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为阿里卖命了
来自: 柯灵KKK 2021-03-10 11:15:06
最近阿里内网有太多阅读量二三十万的热帖,最出圈的可能就是《致阿里》和《我愿意为阿里去“死”》,这两篇在脉脉和知乎上引发了新一轮对阿里的批判,反应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价值观。
《致阿里》是一个跑路的低p的离职帖,文章把员工称呼为驴,把阿里用价值观洗脑比喻成公司要驴干活还让驴说爱公司,衍生出了一个新名词∶友驴,每天早上大家会开玩笑说早安拉磨驴。《我愿意为阿里去“死”》催生了一个新名词∶阿里死侍,指那些愿意为阿里去“死”的这批人,也就是无论阿里处于什么样的低谷都会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内网帖子有芝麻分,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芝麻分为帖子加分或者减分,最后帖子获得的芝麻分是加减抵消后的总分。《致阿里》获得了2100芝麻分,《我愿意为阿里去“死”》这篇文章可能是工友们的舆论压力太大,作者重新编辑了帖子,去掉了偏激的言论,但是仍可以看到有很多人盖楼立Flag表忠心,愿意为阿里去“死”。
事情的第一波发展看来是《致阿里》完胜,毕竟文章里批判的很多问题大家都感同身受,虽然语言有些偏激,但是本质上还是对阿里工作方式和价值观的批判,着重批判了“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这条价值观,说实话我也没感受到客户第一,如果客户第一tb能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越来越复杂和臃肿的活动策划和产品设计就是让用户搞不明白才能展现出老板们的聪明?说实话,就算pdd,app界面和用户体验都比淘宝好很多,更别说jd了。
本来以为这件事就告一段落,毕竟内网都是实名发帖,发帖人都已经离职了,离职前鼓起勇气吐槽一下公司的问题,语言偏激一些也能理解,毕竟恨铁不成钢嘛。没想到,合伙人和总裁们下场了,我等吃瓜群众开始了第二轮围观。
先是一个创始人兼合伙人点评《致阿里》的作者不是同路人,好走不送,又有一个合伙人说公司太宠溺了,把年轻人惯坏了,说这个作者散发着黑色的怨气,若想让别人尊重他,请先自重。两位合伙人顺便回忆了一下创业时的艰苦奋斗,让大家知道阿里走到 现在多么不容易,所以更应该感恩公司,保持奋斗精神,为公司卖命。
合伙人亲自下场手撕一个离职的低p,这一波操作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很多人到合伙人的帖子下面评芝麻分,加分减分抵消在一起1400多分,比致阿里少了700分。有员工做了统计,给致阿里加分的大都是工号比较大的员工, 也就是入职时间比较晚的新员工,给致阿里减分的大多是老员工。这种情况在合伙人的回帖下面完全反过来,加分的是老员工,扣分的是新员工。
作为公司的合伙人,只看到了帖子的怨气,忽视帖子背后的本质问题,不知道是对低p员工的文章傲慢到不屑一顾,还是缺乏高管基本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可能位子越坐越高,离员工越来越远,浓郁的阿里味儿变成了何不食肉糜的傲慢与偏见。即使《致阿里》获得这么多员工的认同,仍然没法让合伙人走下神座,看看员工中间发生了什么。
阿里可能不再需要年轻人,在同期的字节、腾讯、京东都在大力校招年轻人的时候,阿里仍然看重的是能够即招即用的社招员工,校招人数可能是大厂里最低的,这也就造成了公司高龄员工依然占据80%。公司的价值观决定了员工的年龄构成,员工的年龄构成又体现在产品的功能设计上,所以如果想知道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用阿里的app了,不如问问现在的老员工真的懂年轻的用户想要什么吗?他们连年轻的员工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抓住用户的心呢?
和我同期进来的校招生有一半已经跑路了,我也在跑路的路上。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阿里,HR有没有想过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大清已经亡了,如果还抱着过去的一套价值观因循守旧,如果还是用老一辈的方式去洗脑年轻人,阿里恐怕不能实现存活102年的伟大愿景。
很多高管把年轻员工跑路简单地归咎于现在的年轻人不像他们那个时候能吃苦,不能受委屈,心理素质差太脆弱。时代已经变了,现在的年轻人物质基础比70后和80后年轻的时候好太多,那个时候可能吃饱就已经是奢求,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的是自我实现。员工只是把公司当做雇主,公司却还想洗脑新员工无条件接受公司价值观并且为公司卖命,这一套已经不好使了。
高管和合伙人无论是利益上还是价值观上与公司都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对公司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老员工由于入职较早,赶上公司发展红利,把公司看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并且忠心耿耿也可以理解。这两类人都是公司发展的既得利益者。而新员工呢?如果是一张白纸还好说,任公司在白纸上挥斥方遒,书写自己的价值观。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接触信息的渠道太多,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看法,相同出价但是文化更好的公司、能够让员工真正实现快乐工作的公司,自然更具有吸引力。
阿里的认真生活快乐工作只是一句口号,却妄图用口号把年轻人忽悠过来,当年轻人进来之后发现事实与口号大相径庭,自然就会找下家跑路。为部门和老板考虑一些的员工就会发个体面的离职贴,而心里有怨气和不满的员工自然会闹上内网,满城风雨。很多老板说现在阿里怎么招不到年轻人了,那是因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阿里的这些价值观、合伙人说的这些话已经人尽皆知,谁又愿意来趟这趟浑水呢?
不可否认,阿里的这套价值观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是行之有效的,把几十万员工凝聚在一起,这才成就了现在的阿里巴巴。但是这一套是否仍然吸引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还能让年轻人像老员工一样死心塌地为公司卖命,我是保持怀疑的。
当客户第一员工第二变成一张空头支票,当此时此刻非我莫属变成了让员工背锅的借口,当越来越多从上而下的kpi统治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很多价值观变成了口号,变成了职场PUA,很多在其他公司不合理的现象在阿里变成了理所当然。不如想想一些被阿里收购后管理的公司的下场,看看优酷,看看饿了么,看看虾米音乐,这难道不是前车之鉴吗?阿里的管理方式和价值观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员工提出异议的时候就被指责不是同路人,好走不送,就这样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只能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最赞回应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最新讨论 ( 更多 )
- 做产品经理真的挺心累的,没有以前想的那么好,发现自己可能... (生面孔噗噗)
- 医药行业上海医脉通招聘实习生 (燕窝蜂蜜柚子猹)
- 什么算神仙公司? (希斯克里夫太)
- 每次当众发言都会突然头脑一片空白 (多多皮幺幺)
- 小城市奇葩职业体验 一个月换三家公司那种 (芝士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