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7-19得耐心者得天下
来自: Git it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爽文?因为爽文的故事让人们有一种及时满足的感觉,就好像一个普通少年,经历番奇遇,轻松练成神功,取得成就......常人需要几十年才能练成的神功,他们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学会,甚至一夜速成。可惜故事是故事,现实是现实,我们可以暂时沉浸在故事中,但终究要回到现实面对规则: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很多人虽然嘴上说要保持耐心,但身体却诚实地游走在即时满足的边缘。他们总是从最简单、最舒适的部分开始一天的工作,然后沉迷于娱乐信息、醉心于周边琐事,就是无力去做重要的事情;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寻找干货文章,点击收藏,但今后可能再也不会点开,他们的新年计划非常完美,在出炉的那一瞬间,就像自己已经完成一样,但没过几天,那计划就不知所踪了,他们有时也“勤奋”得出奇,疯狂提升自己的阅读量、践行“一万小时定律”,每天坚持做同一件事,但始终与成功无缘;他们刚有了一点点改变,甚至在还只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就会急着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将要开始新生活了,但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很快就会消沉放弃,他们看到自己与同龄人有很大差距时,就会变得非常焦虑,然后去报很多课、读很多书、做很多事,并期望立即看到变化。总之,他们希望只读几本书就能博学多识,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少吃几口饭就能变瘦,读完一篇干货文章就能立即改变。
说了这么多及时满足的事情,和耐心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要知道缺乏耐心,根本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和自己的道德品质也全无关系,这仅仅是天生属性罢了,每个人都一样。婴儿刚出生时,理智脑的作用极其微弱,全靠本能生活。出生6个月之内的宝宝会认为自己是全能的,整个世界会随着自己的意念而动,这可谓最强烈的即时满足;几岁的孩子可以瞬间切换笑脸和哭脸,得到满足就立即欢笑,不满足就马上暴怒,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即时满足和耐心不足的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理智也会越来成熟,耐心也会随之增长,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对耐性进行训练,那我的耐心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
其次我们要通过提升认知来提升耐心,很多时候,我们对困难的事物缺乏耐心是因为看不到全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所以总是拿着天性这把短视之尺到处衡量,以为做成一件事很简单。事实上,如果我们能了解一些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改用理性这把客观之尺,则会极大地提升耐心。
复利效应就是一种理性的工具,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揭示的正是这种力量,不过要想获得这种力量,我们需要冷静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舒适区边缘另一个重要的理性工具,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成长权重比是微观上的理性工具,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 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他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平台期是第二个微观上的理性工具,这个规律表明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 (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几乎任何学习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认识到以上的规律,我们就能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或挫折失败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放弃,而我们继续坚持。
最后,耐心的获得也是来自和及时满足的博弈。当我们明白缺乏耐心是自己的天性时,就坦然接纳吧! 从现在开始,对自己表现出的任何急躁、焦虑、不耐烦,都不要感到自责和愧疚。在面对舒适和诱惑时,明智的做法是和本能脑和情绪脑沟通,沟通的效果远远好于对抗,这也是理智脑最擅长的。耐心就是这样,不能急于求成,允许自己缓慢地改变,甚至经常失败。无论结果如何,和自己对话都会产生效果。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近期小结2 (Leo Carroll)
- 近期小结 (Leo Carroll)
- 2022年总结,2023年计划 (Leo Carroll)
- 周总结(2022年第53周) (Leo Carroll)
- 说说《无双》 (Leo Car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