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时代的战争——汉尼拔、西庇阿和凯撒

AD大帝 2011-11-30 21:47:18

猿乐师
2011-11-30 22:32:32 猿乐师 (曾是悟空的男子)

结论很不明确,只是就事论事,在中国这样的论文上不了核心期刊

猿乐师
2011-11-30 22:51:32 猿乐师 (曾是悟空的男子)

孙子曰: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这么说其实好像很泛,其实就是“费边战略”和凯撒的“间接路线”,这种战略好处就在于“功莫大于救主、计莫毒于绝粮”,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无望的战略决战而不断从后勤和士气上打击敌人,然而“双刃剑”在于对自己军队的素质要求也十分的高,同时很容易变成“游而不击”,古今中外成者有之,败者亦众,上下不能同欲,是最大的败因。
“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所以还是那句台词:天下武功,无坚不摧,无快不破。
只要你的反应比敌人快,最后你总会赢得。
———————好困—————————————
忠实的还原历史,其实也是很难的,而且才能让我们更加明白,胜利是为什么胜利的,失败是为什么失败的。
战术战略层面上的分析这篇文章说的比较清楚,但是关于更深的原因,两国的政治体制和战争动员机制的描述就比较模糊,只是体积了几个点,似乎迦太基的商业立国与贵族共和制对其最终的失败也有很大的影响。

AD大帝
2011-11-30 22:57:55 AD大帝 (Live long and prosper)

哇,你这么多的回复,很多人认为罗马的制度特别是军事制度是使其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我觉得大约就是说这台战争机器的运行模式,不过战争的偶然因素太多太大了,英雄史观的形成我觉得我们读史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感觉,用某某而大势可定也,用某某则天下可平也,某某被废而某战败也,某某死而国灭也。

战争似乎是依赖天才的,如唐征土番之战,国力再强,兵再勇,兵制再先进,又是一代名将,可是碰上的是土蕃不世出的名将,一样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