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理想主义者还是功利主义者

活久了

来自: 活久了(自律即自由)
2012-12-02 15:23:41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劈山阿斧

    劈山阿斧 (举着皮搋子起舞 我是我 nowhere) 2012-12-02 15:47:50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有点含糊。这理想主义和功力主义怎么清楚判别呢?你可以说他为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做事是功力主义,他为国家不择手段就是理想主义,那他做了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利的是什么主义? 李受学于曾,心中肯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囿于环境与个人性格,他成了那样一个结局,我认为你这是一个源与流的问题,目的一直是强国兴邦,手段就有些功利。

  • 活久了

    活久了 (自律即自由) 楼主 2012-12-03 09:13:08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有点含糊。这理想主义和功力主义怎么清楚判别呢?你可以说他为个人目的不择手段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有点含糊。这理想主义和功力主义怎么清楚判别呢?你可以说他为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做事是功力主义,他为国家不择手段就是理想主义,那他做了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利的是什么主义? 李受学于曾,心中肯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囿于环境与个人性格,他成了那样一个结局,我认为你这是一个源与流的问题,目的一直是强国兴邦,手段就有些功利。 ... 劈山阿斧

    谢谢你的解答 受益匪浅 想再问一个问题 你认为李鸿章的核心性格是什么 若说做了对自己对国家有利的事,那便是他平步青云的官位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功绩。然而后来的二三十年,李虽然不择手段做事,但在大清看来还是受困不少。梁启超也说他不是“权臣”而是庸臣,他凭着拼命干事能耐,积攒自身势力和实力。 多少奏折谈革新,最终却只能签合约的替罪羊。在他与俾斯麦的谈话或是李鸿章处处讨好,无疑都彰显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矛盾,国家利益与当朝者自身利益的矛盾,最终妥协的是当朝者利益,这点看来,李鸿章悲剧便是愚忠吗(囿于环境和性格所形成的终极意义?)

  • 劈山阿斧

    劈山阿斧 (举着皮搋子起舞 我是我 nowhere) 2012-12-05 13:34:26

    我的知识少,看法浅薄,就同好交流下。 共产党讲究唯物史观,他们怎么做咱不论,但从唯物史观出发的观点我赞同,那就是当时清朝内忧外患,历史车轮向前,岂是一个人能挡住这滚滚风潮的?清王朝,说白了气数尽了,做的大都是自取灭亡之事。李悟不透这个,任公说他不学无术怕也是有这意思吧。 我眼中的李就是一个典型的士,他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但他坚韧坚持,这是他性格中最宝贵的一点吧。

  • 活久了

    活久了 (自律即自由) 楼主 2012-12-06 09:28:41

    我的知识少,看法浅薄,就同好交流下。 共产党讲究唯物史观,他们怎么做咱不论,但从唯物史观出 我的知识少,看法浅薄,就同好交流下。 共产党讲究唯物史观,他们怎么做咱不论,但从唯物史观出发的观点我赞同,那就是当时清朝内忧外患,历史车轮向前,岂是一个人能挡住这滚滚风潮的?清王朝,说白了气数尽了,做的大都是自取灭亡之事。李悟不透这个,任公说他不学无术怕也是有这意思吧。 我眼中的李就是一个典型的士,他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但他坚韧坚持,这是他性格中最宝贵的一点吧。 ... 劈山阿斧

    你的观点对我启发很大,谢谢。

  • 不了可通神

    不了可通神 2012-12-27 12:15:07

    李鸿章的话不能单纯的用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来看吧,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能够在一群理想主义者的领导下是一件幸运的事,对李鸿章和清廷而言,与其说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还不如说是王道政治和霸道政治更好,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是信奉王道政治的,但在西方的强权主义胁迫下,向李鸿章的一类大臣开始像霸道政治靠拢吧,对于李鸿章这类任务而言,君主和封建传统是不可动摇的的大地,所以他倾其一生都在为重振帝国余威努力,三十年代的历史学家蒋廷黼先生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提出的一个非常精彩的观点,只要洋务派在军事自强运动的现代化的方向上走出第一步,他们就不得不走出第二步,他们为了保住第二步不至于前功尽弃,就不由自主地要走出第三步、第四步。萧功秦先生称之为“防卫现代化的弥散效应”, 对于前人,由于他们的局限性,不能对他们太苛责了,就像李鸿章自己写的,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吧。

  • 活久了

    活久了 (自律即自由) 楼主 2012-12-28 22:39:31

    李鸿章的话不能单纯的用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来看吧,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能够在一群理想主义者的 李鸿章的话不能单纯的用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来看吧,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能够在一群理想主义者的领导下是一件幸运的事,对李鸿章和清廷而言,与其说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还不如说是王道政治和霸道政治更好,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是信奉王道政治的,但在西方的强权主义胁迫下,向李鸿章的一类大臣开始像霸道政治靠拢吧,对于李鸿章这类任务而言,君主和封建传统是不可动摇的的大地,所以他倾其一生都在为重振帝国余威努力,三十年代的历史学家蒋廷黼先生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提出的一个非常精彩的观点,只要洋务派在军事自强运动的现代化的方向上走出第一步,他们就不得不走出第二步,他们为了保住第二步不至于前功尽弃,就不由自主地要走出第三步、第四步。萧功秦先生称之为“防卫现代化的弥散效应”, 对于前人,由于他们的局限性,不能对他们太苛责了,就像李鸿章自己写的,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吧。 ... 不了可通神

    您的王道政治和霸道政治是如何定义的?就我的理解,中国从周朝起有王道政治的信奉,后儒家提炼了王道政治以德、仁治,离不开君、臣、士三道的政治思维。然而战国时期也是霸政天下,汉朝以后的中国何尝不是一直处于王霸杂糅的状态。秦始皇用霸道贯彻了王道的政治理想,私以为,若说李鸿章一类大臣像霸道政治靠拢,他和清流派或保皇派还是有区别的,他希望重振清国余威,然而也期盼革新(从他晚年资助革新派遭拒还是悲观哀叹千百年的根基不是一时就能动摇),的确这种革新当然有区别于维新派,私以为这便是李鸿章自己的一套“温和”的政治、外交思想。囿于传统儒家士大夫观念的局限,他永远处于世故和良知之间,这条路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已预示着他无法被人理解也无法做到彻底 他的外交思想在我看来尚属幼稚,但也迫于无奈,连俄制日等连横、调停思想是弱国的无奈,也是迎合者的悲哀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125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