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泽立卫清华讲座记实 2011.01.09
本文系个人对西泽立卫清华大学讲座的记实整理 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谢。
项目1 丰岛艺术馆 Teshima art project museum
丰岛位于濑户内海的香川县,该区域内岛屿众多。丰岛旁的直岛上建有安藤忠雄设计的直岛美术馆,成为当地岛屿和艺术结合的典范案例,因此当地决定将直岛周边岛屿也开发成艺术馆,丰岛便是其中之一。丰岛展览馆坐落在面朝濑户内海的一个小山坡上,周围是一片水稻梯田,所以在设计上需要综合岛屿、山坡景观、稻田等综合因素。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丰岛艺术馆及建筑周边的环境。(白色的就是丰岛艺术馆)
平面图解:
平面的构图为水滴状(water drops),因为水滴是大自然有机的平面构成形态,可以更好的融入自然的环境中。这种平面的形状相比规整的平面也更加灵活和自由。
丰岛博物馆最大的进深处达70m,建筑整体为混凝土整体浇筑壳状结构,整个建筑内无柱子等支撑结构,墙体和天花板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般来说,这种整体浇筑的混凝土壳体结构的高度都不低,可是我们想要的是亲近人体尺度的低矮高度,最高处不超过4.5m,所以在浇筑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特殊的施工方法。首先用开采自当地的泥土塑造出艺术馆内的空间形态,在泥土上覆上钢筋加固,然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为了达到整个建筑物表面无接缝的效果,我们进行了22小时的连续浇筑施工。在混凝土干燥定型后,工人们将泥土挖出,回填到开采地中。最后我们得到的效果非常理想,用这种施工做法,可以得到任意形态的混凝土壳体。
这个就是丰岛艺术馆的主入口,入口的尺度很低矮,但是在进入之后人们会发现前面的空间逐渐的开阔,不断地扩展。(先抑后扬。)
丰岛艺术馆整体无窗。在混凝土顶上有两个很大的泡泡状的孔,人们在艺术馆中可以通过这些孔来观察到大自然的天空和森林,当下雨时,雨水也会通过这个孔掉落到艺术馆内,这是一种体验自然的全新方式。
因为丰岛艺术馆是隐藏在丰岛的森林之中的,所以我把场地内的道路也设计成一种蜿蜒的形状。(曲径通幽)事实上在远处是看不到建筑主体的,当走进了才发现这个建筑居然藏在这里呢。有机形状的建筑也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希望这个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之间能够存在一种对话,交流和联系。
项目2 伦敦肯辛顿花园蜿蜒画廊展厅 Serpentine Gallery 2009
自2000年起,蜿蜒画廊每年夏天都请来一位著名建筑师,在肯辛顿花园的草坪上做一个300平方米左右的临时展厅,历时3个月后拆除。此前设计过蜿蜒画廊展厅的建筑师有扎哈哈迪德、伊东丰雄、奥斯卡尼迈耶、MVRDV(方案太扯,建成未遂)、阿尔瓦罗西扎、弗兰克盖里等。2009年的展厅交与SANNA设计。
平面构成:正如“蜿蜒画廊”其名,2009年的展厅平面亦是蜿蜒曲折,形如一条盘曲的蛇。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的形状,是因为在设计之处,我们为了避免破坏环境,刻意避开了一些树的位置,如此就产生了建筑平面的原始线条,将这些线条围合之后就形成了所看到的建筑平面。
这个展厅的平面不仅蜿蜒变化,在高度方面也是高低错落。最高处为6m,最低处只有60英寸。高度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而进行变化。在一些大的公共活动区域会较高,如容纳100人左右的报告厅;在一些儿童活动区域,我们就会把高度降下来,同时也是为了限制成人的活动范围不要干扰到儿童。
展厅的屋顶采用的材料是光滑的铝板。一方面因为铝板较轻,另一方面我们在铝板和细柱子之间做了许多的连接节点,便于将来的拆卸。因为铝板屋顶是起伏不平的,在雨季时,雨水会自然由高至低排出,并在屋顶边缘形成水幕,人在进入展厅前要从水幕间钻入,这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由于铝板的特性,展厅的天花板映射出了周围公园的环境,也映射出人们在展厅内的身影,铝板的镜面反射进一步的弱化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使展厅融入到了公园的环境之中。
