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时代真的是圣人辈出,平民安居乐业的完美时代吗?

brearkun

brearkun
2016-07-30 13:25:33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NADPH

    NADPH 2016-07-30 13:33:28

    层累的古史

  • 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 2016-07-30 14:31:06

    都是愤青不满当代,而怀念前代。

  • LYTsince1989

    LYTsince1989 (深山老树风未眠,卧榻听雨枕残卷) 2016-07-30 14:36:54

    按史记记载生活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寿命长达百岁以上,这科学吗?儒家虽然未称教派,但却有宗教的属性,所以第一步首先要树立偶像崇拜,反观其他宗教皆然。

  • Y

    Y 2016-07-30 15:39:12

    按史记记载生活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寿命长达百岁以上,这科学吗?

    这和科学有啥关系?

    儒家虽然未称教派,但却有宗教的属性,所以第一步首先要树立偶像崇拜,反观其他宗教皆然。

    儒家不是宗教,《史记》记载,孔子“其先宋人也”。又曰:“叔梁纥(孔子父亲名)

    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丘云。”

    孔子不但看在眼里,而且津津乐道于此,他是殉葬的坚定支持者,因为殉葬本来就是“礼”的重要内容。

    《礼》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

    孔子确是古老的殉葬制度的专家。上文“五重”、“三重”、“再重”,指棺槨的层数,墓主人的等级与层数有严格规定。“八翣”、“六翣”、“四翣”指殉葬的妻妾或侍女数目。“翣”,形声会意字,意指头上饰有羽毛的嫔妃。后世儒家为回避殉葬这个令人难堪的话题,刻意回避礼制固有的殉葬内容,竟把这个汉字曲解成棺饰,那是为圣人“讳”。

    杀人献祭和殉葬本来就是游牧文化的固有内容和典型特征,其历史已经无比悠久,可能与人类的历史相当,而《周礼》把它格式化,明细化,条律化了,孔子作为礼制的狂热拥护者,岂有反对之理?

    献祭和殉葬是同义互通的,原本出于同一种观念,故殉葬可以看成献祭的一种方式。对于血淋淋的杀人献祭,孔子总是津津乐道,赞美有加:

    曰:“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

    意思是说“三代”杀人献祭时取用人体的哪一个部位是有区别的,就是说他们的祖先神灵喜欢享用哪一个部位有所不同。献祭的尸体如何摆放也大有学问:

    曰:“周坐尸,诏侑武力……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

    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

    意思是说周礼规定献祭的尸体要弄成坐姿,夏人则把尸体立起来,一直到祭祀完毕才放下,周礼献祭最丰厚,规定每次献祭需用六具尸体。“旅”这个形声会意汉字的本义就是众人在旗帜下杀牲献祭。孔子传授周礼时他的学生曾子感叹说:“周礼是最醇烈(庄严)的啊!”

  • ایمن后生 退之

    ایمن后生 退之 2016-07-30 16:11:36

    按史记记载生活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寿命长达百岁以上,这科学吗? 这和科学有啥关系? 儒 按史记记载生活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寿命长达百岁以上,这科学吗? 这和科学有啥关系? 儒家虽然未称教派,但却有宗教的属性,所以第一步首先要树立偶像崇拜,反观其他宗教皆然。 儒家不是宗教,《史记》记载,孔子“其先宋人也”。又曰:“叔梁纥(孔子父亲名) 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丘云。” 孔子不但看在眼里,而且津津乐道于此,他是殉葬的坚定支持者,因为殉葬本来就是“礼”的重要内容。 《礼》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 孔子确是古老的殉葬制度的专家。上文“五重”、“三重”、“再重”,指棺槨的层数,墓主人的等级与层数有严格规定。“八翣”、“六翣”、“四翣”指殉葬的妻妾或侍女数目。“翣”,形声会意字,意指头上饰有羽毛的嫔妃。后世儒家为回避殉葬这个令人难堪的话题,刻意回避礼制固有的殉葬内容,竟把这个汉字曲解成棺饰,那是为圣人“讳”。 杀人献祭和殉葬本来就是游牧文化的固有内容和典型特征,其历史已经无比悠久,可能与人类的历史相当,而《周礼》把它格式化,明细化,条律化了,孔子作为礼制的狂热拥护者,岂有反对之理? 献祭和殉葬是同义互通的,原本出于同一种观念,故殉葬可以看成献祭的一种方式。对于血淋淋的杀人献祭,孔子总是津津乐道,赞美有加: 曰:“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 意思是说“三代”杀人献祭时取用人体的哪一个部位是有区别的,就是说他们的祖先神灵喜欢享用哪一个部位有所不同。献祭的尸体如何摆放也大有学问: 曰:“周坐尸,诏侑武力……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 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 意思是说周礼规定献祭的尸体要弄成坐姿,夏人则把尸体立起来,一直到祭祀完毕才放下,周礼献祭最丰厚,规定每次献祭需用六具尸体。“旅”这个形声会意汉字的本义就是众人在旗帜下杀牲献祭。孔子传授周礼时他的学生曾子感叹说:“周礼是最醇烈(庄严)的啊!” ... Y

