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录音、文字)20110722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系列刘慈欣: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
来自:ch0n
视频:http://www.youtube.com/watch?v=0PdjuPn3yDU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4NTA3NzEy.html 录音在线试听:http://goo.gl/LvmuY 文字版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讲座嘉宾为作家刘慈欣先生,主持人为凤凰卫视竹幼婷小姐。 整理 by Elaine Wong/奕嵐 如有任何媒体需要转载此整理稿部分或全文,请务必先与本人联系:twitter/sina weibo:@elainewong1009 竹幼婷:刚才我在外面和刘老师聊天,他还在担心讲座会不会可能没有很多人,但我看到这个会议室门口写着“full house”,进来听到大家这么热烈的掌声还有看到现场这么多的媒体,看来刘老师可以不用担心了。谢谢大家今天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听刘老师的讲座,这一场的题目是“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刘老师会作五十分钟的演讲,演讲之后刘老师会和大家做五十分钟的演讲,然后会有与大家的互动,大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与我们的刘老师交流。 我简短地介绍一下刘老师。刘老师是著名的科幻作家,如果大家是科幻fans的话,大家会知道还有韩松先生,他也看过刘老师的作品,他非常喜欢刘老师的作品,他说,“刘慈欣的作品很过瘾,讲的都是些明明白白的故事,说的都是些‘人话’”。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这表示科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这么深奥与遥不可及,而是大家都听得懂的文字。而且想象奇特,漫无边际,就像庄子一样,作品当中也渗透了一种对宇宙的敬畏。刘老师从九零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从1999年到2006年他连续八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另外,《科幻世界》的副主编姚海军先生说,刘老师是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今天我们的馆长在这里,他不是三体人,他是真真实实的在这里,我们掌声欢迎刘老师。 刘慈欣:大家好。欢迎大家今天光临。我今天对这个演讲确实没有什么把握,因为我觉得我们香港的听众可能对内地科幻不太熟悉,我讲内地科幻的情况可能大家不太感兴趣,所以说目前我们只能就科幻的问题来泛泛而谈,而这样来说从内地来的科幻迷朋友可能也不太感兴趣,但我已经准备了,讨论就留到我们最后的交流阶段。下面我开始今天的话题。 今天的话题是“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科幻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目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商业符号,但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是,科幻本身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现实的独特的视角。我们目前很少、还不太习惯用科幻的眼睛看待现实。科幻通过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有一种无论是科学、哲学、还是宗教都没有的认知能力,用它来看现实。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话题。 下面我谈一谈科幻的视角是什么。科幻的视角有很多种,包括思想实验的视角等等,我们今天只关注科幻的一个视角。我下面让大家看一幅照片,这幅照片曾经在欧美引起过轰动。这幅照片是旅行者号从距地球64亿公里的地方回望地球的照片。64亿公里相当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40倍,光线走完这段时间可能需要几个小时。这张照片我们粗看好像上面什么都没有,大家注意上面那些虹膜一样的东西,彩虹一样的东西,是不属于这张照片的,不是照片的内容,是旅行者号照相机虹膜上的光的衍射造成的,不属于照片的内容,除此之外这张照片上就是一片漆黑的太空,什么都没有。但是仔细看看,有一个小点,这就是地球。这张照片为什么轰动呢?因为这张照片拍摄之前旅行者号控制中心的科学家是不赞成拍这张照片的,因为旅行者号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科学研究,而科学家们认为这张照片没有任何研究价值,因为拍太空照片是要耗费飞船的资源的,要耗费大量的电力和胶片等等,但是包括卡尔萨根在内的一些科学家坚持要拍这张照片,认为这很有意义,事实证明也是这样。这个视角是我们人类第一次从如此遥远的太空回望地球。 (图片可见:http://tech.sina.com.cn/d/focus/spacephoto/earth.shtml ) 说到科幻,科幻回望地球的距离比这张照片还远。这张照片的64亿公里在太阳系的尺度上可能还不算近,但在宇宙的尺度上是微不足道的一个距离,因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也比这个距离要远得多得多,有4光年。这就是科幻看待现实的角度,从遥远的太空回望地球。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我们现实之内的视角来看待现实却看不到的东西。 