整个展厅没有任何的墙体,对于环境而言,这个展厅的空间是完全开放的,它随时欢迎人们的光临。从远处人们可以看到展厅闪闪发亮的屋顶,它在吸引着人们走近这个展厅。人们在展厅空间内的活动完全自由,可以随时进入和离开。
项目3 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 Towada Art Center
这是一座为了展出现代艺术,且涉及到市民的社区活动的现代美术馆。美术馆位于日本青森县内十和田市的市中心,馆内设有:报告厅、工作室、咖啡厅、图书馆、社区活动公共空间和展览空间。该美术馆的展览形式很特别,美术馆将独立的各展馆提供给不同的艺术家,每个艺术家都有独立的展馆来展出其作品。狭长的廊道连通各独立展馆,使各展馆空间联系成一个综合体。
在透明廊道内的是美术馆的内部空间,廊道外是室外展区。室外展区的开敞庭院和城市社区街道之间虽然有场地材质的界限,但是无垂直高差,使得美术馆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呈现在城市面前,它面向城市的空间是完全开放的,室外展区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在这个空间中,城市、艺术品、美术馆共同成为了一个整体。
项目4 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第五大道。建筑主体共7层,每层的展厅竖向堆砌,就像6个盒子在垂直方向上叠加。每个“盒子”的高度应展览要求不同而分别设置,营造出不同气氛的展示空间。“盒子”之间的错位留出的空隙就成了许多室外公共空间,使得自然光可以从天窗引入,也使建筑避免了单一垂直空间的单调性。留出的窗口引入了天际线的景观,提供观赏城市的最佳平台。
关于表皮:我们希望建筑的外表皮具有通透性,就像一层具有渗透性的“膜”,这层膜联系着内部和外部空间,让建筑和城市空间产生一种微妙的关联。我们采取了双重外表皮的做法:在厚实的墙体的外面覆上一层镀铝的网格,以达到一种半透明的效果。镀铝网格在白天隐藏了一些窗的位置,只有在夜间亮灯时,这些窗的位置才显示出来。(避免了办公空间开窗对立面整体性的干扰)
关于内部空间:
展厅一层是开放的公共空间,可供参观者休憩和阅读,从一层可直接看到街道。
无柱子的展厅提供了自由的展览空间,狭长的楼梯强调了展览空间之间的连接。
项目5 劳力士学术中心 Rolex Learning Center
劳力士学术中心位于瑞士洛桑理工学院,因为该校学生觉得校园内缺少一个能提供公共活动的中央核心区域,学校决定兴建一座学术中心,使各专业师生打破专业限制,在此聚集进行研究活动。
建筑占地面积为180mx100m。设有展厅、办公空间、咖啡厅、阅览空间等。
我们首先用软件模拟出了校园内人群的活动行为,由此产生的范围成为了平面的范围,形成了场地的界限。
在划分区域的时候,我们考虑到了不同功能空间使用时产生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希望把各空间完全隔离开来,而是希望这些空间之间也可以存在一定的联系。
我们将入口设在了建筑主体中央的下方。这么做是因为如果将入口设在建筑的一边,总会有人因为要到达建筑内不同位置而多走很多路;而我们将主入口设在中央的话,人们从中间进入后向各方向散开,能更方便快速的到达自己想去的区域。
我们没有将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用墙体完全的切断,而是用“坡”将不同的区域联系起来。这些“坡”作为一种空间的软性分隔,与墙体相比灵活不封闭:“坡”阻挡了相邻空间内的视线干扰:坡的另一端的人看不到对面的人,使各空间既独立又相互贯通。大面积的平坦地面可以通过架在坡上的平台实现。
屋顶随着坡的起伏而平行变化,所以产生了起伏的建筑形态。人们通过环状的坡可以看到起伏的建筑与周围的山峦和湖景相呼应的景象,室内外空间变化丰富,内外景相互交融。整个建筑中最大的坡的跨度为80m,横跨了校园的主干道。人、自然环境、内部和外部空间在建筑的传递媒介中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部分提问:
1 回答关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我们的很多项目都是在有很好的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希望建筑和自然之间存在某种对话,希望能从二者之间找到有意义的联系。
在恶劣的环境下(嘈杂的城市环境)我尽量使建筑能发掘当地的文化特点和风土人情,从这些方面来探索建筑不同的可能性。
2 关于和结构专业工程师的合作:
我们和结构专业的工程师在建筑的概念形成之初就会进行讨论与研究,我和一位名叫佐佐木的工程师经常在一起合作,我们经常在一起进行探讨研究,以确保每个建筑建成的可能。
3 关于石上纯也的建筑有何看法?