    那句有虞氏应该出自礼记,礼记作者难以考证,而你却说是孔子的话,本来就难以证明你的观点,这样一来就更显的漏洞重重。如果复制粘贴可以先考证再传播吗?其他的部分我不懂,不做评论。

  • Y

    Y 2016-07-30 16:12:23

    那句有虞氏应该出自礼记,礼记作者难以考证,而你却说是孔子的话,本来就难以证明你的观点,这样 那句有虞氏应该出自礼记,礼记作者难以考证,而你却说是孔子的话,本来就难以证明你的观点,这样一来就更显的漏洞重重。如果复制粘贴可以先考证再传播吗?其他的部分我不懂,不做评论。 ... ایمن后生 退之

    这是复制粘贴的一本电子书内容。。

  • Y

    Y 2016-07-30 16:13:01

    那句有虞氏应该出自礼记,礼记作者难以考证,而你却说是孔子的话,本来就难以证明你的观点,这样 那句有虞氏应该出自礼记,礼记作者难以考证,而你却说是孔子的话,本来就难以证明你的观点,这样一来就更显的漏洞重重。如果复制粘贴可以先考证再传播吗?其他的部分我不懂,不做评论。 ... ایمن后生 退之

    而纸书也出版了。。。

    所以不是我的观点。。

  • Y

    Y 2016-07-30 16:13:37

    那句有虞氏应该出自礼记,礼记作者难以考证,而你却说是孔子的话,本来就难以证明你的观点,这样 那句有虞氏应该出自礼记,礼记作者难以考证,而你却说是孔子的话,本来就难以证明你的观点,这样一来就更显的漏洞重重。如果复制粘贴可以先考证再传播吗?其他的部分我不懂,不做评论。 ... ایمن后生 退之

    证明一件事情,不用每条都考证吧??

