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晋北游(二)
【画师之道】
岩山寺的壁画其实没有想象中的色彩丰富(参见域外相册),毕竟经过了845年,毕竟在光源不足的大殿中只能手电观看,但实景的震撼之处就是能一览画面整个布局,以及实际大小比例下对细节的观摩。
特别是对于海市蜃楼这类的,实际上就是很小一块,非杵进了不能看清每个线条,于是只能感慨,这根本就是界画大师炫技的作品吧?!
界画这个神奇的东东,俺所见不多,除了清明上河图中的欢门彩楼,见过实物的就数在故宫书画展qio过两眼宋人的《岳阳楼》和元人的《龙舟夺标图》,这种东东只要见一眼,就很难不印象深刻。那种绵密细致得让人眼压增大的复杂线条与画布本身的小巧让人对千年前人类就能达到精微之极致而顿生无力之感。
绢画中的界画本来就存世不多,而把界画技艺移植到壁画创作上,岩山寺就是孤例了。
王逵,御前承应画工,金正隆三年岩山寺重建时,开始作水陆壁画于大殿,至大定七年(时年六十八岁),完成文殊殿壁画,十年时间,与助手作画于此。岩山寺这种偏远小庙(即使它在进五台山的要道上,但就本身规格来说,它也很难算得上大寺)为什么要用高水准的宫廷画师来绘制壁画?而为什么这位画师又用高规格的界画技艺来创作壁画?而不是像其他寺庙、就单纯画画大佛和弟子、菩萨、罗汉、天王、八部什么的(当然并不是说,单纯画大佛菩萨的壁画技艺就不高超)?
比较合理的推测是,王逵作为宫廷画师,在靖康之难后被俘到金中都生活了三十年,退休后到天岩村颐养天年,利用自己的手艺在岩山寺发光发热,作壁画以事天神,以知天命,以窥天道。
正因为他练就一手界画绝技,既然可以自由创作,当然以自己最拿手的方式放开来画,而也正因为岩山寺地处偏远,不受五台山大寺院严格的教义约束,所以远古时期天竺国的释迦佛祖传被画成宋金味扑鼻的高富帅青年修真记,也没人来干涉。
一般来说寺庙绘制壁画,画满神佛就可以了,岩山寺这个却在佛的形象之外增加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事物,相形之下,释迦的形象在整个画面中倒不显得多么出彩了。
说不好是为了丰富情节,还是为了别的什么,画师增加了许多打酱油的人物,比如那几个在水磨作坊里劳作的忙人,那些在酒楼上喝茶听书的闲人、那些山路中赶驴的农人、那些在台阶上歪着倒着的宫廷乐人——那些可有可无,在释迦成佛的连续剧中最多充充布景领领便当的人,那些专注于自己狭小世界中,对三尺之上的神灵毫无察觉的人,画师却也让他们与神灵们共处一世,济济一堂。如果佛的故事是主干大道,那么这些路人甲的故事就是小径分叉的花园了。
很难说,这样的壁画对俗世信众的宗教“教化”意义有多大,也许普及宫廷美术、培养平民审美意识的意义倒更给力一些,顺带着还能激起小地方的年轻人到皇城大都市去见见世面、经历传奇的欲望。
舍弃单纯的经变图而画佛传和佛本生故事,也还是看重了这些故事的壳。其实是谁的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故事够精彩,够曲折,够遥远。——那是遥远的国度,权位不稳的国王,被富养长大而有慈悲心的太子,华丽繁盛的宫殿,壮丽威武的浮屠,毕恭毕敬的百官,穿梭回廊的侍从宫娥,热闹生气的市井,辛勤劳稼的农田牧场,云山雾绕、猛兽丛生的郊野,出海冒险去异邦做生意的商人、海难、蜃楼、女妖、龙王、吃小孩又爱小孩的鬼怪,以及统领一切、至高至善的神佛。画师心中的那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奇幻世界,就是这样。