下面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的主要方面,包括环境和经济,社会和政治。当然这些都是很大的题目,但是科幻本来就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文学,因为时间原因我们也只能泛泛而谈。 我们首先谈用科幻的视角来看我们的环境和经济。说起环境和经济,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发展。我们现在用比较直观的画面来看,我们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地球环境在现实的发展速度有多快。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面大概是不到三十年前的上海浦东。(展示图片)大家可以看到是这个样子的。这个画面是从同一个角度拍摄的现在的上海浦东,大家可以看到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关于发展的速度的另一个例子,是这个地方。(展示图片)这个地方是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叫娘子关,是我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娘子关这个镇本来是典型的中国内地农村的山镇,它以前很闭塞,很落后,发展速度也很缓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图景是镇子原来的景象,这两幅照片大概是十六七年前拍的。而仅仅不到二十年之后,这个地方发展成了这个样子(展示图片)。大家可以看到当年住在那些乡村里面的人,现在都搬到中间这一片现代化的生活小区里面,而且这里还有宾馆,普及了互联网,相当一部分人家普及了汽车,图片后面还有一部分企业的烟囱在冒着烟。这就是发展速度的明显例子。可能你们这种在大都市的人们感觉不出来,但是在我们这种基层的内地的人感觉很明显,这种速度近乎疯狂。当然有人对此欢欣鼓舞,因为这毕竟给很多的人带来了一种以前无法想象的富足生活;而这种发展的代价,不只是我们写科幻的人,在很多有识之士看来都是很担忧的,它对资源的占有是很可怕的。大家注意看。这是一片新兴的娘子关镇的区域。这一片区域原来是一片很好的农田,挨着一条河流。这片良田对很缺地的太行山区来说是很宝贵的,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里全部被占用了,而且后面工厂的污染也是很明显的。通过这些图片可以看到,这几十年发展的速度很快,不光是中国是这样,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地区的发展速度也是很快。这种速度这种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在我们可见的未来,它们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我们要赶上西方人的现代化水平,过他们那样的现代化生活。现在我们可以看看,如果我们全球的发展中地区和贫穷地区要是过上西方的这种生活的话我们需要多少资源。需要四个半地球的资源。我们如何解决资源与发展的矛盾,这就是我们对现实的一种选择。 我们对现实有很多种选择。我们先考察一下科幻的选择,再考察一下用现实的眼光看现实所带来的选择。科幻的选择我们都能想得到,就是从太空中去寻找那三个半地球。我们先简单考察一下外太空中的资源。首先我们看到在第一张照片中的给我们印象中最深的资源是什么呢,是空间。它的空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说我们即便是只使用近地空间,地球上高污染的工厂都可以搬到太空中去,因为太空中的污染问题比较好解决。比如核电站问题最近引起很大的轰动,在太空中是不存在核辐射核泄漏的,因为太空中本来就充满着很强的辐射。然后我们进一步简单考察一下太空中的其他资源。太空中的资源多数在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的范围内。我们先考察一下小行星带的资源。一颗直径两公里的小行星大概总重量有五百多亿吨,如果它的成分和陨石的成分相当的话,它可能的含铁量就是330亿吨,这个数量够人类用几十年,因为它还含有其他的贵重金属。而直径超过一公里的小行星在小行星带里有一百万颗。同时我们来看看太空中的水资源。我们一般的人认为水资源只在地球上存在,太空中很干燥,其实不是这样的。太阳系最大的淡水储存地不是在地球上而是在一颗叫毂神星的小行星上,直径大概有530多公里,它的淡水含量超过地球。另外太阳系最大的海洋也不在地球上,而在一颗叫木卫二的卫星上。我们看到它的白色表面是冰冻的海洋,它的深度有一百多公里,它的淡水含量要超过地球上所有的淡水含量之和。其他八大行星上的资源我们就不详细说了。我们地球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在太阳系中都能找得到。大概是在1997年,美国有两位科学家专门定量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写了一本著作来论述太阳系中的资源数目,他们假设整个太阳系的资源可以养活1016的人口。地球的资源,按科学家的估算,可以养活五百亿人,我们把它翻一倍就是一千亿人。假如一个地球只养活一千亿人的话,那么整个太阳系的资源相当于十万个地球。这就是太阳系资源的总数量。所以说,对太阳系资源的开发,对太空的开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管是科学家还是科幻作家都持有很乐观的态度。像我们都很熟悉的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它预测的2001年我们现在已经过去了,它预言的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地球轨道上已经布满了太空城,每座太空城里面住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月球上也有上百万人口的长期居住城市,人类已经能开发出核聚变动力的庞大的飞船,去探访木星这样的外围行星,人类的相当一部分资源已经从太空中取得。