石上君目前的项目并不是很多,比较出名的是神奈川工科大学工房(Kanaga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很多项目是介于建筑领域和艺术概念之间的创作,大家不妨再等待一段时间,期待石上君创作更多的建筑作品。
我个人想问的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一直贯穿着质朴、简洁的特点,这些都在日本的传统建筑的极简风格中有所体现。请问日本的传统文化对您的建筑有何影响?您又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建筑方面的发扬和延伸的?”可惜等思路理清了时间就到了,但愿以后还有机会可以亲口问他。
关于图片,一部分来源于 Iwan Baan的网站
http://www.iwan.com/photo_SANAA_EPFL_Rolex_Learning_Centre_Lausanne_Finished.php#
以及Archdaily
http://www.archdaily.com/50235/rolex-learning-center-sanaa/
http://www.archdaily.com/28672/the-2009-serpentine-gallery-pavilion-sanaa/
项目1 丰岛艺术馆 Teshima art project museum
丰岛位于濑户内海的香川县,该区域内岛屿众多。丰岛旁的直岛上建有安藤忠雄设计的直岛美术馆,成为当地岛屿和艺术结合的典范案例,因此当地决定将直岛周边岛屿也开发成艺术馆,丰岛便是其中之一。丰岛展览馆坐落在面朝濑户内海的一个小山坡上,周围是一片水稻梯田,所以在设计上需要综合岛屿、山坡景观、稻田等综合因素。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丰岛艺术馆及建筑周边的环境。(白色的就是丰岛艺术馆)
![]() |
![]() |
![]() |
平面图解:
平面的构图为水滴状(water drops),因为水滴是大自然有机的平面构成形态,可以更好的融入自然的环境中。这种平面的形状相比规整的平面也更加灵活和自由。
![]() |
![]() |
平面图 |
![]() |
剖面图 |
丰岛博物馆最大的进深处达70m,建筑整体为混凝土整体浇筑壳状结构,整个建筑内无柱子等支撑结构,墙体和天花板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般来说,这种整体浇筑的混凝土壳体结构的高度都不低,可是我们想要的是亲近人体尺度的低矮高度,最高处不超过4.5m,所以在浇筑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特殊的施工方法。首先用开采自当地的泥土塑造出艺术馆内的空间形态,在泥土上覆上钢筋加固,然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为了达到整个建筑物表面无接缝的效果,我们进行了22小时的连续浇筑施工。在混凝土干燥定型后,工人们将泥土挖出,回填到开采地中。最后我们得到的效果非常理想,用这种施工做法,可以得到任意形态的混凝土壳体。
![]() |
![]() |
主入口 |
这个就是丰岛艺术馆的主入口,入口的尺度很低矮,但是在进入之后人们会发现前面的空间逐渐的开阔,不断地扩展。(先抑后扬。)
丰岛艺术馆整体无窗。在混凝土顶上有两个很大的泡泡状的孔,人们在艺术馆中可以通过这些孔来观察到大自然的天空和森林,当下雨时,雨水也会通过这个孔掉落到艺术馆内,这是一种体验自然的全新方式。
![]() |
![]() |
