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下我看过的40本科幻(24.9.20)
来自: 孔迎
本帖整理的逻辑,看书当然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比如按照作者,比如按照思想主题(时间、科学与人的关系、科学自身的发展),比如按照时间顺序,等等,因为我自己是心理学出身,免不得拿着锤子找钉子,所以我这个帖子会渗透到很多心理学视角;但我会在此基础之上,尽力梳理出科幻的一些常见的角度啥的。
再说下心态: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理科基础差,或者认为科学很无聊,所以不爱看科幻。
但首先:科幻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存在一定的幻想成分,所以会比真实科研有趣很多(毕竟本质上还是故事);其次,lz本人文科生,觉得问题不大,看不懂的略过去就好了,感兴趣的话可以深究;最后,lz杂食多年,发现多试试没有坏处,很多时候觉得一样东西无聊只是没找到对我们而言有趣的点,而并不是这样东西无聊到灭绝人性,所以大家不妨往下看看,万一一不小心就打开一扇新世界大门了呢?
OK言归正传,既然看科幻,我要大声开麦:阿西莫夫,是这个:
对我来说,阿西莫夫是科幻界纯元,古龙则是武侠界纯元。之后可能也会开帖梳理古龙。
扯远了,阿西莫夫是我看得最多、整理得最系统的一个人,所以我会先以他为轴,试图梳理出我看过的科幻的脉络,再把其他人补充到这条逻辑线上。
力有不逮,难免讹误,欢迎指出。
我看过的阿西莫夫的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基地七部曲(《银河帝国》系列1~7),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8~12),帝国系列(《银河帝国》系列13~15)
以及其他,《永恒的终结》《神们自己》《机器人短篇全集》
个人看法,他的书大多数都很精彩,帝国系列算是其中的洼地。。。
如果想看点轻松的,或者是之前没看过科幻,可以看点短的,比如《永恒的终结》,我当时就是先看的这本结果惊为天人,就开始找更多阿西莫夫的科幻来看。
顺带把《银河帝国》系列8-12部(机器人系列)也一起讲了,主题也是这些,故事很精彩,塑造一些有血有肉的机器人,很可爱。以及,一旦提到人类的本质,则不可避免与心理学相关,我在这个过程中甚至还梳理出了“人类眼中,人类的特点/人区别于机器人的点”,如下:
知情意行四个角度,甚至机器人还是社会的机器人:情感、自我意识、幻觉、潜意识、会死亡、拥有主观能动性、被法律承认是人类、被其他人承认是人类、读懂潜台词、穿衣服、被人爱着、拥有社会关系……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我们为什么要看科幻?我前两天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一切科幻都是现在。我们能从历史的影子中窥见当代的一角,而从科幻中找到的不止是未来,还有过去与现在。我们肉身无法脱离当下,却可以借着伟大的头脑帮我们短暂超脱当前时空,看一看人类从过去到未来,一直不变的是什么。
ps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很多人都说有罗马史的影子。历史和科幻的关系可见一斑。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爱看推理的人完全可以无脑入,因为一开始的故事背景就是主角探案去的,而关于科幻推理,阿西莫夫自己也说,想写科幻推理,但又不想让新科技代替侦探来解决疑难问题。这和当代刑侦文的困境其实有点类似,很考验作者,以及,武侠推理也许也有类似的困境,如何避免“一力降十会”?我改天再重看古龙盘盘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阿西莫夫的整个故事架构很宏伟,毕竟写了15本,容量很大,为防剧透,我就不把这部分放在主楼,有人感兴趣的话我再把我梳理的脉络放在评论区。
我先入为主,在克拉克这本里能看到他和阿西莫夫同样关注的点:比方说,是否会有某种强大力量(外星人or机器人)接管人类,人类就此被舒适地豢养,沦为家畜任人宰割,失去探索的勇气和动力?“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届时会否仍有先进科技、文学艺术诞生?还有时空方面,外星人(《童年的终结》)和进化后的地球人(《永恒的终结》)眼里的时间都是互相影响的,不像人类眼里的时间是线性的。
虽然看得不多,但对克拉克印象很好,之后会再看。
人脑以类比来理解事物,所以地球可以是太空的一艘船,我们漫步在宇宙中,恰如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人;所以月球可以是地球的新殖民地,来自地球的月球新移民同样瞩目地球,犹如思念故国,或者地、月可以分为两派,人们彼此歧视、互相猜疑、存在隔阂;所以我说的语言好比你的语言,那个星球的生物类似这个民族的人们,未来就像过去、又不断重演现在。
从本书乃至不少科幻小说中看出人类学的痕迹。人类是区别于动物的人,更是区别于外星人的人。
