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徒马密可能的回忆录的剧情简介 · · · · · ·
故事起始于一场关于「马密」的纪录片发表会。女子均凡靠着马密留下的一本日记,追访了他身边的亲友,想要探究曾经收留许多病患及志工的「马密之家」解散的原因。日记的文字和受访者的叙述交叠,真相究竟为何?马密的说法是答案,还是一种可能的回忆录?
叛徒马密可能的回忆录的演出版本 · · · · · · ( 添加版本 )
叛徒马密可能的回忆录的剧目图片 · · · · · · ( 我来添加 )
叛徒马密可能的回忆录的剧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简莉颖眼中的同志世界 舞台上的动人日常
去年四月的一个周末,我前往台北看台湾国际艺术节。刚落地,我马上跟在台北大学学戏剧的胡璇艺说起,“晚上要去看简莉颖的新戏”。她在叹息自己没有买到票的同时,突然问我,“为什么每次大家提到简莉颖的戏时,都会说是‘简莉颖的戏’,而不说是XX导演的戏?” 或许这从一个侧...
(展开)

戏剧如何再现一个人和一群人
《叛徒马密可能的回忆录》是我看的第一部台湾戏剧,也是第一部以同性题材为主要内核的戏剧。有看过的网友将其誉为是台湾版的《天使在美国》,无奈的是北京多次排映AIA都行程冲突无法观赏,不过这部“台版”也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看之前对主创团队了解甚微,也是从策展主持那...
(展开)
> 更多剧评 2篇
K. 2019-03-10
第一次看台湾戏剧现场,同性题材。剧作结构巧妙,场面衔接也很流畅,用纪录片访谈引入,带来真实感,同时以拍摄者的“局外人”视觉,拉到和观众同样的“局外人”视觉,去感受“身在其中”的人的情绪。从马密在一场剧变之后蹲下祷告,那段祷文正是他自我平复所有波澜的方式,因此最终“身在其中”的马密本人选择宗教,变得顺理成章。在大量前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加上剧作的巧妙,多面且客观地呈现同志/携带者群落的面貌,笑中带泪... 第一次看台湾戏剧现场,同性题材。剧作结构巧妙,场面衔接也很流畅,用纪录片访谈引入,带来真实感,同时以拍摄者的“局外人”视觉,拉到和观众同样的“局外人”视觉,去感受“身在其中”的人的情绪。从马密在一场剧变之后蹲下祷告,那段祷文正是他自我平复所有波澜的方式,因此最终“身在其中”的马密本人选择宗教,变得顺理成章。在大量前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加上剧作的巧妙,多面且客观地呈现同志/携带者群落的面貌,笑中带泪。在狭小的空间仅用10名演员做得如此立体实在难得。既是台版的《天使在美国》,也是剧场版的《每分钟120击》。 (展开)
dai 2019-03-09
同志之间的猜忌、欲望、离合人人共通,也许只是他们更容易集成一个群体,有更多的人像甘口,选择及时行乐,也有少数人像马密,坚守自己的原则。人 本就如此,异性如此,同性更如此。甘口和马密坐在马桶上聊着自己喜欢的日本明星那一段真的爆笑。里面折射了很多人的爱情观,马密姐姐对同性那么多爱恨纠缠,用“性爱来证明自己受欢迎”的不理解;不受老公重视的陈太太尴尬的处境;一个同志说得艾滋也比长得丑好,甘口得艾滋也有人要... 同志之间的猜忌、欲望、离合人人共通,也许只是他们更容易集成一个群体,有更多的人像甘口,选择及时行乐,也有少数人像马密,坚守自己的原则。人 本就如此,异性如此,同性更如此。甘口和马密坐在马桶上聊着自己喜欢的日本明星那一段真的爆笑。里面折射了很多人的爱情观,马密姐姐对同性那么多爱恨纠缠,用“性爱来证明自己受欢迎”的不理解;不受老公重视的陈太太尴尬的处境;一个同志说得艾滋也比长得丑好,甘口得艾滋也有人要约炮...... (展开)
哎㖮 2019-03-18
2019.3.2 TIFA 當天連看兩場戲,這一齣據介紹是前些某年台灣實驗劇場當年度的指標性戲劇。全場唯一的感受就是矯情又支離破碎,就如劇本自己所說,只能引起廉價的同情。其實非常支持劇場工作者們以自己關心的議題為藍本,當初也是因為被題材吸引,只是議題好不代表戲劇的整體美學價值高,只能說這齣戲是一個好的議題作品,而不是一個好的戲劇作品。
非法营运车辆 2019-12-08
方均凡作为一名探访者在为一份荒诞的文本赋予秩序,原本杂乱零碎的无序片段通过这个秩序得以重新整合,但是,荒诞之所以成为荒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无序,为荒诞创造秩序本质上是将荒诞加以规训使其成为反无序的荒诞,这样的荒诞已经不再是荒诞,反而是一种更加精巧,更加温和的制造景观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