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浅悟
《心经》是我最早接触的佛教经典,也是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一部经书。《心经》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是最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产生很多为人熟知的佛教用语的经典之作。最流行的存世版本是由我国最著名的僧人玄装法师翻译的。全文仅仅二百六十字,却言简意赅,博大精深,为《大般若经》的精髓。给人的启示极为广博和深邃,流传极为广泛和深远。
《心经》题目的含义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达到超脱世俗困苦彼岸的方法。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心经》开篇便点出要义,首句,“观自在菩萨”,“观”是反观,是内观,是观照。也就是看看自己的内心。人类的基本目标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分两个维度,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那么,基本目标就可以具体成为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孙中山先生说过,佛学是哲学之母。而哲学正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是核心指导思想,是智力支持。改造世界,尤其是以科学发展观符合客观规律的改造,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认识世界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甚至要高于改造世界。而在认识范畴里,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往往是现代人所常常忽略的。大家眼里有万事万物,唯独忽视了自己的内心。而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在客观上影响甚至决定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所以,认识自己的内心是人活于世最重要的事情。而自己的内心也是世上最难认识的存在。曾经有人采访黑格尔,问他有多少人理解、认识他的哲学。他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了解我,想了片刻,马上摇头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言下之意是他自己也没有把握完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心,反求诸己,是解决问题得到解脱的重要途径。内心观念的调整会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所以说,要认识世界先要认识自己。既然认识自己的如此重要,难度又这么大,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内心呢?
五色令人目盲。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物太多,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也为我们勾勒出这个世界的摸样。世界是否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呢?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判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经语广为人知,也是被误读最多的。这里的“色”不是色情,而是指形形色色的存在,是物质的范畴。而“空”与之对立,是虚无、空无的意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的是“色”和“空”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就好像道家哲学里讲到的“有”、“无”之辩。无为万物之母,有为万物之始。有无是相生的。万事万物皆是从无到有,而这个有也是和之前的无具有同一性。现代科学理论同样具有相似的观点。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就阐述了宇宙大爆炸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在某一时刻爆炸出来的,爆炸之后产生了所有的天体,并且一刻不停的发散运动着。而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呢?宇宙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后来的宇宙是否可以在没有产生之前找到性质的解释呢?存在前和存在后一定是相统一的,这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既然客观规律已经可以证实有生于无,色源自空,那么色与空的同一性也就明明白白了。后两句说的更是明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于色与空的理解需要智慧。我们既然知道,形形色色万事万物,我们不懈追求的名利都是过眼的浮云,繁华世界也都是最朴素世界终将散去的烟尘。那么,对色的追求最后不是一定落得一场空吗?
世上令人心乱意迷的事情俯首皆是,往往迷失其中不能自拔。将人引入深渊的莫出佛家三毒“贪、嗔、痴”,归根结底是一个“欲”字。这样的迷失自我,失其本心,就是源自对外物无尽的欲望。而《心经》给了我们明确的途径度一切苦厄,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只有认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才能得到般若智慧,才能真正地离苦得乐,达到超脱困苦的彼岸。
附原文如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题目的含义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达到超脱世俗困苦彼岸的方法。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心经》开篇便点出要义,首句,“观自在菩萨”,“观”是反观,是内观,是观照。也就是看看自己的内心。人类的基本目标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分两个维度,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那么,基本目标就可以具体成为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孙中山先生说过,佛学是哲学之母。而哲学正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是核心指导思想,是智力支持。改造世界,尤其是以科学发展观符合客观规律的改造,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认识世界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甚至要高于改造世界。而在认识范畴里,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往往是现代人所常常忽略的。大家眼里有万事万物,唯独忽视了自己的内心。而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在客观上影响甚至决定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所以,认识自己的内心是人活于世最重要的事情。而自己的内心也是世上最难认识的存在。曾经有人采访黑格尔,问他有多少人理解、认识他的哲学。他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了解我,想了片刻,马上摇头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言下之意是他自己也没有把握完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心,反求诸己,是解决问题得到解脱的重要途径。内心观念的调整会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所以说,要认识世界先要认识自己。既然认识自己的如此重要,难度又这么大,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内心呢?
五色令人目盲。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物太多,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也为我们勾勒出这个世界的摸样。世界是否就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呢?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判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经语广为人知,也是被误读最多的。这里的“色”不是色情,而是指形形色色的存在,是物质的范畴。而“空”与之对立,是虚无、空无的意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的是“色”和“空”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就好像道家哲学里讲到的“有”、“无”之辩。无为万物之母,有为万物之始。有无是相生的。万事万物皆是从无到有,而这个有也是和之前的无具有同一性。现代科学理论同样具有相似的观点。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就阐述了宇宙大爆炸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在某一时刻爆炸出来的,爆炸之后产生了所有的天体,并且一刻不停的发散运动着。而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呢?宇宙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后来的宇宙是否可以在没有产生之前找到性质的解释呢?存在前和存在后一定是相统一的,这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既然客观规律已经可以证实有生于无,色源自空,那么色与空的同一性也就明明白白了。后两句说的更是明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于色与空的理解需要智慧。我们既然知道,形形色色万事万物,我们不懈追求的名利都是过眼的浮云,繁华世界也都是最朴素世界终将散去的烟尘。那么,对色的追求最后不是一定落得一场空吗?
世上令人心乱意迷的事情俯首皆是,往往迷失其中不能自拔。将人引入深渊的莫出佛家三毒“贪、嗔、痴”,归根结底是一个“欲”字。这样的迷失自我,失其本心,就是源自对外物无尽的欲望。而《心经》给了我们明确的途径度一切苦厄,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只有认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才能得到般若智慧,才能真正地离苦得乐,达到超脱困苦的彼岸。
附原文如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文森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怎么会这么累呢? (2人喜欢)
- 一夜 (1人喜欢)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新得 (1人喜欢)
- 文艺片与商业片 (8人喜欢)
- 不作恶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女性艺术家 35.0万次浏览
- 老电影里的时代记忆 3.0万次浏览
- 二手书上遇到的有趣文字 9.1万次浏览
- 日出前的生活 3.1万次浏览
- 那些后悔读研究生的时刻 128.9万次浏览
- 那些极具故事感的书名 9.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