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首演版】我只想知道他们在演啥
2021年第一部在剧场看的戏,看得出主创团队的用心,完成度很高,但是,还是抱歉了。
我感觉自己看了一部某戏剧学院大二的学年实践剧目,一个晦涩的外国剧本和充满伦理道德批判的主题有了,简洁抽象的舞美风格和灯光设计也有了,各种表演形式也占了,唯独不说人话不演人样。
先抛开这主义那主义,甚至加缪本身,毕竟走进剧场的大概也没有几个批评家和戏剧研究者,那让人看懂一部剧是不是最基本的原则?我发自内心真诚地想问:到底讲了什么?原本结束的时候满心以为会有演后谈之类的互动,然而全剧就在演员一而再再而三的返场中结束了。好吧,那只能看一下剧本和简介了,然而和剧目对比起来感觉完全是两出戏:还是那个故事,还是这几个角色,但是在舞台上呈现出的结果是我完全无法理解人物的动机和行为逻辑,若望刚到旅馆和母亲妹妹的几场对手戏里满是无法理解的矛盾冲突设计,演员们很真诚地完成了大段的对白,但是却让人无法理解,如果舞台呈现不能很好地将剧本做二次创作,那咱们来个剧本朗读是不是能让观众更专注一点?
当然,以上是我觉得比较让人难以接受的一点,还有一点就是演员的表演,每个角色从头到尾似乎都是一个情绪,可能剧中的演员或者导演非常喜欢某一类型的角色或某个角色的某一种状态,所以在呈现上他们像一张张夸张的肖像画在交流,就比方若望从头至尾都是一个受气包一个犯了错的男孩,至死都没有成为若望。是,在这部剧里,每个角色都有非常重的包袱,但不代表演员表演需要这么沉重的包袱,他们不需要把这里变成命运裁判所,他们原本是我们和剧作者思想沟通的桥梁,现在看起来他们更像是加缪的看门人,既要把加缪困在里面,也不让我们进去。
还有剧中一个很关键的角色,旅馆的仆人,这个角色在剧里由弹琴大哥担当了,但是鉴于本剧的间离效果并不是那么强,这个大哥确一直在仆人和弹琴大哥两个身份间跳来跳去,使得在剧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误会”上(发现护照并交给母女俩),他的仆人的身份没有融到剧里,所以让我产生了别的“误会”(母亲一直知道若望的真实身份)。希望这不是刻意而为之,本来就很难看懂了,到这让我彻底看错了。
再说说别的吧……音效太满,好几次刚要进入情绪,场边弹电子琴的大哥“梆”地按一下我马上就出戏了,还以为要憋什么大情绪,没想到只是一个情绪转折而已。咱们也不是戏曲也不是家庭伦理剧,没必要把演员的心理节奏这么强行外化吧?真的太满了。多媒体的运用也很奇怪,视频素材风格不统一,几处都是为了用而用——当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毕竟这年头不用点多媒体好像都进不了剧场,有就不错了要啥自行车。
当玛尔塔实力嘲讽完若望的妻子,电子琴大哥的音效落下后,剧场里一个大哥的鼾声没合上拍子,晚了一拍大声地响了起来,把全场都逗笑了,我也笑了,但是我知道,对这部剧来说,这实在不应该。要说还有什么遗憾,就是今晚看戏忘了带眼镜,一个半小时里我只能像看镜中花水中月一样,这应该是我个人的灾难。
只是一点个人看法,如果剧组看到了我的这些无聊且无用的吐槽,希望不要生气。不过首轮,不就是让大家发现问题(当然我这些也可能不是问题只是吐槽)然后解决问题的么?
虽然我知道,不生气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