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欲扬先抑(在看又写不下了,所以又转了剧评)

这篇剧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如果是出于对杨丽萍老师和主演的尊敬和喜爱,我应当给五颗星的。但这部剧总体来看,还是只给四颗。
接下来是“抑” 故事本身整体比较朴实和单薄,(如果深刻分析内涵,确实有人性和哲学方面的意义,但这边指的是故事本身的发展啦) 角色形象塑造也不够丰满。神这个角色,前面几乎都是在旁观,却在结尾圆满和升华了男女孔雀的爱情,恶人的惩罚以近似天谴的方式结束,还是略显仓促了。 编排上来说,其实觉得最摄人眼球的部分在开头,后半段(包括美丽的结尾在内)就略显冗长了。(冗长和仓促不矛盾!就是说叙述上比较冗长,但情节上比较单薄仓促) 配乐也做的不是特别够好,感觉不完全是原创的,我在中间听到了一小段很像很像以前看过的《芝加哥》音乐剧监狱探戈的开头,然后本应当是很凄美的一情绪高潮的男孔雀赤裸独舞那段,配的肖邦66号幻想即兴曲也感觉不是很合适……很多地方配乐的割裂感也略有些明显,感觉是一段一段并不完全是一个整体的配乐拼起来的。 群舞确实没有很齐(这个后面会再说),有一段毛茸茸拖尾的段落,群舞显得有些笨重了,乱的有些失去灵气。
欲扬先抑到此结束!!后面全是夸赞!
继续群舞的话题,很多人都说群舞乱糟糟的有些拉胯,但我觉得除了上面说到的那个片段之外,群舞其实没有说的那么糟糕。有看到拿他们和《只此青绿》群舞比较的,但这两部想要表现的风格不一样!!只此青绿虽然也有“灵”,但更多的是秀丽与壮美相结合的山河磅礴的气势感,整体更稳重;但《孔雀》同样是“灵”,突出的就是一个“灵动”(强调这个动),整部剧,有了“时间”这一意象,让整部剧大部分都是以一个流动的方式向前,群舞也有非常多整体流动的编排。所以群舞有些时候或许不够整齐,但更增添了这一分灵动,(接地气一点说就是感觉叽叽喳喳的哈哈哈)
所以这二者的群舞我觉得不能用是否整齐来比较!!
这部剧的主演魅力真的很突出。女孔雀的独舞、两只孔雀的双人舞、男孔雀的独舞以及乌鸦的独舞,还有结尾杨丽萍老师的特别出演,都很美很美,“神”这个角色也表演的很有神性。这些美感觉是不能被形容的,是直击人心的。
《春》篇章,一开始的时候,配乐就是最经典的雀之灵的那个旋律,吟唱一出来,女孔雀开始起舞,什么剧情都没有,我的眼泪哗的就下来了,没有声音,但是眼泪哗哗的流。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或许很难想象有什么样的舞蹈有这样大的力量。
《秋》篇章,男孔雀赤裸的独舞也很摄人心魄,他蜷缩在地上破碎的羽毛中间的时候,我的眼泪又哗的就下来了。
在看了《孔雀》整部剧之后,才理解为什么《冬》篇章的孔雀是那样空落无力的,杨丽萍老师出来的时候,场上有欢呼,最后她在舞的时候,场上有惊叹,但或许我真的很容易被直击心灵吧哈哈,杨老师跳的很凄美很破碎,我的眼泪再一次哗的就下来了。
结尾场景,很神圣,(这边夸一下灯光设计),一整个舞台的点状灯光的投射让人觉得很梦幻,很破碎,但同样的点状灯光投射出一条路的时候,伴着背景的佛音的吟唱,又让人仿佛真的到了神殿,神沿着那条路退后,就慢慢隐去了。
前面批评了配乐的选取和剪辑,但一些片段配乐里的鼓,用得很好。鼓在云南应该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曾经看过杨丽萍老师编导的《云南映象》,里面有非常多的各式的鼓,也有场景是人们载歌载舞的很是热闹。而《孔雀》配乐里的鼓,给人感觉很远古,仿佛来自天地。
前面有提到,结尾对于角色结局的处理略显仓促,但最最最结尾,随着时间的转动,树上又开出了新一年的花,这个处理我是很喜欢的。
应了章节的那句话:“我们终将在无限的爱与光明里重逢,向死而生。” 一切都会在冬天被大雪掩埋,爱与善是,恶亦是。纵然乌鸦得到了孔雀漂亮的羽毛,也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滚滚流去,不复存在。
但孔雀之灵,生生不息。
所以比起说,这部剧的故事如何如何,来自自然的,来自美本身的,给人带来的仿佛受到召唤的震撼,才是我觉得杨丽萍老师的舞剧最值得去品味的。
配一张谢幕的照片,神的演员真的很有神性T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