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最高级的喜剧

说《主角与配角》是史上最卓越的小品之一,大概没什么问题?
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好小品不少,但这部大概是,集大成者了。
话说,陈+朱的作品情节,一般来自于他俩之间的矛盾。
按一般正剧作品逻辑,总是浓眉大眼的朱时茂,压制陈佩斯。
喜剧作品得有反差,于是陈佩斯总以小人物的视角,与朱时茂一丝不苟刚正不阿的姿态,形成对比。
妙在这里有个平衡。
像赵丽蓉老师,都是自己化成土气的存在,嘲讽假装崇高的巩汉林。
卓别林的喜剧作品里,老是以瘦弱的自己,对抗壮硕的大汉。
陈朱作品里,大多数时候,朱时茂都还是正面角色:一丝不苟,刚正不阿,只稍微有点过于严格,以及不经意的傲慢。
陈佩斯扮演的,往往是带点人性弱点、有点小坏但不罪大恶极的小角色:
想玩点小心思的小商小贩、想上镜头的小演员、组织观看录像带的小舅子,之类。
所谓平衡妙在:
朱时茂总是正确的,但正确得有点脱离生活,让人烦。
陈佩斯经常是不正确的,但不正确没到罪大恶极的地步,最多是带点寻常人的人性弱点。
于是当陈佩斯扳倒朱时茂时,观众很容易获得一种,孙猴子闹天宫的快感。

他俩其他的作品,如《大变活人》是杂糅多种风格,《胡椒面》则独树一帜,几无对白。
有剧情有对白的小品里,陈朱剧情一般分三种类型:
——陈佩斯为了点小心思,委曲求全,吃了苦:比如《拍电影》、《吃面条》。《羊肉串》其实也属于此?
——陈佩斯以某种方式逆袭了朱时茂,比如《姐夫与小舅子》,就把朱时茂吃得死死的;《王爷与邮差》,邮差扮猪吃老虎,克得王爷低头。
妙在小舅子是靠姐姐,邮差是靠老佛爷,都是一个潜在女性,让朱时茂无力还手。

也有这么个故事:
小偷陈佩斯仰慕朱时茂的风采,真觉得自己不是小偷了,还力擒小偷同伙;临了被朱时茂点醒,出现了身份的迷乱:
“小偷,我怎么会是小偷呢?!”
还在不自觉间偷了朱时茂的钱包,最后哭:“习惯了!”
——题外话,这个小品里出现了朱时茂、陈佩斯、蔡明、巩汉林和魏积安。史上出演阵容最华丽小品无疑。

大家比较喜欢看的,是陈佩斯逆袭朱时茂的戏。这特别正常:
诺斯罗普·弗莱先生说过,喜剧,就是两个团体的冲突。
非主流的群体需要得到认同感,于是用夸大差异的方式,比如自嘲,来引发笑料,反衬出主流的愚蠢、虚伪与荒诞。
低劣的喜剧,是强者嘲弄弱者。
高级的喜剧,是从弱势角度自嘲,然后将强势的一切,通过去神圣化,以制造反差。
陈佩斯一向如此:小人物角度,平民的胜利,对刚正不阿道貌岸然的朱时茂,来一点小戏谑。
《主角与配角》,就是一出精彩的逆袭戏。
但又不止于此。
在《主角与配角》里,陈佩斯本身并非坏人,没有原罪,但因为先天的容貌缘故,开场就被定为叛徒了;朱时茂出场就是正面人物。
这种身份锁定,让观众天然容易同情弱者。
于是陈佩斯开场就不满,直接提出了全剧冲突,“你替我叛变一下!”大家也觉得正常。
而朱时茂昂首阔步,话语铿锵:“我是正面人物,主角儿!”其实强化了大家对他的不满。

——朱时茂全篇都在摆高大全的模样,常带出一份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傲慢,其实也不妨看做对以往那套程式化人物塑造的反讽。
基于这种心理,所以陈佩斯那句“到了舞台上,那还得看谁有戏”,观众掌声一片:
这是道出了普通人、小人物小角色的普遍心声。

之后便是,陈佩斯跟朱时茂搅戏。
因为有前头的铺垫,观众不觉突兀,只觉得好玩,还有点解气。
且陈佩斯在搅戏过程中,不停自嘲,更让大家觉得,搅得对,搅得好:
“往后站!”
“你是配角!”
“配角就只配露半张脸哪!”
“那半张脸不要了!”
“始终要保证我的正面给观众!”
终于爆发出那句:“我连脸都不要了,拿什么抢戏啊!”
这是普通人的极限自嘲了。

