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比就别搞艺术了——看《鲸鱼骨骸内》

本次跑去乌镇,纯属心血来潮。听说大师访华,心想逼格破表,赶紧去凑热闹。
说这个尤金诺巴巴吧,我之前只听过一次听说是个屌丝背包走天涯逆袭成大师的大师。鉴于乌镇戏剧节票价昂贵逼格过高我等高山仰止脖子酸痛就没敢去,不料此次下江南心念一动心想开开洋荤洗洗狗眼也算快事一件,于是上网订票。《鲸鱼骨骸内》480的票外加住宿150大巴30块,就为了站着看一场60分钟的戏,这够为艺术献身了吧,够青春够狂野了吧,够能展现我热爱戏剧的决心与诚意了吧?然而事实证明,艺术逼既不是你有钱就能装的,也不是你没钱充有钱就能装的。
进场前,要先换一双花布鞋才准上楼。说是怕站久了累,外面下雨脏。手机必须关机,若有丝毫闪光声响全体停演。瞧人家这仪式性弄的,让你占了便宜就得乖。步上二楼,眼巴巴瞅着对面楼下,980坐票的位置是铺白布的长餐台,上面放着烛台红酒牛角面包,让你深深体验到自己与艺术世界的距离。
开演之前先预习一下宣传单页,圣经故事+卡夫卡困境,“绝望将自己披上了希望的外衣,精神的极端主义遮掩了嘲讽怀疑主义,戏剧的公共空间变成了一个分享孤独的矛盾空间。”啧啧,当然我承认我是被这种主题吸引来的——这个还真是我一贯研究的方向。所以我屏息静气,等待,等待。
十个演员,男女老少,金发黑肤,红裙蓝褂,容颜各异,各执乐器。导演本人坐在观众席的一边,不发一言。
当那个穿着橙色撒花褂子的老妇开口唱第一句,我便呆了:纯英文没字幕的……
不好好学习的活该枪毙自己一百遍吧。
于是在听得很模糊的情况下我全程都在走神。我在想大师就是牛逼啊,上次布鲁克来华好歹还放个字幕的,这回纯是挑战观众接受度理解力呢。是默认消费得起高票价的文化水平也高呢,还是为了保护剧本版权呢?总之如果看的人没看懂没吃进多少,那么一出戏,也就没法子传道授业解惑,甚至不能称为文化交流,只能当做文化事件来看了。
说这个戏牛逼么?自然也是的。肢体上的翻滚摔打象征性暴力自不必说,肉眼可见的也就是文化表征。比方说民族与现代风格交替的服装(服装当然体现文化属性),载歌载舞的叙事形态。(对不起我真的只能想到这么多再多就有望文生义之嫌。)但我想,一部作品口碑上的牛逼,常常是源于创作者有意的过度模仿。那种刺耳的喉咙深处发出的吠泣,以及自我拷问自我厌弃,乃是抑郁症患者必经之路,只是艺术挖掘其社会根源并找到更适宜的能量释放方式。
“我们的下一代会更好吗?”
“也许只会更坏。”
这个戏指向信仰问题,借了宗教的壳子,但不渎神。因为神只是考验异常严苛(这种严酷的神最终也被人认为是神性使然,受难是拯救的前提),倒也没至于不存在。但我想问,在一块没有西方文化根基的土地上演这样一出戏,这种人类学仪式也好对灵魂的追问也好,是否成为空壳?成为一种更虚无的指涉?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效果似乎纯然显现在——沟通的不可能,孤独的自我表达。
不相信又怎么办呢?要活下去总得相信些什么,即使你知道神迹也是假的。
老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我们做不出这样的戏?
