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反思——当下青年参与公益的现象之CYCAN
来自: 李鹿鹿Bambie(回来后我们痛哭不舍分离!)
参与CYCAN工作已经两年了,从志愿者到全职再到现在秘书长的角色,这一路走过来,看到学到想到的很多很多,曾经一度希望自己能够抽出时间来好好写些东西,记录下来这些工作中的反思,希望能给予外界一些参考和借鉴。也作为自身工作的一个记录,供日后回顾。 在与一个德国朋友讨论的时候了解到,在德国,他们并不区分成年NGO及青年NGO,而在中国,至少现阶段来说,对于成年的NGO及青年的NGO是有较为明确的划分的。据了解,区分的标准可以有以下几点:1、服务受众,既以服务青年人为主体的NGO可视为青年NGO;2、团队成员,既发起的团队为青年人或者更小来说是在校的学生为主体的NGO可视为青年NGO。但是在国际友人看来,即使是具备以上两点特质的NGO也是NGO,不会冠以青年NGO的名号。个人的理解造成在国内有这样的区分的原因更深层的意义还在于成人NGO是能够实实在在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而不能够实实在在的直面问题,但是运用NGO的模式在以意识层面工作的主体并以青年人为主导的NGO被冠以青年NGO的名号。同时“青年NGO”又夹带着“不专业”这样的一个附加含义在里头,所以也能够理解为成人NGO的团队是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服务于议题或受众本身的,而青年NGO大部分团队成员本身是还未完全具备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本身应有的能力,需要通过行动本身来去很大程度的完善自身的。如此也能回答部分行业人员对于青年NGO经常性提出的一个问题:你是在服务议题或受众还是在服务你自己?我是资助你的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是给执行此项目的团队“交学费”?因此,个人草率的给予现在存在于本土的NGO的不同层面的构成做一个分类应该是成熟NGO和不成熟NGO而不是成人NGO和青年NGO。 有另外一种比较被动的现象是,青年群体有时候将自己定义为“青年NGO”的隐形含义中,也是对自身要求降低,给自己不足够专业找台阶下的潜台词。希望CYCAN尽快能够脱离“青年NGO”的行列成为一个“服务于青年的NGO”。 经过两年的参与,在CYCAN发起的各种项目中摸索,从校园节能-培训沙龙-意识倡导-主题论坛-全国性联动宣传-参与国际气候谈判,这一路走来,在不同的阶段CYCAN的项目本身处于一个不断探索转型的阶段,从形式上来说,特别在青年领域都可以说是走在前头并在青年领域制造了一定影响力的。 但是同时这种快速调整和变换也有其两面性,造成这种两面性的直接原因也是由于青年人本身的属性所决定,是一种直接体现。正面来说,青年人接收外部,特别是国际信息的能力及复制的能力极强,能快速的将国际上新颖的点子转化到本土的气候行动中来,并能够在本土得到应有的转换和融合。从负面来说,由于青年一味的追求创新和“贪婪”的信息捕捉需求,使各种形式的气候行动无法真正扎根中国青年本身,项目无法走远走深走扎实。 个人将CYCAN现在面临的现状或者更准确说是困境的根源定位于无法找到自己核心的价值所在,我们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从商业模式角度分析,就是缺少一个核心的产品,无法为受众群提供核心的服务。 在经过4年的探索后,CYCAN网罗的不少的国际资源,能够发起一些国际性的项目,这也是吸引当下青年重要的点。在内部针对核心竞争力进行讨论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认为,拥有相对广阔的国际资源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个人也曾经一度这么认为,但是在经过思考后的现在,我不完全认同这样的观点,我相信只要有3、5个外语能力足够好的团队集中攻克气候变化议题下的国际网络,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能迅速的占领这片领地。 “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名称本身除了“霸占”了青年参与气候变化这一大片领地外,其实并未给组织本身带来过多益处,成立发起CYCAN的首个项目便是“高效节能”,最近意外的发现一个成立一年以官方背景成立的组织“全国高校节能联盟”,看到名称的本身时,个人有不少的触动,回想当时发起成立时如果就以“高校节能联盟”为名称我想CYCAN也许能走得更顺更稳当。想想如果我们四年下来将手中资源集中火力攻克高校能耗问题,想必四年后的现在我们可能已经具备很强的基础。现有名称为自己埋下了很大的一个“后患”,气候变化本身涉及的范围之大可想而知,我们在如此大之议题下不断进行各种尝试、游离于各种议题之间。名称之大随之带来了责任之大(当然这也是自身给自己带来的),来自国际,国内的,只要提到青年参与气候变化,无不找到CYCAN,在气候谈判各国青年活跃的背景下,CYCAN作为中国青年的身份也无法不参一脚。最终我们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项目的范围越来越广,除了无法深入每个议题还是无法深入每个议题。 CYCAN迫切的需要找到一个气候变化大议题下的立足点,并且做深做精,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服务青年群体解决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实力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成为成熟的NGO。 以解决高校能耗问题为基础提升中国青年在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行动力,这个是我经过思考后希望实现并推动的,并且相信能够为组织带来长久的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因此萌生了希望重启“校园节能”项目的想法,但在具体推动的过程当中却碰到了重重阻力。基础的知识架构不足,未能发现合适能够胜任此项目需求的项目团队等……可以这么说,现在的CYCAN还不具备胜任此项目的需求。 从这也引申出CYCAN现在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团队的主体基本由学生团队组成,因此,在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如果项目参与度能够满足学生参与的条件,项目便能顺利的推进,而反之,项目则无法顺利进行。所以项目周期较短的项目就能非常吸引青年学生的参与。如过往的COP中国青年团、行动日、IYSECC。如果继续保持这样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运营模式,是很难突破现有项目的模式的,因为具体到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时候是需要一个漫长的项目周期的,少则1年,多则更长。像校园节能这样的项目是需要一个长期投入的团队来运营,而青年大学生可能在刚上轨的时候便开始面临着择业的选择,项目无法得到很好的跟进和传承。 南京绿石在改革后由两个部分组织,一个是专业化的全职团队,运营针对社会问题的项目,另外一个是学生部,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校园展开各种针对学生本身的项目。非常认同这样的运营模式,现阶段的CYCAN也能充分考虑复制使用。确立全职的专业团队针对社会问题进行长期的项目计划,保留原有短期项目让更多青年大学生参与。全职团队需要有更大的专业需求,而学生参与发起的项目则能够相对放开的让学生去尝试,以全职团队运营的项目为主体,保证机构的生存和长期运作,而学生发起的项目的成败是相对不能影响主干的。 http://qun.renren.com/qun/ugc/680044232/share/9007231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变形金刚垃圾桶!!!!! (李鹿鹿Bambie)
- CNature农耕体验营招募啦~ (向行)
- 【分享】四位大牛的看文献方法 (李鹿鹿Bambie)
- 【分享】我在美国学NGO管理--小乐的访谈,环保系列 (李鹿鹿Bambie)
- 【分享】原来这个世界,可以那么美好—《非暴力沟通》笔记 (李鹿鹿Bamb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