因为丰岛艺术馆是隐藏在丰岛的森林之中的,所以我把场地内的道路也设计成一种蜿蜒的形状。(曲径通幽)事实上在远处是看不到建筑主体的,当走进了才发现这个建筑居然藏在这里呢。有机形状的建筑也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希望这个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之间能够存在一种对话,交流和联系。
![]() |
![]() |
![]() |
项目2 伦敦肯辛顿花园蜿蜒画廊展厅 Serpentine Gallery 2009
自2000年起,蜿蜒画廊每年夏天都请来一位著名建筑师,在肯辛顿花园的草坪上做一个300平方米左右的临时展厅,历时3个月后拆除。此前设计过蜿蜒画廊展厅的建筑师有扎哈哈迪德、伊东丰雄、奥斯卡尼迈耶、MVRDV(方案太扯,建成未遂)、阿尔瓦罗西扎、弗兰克盖里等。2009年的展厅交与SANNA设计。
平面构成:正如“蜿蜒画廊”其名,2009年的展厅平面亦是蜿蜒曲折,形如一条盘曲的蛇。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的形状,是因为在设计之处,我们为了避免破坏环境,刻意避开了一些树的位置,如此就产生了建筑平面的原始线条,将这些线条围合之后就形成了所看到的建筑平面。
![]() |
这个展厅的平面不仅蜿蜒变化,在高度方面也是高低错落。最高处为6m,最低处只有60英寸。高度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而进行变化。在一些大的公共活动区域会较高,如容纳100人左右的报告厅;在一些儿童活动区域,我们就会把高度降下来,同时也是为了限制成人的活动范围不要干扰到儿童。
![]() |
展厅的屋顶采用的材料是光滑的铝板。一方面因为铝板较轻,另一方面我们在铝板和细柱子之间做了许多的连接节点,便于将来的拆卸。因为铝板屋顶是起伏不平的,在雨季时,雨水会自然由高至低排出,并在屋顶边缘形成水幕,人在进入展厅前要从水幕间钻入,这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 |
由于铝板的特性,展厅的天花板映射出了周围公园的环境,也映射出人们在展厅内的身影,铝板的镜面反射进一步的弱化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使展厅融入到了公园的环境之中。
整个展厅没有任何的墙体,对于环境而言,这个展厅的空间是完全开放的,它随时欢迎人们的光临。从远处人们可以看到展厅闪闪发亮的屋顶,它在吸引着人们走近这个展厅。人们在展厅空间内的活动完全自由,可以随时进入和离开。
![]() |
![]() |
项目3 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 Towada Art Center
这是一座为了展出现代艺术,且涉及到市民的社区活动的现代美术馆。美术馆位于日本青森县内十和田市的市中心,馆内设有:报告厅、工作室、咖啡厅、图书馆、社区活动公共空间和展览空间。该美术馆的展览形式很特别,美术馆将独立的各展馆提供给不同的艺术家,每个艺术家都有独立的展馆来展出其作品。狭长的廊道连通各独立展馆,使各展馆空间联系成一个综合体。
![]() |
![]() |
![]() |
![]() |
在透明廊道内的是美术馆的内部空间,廊道外是室外展区。室外展区的开敞庭院和城市社区街道之间虽然有场地材质的界限,但是无垂直高差,使得美术馆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呈现在城市面前,它面向城市的空间是完全开放的,室外展区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在这个空间中,城市、艺术品、美术馆共同成为了一个整体。
![]() |
![]() |
![]() |