  • ایمن后生 退之

    ایمن后生 退之 2016-07-30 16:43:45

    证明一件事情,不用每条都考证吧?? 证明一件事情,不用每条都考证吧?? Y

    不是事实只能叫造谣,必要的确认是必须的,不然遇到很容易误导人。可以把书名告诉我吗?虽然论据有问题,但我对这种不一样得角度很有兴趣。谢谢。

  • NADPH

    NADPH 2016-07-30 18:17:33

    按史记记载生活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寿命长达百岁以上,这科学吗? 这和科学有啥关系? 儒 按史记记载生活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寿命长达百岁以上,这科学吗? 这和科学有啥关系? 儒家虽然未称教派,但却有宗教的属性,所以第一步首先要树立偶像崇拜,反观其他宗教皆然。 儒家不是宗教,《史记》记载,孔子“其先宋人也”。又曰:“叔梁纥(孔子父亲名) 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丘云。” 孔子不但看在眼里,而且津津乐道于此,他是殉葬的坚定支持者,因为殉葬本来就是“礼”的重要内容。 《礼》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 孔子确是古老的殉葬制度的专家。上文“五重”、“三重”、“再重”,指棺槨的层数,墓主人的等级与层数有严格规定。“八翣”、“六翣”、“四翣”指殉葬的妻妾或侍女数目。“翣”,形声会意字,意指头上饰有羽毛的嫔妃。后世儒家为回避殉葬这个令人难堪的话题,刻意回避礼制固有的殉葬内容,竟把这个汉字曲解成棺饰,那是为圣人“讳”。 杀人献祭和殉葬本来就是游牧文化的固有内容和典型特征,其历史已经无比悠久,可能与人类的历史相当,而《周礼》把它格式化,明细化,条律化了,孔子作为礼制的狂热拥护者,岂有反对之理? 献祭和殉葬是同义互通的,原本出于同一种观念,故殉葬可以看成献祭的一种方式。对于血淋淋的杀人献祭,孔子总是津津乐道,赞美有加: 曰:“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 意思是说“三代”杀人献祭时取用人体的哪一个部位是有区别的,就是说他们的祖先神灵喜欢享用哪一个部位有所不同。献祭的尸体如何摆放也大有学问: 曰:“周坐尸,诏侑武力……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 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 意思是说周礼规定献祭的尸体要弄成坐姿,夏人则把尸体立起来,一直到祭祀完毕才放下,周礼献祭最丰厚,规定每次献祭需用六具尸体。“旅”这个形声会意汉字的本义就是众人在旗帜下杀牲献祭。孔子传授周礼时他的学生曾子感叹说:“周礼是最醇烈(庄严)的啊!” ... Y

    孔丘虽然不神,但也不是渣。

  • 怡然自得其乐也

    怡然自得其乐也 2016-07-30 19:31:36

    诸子哪个没有偶像……

  • 怡然自得其乐也

    怡然自得其乐也 2016-07-30 19:31:52

    诸子是托古改制嘛

  • 东南偏西

    东南偏西 2016-07-30 19:49:32

    墨家没有偶像崇拜吧?

  • 暮修

    暮修 2016-07-31 09:21:26

    只是一种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假借而已,古往今来那么多哲学宗教思想大多包含这两种理想。。

    所以当做一种思想体会他们的理想是啥就好了,历史考证那是另一回事

  • 秦梧桐

    秦梧桐 2016-07-31 09:51:04

    竹書紀年有反證,代際一樣殺人。

  • momo

    momo (人如字,起有力行洒脱收用心.) 2016-07-31 09:59:48

    再读读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里面对这个问题有论述。再有 尧舜的时候中国统共也就几千人吧 几千人怎么都是好治理的~

  • 伏波山人

    伏波山人 (书非旧不读。) 2016-07-31 12:22:58

    不是,很多出土的竹简已经推翻了这个结论

  • 老猫

    老猫 2016-07-31 12:29:55

    因为记载历史的不可能是普通老百姓啊。

  • 冷空气

    冷空气 2016-08-02 09:46:55

    不能玩守望先锋是几个意思

  • ZQ

    ZQ 2016-08-02 12:04:59

    那个时候并没有奴隶社会,遥远落后的说法

  • Y

    Y 2016-08-04 09:06:24

    不是事实只能叫造谣,必要的确认是必须的,不然遇到很容易误导人。可以把书名告诉我吗?虽然论据 不是事实只能叫造谣,必要的确认是必须的,不然遇到很容易误导人。可以把书名告诉我吗?虽然论据有问题,但我对这种不一样得角度很有兴趣。谢谢。 ... ایمن后生 退之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85153/ 书名
    ------
    证明一件事情,不用全部考证,这个和造谣没有关系。

    而是反证的问题,即简单说来,证明一件事情,列举100条证据,也可以被一条反证推翻。
  • Y

    Y 2016-08-04 09:17:46

    那句有虞氏应该出自礼记,礼记作者难以考证,而你却说是孔子的话,本来就难以证明你的观点,这样 那句有虞氏应该出自礼记,礼记作者难以考证,而你却说是孔子的话,本来就难以证明你的观点,这样一来就更显的漏洞重重。如果复制粘贴可以先考证再传播吗?其他的部分我不懂,不做评论。 ... ایمن后生 退之
    http://romadengyi.blog.sohu.com/131337893.html