《宇宙春晖》:我们在外太空的飞船上偶然相遇,太遥远的家乡无法传递音讯,因此只好请你带话回去:蓝星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太遥远的距离使得信息传递存在漫长的时间差,写一封信可能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可能对方收到此信时,已经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点也很多小说提到过。
科幻小说中常常伴随着对未知的探索,界限究竟何处,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奴役与种族灭绝,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等书也涉及到对这点的探讨。
整体的感觉是:我们探索自己,我们找寻意义,我们追寻未知的宇宙。
以下含剧透:
这本书里对心理学的涉及在如今看来很普通,通过量表与生物反馈技术来区分仿生人与真人,但基于信号检测论原理的公司与主角博弈部分的trick倒是挺有意思。
还引我遐想的一点是,之前看到个说法说人是由其记忆定义的,这本书里却否认了这个观点,没有用记忆(记忆可以被植入)而是用移情技术来测试仿生人(认为仿生人无法移情),移情是一种社会性反应,所以这本书里的原理基础可能是马克思对人的定义——人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使不谈移情等社会性反应,不谈记忆可以被植入、篡改、伪造,外显记忆之外,那些内隐记忆该如何解释?搜了下此书成书时间似乎早于对内隐记忆的研究,怪不得没有提及。
文中仿生人才华高超但待人冷漠,似乎缺乏感情和移情,这是肉眼可见的一点,但随着科技发展,仿生人回被公司造得更像人类,而人类的情绪却也需要仪器来调节,真人和仿生人的界限模糊不清,人越来越像仿生人,仿生人越来越像人,不乏仿生人一直以为自己是真人——这令我想起我前几天的那个梦,有表梦境、里梦境和现实世界三层,表梦境是暂时的噩梦,醒来来到里梦境,里梦境像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世界(因为是一般生活在的世界,而且很难离开),所谓现实世界则像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或者说像天堂。对仿生人而言,表梦境是“自己是人”的记忆与认知,里梦境是“自己原来是仿生人”的记忆与认知,跨维思考一下,仿生人的现实世界可以是我们读者所在的这层现实世界,里梦境是读者的“梦境”,却是仿生人不可从中醒来的“现实”,所以一个人如果一直活在假的世界里,那么这个世界对他而言,假也成真。再发散一下,假使我是一只蝴蝶的梦,却认为自己是庄生,纵然是蝶梦庄周,也是庄周梦蝶了。
“中文房间”和“哲学僵尸”这两个思想实验也许或多或少可以说明为何此类辨别人机的活动如此复杂、又为何心理学总是被牵涉在这类科幻之中——我猜这类科幻的起点是现实世界之中的计算机,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不言而喻,而人类既然对于自己的了解(这是心理学该干的活)还是一片黑暗,人是自己都难以一窥内部机制的黑箱,当然不能很好地分辨人类与有高级计算机能的计算机。肉眼可见的表情与行为很好造假,皮肤电数据、脑电波动同样未必不能伪造,那么当你对一个机器人表白时,它深情回应的“我爱你”,望向你时加速的心跳,究竟是它设定好的程序,还是它真的有一瞬,心跳狂乱地脱离预设轨迹,疯狂波动?而同时,当你表白时,又真的能确信自己清晰知道什么是“爱”,自己真正产生了所谓“爱的反应”,以及自己的反应没有骗过自己?
不知道怎么说莱姆,我一知半解地看了他的书,不怎么看得懂……就留空吧。
看《呼吸》,对大受赞叹且被摘篇名当书名的那篇没有太大触动,而是对另一个更平平无奇的故事若有所感。当你历尽磨难穿越回到二十年前,企图弥补在妻子意外去世前对她的恶语相向,明知过去不可更改,却收获妻子弥留前对自己的口信,口吻有爱与感谢,唯独没有责怪,“……什么都没有改变,但我知道的事情却改变了一切”,然后我了悟,正如我对这个故事的批注完成了另一半故事,是你对生命的诠释完成了完成了另一半生命。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本来想说这篇似乎有点脱离了特德姜很偏爱的“时间一维性”母题,结果一看篇名发觉还是在围绕产生、发展、衰亡,人类无法脱离时间,但至少这篇算得上新颖,不再是强调时间的一维性。这篇描述的内容完全可以顾名思义,描述了牢牢嵌合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软件体的生命周期,而非像心理学一样,摘出软件体一族从发展到衰亡的规律,或者是简单描述某一个软件体个体的生长周期。软件体中后期生存的软件世界竟然类似平行世界的现状,我们是不是也是被投放乃至流放至此的软件体呢?
一句话剧透:
一个傻子变聪明,又变回傻子的故事。
先到这里。
截止2024.9.20,共读40本。
#人气创作计划#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拔草|《球状闪电》 (侧脸君阁下)
- 年末打算给小学捐书,求推荐女性友好童书(🙅♀️小... (moonroe)
- 座谈|有没有人聊聊《金瓶梅》 (到灯塔去)
- 采花|《才女之累》 (侧脸君阁下)
- 座谈|应该由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书写、评判和把关儿童文学?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