,而且在前,虽然有缺陷。
Shepp说,双方的动机都很难猜测。不过,我还是忍不住来猜测一下,我总觉得人性有许多固有的缺陷,最后导致一些要分出对错和善恶的结果,而很多罗生门事件之所以各方各执一词并各有支持者,却并非是某一方有恶毒目的,而是在每一方的叙述和理解里,都省掉了一些微妙的情感和细节,都不能站到对方角度去考虑,结果把一些本可妥善处理的误解或不当行为在结果上无限放大了。
按Shepp的推测,Phong可能是“fooled himself to believe”他自己的证明方法和马的不一样。从你说的情况来看,我也不认为实力强大的Phong会有意剽窃学生论文,(不过也要考虑到当年的Phong还没有今天的学术地位,他应该也不情愿丢掉一篇自己尽心写出的满意论文的第一作者地位)。但可能情况很微妙,比如说,他有个自己很珍视的猜想,自己正在想去证明,马找他要题目做,他顺手就给他试试看,同时自己也在想,结果等马把自己的证明给他看时,他已经想出一点了,跟马的思路有所重合,所以有点失落,结果他发现马的证明不完全,所以不能成立,(尤其因为你说他特别严谨,所以可能因为一点瑕疵就把马的证明打入冷宫了),然后他自己继续做,而且可能之前就已经与Stein合作了,结果做出来了,而马还没有把完全的证明做出来。在对马的证明正误做判断上,他可能受了情感愚弄,认为是无法改正的大错误,或许马的证明有缺陷的地方容易让人产生这种看法,(毕竟后来有几个教授也得出同样结论)。总之最后,事情变成这一个样子了:Phong的证明是全对的,但是后出现的,却先发表了,之前他看过马的不全对的证明,他俩的证明很像。
我感觉,问题很可能出在交流障碍上。想想看,如果双方都没有充分交流,没有打开窗子说亮话,其中还有可能Phong不愿意自己的导师Stein觉得失落,后悔自己不该一开始把证明交给马去做,可能马也没有坚持Phong和自己面对面一步一步过一遍自己的证明。可是就单单晴天霹雳出现那样一个结果,马肯定是气得发疯,而Phong肯定觉得事实就是自己证对了马没证对。
英语对双方都不是母语可能是一个因素,两人可能都不善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我觉得从事后的闹大来看,这点基本是肯定的)。但我感到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东方人在西方文化里的应对出现了问题。不是说西方人自己就不出问题,而是东方人的文化背景导致更容易出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问题。Phong要考虑和自己导师Stein的关系,不能把他晾一边了,(如那篇文章作者Shepp所说,他早可以通知Stein自己的学生做了一个证明,可以把证明给Stein看呀,也可以告诉马,自己和Stein也在做这个证明呀),但这很可能不是他和马的处事方式,甚至他们俩怎么都不能对马的证明达成一致,大概也是因为没法坐在一起一步一步推演马的证明所致——也许数学家都习惯关起门来自己算?也许马一开始也就慑于教授导师与学生在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地位差别,没争取多交流去令导师理解自己的证明,那个“用了一年时间failed to convince” 也许只是时间过了一年而已,也许他并没有做出足够的交流努力。而Shepp的视角,就是完全西方的,一切都没什么不可交流不可公开的,早把话讲明白就不会出事,而如果学生发型导师不理解自己的证明,一定要想办法把问题讲清楚,导师也一定要把具体哪里有问题讲清楚。也许Phong误读误判马的证明只是一个疏忽,可他和马的处事方式把这个疏忽的后果无限放大了。如果事情早先就按照Shepp所说的处理方式,很可能马会成为三个署名作者之一,最后也顺利毕业。
马后来的做法很极端,对于一个闷头证明,被导师告知不对,最后发现导师发表了跟自己很像的证明的一个闷头数学家来说,也可以理解,因为这中间缺了多少细节啊。没了细节,事情就会面目全非。哪怕到后来他变得过度敏感乃至产生幻觉,也都可以理解。最后他也是最倒霉的人,人生被改变了这么多。
我一向坚信事实的存在和唯一。但是我也明白,尽管事实本身不是罗生门,但一旦被描述,就无法逃开罗生门的命运,因为每一种叙述里都会省略一些东西。在马和Phong双方对事实的理解里,肯定都省略了一些东西,有些是他们(由于交流不善)而不知道的,另一些是被个人情感所遮蔽,最后可能还有东方文化被移植到西方土壤里不能顺畅地吸水成活——尽量地把话说清楚,反复交流,无长幼尊卑地据理力争,尽早通知各个相关人事情的进展,这些学术圈的基本规范都是很西方的东西,而受东方文化教育长大的人可能到碰壁的时候都不意识到这个冲突。
锦瑟
************
锦瑟
你的分析我觉得很有道理,这事确实有可能如你所说,和东方人的交流方式有关。
还记得以前一位全心专注学术的学者在网上无端遭到抨击那件事吗?抨击者似乎证据确凿,而和那位学者相熟的人却知道实情并非如此。当时那件事让我很震撼。自那起,我才深刻体会到,局外人对自己的理性和正义太自信也是很可怕的事。表面上,或许为了主持正义,采集了很可靠的材料,做了很仔细的分析,但这样得到的或许还是离真相很远很远;而原本维持正义的初衷,可能会伤害了无辜的人。所以我现在对这种事总是比较小心,尽量不对不熟悉的人下判断。也许我会在情感上有所偏向,也许对真相有自己的猜测,但宁可不去下定论,也不想拿自己的想法去误导别人。
就马和Phong这件事而言,也是这样。我也相信“真相只有一个”,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双方交流和表达等等,孰是孰非未必是黑白分明 的。当然,如果能让真相昭雪,让受委屈的那个得以伸冤,是最好不过的;但我知道审判权不在我手里,我离那个时间太远了,也不够了解当事人。我很希望,别人 也能够尽可能谨慎,少凭一面之辞和间接的材料来下结论,因为这种结论对当事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你的分析让我启发很大的是,其实重新讨论这件事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就是,我们应该学会怎么去避免这种学术纠纷,比如在交流表达上更直接、明确、清晰。
M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影视给我的家居灵感 6.2万次浏览
- 那些不经意间的“Cosplay” 66.5万次浏览
- 书籍目录拾趣 3.0万次浏览
- 像我这样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75.6万次浏览
- 我的暑假阅读书单 新话题 · 6658次浏览
- 文学作品中让你噗嗤一笑的文字 新话题 · 27.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