    这个帖子跟帖 17页,你可以多看看,另外,主要是《史记》提供的资料,而非《礼记》。

    《史记》提供的资料,也不能说绝对正确,永远正确,但是属于比较真实可信的。

    最重要的,是根据出土文物,如竹简等梳理。
  • Y

    Y 2016-08-04 09:24:52

    墨家没有偶像崇拜吧? 墨家没有偶像崇拜吧? 东南偏西

    有,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但是根据考古发现最后一代在晚清出现,抗夷而全部灭亡。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最后一代钜子留下遗书,此位钜子只剩两名弟子,一外放一内传,外放弟子远行立业,内传弟子封闭了此隐灵秘府。

  • 东南偏西

    东南偏西 2016-08-08 17:45:02

    有,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族哲学 有,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但是根据考古发现最后一代在晚清出现,抗夷而全部灭亡。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最后一代钜子留下遗书,此位钜子只剩两名弟子,一外放一内传,外放弟子远行立业,内传弟子封闭了此隐灵秘府。 ... Y

    你知道啥叫偶像崇拜不 儒家崇拜圣人,周公文王之类

    但墨家好像没有,也不怀古,也没有具象的人物雕像来祭祀

  • 冷静

    冷静 2016-08-08 20:16:05

    那时代穷,吃都吃不饱,不安居乐业行吗?所谓安居乐业不过是共同过日子而且

  • Y

    Y 2016-08-11 09:42:11

    [该条回复已被删除] [该条回复已被删除] 甘棠

    那么多推崇孔子的帝王为什么不搞活人祭祀,这个有啥必然联系?


    你可以考证下下面这个资料:

    2007年河北满城县境内发现的明代晚期双人墓葬。在明代,用人祭祀死者,一般祭杀于墓前。资料图

    本文由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倪方六供稿

    明朝有一段历史一般人都清楚:朱元璋死后,朱氏皇家发生了内讧,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将朱元璋亲立的接班人、明惠帝朱允炆赶下宝座,自己当了皇帝,此即明成祖。朱棣的狠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曾一怒之下,杀死三千宫女。更厉害的是,他还允许将活人开肠剖肚,如商王一样,用人来祭祀死者。

    但是,朱棣在起兵过程中,并不顺利,遭到了朱允炆朝臣将帅的攻击和抵制,其中朱棣的妹婿梅殷,时驻守淮安,便坚决捍卫朱允炆。梅殷是朱元璋生前最喜欢的女婿,妻子是被封宁国公主的朱棠。

    时朱棣想借道淮安,以给死去不久的老父子朱元璋进香为名,进军南京,便派人到梅殷处说情。梅殷说,“进香,皇考有禁,不遵者为不孝。”并将来人的耳朵给割了,但留着舌头未割,称“留汝口为殿下言君臣大义。”

    朱棣由此对自己的妹婿怀恨在心,有朝一日杀之而后快。朱棣南京称帝后,梅殷仍旧把守淮安,拥有重兵。朱棣哪能让这位当初不听话、与自己有二心的妹婿再领兵权?为了除掉这个大患,便逼着妹妹宁国公主咬破手指,给丈夫写血书,劝回。梅殷看到妻书后大哭一场,知道事已至此再无它法了,只好放弃守淮回到南京。

    为了搞死梅殷,下属投其所愿,想出法子整梅殷。永乐二年,都御史陈瑛奏报朱棣,称梅殷收养逃亡之徒,还与女秀才刘氏勾结起来咒骂朝廷。朱棣这下找到杀掉梅殷的理由,遂罢了其兵权。但又不好明杀,先将其发配至辽东。第二年冬天回朝后,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将梅殷“夹挤”到笪桥(又名太平桥,时为单孔石桥,在今南京秦淮河中段,评事街北口同,是繁华之处)下。时当天寒地冻,梅殷不被淹死,也被冻死。梅殷死后,却散布他是自杀跳河的。此事后被都督同知许成揭发。