之后朱时茂那段劝解,更是火上浇油:
“你说你这条件多棒?这鼻子这眼睛这脑袋瓜子,几千年才出一个啊!像你这个形象,小偷小摸啊,不法商贩啊,地痞流氓啊,不用演,往那一戳就行了!”
——这段台词,从演戏角度讲,不能说算错,但显然充满了傲慢与偏见。
所以陈佩斯气得声音都憋住了:
“几千年就出这么个东西是吧!”
朱时茂随性地回一句,“你不是东西!”
观众对陈佩斯的同情、对朱时茂的不满,也差不多积累到极限了。

终于陈佩斯电线杆子了一回后,俩人矛盾彻底爆发了。
陈佩斯罢演。
朱时茂安抚起来:“我知道你不愿意演配角!”
陈佩斯:“我演十几年了我告诉你!”
然后,图穷匕见:“我要是换你这身衣裳,我比你演得强!”

朱时茂宣布了妥协。陈佩斯成了主角。
到此为止,是逆袭成功,是平民的胜利。翻盘了。
《姐夫与小舅子》,到这里就结束了:小舅子逆袭了,姐夫被迫放了小舅子。
《王爷与邮差》,到这里也就结束了:邮差逆袭了,成了首席功臣,王爷也请他“你走先啦!”
但《主角与配角》卓越处在于:
反转了,但没完呢。
换穿衣服时,朱时茂一句神吐槽:
“你说就我这样的,他穿上这个衣服,他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呀!——你们再瞧瞧这位!”

果然陈佩斯成了主角后,挺胸凸肚,洋洋得意,而且举手投足,反派嘴脸藏不住。
一句猖狂的“我是主角儿”、“现在是我演的时候”!
显出来了:
此前屠龙的少年,自己变成恶龙了。
于是观众情绪也被引导着,再次反转。

此后,陈佩斯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我原来以为,只有我这模样的能叛变,没想到啊没想到,你朱时茂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了!”
——这句台词堪称小品史上第一神句。意义丰富多了去了。对刻板偏见、规定程式的极致嘲讽不提。
在剧本里的作用也很重要:陈佩斯终于熬出头来之后,有点忘我了,进入了“我是小偷……我怎么会是小偷呢”式的角色定位模糊。
这里的喜剧结构,其实有点相声《论捧逗》的意思了。

陈佩斯这里的忘我,不止体现在情绪和台词,还体现在走位。
陈佩斯跟朱时茂说着说着,不知不觉,从主角位走到了他以往习惯的配角位。
于是身份再次倒转。

接下来便是顺理成章:
陈佩斯重新进入了自己习惯的反派角色:“金票大大的呀!”
朱时茂一拍桌子,“白日做梦!”
于是俩人重新进入以往的节奏。朱时茂一连串台词后,一掏枪,“我枪呢?”
陈佩斯还记着呢,赶紧递枪:“这儿呢!”

之后陈佩斯在倒下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又错乱了:
“不对啊,我是主角啊!”
他当了太久配角,以至于成了主角后,一边得志便猖狂,一边还是会情不自禁,进入配角的节奏,迷失自我。
这句底翻包袱翻得如此漂亮,是“我是小偷,我怎么会是小偷呢?”的升华版本。
以至于朱时茂后面那句小品真正的结句,“你呀,该干嘛干嘛去吧”,完全被掌声淹没了。
这么看,《主角与配角》大致集合了陈朱所有的经典元素:
平民逆袭。
对各种既定刻板偏见和规定程式的嘲讽。
反转再反转。
身份迷失。
角色主动被动互换。
妙在所有经典台词与经典包袱,都来自情节,而非文字游戏。“队长别开枪!”“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你浓眉大眼的朱时茂”这些台词,既不靠攻击,也不靠文字游戏,单摘开来并无可笑之处,融进段子里却能引人大乐。
其实主线是配角们的辛酸经历,但也没强行拔高煽情,轻盈又漂亮地处理过去了。
所以咯:
最高级的喜剧,是非主流的弱势群体以各种方式(比如自嘲)来发声,来表现出差异,揭露世上已有的一切愚蠢、虚伪、傲慢与荒诞。
最优秀的喜剧,是保护普通人、为平民发声的,是让平民能直抒胸臆,说出:
“我一直以为……没想到啊没想到,你朱时茂这浓眉大眼的……!?”
反观某些直接攻击“单身是狗”、“胖子是气囊”的小品……那真是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