项目4 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第五大道。建筑主体共7层,每层的展厅竖向堆砌,就像6个盒子在垂直方向上叠加。每个“盒子”的高度应展览要求不同而分别设置,营造出不同气氛的展示空间。“盒子”之间的错位留出的空隙就成了许多室外公共空间,使得自然光可以从天窗引入,也使建筑避免了单一垂直空间的单调性。留出的窗口引入了天际线的景观,提供观赏城市的最佳平台。
![]() |
![]() |
![]() |
关于表皮:我们希望建筑的外表皮具有通透性,就像一层具有渗透性的“膜”,这层膜联系着内部和外部空间,让建筑和城市空间产生一种微妙的关联。我们采取了双重外表皮的做法:在厚实的墙体的外面覆上一层镀铝的网格,以达到一种半透明的效果。镀铝网格在白天隐藏了一些窗的位置,只有在夜间亮灯时,这些窗的位置才显示出来。(避免了办公空间开窗对立面整体性的干扰)
![]() |
![]() |
![]() |
![]() |
关于内部空间:
展厅一层是开放的公共空间,可供参观者休憩和阅读,从一层可直接看到街道。
无柱子的展厅提供了自由的展览空间,狭长的楼梯强调了展览空间之间的连接。
![]() |
![]() |
![]() |
![]() |
项目5 劳力士学术中心 Rolex Learning Center
劳力士学术中心位于瑞士洛桑理工学院,因为该校学生觉得校园内缺少一个能提供公共活动的中央核心区域,学校决定兴建一座学术中心,使各专业师生打破专业限制,在此聚集进行研究活动。
建筑占地面积为180mx100m。设有展厅、办公空间、咖啡厅、阅览空间等。
![]() |
![]() |
我们首先用软件模拟出了校园内人群的活动行为,由此产生的范围成为了平面的范围,形成了场地的界限。
在划分区域的时候,我们考虑到了不同功能空间使用时产生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希望把各空间完全隔离开来,而是希望这些空间之间也可以存在一定的联系。
我们将入口设在了建筑主体中央的下方。这么做是因为如果将入口设在建筑的一边,总会有人因为要到达建筑内不同位置而多走很多路;而我们将主入口设在中央的话,人们从中间进入后向各方向散开,能更方便快速的到达自己想去的区域。
![]() |
![]() |
我们没有将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用墙体完全的切断,而是用“坡”将不同的区域联系起来。这些“坡”作为一种空间的软性分隔,与墙体相比灵活不封闭:“坡”阻挡了相邻空间内的视线干扰:坡的另一端的人看不到对面的人,使各空间既独立又相互贯通。大面积的平坦地面可以通过架在坡上的平台实现。
![]() |
![]() |
![]() |
屋顶随着坡的起伏而平行变化,所以产生了起伏的建筑形态。人们通过环状的坡可以看到起伏的建筑与周围的山峦和湖景相呼应的景象,室内外空间变化丰富,内外景相互交融。整个建筑中最大的坡的跨度为80m,横跨了校园的主干道。人、自然环境、内部和外部空间在建筑的传递媒介中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 |
![]() |
![]() |
![]() |
![]() |
部分提问:
1 回答关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我们的很多项目都是在有很好的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希望建筑和自然之间存在某种对话,希望能从二者之间找到有意义的联系。
在恶劣的环境下(嘈杂的城市环境)我尽量使建筑能发掘当地的文化特点和风土人情,从这些方面来探索建筑不同的可能性。
2 关于和结构专业工程师的合作:
我们和结构专业的工程师在建筑的概念形成之初就会进行讨论与研究,我和一位名叫佐佐木的工程师经常在一起合作,我们经常在一起进行探讨研究,以确保每个建筑建成的可能。
3 关于石上纯也的建筑有何看法?
