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再开蜜桃咖啡?
一直有件事一直在困扰着我,就是还开不开咖啡馆了。
在很小的时候我写过几句话,代表了那个时期我对人生的规划——“爱一个女人,过一种生活,做环球旅行,实现N多理想,死于自己之手”——在这过一种生活中就包含要开一家店,是怎么样的一家店呢?不同时期设想的形式又有诸多不同。
最早的时候设想的是一家唱片店,准确说是打口唱片店;之后的想法是一个酒吧,可以放电影唱歌的酒吧;然后是一个咖啡馆,更温柔更多元化的地方。
最终在大理的时候我脑海中勾画了一个绝对完美的店,这家店分地下室,一层,二层,顶楼和花园。地下室是livehouse,一个封闭的有完美音响设备和灯光的硬朗空间,可以跳舞做dj set和现场演出。一层是咖啡馆,有好的甜点、咖啡、餐、果酱、好音乐和舒服的座位,明亮的落地窗越多越好,外面有个院子,有草地,树丛,自然而疏朗。二层是综合空间,有卖二手服装的,有图书室,有可以看电影的地方,还有工作室,处理工作和事务。顶楼是种花种草或烧烤聚会的地方。
今天重温曾经的想法,才发现,我所期望能开的店,各种形式的店都是曾经对我影响较大的公共空间,而我则想开的也都是包含了各种不同意义的公共空间。
从小到大,我非常重视自我教育,这个由最早的无意识的寻找好书店,到后来的找打口店,再延伸到书店找书,之后就期望能与同气场的人交流,酒吧咖啡馆什么的,而最后那个理想中的店则是众多有趣店的结合,是一个能提供公共空间、思想交流、创新与融动的大构想。
====================短暂的分隔一下===========================
最近几个月来,很多人问我们,蜜桃咖啡为什么关了呢,什么时候再开呢,开了我们还来玩儿。这其中有朋友也有客人,大家希望在舒服的空间里吃蛋糕喝咖啡,参加活动交流什么的。
蜜桃咖啡已经关了有半年了,具体关闭的原因有很多,资金的,经营的等等,说实话在关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还在纠结要不要做网络这块,最后做下来了觉得坚持一下是对的,各方面反映都比开店时还要好,而且我们也都轻松了许多。
所以对我本人来说,是真的不想再开店了,开店甚至是噩梦,你要面对无数的问题,物管、城管、工商、房东、客人、恶客、租金和盈亏等等,别开我们当初只是小小的几十个平方,但真的让我使出了浑身解数,好歹我也是开过几次店东南西北也跑过那么久,各种困难都经历了不少,可为了这个小小的咖啡馆还真是累的够呛。
所以离我最近的人都劝我,开店干嘛,能赚到钱吗,还不累死说不定整个蜜桃又要被店拖垮。
而且真实情况是不止蜜桃,各种咖啡馆,小咖啡馆都坚持不过一年,能开到三年还经营不错的都是奇迹了。能够开的风生水起并且不断发展的,可能成都还没有。
今天我去了金陵横路的朵朵家,本来想喝杯咖啡,但去了才发现已经转让了在装修,这里最早只有一家mr children后来多开了一家朵朵家,旁边那家店就没停的转让,如今朵朵家也没在了。然后我又去了云上咖啡,因为没人,店主没怎么开灯,我以为又没开门。之后进去吃了块蛋糕,喝了杯咖啡。看到了今年城市画报最好的一个选题——老房子,新生意。
====================再整理下思路,这里要分两个方面来继续了========================
很多人都有开咖啡馆的念头,年轻人么,不想上班,几个朋友凑些钱,找个铺子,装修下就开张了,反正大家觉得朋友带朋友,又清闲又简单的,还能赚钱不错,而且每个城市都有那么一两个参照物,你进去之后发现,哟,这么多人,生意不错,嗨,不就那样,我也可以。