观众不买账我们就不做了呗。观众看不懂你牛逼自己牛去呗,老百姓日子还要过过来。他们需要的是物语,逻辑清楚的故事,可以自我投射的励志剧,幻觉支撑人们在这个荒诞的朝代活下去。不要像个传道士一样追问灵魂,不要醉心于潜意识的释放。戏中的生活需要逻辑,而且是能够仿效的简明逻辑。即使你知道真正的生活像蝶翼鼓风一片混沌,在你写一个故事的时候,你只能提供大肥皂泡。
只是舞台剧的气氛还略好些。编剧这门手艺,能传授的艺术规律,大抵遵循市场规律。观众接受度决定你玩心的上限,但仅仅遵循规律,挖不到集体意识的深处。卖得出去的电影电视剧本,主人公清楚自己要做啥,作者也清楚自己是出卖商品在赚钱。而舞台剧要好看,最好作家在写之前,不知道自己要挖多深,要黑谁。越写越掏心挖肺,深潜到挤压五脏六腑的感觉,只有比观众去往更深,你才能给他们看他们未曾见过的风景。至于多深算够深了,那你问创作者自身的承受度去。总之搞舞台剧的,不怕写出来的东西没遮拦没教养满地乱窜,而是怕第一意志不坚定第二表达不清楚,捏出个没形的史莱姆。
过度的表达被“理性”所钳制。类似福柯所说,疯癫被压制,文明是权力的结果。我们学了条框,然后用条框来削足适履。三人成虎,科班训练必须按照教材走,别想出格耍风头。(但是大师可以!人家有文化背景!人家是外来和尚!最重要人家是大师!——权威就是权威)大师可以不考研就去学艺,大师可以不考虑工资只心念艺术。只是我不知道是大师年轻,还是我老。
于是面临的问题是,挖坑还是顺拐,交自我完善答卷还是赚流水产品钞票。高富帅白富美们就不用选了啊,直接去冲刺中国戏剧的高峰好了为,我等穷人真是有心无力没办法良心也要卖卖养家勒。这就是人生啊。可你又不能像大逃杀里那对小情侣游戏一开始就手牵手跳崖下去。仗还得打。
戏近毕。看门人坐下,拎出光粼粼的手斧,当当当将约拿的手信钉在木板上,最后斧头也被嵌进板子里,与门板夹成锐角。然后他起身抚摸一个个俯卧的头顶,他们重新站起获得生命——之前的挣扎力竭仿佛未发生过。
最后一个人都走出场之后,良久沉默。导演仍然坐着,不发一言。我们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许因为我们从没看懂。是否还有后着?稀稀拉拉的鼓掌声。结束了吗?噼噼啪啪的鼓掌声。大师你说两句?零零散散的鼓掌声。我们可以走了吗?这次我没管鼓掌声,换回自己的鞋子,下到一楼,看演员们换回便装,举起酒杯和观众碰杯。这时,这个仪式才算结束了,通往现实生活的大门重新打开。
外面下着细绵绵的雨。
说这个尤金诺巴巴吧,我之前只听过一次听说是个屌丝背包走天涯逆袭成大师的大师。鉴于乌镇戏剧节票价昂贵逼格过高我等高山仰止脖子酸痛就没敢去,不料此次下江南心念一动心想开开洋荤洗洗狗眼也算快事一件,于是上网订票。《鲸鱼骨骸内》480的票外加住宿150大巴30块,就为了站着看一场60分钟的戏,这够为艺术献身了吧,够青春够狂野了吧,够能展现我热爱戏剧的决心与诚意了吧?然而事实证明,艺术逼既不是你有钱就能装的,也不是你没钱充有钱就能装的。
进场前,要先换一双花布鞋才准上楼。说是怕站久了累,外面下雨脏。手机必须关机,若有丝毫闪光声响全体停演。瞧人家这仪式性弄的,让你占了便宜就得乖。步上二楼,眼巴巴瞅着对面楼下,980坐票的位置是铺白布的长餐台,上面放着烛台红酒牛角面包,让你深深体验到自己与艺术世界的距离。
开演之前先预习一下宣传单页,圣经故事+卡夫卡困境,“绝望将自己披上了希望的外衣,精神的极端主义遮掩了嘲讽怀疑主义,戏剧的公共空间变成了一个分享孤独的矛盾空间。”啧啧,当然我承认我是被这种主题吸引来的——这个还真是我一贯研究的方向。所以我屏息静气,等待,等待。
十个演员,男女老少,金发黑肤,红裙蓝褂,容颜各异,各执乐器。导演本人坐在观众席的一边,不发一言。
当那个穿着橙色撒花褂子的老妇开口唱第一句,我便呆了:纯英文没字幕的……
不好好学习的活该枪毙自己一百遍吧。
于是在听得很模糊的情况下我全程都在走神。我在想大师就是牛逼啊,上次布鲁克来华好歹还放个字幕的,这回纯是挑战观众接受度理解力呢。是默认消费得起高票价的文化水平也高呢,还是为了保护剧本版权呢?总之如果看的人没看懂没吃进多少,那么一出戏,也就没法子传道授业解惑,甚至不能称为文化交流,只能当做文化事件来看了。
说这个戏牛逼么?自然也是的。肢体上的翻滚摔打象征性暴力自不必说,肉眼可见的也就是文化表征。比方说民族与现代风格交替的服装(服装当然体现文化属性),载歌载舞的叙事形态。(对不起我真的只能想到这么多再多就有望文生义之嫌。)但我想,一部作品口碑上的牛逼,常常是源于创作者有意的过度模仿。那种刺耳的喉咙深处发出的吠泣,以及自我拷问自我厌弃,乃是抑郁症患者必经之路,只是艺术挖掘其社会根源并找到更适宜的能量释放方式。
“我们的下一代会更好吗?”