画师就着这遥远的故事展开想象,但同时,他想象的画面落笔出来,又带着不容动摇的严谨。如何让这奇幻世界中的造化万物纤毫毕现?无非靠多年的功力打底。壁画中除了画建筑的精准界画技巧以外,画山水、景物是典型的水墨画技法,人物、动物、器物等生动细致的白描又承接北宋风俗画的传统。奇才总可以身兼数家之长,各种技法无一不精,偏由取舍随心,婉转自如,毫无凝滞之感。
也许画笔表达的,不仅是佛经所渲染的佛国仙境,理想圣殿,更是作为一名画者对“道”的至高追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谓“道”,师法自然,气韵天成也是谓“道”。借助宗教的壳,表达胸中万千丘壑、信仰之美,是谓画师之道。
对于经历过靖康之难、席卷于大历史洪流的普通人而言,“层层浮华渐喧,悠悠浮云望穿”之后,尘世的故国家园已远去,只有不朽的艺术才是让人获得心灵自由的最终归宿。
【烟火之地】
公主寺•戏台
公主寺有趣之处,除了色泽明艳保存完好的明代水陆壁画,就是寺两侧两座老戏台的“近代壁画”了。
山西地方戏剧很发达,地方剧种多达54个,现存的金、元、明、清古戏台多达3000多座,居全国之首。其中作为大戏种“四大梆子”之一的北路梆子流行于晋北地区,受最古老的晋南蒲剧传播的影响,加上明朝末年两次大规模移民,使大量晋南人迁居晋北。移民心恋故土,喜闻乡音,使蒲剧在晋北开始传播。在与当地语言和民间艺术的融合中,形成了以古代燕赵“慷慨悲歌”的边塞风骨遗绪为基本特色的北路梆子戏,其代表剧目《金水桥》在全国极富盛名。(网络资料)
公主寺戏台后台墙壁的题记,粗粗目测,从大清同治十一年到国朝一九八一年,根据题记,在此演出过的剧团有:张家口李德胜,五台山新生剧团,雁北新中剧团,繁峙县砂河镇人民剧团,公主晋剧班……内容五花八门,有简单的XX剧团“到此一演”,有狗屁不通的打油诗,有宣扬党的文艺方针顺便歌颂毛主席(五十年代),有一丝不苟的抄录剧团上上下下X旦X生X锣X鼓等人名,有时团员还分本村/外调(以间接表示演出红火么?),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限制级小漫画~
寺庙、道观、宗祠等建筑,除了宣扬宗教、教化风俗,其作为社群中重要社交场所的功能往往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更为深远。
只可惜,随着工业文明的侵入,城市化的加速,农村经济的凋敝,导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老幼,同时也导致这类走村串乡的剧团生存空间的缩小。没人演戏,也没人看戏。曾经在这台上台下出现过的那么多鲜活的面孔、喧闹的声音,也都消逝于时间的灰烬。
值得一提的是,公主寺外一小山头上一小庙,据称是当地村民为附会“公主寺”而修的“驸马庙”。如果公主寺的传说属实的话,其实那位北魏公主未出嫁就出家了,根本没有驸马一说。不过这种为祭拜的神灵或先祖配对的嗜好倒不稀奇,西王母都有东王公,公主为毛不能有驸马?这间所谓的驸马庙已经废弃,里面不知是明清还是民国的小壁画倒很有意思。
阿育王塔•县政府•民居
代县的阿育王塔在县政府中。域外前辈告诫说“不要怕,直接进去就行”,哪知这个县政府岂止是“不用怕”,简直就是“确入无人之境”嘛!
在此要表扬一下代县县政府,它应该是我见过的天朝最亲民的政府了,不光是它那毫不气派、完全无人站岗值班的大门、它那3栋土里土气的、80年代最常见的灰色小楼的内在,更是因为,它完全就是跟周围的民居连成一片的!
