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你的数字遗产
好吧,我直接套用了4月2号出版的这一期《南都周刊》封面文章的题目,但今天在书店看到这封面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另外一回事。
先说说《南都周刊》的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吧。
文章说的数字遗产,是指一个人过世之后,她生前在各种网站、网游、IM以及电子邮箱等的账号该不该得到继承,以及由谁来继承的问题。再具体文章作者是什么观点,这里就不展开了,感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看。我只是想提出一个疑问:你敢保证10年、20年后你现在正在使用的那些网站、网游、IM以及电子邮箱等还会存在吗?而假如对于后面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肯定的答案,那连遗产得以存在这个基本前提都没有了,更谈何继承?!
其实不说远的,就说《南都周刊》它的网站好了。我在Google上可以搜索出好多个“南都周刊”的网站,而且其中居然还有一个放在 nfdaily.cn (南方报业诸网站的总域名)之下的南都周刊的网站对上一次的更新时间是2009年!这里我甚至可以预言,3年后,上面链接的那个《南都周刊》文章的页面将不复存在。而且国内很多网站都有这样的问题!
这里我不谈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我想邀请大家进行一个thought experiment:设想一下,现在已经是2020年,到那时候,你还能访问得到你在2010年、2000年的时候在网上留下的踪迹吗(不管是QQ聊天记录、微博状态、电邮通信、还是你分享过的照片?)
恐怕最乐观的答案是,除非你自己刻意的去保存这些记录,否则到那时候你将难以访问得到自己的这些网络踪迹了。
其实我们有过历史先例了,设想一下,现在我们还能读出多少用40年前的电脑写的文字档案?再设想一下,假如明天微软公司倒闭了,或苹果公司倒闭了,你辛辛苦苦创建和保存的Word文档、Keynote提案还能打开吗?(所以明智的做法是,最好是以纯文档的格式来保存你的文件,因为纯文档是任何平台下的任何机器都能够读取的。)
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数字档案保存的问题了。人类越来越多的依靠电子媒介来保存各种信息,但从信息保存的角度来看,电子媒介却是最不靠谱的。因为你不仅仅要保存信息本身,而且还要保存阅读信息的那些编辑器、搭载这些编辑器的硬件、为这些硬件提供能量的发电装置(说不定再过几十年,电会成为一种过时的能量供应方式呢),如此等等……
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先驱Stewart Brand在1998年的时候就曾提出了“数字中世纪”(digital dark age)的观点,而他后来创办的Longnow Foundation则更是把对数字中世纪的研究作为该基金会的主要使命之一。
假如你真的对数字信息保护感兴趣,不妨花点时间看看Clay Shirky早些年在Longnow Foundation的一个演讲吧,它可以改变很多你对数字媒体的看法。
p.s. 只是在这样一个censorship无处不在的神奇的国度里,要保存网上的数字信息实在是难上加难了。
先说说《南都周刊》的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吧。
文章说的数字遗产,是指一个人过世之后,她生前在各种网站、网游、IM以及电子邮箱等的账号该不该得到继承,以及由谁来继承的问题。再具体文章作者是什么观点,这里就不展开了,感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看。我只是想提出一个疑问:你敢保证10年、20年后你现在正在使用的那些网站、网游、IM以及电子邮箱等还会存在吗?而假如对于后面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肯定的答案,那连遗产得以存在这个基本前提都没有了,更谈何继承?!
其实不说远的,就说《南都周刊》它的网站好了。我在Google上可以搜索出好多个“南都周刊”的网站,而且其中居然还有一个放在 nfdaily.cn (南方报业诸网站的总域名)之下的南都周刊的网站对上一次的更新时间是2009年!这里我甚至可以预言,3年后,上面链接的那个《南都周刊》文章的页面将不复存在。而且国内很多网站都有这样的问题!
这里我不谈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我想邀请大家进行一个thought experiment:设想一下,现在已经是2020年,到那时候,你还能访问得到你在2010年、2000年的时候在网上留下的踪迹吗(不管是QQ聊天记录、微博状态、电邮通信、还是你分享过的照片?)
恐怕最乐观的答案是,除非你自己刻意的去保存这些记录,否则到那时候你将难以访问得到自己的这些网络踪迹了。
其实我们有过历史先例了,设想一下,现在我们还能读出多少用40年前的电脑写的文字档案?再设想一下,假如明天微软公司倒闭了,或苹果公司倒闭了,你辛辛苦苦创建和保存的Word文档、Keynote提案还能打开吗?(所以明智的做法是,最好是以纯文档的格式来保存你的文件,因为纯文档是任何平台下的任何机器都能够读取的。)
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数字档案保存的问题了。人类越来越多的依靠电子媒介来保存各种信息,但从信息保存的角度来看,电子媒介却是最不靠谱的。因为你不仅仅要保存信息本身,而且还要保存阅读信息的那些编辑器、搭载这些编辑器的硬件、为这些硬件提供能量的发电装置(说不定再过几十年,电会成为一种过时的能量供应方式呢),如此等等……
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先驱Stewart Brand在1998年的时候就曾提出了“数字中世纪”(digital dark age)的观点,而他后来创办的Longnow Foundation则更是把对数字中世纪的研究作为该基金会的主要使命之一。
假如你真的对数字信息保护感兴趣,不妨花点时间看看Clay Shirky早些年在Longnow Foundation的一个演讲吧,它可以改变很多你对数字媒体的看法。
p.s. 只是在这样一个censorship无处不在的神奇的国度里,要保存网上的数字信息实在是难上加难了。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872.6万次浏览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667篇内容 · 69.0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510篇内容 · 546.1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53.0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755篇内容 · 143.3万次浏览
- 无意间闯进了陌生人的人生36篇内容 · 38.6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856篇内容 · 195.1万次浏览
- 爹味会毁掉一个人的所有灵性38篇内容 · 2.0万次浏览
观点鲜明,亮了!
MSN放弃space业务的时候,确实让人非常担心,深怕自己之前的记录都瞬间消失。对于网络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感到深深不安。
「内容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