石上君目前的项目并不是很多,比较出名的是神奈川工科大学工房(Kanaga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很多项目是介于建筑领域和艺术概念之间的创作,大家不妨再等待一段时间,期待石上君创作更多的建筑作品。
我个人想问的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一直贯穿着质朴、简洁的特点,这些都在日本的传统建筑的极简风格中有所体现。请问日本的传统文化对您的建筑有何影响?您又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建筑方面的发扬和延伸的?”可惜等思路理清了时间就到了,但愿以后还有机会可以亲口问他。
关于图片,一部分来源于 Iwan Baan的网站
http://www.iwan.com/photo_SANAA_EPFL_Rolex_Learning_Centre_Lausanne_Finished.php#
以及Archdaily
http://www.archdaily.com/50235/rolex-learning-center-sanaa/
http://www.archdaily.com/28672/the-2009-serpentine-gallery-pavilion-sanaa/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874.8万次浏览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668篇内容 · 69.4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514篇内容 · 547.6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54.4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759篇内容 · 143.5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856篇内容 · 195.5万次浏览
- 无意间闯进了陌生人的人生38篇内容 · 40.3万次浏览
- 爹味会毁掉一个人的所有灵性40篇内容 · 2.0万次浏览
SANNA的东西特殊是不是就特殊在,日本在国际建筑界的特殊位置,女性在建筑界的特殊位置,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基本法则,都被SANNA占了…
我在现场看 还没这个全呢感觉 说的英语太奇怪了
额?lss的三点是递进关系么?否则好像SANNA也没那么特殊吧。。。
西泽一个人讲的么?
难道你有PPT?
@图图童鞋
你太抬举我了,递毛进啊…我就是占着沙发得瑟的… 我所谓的特殊从表面来说就是它作品的易识别性。我曾经做了一个平面的东西,在分析路数上借鉴了SANNA的思路,然后拿给一牛逼学长看,他第二天就跟我说,你那个sanna风格忒明显了…不过也是它们本身的风格就很明显… 再往深了说就扯大发了…
不过我倒是挺想知道你说的递进关系是什么?
我非常肯定你的第一句话,即“日本在国际建筑界的特殊位置”,然后我对后面两句的递进理解是,女人在日本社会的特殊位置,女人和男人合作关系在日本社会的特殊位置
总的来说,参照我自己的签名,想太多,神经想太多,不好意思……
听起来你是觉得他们的平面性的特殊性喽?这个好像真的只跟你的第一句话有关系……= =……当我没说……
哈哈,我回复完回头看了一眼你的签名,当时就觉得挺称的。 嗯,不过说的在理,同感
不是平面特殊… 只是举的例子正好是我的一个平面的… 我个人倒觉得它们的平面跟康的某些地方相似,但是懒人多作怪,还没琢磨出来个所以然…
不好意思,理解错误……= = 是伺服空间和服务空间么?比如那个女子公寓里的?呵呵,他们的我也不懂,就此打住……
第一个丰岛艺术馆的与自然环境和谐体现在哪些方面呀。。。。????为啥米我没啥感觉捏????最近反应迟钝了???
「内容不可见」
mark
to 霸气的大号:个人觉得SANNA的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直观的简洁,平易近人;仔细解读了解之后发现深藏玄机。
@oishi33
嗯,是有,但是个人认为在这点上康比他们做得好得多 他们的建筑更多的有女性的气息,虽然妹岛那女魔头也不见得多有女人味.....
不过这种女性气息我有时候在老贝的建筑里也能感受到,囧哩个囧...........
@oishi33
啊,是lz~ lz早了个安~
话说这次讲座好无趣,还不如看他们的作品集……
to 霸气的大号:康的作品我看的不多 以后要恶补(惭愧) SANNA的柔弱是因为柱子在平面中的消解吧 是对传统柱网体系平面的挑战 个人愚见
@ LZ
Bingo~
很全面,赞!
总体感觉,西泽的讲座质量不高~也许期望太高了
to nn: 可能是说英语的关系 或者西泽桑不是现场发挥型的选手吧
劳力士学术中心~看到那么多的交通面积。。。本能的头脑心里都纠结:好宽好模糊的空间,到底在里面会是什么感觉。。。
sanaa,觉得他们的建筑的美是依托于环境的,是透过建筑表达环境的美~~
to monkeycaron:我猜躺在坡上 看山观云会不会有漂浮的感觉? :P
关于劳力士学术中心 Gulu的这篇文章说的有意思 https://www.douban.com/note/103182886/
SANAA的很多建筑基地确实条件很好 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 不过在杂乱的环境中SANAA也有一套自己的表达方式 比如表参道Dior
正如城市笔记人老师所言“建筑在一个冲突的基地里,让建筑成为另外一套体系中的沉静?”
标记下
乜
m
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