从大门进入右拐,高塔就赫然映入眼帘,阿育王塔高37米,在靖边楼上远眺它,视线也就与它塔尖持平。真走到塔下,反而看不出真有多高了。
从下到上圆弧的过度非常饱满,而且圆弧的变化带来庄重又有张力的视觉感受。
藏式白塔这种典型的圆锥造型,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看的《哥德堡变奏》里面对同心圆结构之于藏传佛教义理的解读。
本来想绕到白塔后面看看有没有缺口可以进入,却无意发现塔后面就是“毛泽东路居”,同时围着塔也分布着一排排小平房民居。有的门脸破败屋瓦倾塌,有的却被收拾得干净利落,有些外面挂了个“代县科技协会”“代县妇女联合会”什么的牌子,有的直接就是居家住户。我们仰着脖子绕塔围观时,时不时就有平房居民路过白塔下的围墙,穿过县政府那大门而出街。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它其实也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鸣,凑出不同的时代小协奏曲。
![]() |
网络图片 |
岩山寺的壁画其实没有想象中的色彩丰富(参见域外相册),毕竟经过了845年,毕竟在光源不足的大殿中只能手电观看,但实景的震撼之处就是能一览画面整个布局,以及实际大小比例下对细节的观摩。
特别是对于海市蜃楼这类的,实际上就是很小一块,非杵进了不能看清每个线条,于是只能感慨,这根本就是界画大师炫技的作品吧?!
界画这个神奇的东东,俺所见不多,除了清明上河图中的欢门彩楼,见过实物的就数在故宫书画展qio过两眼宋人的《岳阳楼》和元人的《龙舟夺标图》,这种东东只要见一眼,就很难不印象深刻。那种绵密细致得让人眼压增大的复杂线条与画布本身的小巧让人对千年前人类就能达到精微之极致而顿生无力之感。
绢画中的界画本来就存世不多,而把界画技艺移植到壁画创作上,岩山寺就是孤例了。
王逵,御前承应画工,金正隆三年岩山寺重建时,开始作水陆壁画于大殿,至大定七年(时年六十八岁),完成文殊殿壁画,十年时间,与助手作画于此。岩山寺这种偏远小庙(即使它在进五台山的要道上,但就本身规格来说,它也很难算得上大寺)为什么要用高水准的宫廷画师来绘制壁画?而为什么这位画师又用高规格的界画技艺来创作壁画?而不是像其他寺庙、就单纯画画大佛和弟子、菩萨、罗汉、天王、八部什么的(当然并不是说,单纯画大佛菩萨的壁画技艺就不高超)?
比较合理的推测是,王逵作为宫廷画师,在靖康之难后被俘到金中都生活了三十年,退休后到天岩村颐养天年,利用自己的手艺在岩山寺发光发热,作壁画以事天神,以知天命,以窥天道。
正因为他练就一手界画绝技,既然可以自由创作,当然以自己最拿手的方式放开来画,而也正因为岩山寺地处偏远,不受五台山大寺院严格的教义约束,所以远古时期天竺国的释迦佛祖传被画成宋金味扑鼻的高富帅青年修真记,也没人来干涉。
一般来说寺庙绘制壁画,画满神佛就可以了,岩山寺这个却在佛的形象之外增加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事物,相形之下,释迦的形象在整个画面中倒不显得多么出彩了。
说不好是为了丰富情节,还是为了别的什么,画师增加了许多打酱油的人物,比如那几个在水磨作坊里劳作的忙人,那些在酒楼上喝茶听书的闲人、那些山路中赶驴的农人、那些在台阶上歪着倒着的宫廷乐人——那些可有可无,在释迦成佛的连续剧中最多充充布景领领便当的人,那些专注于自己狭小世界中,对三尺之上的神灵毫无察觉的人,画师却也让他们与神灵们共处一世,济济一堂。如果佛的故事是主干大道,那么这些路人甲的故事就是小径分叉的花园了。
很难说,这样的壁画对俗世信众的宗教“教化”意义有多大,也许普及宫廷美术、培养平民审美意识的意义倒更给力一些,顺带着还能激起小地方的年轻人到皇城大都市去见见世面、经历传奇的欲望。