    朱棣佯装发怒,令司法部门严惩谭深、赵曦,将二人斩杀,并没有收两人家产,派员为梅殷治丧,谥号“荣定”。有意思的是,朱棣还认为许成揭发有功,封其为“永新伯”。

    听说自己的丈夫果真被杀,宁国公主当时就想到系朱棣所为,她找到皇哥,拉住他的衣服大哭,追问驸马到底在哪。朱棣装模作样劝妹妹,让她不要难过了,称我为公主去找奸贼。为了安慰妹妹,又封了自己的两个外甥,即梅殷的儿子做官。

    梅殷的死让人伤心,最伤心的是他多年近侍瓦剌灰。瓦剌灰是降归的外族人,侍奉梅殷时间很长,对主子很有感情,听说谭深、赵曦在事实上谋杀了梅殷后,向朱棣请求,用谭、赵两人祭祀梅殷,朱棣同意了。瓦剌灰于是砍掉了谭、赵被二人的手脚,这还不解恨,又将他们开肠剖肚。祭祀梅殷后,瓦剌灰也上吊自杀,到阴间去追随自己的主子了。

    此事载《明史·公主传》(卷121)初,公主闻殷死,谓上果杀殷,牵衣大哭,问驸马安在。帝曰:“为主迹贼,无自苦。”寻官殷二子,顺昌为中府都督同知,景福为旗手卫指挥使,赐公主书曰:“驸马殷虽有过失,兄以至亲不问。比闻溺死,兄甚疑之。都督许成来首,已加爵赏,谋害之人悉置重法,特报妹知之。”瓦剌灰者,降人也,事殷久,谓深、曦实杀殷,请于帝,断二人手足,剖其肠祭殷,遂自经死。

    另据明人张岱所著的《夜航船》(卷5)伦类部,“瓦剌辉”条记载,当时是取了谭、赵二人的心肝祭梅殷的:“明太祖驸马梅殷仆也。谭深、赵曦谋杀驸马,文皇帝杀此二臣,瓦剌辉取心肝以祭驸马,痛哭而殉。”

    上面就是朱棣允许活人祭祀驸马爷真相。其实,用奸臣来祭亲,在明朝时有发生。嘉靖年间进士王抒,被奸臣严嵩杀害,后来严嵩儿子严世蕃获罪被斩首。王抒儿子王世贞、王世懋兄弟,花钱买通行刑的刽子手,砍下严世蕃的一条腿带回家,煮熟后用来祭奠父亲。更极端的是,祭祀完毕,兄弟对坐而食,把严世蕃那腿肉吃光了。

  • Y

    Y 2016-08-11 09:46:30

    你知道啥叫偶像崇拜不 儒家崇拜圣人,周公文王之类 但墨家好像没有,也不怀古,也没有具象的人 你知道啥叫偶像崇拜不 儒家崇拜圣人,周公文王之类 但墨家好像没有,也不怀古,也没有具象的人物雕像来祭祀 ... 东南偏西

