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历程B
来自: 贾小年(space lion) 2012-02-14 20:47:07
B 与西藏音乐结缘
如果要说一说中国的流行音乐,《阿姐鼓》注定是不可绕过的。它被称为“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有影响的一张中国唱片”,这张专辑在全球56个国家出版发行,是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赢得无数国际赞誉。
这张唱片也对捞仔的音乐人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参与了这张唱片的录制,里面的吉他部分都是由他演奏的。
他很认真地说:“何训田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1994年,曾经同在一家歌厅唱歌的朱哲琴找到他,因为她要出唱片,得找几个演奏好手。那时的捞仔和同时代的艺术青年一样,满脑子都是摇滚、爵士,对民族音乐有着很片面的看法。可是,当他听到何训田采自西藏的“真正的原生态”音乐时,有如鸿蒙初开。何训田将藏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糅合而碰撞出的惊艳效果,也令他深深震撼。
一个新世界开启。从此,他和西藏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此后,他又参与了朱哲琴另一张唱片《央金玛》的录制。
他作曲的《天葬》由藏族著名歌手亚东一唱而红,并在法国坎城音乐大展上获奖。
2005年,他为《可可西里》制作电影音乐,并获金鸡奖最佳电影音乐提名。他说:“巡山队队长的原型是我一个朋友的好朋友,因此我对这个故事很熟悉。藏族人生活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要去保护另外一种弱小的动物,没有信仰的人是做不到的……”
他说西藏现在成了时髦的代名词:“搞摄影、搞电影、搞音乐、搞文学的都要去沾点边。但很多人只是把西藏当做一个符号,都是披着件西藏的外衣,一唱就回去了,并不是真的了解,也不是真的热爱。”
但是,他也不据此认为自己对西藏音乐的了解就有多深入了。他觉得自己对西藏的热爱也有点“叶公好龙”:“严格来讲,我做的音乐能叫西藏音乐吗?也是一个主观的东西,用先进、时髦的手法去表现,有一种碰撞,让人觉得意外什么的……”
毕竟,这已不是王洛宾的年代。
也就是从接触西藏音乐开始,捞仔从吉他手转向音乐制作人。在广州待了16年后,2001年,他去了北京,原因是“广州让人感觉失去了创造力,和人对音乐本身的渴望”。北京是文化中心,竞争激烈,但是, 捞仔他觉得,对于自己是个强化训练。而今,他确实在圈内小有名气了。
从一个16岁的少年,成为国内最好的吉他手之一,又成为现今著名的音乐制作人,捞仔从义乌出发,到广州、到西藏、到北京,这20多年来,由南至北,在自己的音乐路途中画了一个完美的半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