关了咖啡馆之后,一段时间我经常去别家咖啡馆转悠,遇到人好的老板,我就多说两句,遇到气场不对的,坐坐也就走了。这么久我觉得还不错的咖啡馆有几个,但同时也就直接的说出这些店的问题了。
四目:泡桐树早期的店之一,老板和我聊的不错,也卖过我们的蛋糕,装修各方面还不错有自己的想法,老板也一直在投入精力去做好店,现已转让。赚不到钱,又累,老是自己顶着,顶一年可以,顶几年怕是不行,而且酒水项目等没特色,难以吸引客人。
风花花:长发街第一家店,老板人不错,有点晕,装修简单有点意思,但不好好开店,十次去,六次半不开门,能坚持到现在算是小奇迹,酒水等不够吸引人,玩儿的吧,自己开心就好。
三咖啡:够大,真的大,是良木缘级别的大文艺咖啡馆,佩服能搞下这么大的店还能塞满书,咖啡杯也够大,价格合适,但太沉重了,像是进了主席的办公室,灯光也没对,因为空间太大了,而且还有一特大的院子,但怎么看都像是大办公室,可能新领导有点文艺范儿。
朵朵家:只有小通巷能坐下去,金陵横路的关了,三圣乡的去了没开门,老店毕竟多年沉淀了,各方面也都比较平衡,装修了一次之后空间更合理了,但朵朵家缺乏亲密自然的气息,可能跟老板人也有关,有点儿坚持己见的傲,但这么多年了也没开出第二家能站得稳的店,也是朵朵家的瓶颈。
咖啡思嘉特:红瓦寺的一家瑞典咖啡,咖啡可以,面积也合适,但太瑞典了,有点空旷有点冷,可能适合外国人去。
好了,说这几家够了,毕竟我不是来点评成都咖啡馆的,而是通过这几家店说明,每家小咖啡馆都有很多问题,比如通病是酒水没特色,基本上都想靠感觉、氛围来吸引人,可这个偏偏是最容易被模仿的,另外一点是装修没特色,这也是因为资金所决定的,能选的无非是二手或者宜家,那么又和第一点联合到一起,装修太容易模仿或者根本就无法不模仿,那么我为什么要去你的咖啡馆而不是别家呢?
是的,包括以前的蜜桃,都没有充分的给客人一个理由,为什么来这里而不是去其他家呢?为什么不去有舒服沙发和大空间的良木缘?虽然它够俗,为什么不去空旷好说话的茶楼?虽然气氛不太好。为什么不去小酒吧,喝酒大声聊天?虽然它够吵闹。为什么不去快餐店吃便宜而又标准的食物?虽然它够单调。
那我又如何保证下一家蜜桃不会因为来的人太少而面对更大的压力而关闭?
===================那为什么还要开呢?===============================
从城市画报的选题说起,这是一期讲述老房子改造成新店的选题,讲述了一些旧房子如何改造并再生的案例。虽然这个选题依然流露出这本杂志一贯的选题大,文章小的弊病,没有充分展开深入这个好选题,但依然找出了几个不错的案例,并且成功的传递出一个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想的问题,那就是开新店要开在有生活气息的老社区,不要新商铺,要注重设计和装修,不能随便装修下画些画买些旧家具就开张了。
我喜欢这种感觉,可能比装修自己家还要用心,就像是做一件作品一样,将一个舒服自然的空间改造成一个符合我的理念的作品。这个空间必然是根植于社区的,不突兀,自然而灵巧,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独特气场的很舒服的地方。
当然,这个空间的装修是硬件上的,那一定要有足够好的软件来填充和应用,才能像苹果而不是联想那样受到大家的欢迎。
而这又牵扯到一个大命题,就是公共空间。
就像我曾经受到很多公共空间的影响一样,一家好的书店,可以给人阅读的可能,一家好的唱片店能让喜欢音乐的人聚集,一个好的酒吧咖啡馆能举办活动,起到小型博物馆似的的公用,这种公共空间正是如今的社会最需要的,不能只上网听歌,不停刷社交网站,在酒吧或夜场里迅速的解决问题,在快餐店吃饭,在大超市里购物,变成快速流水线社会中的一条水流。