“也许只会更坏。”
这个戏指向信仰问题,借了宗教的壳子,但不渎神。因为神只是考验异常严苛(这种严酷的神最终也被人认为是神性使然,受难是拯救的前提),倒也没至于不存在。但我想问,在一块没有西方文化根基的土地上演这样一出戏,这种人类学仪式也好对灵魂的追问也好,是否成为空壳?成为一种更虚无的指涉?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效果似乎纯然显现在——沟通的不可能,孤独的自我表达。
不相信又怎么办呢?要活下去总得相信些什么,即使你知道神迹也是假的。
老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我们做不出这样的戏?
观众不买账我们就不做了呗。观众看不懂你牛逼自己牛去呗,老百姓日子还要过过来。他们需要的是物语,逻辑清楚的故事,可以自我投射的励志剧,幻觉支撑人们在这个荒诞的朝代活下去。不要像个传道士一样追问灵魂,不要醉心于潜意识的释放。戏中的生活需要逻辑,而且是能够仿效的简明逻辑。即使你知道真正的生活像蝶翼鼓风一片混沌,在你写一个故事的时候,你只能提供大肥皂泡。
只是舞台剧的气氛还略好些。编剧这门手艺,能传授的艺术规律,大抵遵循市场规律。观众接受度决定你玩心的上限,但仅仅遵循规律,挖不到集体意识的深处。卖得出去的电影电视剧本,主人公清楚自己要做啥,作者也清楚自己是出卖商品在赚钱。而舞台剧要好看,最好作家在写之前,不知道自己要挖多深,要黑谁。越写越掏心挖肺,深潜到挤压五脏六腑的感觉,只有比观众去往更深,你才能给他们看他们未曾见过的风景。至于多深算够深了,那你问创作者自身的承受度去。总之搞舞台剧的,不怕写出来的东西没遮拦没教养满地乱窜,而是怕第一意志不坚定第二表达不清楚,捏出个没形的史莱姆。
过度的表达被“理性”所钳制。类似福柯所说,疯癫被压制,文明是权力的结果。我们学了条框,然后用条框来削足适履。三人成虎,科班训练必须按照教材走,别想出格耍风头。(但是大师可以!人家有文化背景!人家是外来和尚!最重要人家是大师!——权威就是权威)大师可以不考研就去学艺,大师可以不考虑工资只心念艺术。只是我不知道是大师年轻,还是我老。
于是面临的问题是,挖坑还是顺拐,交自我完善答卷还是赚流水产品钞票。高富帅白富美们就不用选了啊,直接去冲刺中国戏剧的高峰好了为,我等穷人真是有心无力没办法良心也要卖卖养家勒。这就是人生啊。可你又不能像大逃杀里那对小情侣游戏一开始就手牵手跳崖下去。仗还得打。
戏近毕。看门人坐下,拎出光粼粼的手斧,当当当将约拿的手信钉在木板上,最后斧头也被嵌进板子里,与门板夹成锐角。然后他起身抚摸一个个俯卧的头顶,他们重新站起获得生命——之前的挣扎力竭仿佛未发生过。
最后一个人都走出场之后,良久沉默。导演仍然坐着,不发一言。我们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许因为我们从没看懂。是否还有后着?稀稀拉拉的鼓掌声。结束了吗?噼噼啪啪的鼓掌声。大师你说两句?零零散散的鼓掌声。我们可以走了吗?这次我没管鼓掌声,换回自己的鞋子,下到一楼,看演员们换回便装,举起酒杯和观众碰杯。这时,这个仪式才算结束了,通往现实生活的大门重新打开。
外面下着细绵绵的雨。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