    墨家好象没有,好像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给你搜了个资料,你可以看看田横一段。


    墨家是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学派,这个理想,便是公天下、兼爱天下。面对理想又该如何作为?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因此,墨家又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实践精神的学派。正是因为这种实践自已社会理想的需要,才使得墨家在先秦众多流派中,成为唯一一个有着严格组织的学派。墨者称自已的领袖为巨子,奉巨子为圣人。其实,墨子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不仅是这个团体的思想领袖,还是这个团体参与社会实践的组织者。不仅如此,墨者们还有着严格的自律精神,他们“以绳墨自矫”,严格要求自已。所谓绳墨,即木匠用以取直的墨线。而正是这种“以绳墨自矫”、严格自律的特征,才是这个学派被人称作墨家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因为他们睑黑或是墨子受过黥刑。    将以上分析结合其它资料,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墨家的总体形象:这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与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还有,他们大多是有知 识的劳动者。    正是这种对理想的坚持与执着,墨者们具有一种勇敢的精神,为了公理与道义,他们可以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西汉初年的陆贾说:墨门多勇士。《淮南子》书则说,墨家中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些,都是对墨家献身精神的真实记载。而墨家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又多以有组织的群体形式出现,于是这种献身精神,便很容易表现为一种集体行为。    据《吕氏春秋》记载,墨家巨子孟胜为楚国阳城君守封,他与弟子一百八十三人无一后退,全部战 死!在当时的纷乱之世,这样的事件,于墨家想非一端。再看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墨子反对战争而止楚攻宋,是作了两手准备的,一方面,他千里迢迢只身赴楚以止楚,另一方面,则派禽滑厘等三百弟子助宋守城以防不测。好在墨子止楚止住了,若楚王好说歹说不听呢?以楚之强而宋之弱,一旦楚王加兵於宋,不仅宋国难保,墨子与三百弟子的命运也很难说了。以墨家宁 死 不屈、义无反顾的精神推想,他们不会有一人退却,宁可 死。墨家有多少弟子呢?    我常想起秦汉之际的田横。田横,齐人,当初与刘、项同时起兵反秦,数年后,刘邦称帝而田横与五百壮士败亡海岛上。刘邦为长远计,派使者软硬兼施以召横,田横不得已,与二门客随使赴洛阳。走到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田横对两位门客说:当初我与刘邦同时起兵,而今一为天子,一为亡虏,我深以为耻。刘邦其实是想看看我的面容,烦劳二位将我的首级献给刘邦。于是自 杀。二门客如诺,献田横首于刘邦。刘邦大为叹息,于是以王礼葬田横并拜其二门客为都尉。葬毕,二门客在田横墓侧自掘坑,然后双双自 杀。刘邦更为惊叹,派使者赴海岛召五百壮士欲加重用。而海岛上的五百壮士从使者口中得知田横已 死 的消息后,无一奉召,他们采取了另外一种回答刘邦、回应田横的方式---全部自 杀!    我常想,田横是墨家吗?田横是巨子而五百壮士是墨者吗?如果不是,他们那种重义轻生、慷慨赴 死的精神与行事,与墨家何其相似!如果是呢?他们大概便是一群最后的墨者吧!    以崇高的理想为目标,以严格的组织为规范,以甘愿为理想而献身为精神,这便是墨家的总体特征。当他们以集体的、群体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与实践时,他们能显示出一种力量。然而,悲剧性的结果可能恰好也就在其中:当这个群体遭受强力打击时,以他们对正义与理想的执着,以他们宁可 死 而决不后退的精神,其结果,便不是土崩瓦解而只能是寸草无生了。土崩瓦解尚可收拾,寸草无生则无以为继了!    墨家的突然消亡是否可以这样解释呢?    先秦墨家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突然消失了,但他们的精神与行为风格却并没消失。你去读读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游侠列传》,游侠们那种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赴人之危厄、救人之急难等精神与行事,不就象墨家中人吗?只是他们的名称已不再是墨家或墨者,而是被称作---游侠!

  • Y

    Y 2016-08-11 10:00:51

    [该条回复已被删除] [该条回复已被删除] 甘棠
    你好象根本没有看明白讨论的啥?
    活人祭祀,现在看,当然是不文明的,还是很野蛮残忍,愚昧无知的。
    但在当时,这是礼仪的一部分。

    你还可以看看别的地方的资料。。
    ------------------------------
    就连初生的婴儿也必须刺穿耳朵,流出他敬神的鲜血。国王在加冕典礼上必须割下他身上的一块肉向百姓表明他是一个能够忍受痛苦的男子汉,忍受这种痛苦是一个少年步入成年男子行列的标准之一。……阿兹特克人认为,如果神明享用了足够的祭品,就会回报以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并保佑帝国的军队战无不胜。
    (《灿烂而血腥的阿兹特克文明》,P110)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108003#answer-13420589
  • 东南偏西