而实际上我们现在太空开发的状况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现在从太空得到了多少资源呢?2415块石头,总重量383公斤,就是这么多。(观众笑声)这2415块石头目前大部分是存在于美国的博物馆和科研机构,还有一小部分赠送出去了,像我们赠送大熊猫一样。但是接受这些石头的国家没有像珍惜大熊猫一样珍惜这些石头,据说现在很多都弄丢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太空开发的现状。所以现在人类的太空开发是一个规模十分小的行动,它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一种科研行为和探险行为,远远称不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几乎按十万个地球带给我们的希望来说,现在的太空开发几乎等于没有开发。我们从六十年代一次太空开发的过程中又退回来了。我们曾经登上过月球,但我们又回来了,包括现在航天飞机停止使用,使我们太空开发的步伐又向后退了一步。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理由是技术原因。太空开发需要高技术,我们现在的技术达不到这个水平。是不是这个原因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台计算机。(展示图片)这台计算机的内存是63k,这是什么概念呢?现在一台iphone手机的内存是512M,每一兆是1024k,可以看到刚才那台计算机容量有多小多简陋多原始,但美国人就用这台计算机登上了月球,它就是阿波罗飞船的导航计算机。所以说我们现在无论是计算机技术,还是太空推进技术,还是材料技术,和当年六十年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然真正大规模开发太空需要的技术还是不够的,可以承认,但是当年美国的技术实力与现在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大部分的人都很悲观,认为十年内不可能登上月球,但是他们做到了。所以说,技术原因只是一个推辞。而第二个原因,大家耳熟能详的是经济原因。这似乎很有道理。在开发太空初期的确很花钱,把1g有效荷载发上太空大概需要花费1g黄金,按照现在的比价,昨天的比价我看到是大概330多块钱人民币。这很昂贵。一次阿波罗登月工程的总投资是254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400亿美元,也很贵。如果要登火星呢?即便是探险性的送人登上火星,可能投资也要在五千亿美元。这些都是很大的投资。那么是不是现在的太空开发是因为经济原因而停滞呢?现在这张图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两项预计的投资。第一是对环保的投资,是三万四千亿人民币。对航天的投资查不到确切的资料,但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对航天的投资大概是一百亿人民币。我们按照正常的比例,因为十一五对环保的投资是两万亿人民币左右,我们给它增长三倍,它只有三百亿人民币,这两者是完全不成比例的。我为什么用环保的投资与和航天的投资相对比,因为它们两者的投资很相似,都是初期投资没有回报,而从长远的回报来看环保还远不如航天。现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很奇怪的状况呢?我们现在讨论到了我们对人类未来的第二个选择。我们前面的选择是用科幻的眼睛来选择,我们现在做出的选择是用现实的眼光来选择,这个选择就是人类放弃了太空,把未来寄托于环保。这一点不光是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都一样,它们情况可能比我们好一点,就是太空投资值稍微高一点,但还是大同小异。这就表示人类现在放弃了太空中的十万个地球,我们准备在这一个地球上节俭过日子活下去。由其实有很多政治家和科学家都能给出一个很坚实的理由,就是太空开发有很大的冒险,有政治上的冒险和经济上的冒险,我们不能把人类的未来寄托于这样一种完全不可靠的冒险上。那么现在我们来考察环保是不是不冒险的一项事业。(观众笑声) 从科幻的视角看地球,环保是不是稳妥是不是不冒险的呢?我们这个话题谈一天也谈不完。但是我们看到这张图(指旅行者号回望图),我们马上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地球在太空中是十分小的一粒沙子,我们的环保整个行为就是在沙子这么大的一个生态系统上运行。即便是从月球上来看地球,地球也是一个很脆弱很小的世界。在这样一个小的世界上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可能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肯定,如果按照现在的环保开发技术,现在努力通过政治方面进行的节能减排,节约能源,仅仅采取这些措施是无法阻止生态系统的崩溃的。如果现在的环保要想成功,唯一的一条可能的,还不是完全可能成功的途径就是立刻停止发展。但是肯定不可能,这首先在政治上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不可能说西方世界在现代化的状态下过着这样好的生活,你让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地区和贫穷地区仍然在农业时代过着贫穷的生活,这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而且这也违反现在的普世价值和主流价值观。如果政治上强行作出停止发展的决定,带来的灾难可能比加速发展的灾难还要大。那么我们闲杂就可以看到环保的实质是什么,就是说环保的实质,或者说靠环保生存的实质,其实是成年人仍然生存在摇篮中,生活在地球的摇篮中。