我们需要从顺流而下的大江大河中抽身而出,与类似的人汇聚到一起,传达类似的理念,形成自我教育的空间,一起讨论、批判,一起感悟、成长,在这样的公共空间里,应该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比如上网、舒适、吃喝、放松等,也应该满足更深层次的需求,如社交、交流、受教育、放松等。
如同最早咖啡馆的形成便是为了满足人们讨论政治与社会话题需求,在这里聚集同类,最后形成风气,形成势力,从而不孤单,从而走的更远。
如今网络可以形成讨论的聚集,但网络永远无法取代你看油画、听讲座、与人交流的真实触感。也没法让你享受阳光、美食并产生摆动身体的冲动。
从这种意义上,开一家具有多重意义的咖啡馆的目的和理由已经基本形成了,我不必再纠结头脑里为什么要开一家咖啡馆的矛盾,因为这已经不再是为了满足小时候的一个愿望的事儿了,而变成了我所能为社会做的一点小贡献,为了能让社会变得好一点,并且朝好的方向前进一点的努力了。
=======================最后分隔总结一下===========================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因为钱还远远不够,合适的空间也都还没谱,包括最基本的蜜桃的产品还都没完善。
但我想我脑海中的想法基本被梳理清楚了,也说服了自己,同时,我想我也从一个自私的人朝一个不那么自私的人在进化。
对于这点我还是很欣慰。
同时,也希望有能力的同学保持和我的联系,如果你们愿意,可以加入蜜桃或者协助蜜桃做一些事儿,从而让蜜桃咖啡在有一天能再开起来,做成一个有丰富公共空间意义的咖啡馆。
请联系:http://www.douban.com/people/gukejian/
Dec 7 2011
在很小的时候我写过几句话,代表了那个时期我对人生的规划——“爱一个女人,过一种生活,做环球旅行,实现N多理想,死于自己之手”——在这过一种生活中就包含要开一家店,是怎么样的一家店呢?不同时期设想的形式又有诸多不同。
最早的时候设想的是一家唱片店,准确说是打口唱片店;之后的想法是一个酒吧,可以放电影唱歌的酒吧;然后是一个咖啡馆,更温柔更多元化的地方。
最终在大理的时候我脑海中勾画了一个绝对完美的店,这家店分地下室,一层,二层,顶楼和花园。地下室是livehouse,一个封闭的有完美音响设备和灯光的硬朗空间,可以跳舞做dj set和现场演出。一层是咖啡馆,有好的甜点、咖啡、餐、果酱、好音乐和舒服的座位,明亮的落地窗越多越好,外面有个院子,有草地,树丛,自然而疏朗。二层是综合空间,有卖二手服装的,有图书室,有可以看电影的地方,还有工作室,处理工作和事务。顶楼是种花种草或烧烤聚会的地方。
今天重温曾经的想法,才发现,我所期望能开的店,各种形式的店都是曾经对我影响较大的公共空间,而我则想开的也都是包含了各种不同意义的公共空间。
从小到大,我非常重视自我教育,这个由最早的无意识的寻找好书店,到后来的找打口店,再延伸到书店找书,之后就期望能与同气场的人交流,酒吧咖啡馆什么的,而最后那个理想中的店则是众多有趣店的结合,是一个能提供公共空间、思想交流、创新与融动的大构想。
====================短暂的分隔一下===========================
最近几个月来,很多人问我们,蜜桃咖啡为什么关了呢,什么时候再开呢,开了我们还来玩儿。这其中有朋友也有客人,大家希望在舒服的空间里吃蛋糕喝咖啡,参加活动交流什么的。
