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也没活
满口京片子,全男班出演。
三个多小时,见证了牛天赐的头二十年。台词高度密集、全程男声反串,对我而言是紧累着了。
老舍先生是最擅以一人、一户来展现大时代、众生相的。洗三、抓周、先生、上学、丧葬、萌动、作论、败落、战乱……这流水账的二十年,不轰烈也不平坦,好像活了又好似没活。整出戏戛然而止于牛老者家道中落、撒手人寰后天赐被亲戚们欺凌的场景。而天赐接下来的去向,旁白给出了三种可能,由得观众去猜去想。我是相信牛老者好心种下的因(出本钱给天赐的第一位教书先生做买卖)为天赐结出了果(教书先生财运亨通后回来资助天赐留洋)。
天赐的成长史是牛老太的“官儿养成记”,是牛老者的“关键环硬气护儿记”,是四虎子的“吾家少爷守护记”,是奶妈的“他儿奶大记”……天赐是被冠着“私孩子”“拐子腿”两个恶意性标签长大的,想象给了他喘息的空间,笔杆子成了他抵抗世界的武器。我希望,未来的天赐是豁达的,是勇敢的,是自由的。
导演以“人偶结合”的方式来饰演孩子,再借由牛家门口的石墩儿开了一个上帝视角。布景充分利用了舞台的横纵向空间,换景过程很流畅。舞台中央始终挂着一张婴儿脸型的多媒体屏幕,借由它大幅展现天赐孩提时期的脸部表情,也承担了章回体式的用处。
牛天赐成长于新旧时代的过渡期,这出戏却未在时代背景上多下功夫,只在新青年游行那一幕上有所着墨,总觉着少了些。
最后,饰演牛老者的演员强调了话剧艺术的现场性,“一半由我们完成,一半由观众完成。”我们到了,他们演了,便成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