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祖师爷传道——观原创京味话剧《大徽班》有感

替祖师爷传道
——观原创京味话剧《大徽班》有感
前日,赴梅兰芳大剧院观赏了原创京味话剧《大徽班》,感慨良多。该剧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项目,由北京集贤弘艺文化中心出品,于2021年4月7日至10日进行了首轮演出。。
散戏回家的途中,听见旁边一老一少的议论:“没想到啊,真是出乎意料地好看,比专业团演得还好!”这算是对主创们最佳的褒奖了吧。我的一位小朋友,一名大二的学生,看戏回来,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的观感——“一部优秀的演出剧目,是能够让形形色色的观众从中看到自己的。” 不由联想到剧中的一句台词:“京城的座儿不好伺候啊!”现场当时笑声四起。诙谐之余,亦是实情。此后几日,分别与不同层面的观众交流过心得,大家一致表示:这真是一部有诚意的好戏,编导演皆可圈可点,尤其还是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文化公司出品制作,实属难得。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徽班进京,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绝对值得大书特书。该剧正是聚焦于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以虚构的凤鸣班和祥云班两大徽班进京为皇帝贺寿时发生的故事,用话剧的形式,结合戏曲的韵味,为观众呈现了一台情节曲折,人物鲜活的好戏。而该剧能够得到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青睐,也足见其在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方面得到的认可。尽管由于疫情的原因,该剧未能如期在去年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的时候上演,但首演之初便能赢得行内外的一致好评,足见其品质的保证。
仅笔者所见,近一两年内同类题材的文艺作品就有多部,比如徽剧《徽班(进京)》,电影《进京城》,电视连续剧《徽班进京》(尚未公映),以及长篇小说《大徽班》(安徽作家谢思球著)等,各有千秋。而话剧《大徽班》,其独到之处,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其一,用话剧的形式讲述“徽班进京”的故事,无论是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是性格丰满的人物,都使观众的层面扩大化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熟悉和喜爱戏曲的观众。整台戏张弛有度,脉络清晰,既有伶人侠肝义胆的精神彰显,亦有乱世儿女的爱恨情仇,还有戏班与盐商、官府之间的微妙关系,构成了初代“北漂”鬻艺谋生的艰辛与不易,环环相扣,虚实相生。
其二,该剧导演闫锐曾经执导和主演过北京人艺经典剧目《名优之死》,在这部戏中,运用了“戏中戏”的处理手法,既巧妙又经济。一方面,既是符合人物身份和剧情内容的形象展示,另一方面,通过戏曲和话剧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也给观众带去了别样的观赏体验。
其三,整个主创团队年轻有为,情怀满满,诚如他们提出的口号——“替祖师爷传道”。这也是我认为该剧最为值得一提的地方。
从导演闫锐到几位主演张弛、刘欣然、刘宸等,都是有过长期戏曲舞台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人才,包括出品人谢岩,也是多年致力于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以及编剧姜斯轶,本身有着相当扎实的戏曲研究的学术背景,《大徽班》是他创作的第一部剧本。他们在年轻观众中有着不少拥趸,因此,从剧目的前期宣传开始,就颇具票房吸引力。正是基于这层因素,我们无法不被他们的真诚和执着而感动,更由衷地要为他们大声点赞!
当我们把目光回溯到230年前,用今天的眼光和视角重新审视“徽班进京”这段历史,仍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故而,即使同类题材的文艺作品并不少,但这部《大徽班》依然相当精彩,特别是剧中所展现出的时代特色和重要的传承意义。
当然,由于创作周期较短,《大徽班》虽然在观众中赢得了初步的口碑,但距离精品毕竟还需要不断的打磨与完善。譬如“京味话剧”的概念尚待商榷,而剧中“狱中对唱”的段落也有待加强,对于徽班艺人勇于和善于吸纳各腔之长,在声腔变革方面所作的多方探索与努力,还可以再略加着墨,如此,或可更加突出“徽班进京”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的历史意义与非凡影响。
相信,随着主创团队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后,不断加以改进,精益求精,定能在京城乃至全国的文艺舞台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原文刊于中国文艺评论网202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