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与科普|去比赛吧:我不能永远等我“准备好了”
Metrace
感谢泳组激励,奥体杯和千岛湖公开水域比赛归来,答应组长要分享心得回馈一下我组,我来了。 我从来没觉得我“准备好了”,但是比赛结果会告诉我,我已经游了多远。先放成绩镇楼:


以下是正文。 我在学生时代有两年把游泳当作主要运动方式,水性极好,擅长蛙泳,自由泳会但不精。工作后因为场地不便,多年没有下水。直到去年因为住酒店玩水而重燃游泳热情。 一开始的目标很简单:我想考救生员证。而后绝望地意识到,想以蛙泳通过速游测试,得差不多是国家三级运动员的水平(对我而言意味着不可能)。于是不得不重学自由泳。 此时我的自由泳水平是,能且只能游50米,而且没有蛙泳快。我的蛙泳水平是,想进1分钟而不得。 梦觉、思南、泳培帮,靠着电子教练们的帮助,24年11月我从头开始学自由泳,以分解练习开始,细抠动作、配合、节奏。于是第一次知道,自由泳有这么多技术点。

决定报千岛湖的比赛是25年1月中,一方面是接触到了“以赛促练”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多年以来我都想要游野泳。纠结之下选了2km竞速组,因为——报名费只比1km贵30块钱,多花30块钱就能多游1km,这世界上还有这种好事呢? 此时我的自由泳水平是,刚学会曲臂抱水,还是不能长游,但50m的速度和我游蛙泳相近(1分03 - 1分10)。蛙泳水平是,偶然能进1分钟了。 我没有准备好,但还有半年时间,我可以练。

我为游泳所购置的装备,只有手环、浮板、呼吸管。虽然知道“正确的提升方式”应该是录视频检查动作,或者请个云教练指导,但因为怕麻烦、不愿交流而作罢。于是更多是靠带着脑子游,以本体感受判断动作,并且用速度、划手次数等数据辅助评估。 每周两次力训,两到三次游泳。只游100米蛙泳热身,其余时间都在练自由泳。维持着这样的频率,我的游泳水平在提升。虽然没有刻意练蛙泳,但是水感提升也带动了蛙泳进步。 到了4月中,我被鼓动着测了25米速游,竟然以19秒46达标了,也是因此信心大增。然后关注到奥体杯,看了去年的成绩册觉得,如果运气好,蛙泳站台好像也不是没可能。 此刻我的游泳水平是,敢跳发但会翻泳镜,自由泳和蛙泳都有50秒出头的新PB,同时自信心爆棚。于是给自己报了50自、50蛙和100蛙,前者是检验半年来自由泳训练水平,后者是报着“万一能站台呢”的心理。 没成想5月一蹶不振——因为生病和出差,荒废了3周训练,而且身体状态极差,随便动几下心率狂飙。可能因为掉肌肉,蛙泳也掉回了1分钟的水平。 奥体杯前最后一周我才正式回到泳池,除了练50米的短冲,就是当一个跳发永动机。而且恰逢工作极忙,作为一个疲惫的、连轴转的上班族,下班后再急匆匆地赶去泳池训练,心态也快崩了。

踏上奥体杯赛场,我当然没有准备好。比50自的时候,因为跳发失误泳镜还被拍成了鼻环,瞎着游完了全程。但是来见识比赛氛围就很高兴了,看到了高手是什么水平,这么多爱好者共聚一堂有种热热闹闹的春游感。 继而是千岛湖。因为前一天到得晚,连试水时间都没有。直到跳进湖里时,我心里想的还是:安全完赛就好,最好一小时能回来。


湖里能见度为0,黑绿黑绿的水很压抑。划了几下自由泳太害怕,就换蛙泳,蛙自混合拼接散装鳄鱼眼,赛程过半确信以我的体力能完赛,我开始游老年自。 最后我只用了47分54秒游完2000m. 而我此刻的水平,是蛙泳抱水抱不住,不论蛙泳自由泳从来没连续游过2000米,没有在公开水域游过泳,鳄鱼眼只练了一周,自由泳甚至都不会打六次腿。 别说现在了,再给我半年时间,我相信我依然能列举出无数条“我没准备好”的实例,有理有据。 但是这两场比赛教给我的是,“我没准备好”不该成为不去做一件事的理由,我不能永远等下去,因为我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准备好了”。 去做,然后去失败,或者去赢,这都很好。 即使万分畏惧,至少我站在了出发台上。先跳,跳出去再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交流与打卡|每人说一个最喜欢的游泳馆。 (Kevin)
- 交流与打卡|记录游泳的小进步 (你说呢)
- 交流与打卡|自学游泳进度记录 (鳳南全智賢)
- 自仰蝶进阶|蝶泳学了很久碟不起来需要锻炼哪里 (CD机的青春)
- 自仰蝶进阶|自由泳扣动作篇 (辰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