舍弃单纯的经变图而画佛传和佛本生故事,也还是看重了这些故事的壳。其实是谁的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故事够精彩,够曲折,够遥远。——那是遥远的国度,权位不稳的国王,被富养长大而有慈悲心的太子,华丽繁盛的宫殿,壮丽威武的浮屠,毕恭毕敬的百官,穿梭回廊的侍从宫娥,热闹生气的市井,辛勤劳稼的农田牧场,云山雾绕、猛兽丛生的郊野,出海冒险去异邦做生意的商人、海难、蜃楼、女妖、龙王、吃小孩又爱小孩的鬼怪,以及统领一切、至高至善的神佛。画师心中的那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奇幻世界,就是这样。
画师就着这遥远的故事展开想象,但同时,他想象的画面落笔出来,又带着不容动摇的严谨。如何让这奇幻世界中的造化万物纤毫毕现?无非靠多年的功力打底。壁画中除了画建筑的精准界画技巧以外,画山水、景物是典型的水墨画技法,人物、动物、器物等生动细致的白描又承接北宋风俗画的传统。奇才总可以身兼数家之长,各种技法无一不精,偏由取舍随心,婉转自如,毫无凝滞之感。
也许画笔表达的,不仅是佛经所渲染的佛国仙境,理想圣殿,更是作为一名画者对“道”的至高追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谓“道”,师法自然,气韵天成也是谓“道”。借助宗教的壳,表达胸中万千丘壑、信仰之美,是谓画师之道。
对于经历过靖康之难、席卷于大历史洪流的普通人而言,“层层浮华渐喧,悠悠浮云望穿”之后,尘世的故国家园已远去,只有不朽的艺术才是让人获得心灵自由的最终归宿。
【烟火之地】
公主寺•戏台
公主寺有趣之处,除了色泽明艳保存完好的明代水陆壁画,就是寺两侧两座老戏台的“近代壁画”了。
山西地方戏剧很发达,地方剧种多达54个,现存的金、元、明、清古戏台多达3000多座,居全国之首。其中作为大戏种“四大梆子”之一的北路梆子流行于晋北地区,受最古老的晋南蒲剧传播的影响,加上明朝末年两次大规模移民,使大量晋南人迁居晋北。移民心恋故土,喜闻乡音,使蒲剧在晋北开始传播。在与当地语言和民间艺术的融合中,形成了以古代燕赵“慷慨悲歌”的边塞风骨遗绪为基本特色的北路梆子戏,其代表剧目《金水桥》在全国极富盛名。(网络资料)
公主寺戏台后台墙壁的题记,粗粗目测,从大清同治十一年到国朝一九八一年,根据题记,在此演出过的剧团有:张家口李德胜,五台山新生剧团,雁北新中剧团,繁峙县砂河镇人民剧团,公主晋剧班……内容五花八门,有简单的XX剧团“到此一演”,有狗屁不通的打油诗,有宣扬党的文艺方针顺便歌颂毛主席(五十年代),有一丝不苟的抄录剧团上上下下X旦X生X锣X鼓等人名,有时团员还分本村/外调(以间接表示演出红火么?),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限制级小漫画~
![]() |
那个“山西公主剧团”还写得颇有logo设计感 |
![]() |
二大姐。。。。官官丑? |
![]() |
两个老生? |
![]() |
这个立马长刀的大头武生 |
![]() |
本村人伙与外调人伙合班参演 |
![]() |
猜准就能吃豆腐~ |
寺庙、道观、宗祠等建筑,除了宣扬宗教、教化风俗,其作为社群中重要社交场所的功能往往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更为深远。
只可惜,随着工业文明的侵入,城市化的加速,农村经济的凋敝,导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老幼,同时也导致这类走村串乡的剧团生存空间的缩小。没人演戏,也没人看戏。曾经在这台上台下出现过的那么多鲜活的面孔、喧闹的声音,也都消逝于时间的灰烬。
