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王家豪
Fo1yuanh@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摘要:根据关于内隐记忆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从发现内隐记忆的存在和内涵的提出,到对内隐记忆的现象的不同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两种理论是Tulving的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Roediger的迁移适当加工理论,关于这两种理论的孰优孰劣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我们可以看到对内隐记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当今的许多研究则让这两种理论慢慢有了整合的趋势。 关键词: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多重记忆系统理论;迁移适当加工理论;任务分离范式;加工分离范式 1引言 内隐记忆是指我们人在无意识参与的作用下,过去经验对现在当前任务所产生影响的现象[1]。外显记忆是指在经过有意识地学习之后,所学的知识经验对现在当前任务所产生的影响。内隐记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Graf和Schater在1985年基于记忆测验首次提出来的。从此,记忆研究领域多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这对术语。随着对记忆研究的不断深入,主要有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因而相对应的就是目前影响最大,也是争议最大的内隐记忆理论是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适当加工理论。而随着对内隐记忆的不断探索,关于内隐记忆的实验逐渐地细分开来,不再那么笼统地简称内隐记忆实验,而内隐记忆似乎也就成了关于许多无意识记忆测验或间接测验等等的一些上位概念,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仅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适当加工理论这两种内隐记忆理论有整合的趋势,内隐记忆理论和其他相关研究也出现了整合的趋势[2]。 2内隐记忆的研究和相关理论 2.1内隐记忆的发现和提出 1970年,Warrington和Wciskrants在对遗忘症患者的启动效应现象的研究中发现:遗忘者患者在进行直接测验(有意识学习)后,几乎不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意识地回忆和再认,但是在间接测验(无意识学习)后,词干补笔和模糊字辨认的测验中却能够对单词有较好的保持率[3]。这个结果就引发了研究者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记忆系统难道还能进一步进行细分?此研究结果后来也引发了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心理学家Tulving在1983年提出任务分离范式,通过对被试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也发现了两种测验结果的不同,与Warrington和Wciskrants所做的实验结果一致。1985年,Graf和Schater首次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我们人在无意识参与的作用下,过去经验对现在当前任务所产生影响的现象就叫做内隐记忆。 2.2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研究内隐记忆的实验范式主要有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4]。Tulving在1983年提出了任务分离范式,通过给予被试不同的指导语,考察被试在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中的记忆任务成绩是否具有显着差异,如果差异显著,则说明出现了实验性分离,说明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考察的是两个不同的记忆系统。Jacody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加工分离范式,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意识和无意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5],目的是为了证明只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其实是属于一种记忆系统,并没有质的差异。研究这种范式的学者认为任务分离范式所出现的实验性分离也许不是深层加工的结果所导致的,而是所要求的任务形式的不同导致。 2.3内隐记忆的主要理论 早期对内隐记忆有过很多理论解释,较为著名的是阈限说和激活扩散理论。阈限说解释内隐记忆跟外显记忆只是量变到质变的关系;而激活扩散理论则是用网络的节点的激活水平去解释。但这两种理论已经被很多证据证伪了[6]。当今内隐记忆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适当加工理论。心理学家Tulving和Squire进行对遗忘症病人的记忆测验研究后在1983年提出了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所显示出的不同结果,实质上是因为这两种测验所需的记忆系统不同,分别对应的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后面的实验研究正常人所表现出的测验成绩的差异似乎也能成为多重记忆系统的佐证。他们认为陈述性知识属于外显记忆,程序性知识属于内隐记忆[7]。而Roediger提出的迁移适当加工理论对多重记忆系统理论提出了质疑。迁移适当加工理论认为直接测验所表现出的外显记忆和间接测验表现出的内隐记忆只是属于一个记忆系统。之前关于支持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的实验性分离在迁移适当加工理论者主张单一的记忆系统,他们看来只是因为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所需要的心理加工过程和提取过程的不同,两种心理过程并无实质性的差异。间接测验只是对测验内容的表面特征分析和知觉分析,是基于材料驱动加工的;直接测验则是对内容的意义和语义加工,是基于概念驱动加工的[8]。1996年Weldon与Coyote所做的内隐实验在也进一步支持了迁移适当加工理论。 2.4近来内隐记忆的研究趋势 随着对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似乎发现关于内隐记忆的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适当加工理论的争论还是不无分出孰优孰劣[9]。因而,很多研究者则将重心转向了内隐记忆的某些下位概念方面进行细分的研究,试图去寻找内隐记忆的分类[10]。这就避开了对进行两大理论进行无休无止地争论,逐渐将两种理论的某些共同方面进行融合,为内隐记忆的研究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和视角。 3总结 内隐记忆的存在已经被很多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所证明。然而内隐记忆在国外用单词研究较多,在国内主要是杨治良的匹配比较法则改进了内隐实验,从实验的改进更能有力地证明内隐记忆的存在。最近几年国内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开始从单词转向了汉字词研究,这是中国的内隐研究发展的一个进步。但是归根结底,内隐记忆的研究始终只是跟着心理学大国的研究思路走,从根本上还是无法摆脱他国心理学研究的足迹,没能根本实现本土化研究。关于内隐记忆的两大理论孰优孰劣至今也没有定论,但随着两大理论的趋于融合,使内隐记忆获得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内隐记忆。如果在教学之前,呈现一些与即将教学的内容相关的文字或图片等,将会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内隐记忆,从而使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变得更有效率。即使在生活中某些外显记忆无法凸显时,但内隐记忆却实实在在存在人的脑海里。有些学者认为当学习任务进行不断地强化和联系,内隐记忆将会增快向外显记忆转化的速度。但究竟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就需要更多的内隐实验去推测和证实。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杨治良,李林 . 内隐记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心理学报 . 2006年第4期 [2] 杨治良 . 内隐记忆的初步实验研究 . 心理学报,1991, 23(2): 113~118 [3] 吴敏,杨治良 . 试论内隐记忆的性质和理论解释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论文和评述 [4] 彭莉 .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 社会心理科学 , 2009年第一期 [5] 杨治良 . 记忆心理学 . 第2版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陈寒 . 对外显和内隐记忆发展的反思 . 辽宁师范大学学. (社会科学版)2007,7:53~54 [7] 张一中,王笃明 , 内隐无意识加工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 南京师范大学 . 社会科学版) 2002 . 95:93~95 [8] 钱国英,游旭群 . 内隐记忆特点的新探索 . 心理科学 . 2007,30(4):998~1001 [9] 叶茂林 . 中国记忆研究回顾 . 心理科学 . 2000,23(3):334~335 [10] 杨治良,李林 . 内隐记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心理学报 . 2006年第4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3心本一班陈丁可作业帖 (陈丁可)
- 23心本一班褚楚作业贴 (褚楚)
- 23心本一班第七组(非名单)十月作业 (褚楚)
- 24心本班鲁雅宁作业 (momo)
- 24心本班刘艺婷 (豆友HqhJS87I5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