    东南偏西 2016-08-11 12:13:37

    墨家好象没有,好像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给你搜了个资料,你可以看看田横一段。 -------- 墨家好象没有,好像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给你搜了个资料,你可以看看田横一段。 ---------------- 墨家是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学派,这个理想,便是公天下、兼爱天下。面对理想又该如何作为?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因此,墨家又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实践精神的学派。正是因为这种实践自已社会理想的需要,才使得墨家在先秦众多流派中,成为唯一一个有着严格组织的学派。墨者称自已的领袖为巨子,奉巨子为圣人。其实,墨子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不仅是这个团体的思想领袖,还是这个团体参与社会实践的组织者。不仅如此,墨者们还有着严格的自律精神,他们“以绳墨自矫”,严格要求自已。所谓绳墨,即木匠用以取直的墨线。而正是这种“以绳墨自矫”、严格自律的特征,才是这个学派被人称作墨家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因为他们睑黑或是墨子受过黥刑。    将以上分析结合其它资料,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墨家的总体形象:这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与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还有,他们大多是有知 识的劳动者。    正是这种对理想的坚持与执着,墨者们具有一种勇敢的精神,为了公理与道义,他们可以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西汉初年的陆贾说:墨门多勇士。《淮南子》书则说,墨家中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些,都是对墨家献身精神的真实记载。而墨家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又多以有组织的群体形式出现,于是这种献身精神,便很容易表现为一种集体行为。    据《吕氏春秋》记载,墨家巨子孟胜为楚国阳城君守封,他与弟子一百八十三人无一后退,全部战 死!在当时的纷乱之世,这样的事件,于墨家想非一端。再看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墨子反对战争而止楚攻宋,是作了两手准备的,一方面,他千里迢迢只身赴楚以止楚,另一方面,则派禽滑厘等三百弟子助宋守城以防不测。好在墨子止楚止住了,若楚王好说歹说不听呢?以楚之强而宋之弱,一旦楚王加兵於宋,不仅宋国难保,墨子与三百弟子的命运也很难说了。以墨家宁 死 不屈、义无反顾的精神推想,他们不会有一人退却,宁可 死。墨家有多少弟子呢?    我常想起秦汉之际的田横。田横,齐人,当初与刘、项同时起兵反秦,数年后,刘邦称帝而田横与五百壮士败亡海岛上。刘邦为长远计,派使者软硬兼施以召横,田横不得已,与二门客随使赴洛阳。走到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田横对两位门客说:当初我与刘邦同时起兵,而今一为天子,一为亡虏,我深以为耻。刘邦其实是想看看我的面容,烦劳二位将我的首级献给刘邦。于是自 杀。二门客如诺,献田横首于刘邦。刘邦大为叹息,于是以王礼葬田横并拜其二门客为都尉。葬毕,二门客在田横墓侧自掘坑,然后双双自 杀。刘邦更为惊叹,派使者赴海岛召五百壮士欲加重用。而海岛上的五百壮士从使者口中得知田横已 死 的消息后,无一奉召,他们采取了另外一种回答刘邦、回应田横的方式---全部自 杀!    我常想,田横是墨家吗?田横是巨子而五百壮士是墨者吗?如果不是,他们那种重义轻生、慷慨赴 死的精神与行事,与墨家何其相似!如果是呢?他们大概便是一群最后的墨者吧!    以崇高的理想为目标,以严格的组织为规范,以甘愿为理想而献身为精神,这便是墨家的总体特征。当他们以集体的、群体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与实践时,他们能显示出一种力量。然而,悲剧性的结果可能恰好也就在其中:当这个群体遭受强力打击时,以他们对正义与理想的执着,以他们宁可 死 而决不后退的精神,其结果,便不是土崩瓦解而只能是寸草无生了。土崩瓦解尚可收拾,寸草无生则无以为继了!    墨家的突然消亡是否可以这样解释呢?    先秦墨家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突然消失了,但他们的精神与行为风格却并没消失。你去读读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游侠列传》,游侠们那种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赴人之危厄、救人之急难等精神与行事,不就象墨家中人吗?只是他们的名称已不再是墨家或墨者,而是被称作---游侠! ... Y

    答不对题,卖弄教科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71548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