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门记忆——《大宅门》观后

这篇剧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2001年,电视剧大宅门上映。斑驳的大门背后,乱石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时光,历史的波涛拍打着海岸,卷起千层浪潮。这部巨作,好似那人间百科“红楼梦”,在时空里回响。泛黄的剧本在时隔12年后,被郭宝昌导演搬上了话剧的舞台。
12年前,大约是快上小学的光景,虽然年幼,但空闲时间多,如此经典的作品在电视上倒也看了不少。前些日子网上看到有大宅门的话剧票,还是斯琴高娃、雷格生、刘威、刘佩琦、朱媛媛组成的超豪华阵容,自然不会错过。
百草厅百家老号的起起沉沉,在这部宏伟的历史著作中娓娓道来。电视剧的《大宅门》可谓是中国电视剧的一朵奇葩。而这部前后近八十集的经典,如何压缩成为三个小时的舞台剧呈现,是最令人好奇的,也最令人期待的一点。
场内昏暗,只一束灯光打在郭宝昌导演身上。这部“大宅门”是郭导一生心血。他以自己的养父为原型,描写了同仁堂这个大家族随着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沧桑巨变。而郭导演,也成为了《大宅门》话剧的旁白,借助画外音讲述故事情节、串联故事内容,可谓是一大创新。70多岁的老人,平静深沉的嗓音,把故事娓娓道来,平添了几分沧桑。但这一处理并不是很好。他所讲述的,似乎与剧情若即若离。被搬上话剧舞台的电视剧,只是选了几个片段表演,如果旁白的讲述再零零散散,实在是大大冲淡了剧情。
虽然演出阵容豪华,虽然《大宅门》本身精彩,但在我看来并不是一部出色的话剧。一是因为剧情不够连贯,“讲故事”断断续续,二是在于演员。每一个主角个性都很鲜明,演出功底很棒,但似乎只是在演自己的角色,没能和整部话剧融为一体。但这部话剧的目的似乎不在于让观众看故事,而是“经典回顾”。作为一个熟悉剧情的观众,看到浓缩的经典片段,必会浮想出一连串的情节。抱着“回顾”的心理,踏踏实实当个“老观众”看话剧,也不会失望。
刘威在话剧中饰演的白景琦,英气稍逊,但个性张扬,反叛精神十足,天马行空的劲儿把握得很好。那段白景琦最爱唱的戏“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唱出来铿锵有力,像极了他桀骜不逊,敢说敢做的性格。但他的性格无疑与当时的封建社会产生冲突。中国的封建思想主张一群体的利益为重,个人应该忍让、服从、柔顺。但白景琦的所作所为显然与封建社会对一个当家长子的要求格格不入,他与仇家女私定终身,为了妓女得罪权贵,顽抗日本人······他的精神世界是开放自由的,行为破富有挑战性,反而有点西方英雄主义的样子在其中。但如果他生在明朝或者清朝初期——封建君主专制最强大的时期,他的星子很可能被磨平,或是他被社会所抛弃淘汰。但他偏偏生在乱世,生活在一个到处充满矛盾冲突的时代。而他的冲突也不仅仅是他一人的,更是代表着当时封建社会与人性的冲突。当社会受到革新运动的冲击时,家庭中的老一代、新一代以及在新老交替的一代中产生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一一爆发。这也是《大宅门》的主题所在吧。
虽然这部话剧有些“贩卖回忆”的意味,但回忆的同时,也不禁使人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全剧最后,一老一少两个“白景琦”一同宣读遗嘱,忽然时空交错,恍惚间生命轮回。红尘漫漫,烟云滚滚,不知有多少个白景琦活在人们心里,活在这个社会里。
12年前,大约是快上小学的光景,虽然年幼,但空闲时间多,如此经典的作品在电视上倒也看了不少。前些日子网上看到有大宅门的话剧票,还是斯琴高娃、雷格生、刘威、刘佩琦、朱媛媛组成的超豪华阵容,自然不会错过。
百草厅百家老号的起起沉沉,在这部宏伟的历史著作中娓娓道来。电视剧的《大宅门》可谓是中国电视剧的一朵奇葩。而这部前后近八十集的经典,如何压缩成为三个小时的舞台剧呈现,是最令人好奇的,也最令人期待的一点。
场内昏暗,只一束灯光打在郭宝昌导演身上。这部“大宅门”是郭导一生心血。他以自己的养父为原型,描写了同仁堂这个大家族随着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沧桑巨变。而郭导演,也成为了《大宅门》话剧的旁白,借助画外音讲述故事情节、串联故事内容,可谓是一大创新。70多岁的老人,平静深沉的嗓音,把故事娓娓道来,平添了几分沧桑。但这一处理并不是很好。他所讲述的,似乎与剧情若即若离。被搬上话剧舞台的电视剧,只是选了几个片段表演,如果旁白的讲述再零零散散,实在是大大冲淡了剧情。
虽然演出阵容豪华,虽然《大宅门》本身精彩,但在我看来并不是一部出色的话剧。一是因为剧情不够连贯,“讲故事”断断续续,二是在于演员。每一个主角个性都很鲜明,演出功底很棒,但似乎只是在演自己的角色,没能和整部话剧融为一体。但这部话剧的目的似乎不在于让观众看故事,而是“经典回顾”。作为一个熟悉剧情的观众,看到浓缩的经典片段,必会浮想出一连串的情节。抱着“回顾”的心理,踏踏实实当个“老观众”看话剧,也不会失望。
刘威在话剧中饰演的白景琦,英气稍逊,但个性张扬,反叛精神十足,天马行空的劲儿把握得很好。那段白景琦最爱唱的戏“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唱出来铿锵有力,像极了他桀骜不逊,敢说敢做的性格。但他的性格无疑与当时的封建社会产生冲突。中国的封建思想主张一群体的利益为重,个人应该忍让、服从、柔顺。但白景琦的所作所为显然与封建社会对一个当家长子的要求格格不入,他与仇家女私定终身,为了妓女得罪权贵,顽抗日本人······他的精神世界是开放自由的,行为破富有挑战性,反而有点西方英雄主义的样子在其中。但如果他生在明朝或者清朝初期——封建君主专制最强大的时期,他的星子很可能被磨平,或是他被社会所抛弃淘汰。但他偏偏生在乱世,生活在一个到处充满矛盾冲突的时代。而他的冲突也不仅仅是他一人的,更是代表着当时封建社会与人性的冲突。当社会受到革新运动的冲击时,家庭中的老一代、新一代以及在新老交替的一代中产生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一一爆发。这也是《大宅门》的主题所在吧。
虽然这部话剧有些“贩卖回忆”的意味,但回忆的同时,也不禁使人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全剧最后,一老一少两个“白景琦”一同宣读遗嘱,忽然时空交错,恍惚间生命轮回。红尘漫漫,烟云滚滚,不知有多少个白景琦活在人们心里,活在这个社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