蜜桃咖啡已经关了有半年了,具体关闭的原因有很多,资金的,经营的等等,说实话在关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还在纠结要不要做网络这块,最后做下来了觉得坚持一下是对的,各方面反映都比开店时还要好,而且我们也都轻松了许多。
所以对我本人来说,是真的不想再开店了,开店甚至是噩梦,你要面对无数的问题,物管、城管、工商、房东、客人、恶客、租金和盈亏等等,别开我们当初只是小小的几十个平方,但真的让我使出了浑身解数,好歹我也是开过几次店东南西北也跑过那么久,各种困难都经历了不少,可为了这个小小的咖啡馆还真是累的够呛。
所以离我最近的人都劝我,开店干嘛,能赚到钱吗,还不累死说不定整个蜜桃又要被店拖垮。
而且真实情况是不止蜜桃,各种咖啡馆,小咖啡馆都坚持不过一年,能开到三年还经营不错的都是奇迹了。能够开的风生水起并且不断发展的,可能成都还没有。
今天我去了金陵横路的朵朵家,本来想喝杯咖啡,但去了才发现已经转让了在装修,这里最早只有一家mr children后来多开了一家朵朵家,旁边那家店就没停的转让,如今朵朵家也没在了。然后我又去了云上咖啡,因为没人,店主没怎么开灯,我以为又没开门。之后进去吃了块蛋糕,喝了杯咖啡。看到了今年城市画报最好的一个选题——老房子,新生意。
====================再整理下思路,这里要分两个方面来继续了========================
很多人都有开咖啡馆的念头,年轻人么,不想上班,几个朋友凑些钱,找个铺子,装修下就开张了,反正大家觉得朋友带朋友,又清闲又简单的,还能赚钱不错,而且每个城市都有那么一两个参照物,你进去之后发现,哟,这么多人,生意不错,嗨,不就那样,我也可以。
关了咖啡馆之后,一段时间我经常去别家咖啡馆转悠,遇到人好的老板,我就多说两句,遇到气场不对的,坐坐也就走了。这么久我觉得还不错的咖啡馆有几个,但同时也就直接的说出这些店的问题了。
四目:泡桐树早期的店之一,老板和我聊的不错,也卖过我们的蛋糕,装修各方面还不错有自己的想法,老板也一直在投入精力去做好店,现已转让。赚不到钱,又累,老是自己顶着,顶一年可以,顶几年怕是不行,而且酒水项目等没特色,难以吸引客人。
风花花:长发街第一家店,老板人不错,有点晕,装修简单有点意思,但不好好开店,十次去,六次半不开门,能坚持到现在算是小奇迹,酒水等不够吸引人,玩儿的吧,自己开心就好。
三咖啡:够大,真的大,是良木缘级别的大文艺咖啡馆,佩服能搞下这么大的店还能塞满书,咖啡杯也够大,价格合适,但太沉重了,像是进了主席的办公室,灯光也没对,因为空间太大了,而且还有一特大的院子,但怎么看都像是大办公室,可能新领导有点文艺范儿。
朵朵家:只有小通巷能坐下去,金陵横路的关了,三圣乡的去了没开门,老店毕竟多年沉淀了,各方面也都比较平衡,装修了一次之后空间更合理了,但朵朵家缺乏亲密自然的气息,可能跟老板人也有关,有点儿坚持己见的傲,但这么多年了也没开出第二家能站得稳的店,也是朵朵家的瓶颈。
咖啡思嘉特:红瓦寺的一家瑞典咖啡,咖啡可以,面积也合适,但太瑞典了,有点空旷有点冷,可能适合外国人去。
好了,说这几家够了,毕竟我不是来点评成都咖啡馆的,而是通过这几家店说明,每家小咖啡馆都有很多问题,比如通病是酒水没特色,基本上都想靠感觉、氛围来吸引人,可这个偏偏是最容易被模仿的,另外一点是装修没特色,这也是因为资金所决定的,能选的无非是二手或者宜家,那么又和第一点联合到一起,装修太容易模仿或者根本就无法不模仿,那么我为什么要去你的咖啡馆而不是别家呢?