值得一提的是,公主寺外一小山头上一小庙,据称是当地村民为附会“公主寺”而修的“驸马庙”。如果公主寺的传说属实的话,其实那位北魏公主未出嫁就出家了,根本没有驸马一说。不过这种为祭拜的神灵或先祖配对的嗜好倒不稀奇,西王母都有东王公,公主为毛不能有驸马?这间所谓的驸马庙已经废弃,里面不知是明清还是民国的小壁画倒很有意思。
![]() |
![]() |
龙王追杀小鬼?龙王的庞大笨拙与小鬼弄潮儿般的灵巧身姿跃然墙上 |
![]() |
两个拿着砧板衣冠楚楚窃窃私议的小鬼喽啰 |
![]() |
骑着快马腾云驾雾的天兵天将? |
![]() |
龙王化身真龙,擒住了某个妖怪? |
![]() |
梁架上面的山面又画起了与主题毫不相干的白菜萝卜? |
阿育王塔•县政府•民居
代县的阿育王塔在县政府中。域外前辈告诫说“不要怕,直接进去就行”,哪知这个县政府岂止是“不用怕”,简直就是“确入无人之境”嘛!
在此要表扬一下代县县政府,它应该是我见过的天朝最亲民的政府了,不光是它那毫不气派、完全无人站岗值班的大门、它那3栋土里土气的、80年代最常见的灰色小楼的内在,更是因为,它完全就是跟周围的民居连成一片的!
从大门进入右拐,高塔就赫然映入眼帘,阿育王塔高37米,在靖边楼上远眺它,视线也就与它塔尖持平。真走到塔下,反而看不出真有多高了。
![]() |
从下到上圆弧的过度非常饱满,而且圆弧的变化带来庄重又有张力的视觉感受。
![]() |
![]() |
藏式白塔这种典型的圆锥造型,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看的《哥德堡变奏》里面对同心圆结构之于藏传佛教义理的解读。
![]() |
本来想绕到白塔后面看看有没有缺口可以进入,却无意发现塔后面就是“毛泽东路居”,同时围着塔也分布着一排排小平房民居。有的门脸破败屋瓦倾塌,有的却被收拾得干净利落,有些外面挂了个“代县科技协会”“代县妇女联合会”什么的牌子,有的直接就是居家住户。我们仰着脖子绕塔围观时,时不时就有平房居民路过白塔下的围墙,穿过县政府那大门而出街。
![]() |
![]() |
![]() |
代县妇联办公室。。。 |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它其实也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鸣,凑出不同的时代小协奏曲。
尾黑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大辽五京》展评 (54人喜欢)
- 黄绮珊的《灯塔》原曲是《Amazing Grace》吗? (51人喜欢)
- 复制人的“心理简史”——《银翼杀手》小说、2019、2049两两对比 (28人喜欢)
- 凝视肚脐 (206人喜欢)
- 春游辽国·辽上京(二):真寂之寺石窟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你是怎么来豆瓣的? 699771人浏览
- 你是如何与抠门的朋友相处的? 新话题
- 你理想中的两性关系 2163973人浏览
- 你与某个字的故事 新话题
- 考驾照途中的趣事 33832人浏览
- 你最喜欢的由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 新话题
凝动的音乐
這篇寫得很精彩麼!
壁画真有意思,竖大拇指
公主剧团字写的真不错。
为什么每次和你出门我都要有段翻墙的经历…
话说,我怎么没赶上。
我知道我知道,那个谜语的谜底是“也”字!!!
去年闲着没事也去了趟公主寺,舞台后墙上各剧团这几个字看到了,同样也拍照留念,楼主好文笔,佩服,没想到豆瓣上竟然能碰到老乡,真难得啊!
代县看上去真不错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