是的,包括以前的蜜桃,都没有充分的给客人一个理由,为什么来这里而不是去其他家呢?为什么不去有舒服沙发和大空间的良木缘?虽然它够俗,为什么不去空旷好说话的茶楼?虽然气氛不太好。为什么不去小酒吧,喝酒大声聊天?虽然它够吵闹。为什么不去快餐店吃便宜而又标准的食物?虽然它够单调。
那我又如何保证下一家蜜桃不会因为来的人太少而面对更大的压力而关闭?
===================那为什么还要开呢?===============================
从城市画报的选题说起,这是一期讲述老房子改造成新店的选题,讲述了一些旧房子如何改造并再生的案例。虽然这个选题依然流露出这本杂志一贯的选题大,文章小的弊病,没有充分展开深入这个好选题,但依然找出了几个不错的案例,并且成功的传递出一个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想的问题,那就是开新店要开在有生活气息的老社区,不要新商铺,要注重设计和装修,不能随便装修下画些画买些旧家具就开张了。
我喜欢这种感觉,可能比装修自己家还要用心,就像是做一件作品一样,将一个舒服自然的空间改造成一个符合我的理念的作品。这个空间必然是根植于社区的,不突兀,自然而灵巧,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独特气场的很舒服的地方。
当然,这个空间的装修是硬件上的,那一定要有足够好的软件来填充和应用,才能像苹果而不是联想那样受到大家的欢迎。
而这又牵扯到一个大命题,就是公共空间。
就像我曾经受到很多公共空间的影响一样,一家好的书店,可以给人阅读的可能,一家好的唱片店能让喜欢音乐的人聚集,一个好的酒吧咖啡馆能举办活动,起到小型博物馆似的的公用,这种公共空间正是如今的社会最需要的,不能只上网听歌,不停刷社交网站,在酒吧或夜场里迅速的解决问题,在快餐店吃饭,在大超市里购物,变成快速流水线社会中的一条水流。
我们需要从顺流而下的大江大河中抽身而出,与类似的人汇聚到一起,传达类似的理念,形成自我教育的空间,一起讨论、批判,一起感悟、成长,在这样的公共空间里,应该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比如上网、舒适、吃喝、放松等,也应该满足更深层次的需求,如社交、交流、受教育、放松等。
如同最早咖啡馆的形成便是为了满足人们讨论政治与社会话题需求,在这里聚集同类,最后形成风气,形成势力,从而不孤单,从而走的更远。
如今网络可以形成讨论的聚集,但网络永远无法取代你看油画、听讲座、与人交流的真实触感。也没法让你享受阳光、美食并产生摆动身体的冲动。
从这种意义上,开一家具有多重意义的咖啡馆的目的和理由已经基本形成了,我不必再纠结头脑里为什么要开一家咖啡馆的矛盾,因为这已经不再是为了满足小时候的一个愿望的事儿了,而变成了我所能为社会做的一点小贡献,为了能让社会变得好一点,并且朝好的方向前进一点的努力了。
=======================最后分隔总结一下===========================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因为钱还远远不够,合适的空间也都还没谱,包括最基本的蜜桃的产品还都没完善。
但我想我脑海中的想法基本被梳理清楚了,也说服了自己,同时,我想我也从一个自私的人朝一个不那么自私的人在进化。
对于这点我还是很欣慰。
同时,也希望有能力的同学保持和我的联系,如果你们愿意,可以加入蜜桃或者协助蜜桃做一些事儿,从而让蜜桃咖啡在有一天能再开起来,做成一个有丰富公共空间意义的咖啡馆。
请联系:http://www.douban.com/people/gukejian/
Dec 7 2011
4层楼的那个不错。
好深刻啊,那个有cd店有livehouse有甜品简直就是一切愿望的集合嘛!!!希望可以看到它的存在!!!!
^—^
很像大连的艾书吧
livehouse 院落 大书架 淘衣服的小铺 阁楼 吧台 沙发 旧钢琴
支持蜜桃重振旗鼓!
开在市区租金太贵了,有没考虑开在郊区?
我知道这个很不容易,但我还是支持再开咖啡馆。网络虽然方便快捷很多,但是还是少了很多东西。
可以想想怎么做出成都的特色。
找个好地方开。
作为一个小奇迹。。我想说。。谢谢阿古的意见~虽然我有点晕(是在说我吗,还是在说我们店的超超或者番番…)and懒 and拖沓 and纠结~不过一定会慢慢改进的!
另外我们是每天都开的-。-只是周一到周五的营业时间只有晚上
我那次去蜜桃吃东西你们也不在!
不过好几个朋友过生日都订了你们的蛋糕!一直有吃到!
让我们一起加油吧少年!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
欢迎大家到风花花来玩啊!
老板,希望你能开起来,我很喜欢喝咖啡,到时候一定带朋友一起光顾。
老板 说实话我挺失望的。因为我和我对象像两个傻逼一样两次兴致勃勃去寻找你们的店但是两次都败兴而归。第一次是去年,你们小站上的地址到现在都还是成都市武侯区科华北路SOHO沸城1-38 我们去年照着这个地址找过去 早就已经关门了 但是为什么不在小站上说明呢 第二次是前几天,因为我找到你们的淘宝店 上面有实体店地址:红星路三十五号创意街区。我和我对象准备一周年的时候去那里过,所以说提前去踩一下点,很好,找了一大圈,又是一无所获,打电话给你们,得到的回复是:我们门店早就已经不做了,只有网店了。那请问既然早!就!不做了,为什么还要写实体店地址,小站为什么还是最早的那个地址。做生意不该是你这样的。所以老板,即使你这回真的又开了你的蜜桃咖啡,我想我也没勇气没精力再去寻找一场空了。我说这些没别的意思,只是老板你根本不能理解我们这些食客抱着那么大的希望去找寻,得到的答案却是我们是傻逼。就这样。
回复楼上,蜜桃咖啡关闭在我的个人日记里,小站的日记里包括淘宝的页面里都有写,写了很多次了,微薄也通知过很多次,如果你关注我们很久,有很多渠道可以得知。小站不修改是因为豆瓣已经生成了地址,如果再修改就会出问题,红星路三十五号我们一直都在说是中央厨房的,如果你来前能打个电话或者在旺旺上咨询下就好了,不好意思。
在多年跟营销打交道的人的眼里,小咖啡馆就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上层建筑。
不指望它赚钱就不会纠结矛盾。
指望它赚钱?还要发展?——我理解为分店、连锁等等,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呵呵。
个人觉得最关键的还是定位——可以吸引到至少中偏上消费习惯的客户圈子,变成忠诚客户。一桌消费3000元的客户和只消费300元甚至30元的,可能除原料以外的成本都差不多。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内涵定位、客户、咖啡馆的包装、日常经营是一体化的,必须充分考虑。有时候,就要脱离你的个人喜好了。
总之,祝福你。
恩 谢谢 我们在朝一桌一两千进发了
在网上订过你们的蛋糕,非常惊喜。后来去找实体店,很遗憾不做了。我们不是经营者,很难了解其中一点一滴的苦,但会一直支持你,因为能坚持下来的咖啡店实在太少,有品质的几乎泪求。如果它是你的梦,请坚持着实现它吧,因为它也是太多人的梦。
关注蜜桃很久了,一直觉得能像店主这样坚持自己的梦想的人很厉害。每次来小站逛逛的时候也会觉得很幸福。就像那些年轻的丽江旅店老板一样,貌似可以很安逸地安都生活,其实也是蛮辛苦的。网店确实比实体店要来的轻松,但是对于大家来说也许摸得到的会更加幸福吧。无论如何,坚持下去。总会有发光的那天。
aaaaaa 到底开了么~
关注蜜桃已经很久了,好久不上豆瓣的我今天一上来就发现了你们关店的事,很伤心,不过看了阿古的日志说是要重振旗鼓,我大大地支持,并抱着能有一天来你的实体店找你的心情期待着。。说实话,很多朋友都说我是一个怪人,我比较偏激,喜欢的事情喜欢就是喜欢,也爱和有共同气息的人交朋友,这一点,至少就该支持你。。。期待你的新店,加油!!!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