环保生存与太空开发同样冒险,同样艰难,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甚至在技术上,靠环保来生存都不比太空开发更容易,但是我们现在各个国家决策层却作出了这样一种选择,所以从科幻的眼睛来看我们觉得确实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 首先说到太空开发,我们首先想到和大航海时代很相似的情形。同样是扬帆远航到一片未知的大陆上去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取得我们需要的资源,一个更好的生活。大航海时代开始当然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但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当时是取得了一个女王的支持,就是伊莎贝拉一世女王,她给了哥伦布钱去装备一支小小的船队前往大西洋探险,但是伊莎贝拉一世不是西班牙女王,她是卡斯提尔一个王国的女王,当时独立的西班牙并不存在,所以说伊莎贝拉女王自己也不是太富裕,甚至难以供起这个船队,据说她把自己的首饰都典当了,然后供给哥伦布远航。而现在的事实证明,这是最明智的一笔风险投资。她与哥伦布达成了圣塔菲协议,就是说他一旦发现了新大陆,她们怎样分成收入。这是一笔很明智的风险投资,以至于有人说世界历史是从1500年开始的,因为到那个时候人们才知道整个世界的全貌。我们下面看到的这张图(展示图片)是郑和的宝船和哥伦布探险新大陆的船的大小比例,下面的小船是哥伦布探险新大陆的帆船,我们看到它小到什么程度,相当于在郑和宝船上放下来的一艘救生艇。而且要从整个船队的规模来说更是没办法比,因为郑和的船队有两百多艘船,上面有两万多人;哥伦布就这么三艘小船,上面的船员好像才百十来人的样子。但现在我们知道,真正创造历史开辟新纪元的恰恰是一支小船队,而不是后面的大船队。所以说如果目标不远大,眼光不够远,目标不够正确,再大也没有用。我们现在是正处在第二次大航海时代的前夜。我们现在甚至比哥伦布要有利得多,因为哥伦布他看不见他要找的新大陆,他没有派过探测器去探测过那个新大陆,但是他坚信地球是圆的,他相信他可以走到那个新大陆上去,但是好像并不是太有把握。他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几天之后还没有见到陆地,三艘船的船员心里很慌,甚至要产生哗变,哥伦布连哄带骗地一直让他们往前走,骗他们说黑暗中已经走过了什么什么岛屿。这个时候我相信他的内心是充满了犹豫彷徨这些情绪的。他不知道新大陆在前方。而我们要探测的新大陆的世界是抬头就能看到的,但是现在没有人来投资,没有人来出这笔钱。这就是第一个话题,我们谈的通过科幻来看环境和经济。 我们再谈第二个话题就是用科幻的眼睛看社会和政治。这都是些很大的话题,我们只能很简单地聊一聊。我们现在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张图,这张图是《相似》(《Analog》)杂志,一个美国的科幻杂志,一本年选上面出现的。这张图上面标明了不同的科幻作家的读者的政治倾向。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左翼,这是右翼,上下轴X轴是表示科幻的类型,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我们大概看到我们熟悉的阿西莫夫(Asimov)是偏右的,像泽拉兹尼(Zelazny)是左派,等等这些。 (图片可见: http://io9.com/5669211/a-chart-that-groups-classic-scifi-authors-by-political-affiliation) 这张图我们不必要详细看去研究它,但是说明一件事是科幻和我们想象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政治色彩最浓厚的一个类型的文学,甚至科幻的政治色彩比政治小说还要浓。政治小说本身好像是在写政治的,其实它是在政治的舞台上来演绎一个故事,但科幻是直接去论述政治本身的。科幻文学显然是源于科学,那么科学和我们政治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的倾向是认为科学与民主是相融的,与民主体制是相融的,因为科学不承认权威,它承认客观事实,这与民主是相辅相成的;另外科学所带来的技术突破,使大量人员集中于城市,同时信息技术使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意愿,使整个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有了可能,现在网络出现的情况大家也都很清楚,所以我们可能想当然地认为科幻中所描写的未来世界都是现在这个民主社会的延伸。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科幻中未来世界的政治体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来考察一下。 首先我们考察最熟悉的作品,《基地》(Foundation Trilogy)。《基地》中的社会体制是什么样的呢?它是一种古老的共和制,它不是现代的共和制,是很像古罗马时代的共和帝国的样子。《沙丘》(Dune)中的共和体制是一种中世纪一种阿拉伯的封建体制时期的一种社会体制。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 Le Guin)《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中的社会体制是三分之一的原始,三分之一的共和,三分之一的封建。以上这三本书的特点在哪里呢?就是书中的社会体制均落后于他们的技术能力,这三本书中社会都具备进行远程星际航行的能力,但是他们的社会体制仍然停留在相对来说相对滞后的状态。另外科幻中间还出现了一些比较奇特的社会体制,咱们现在没有看到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还有《雪崩》(Snow Crash),它描述了一种由大公司来控制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国家政府要么已经消亡,要么处于一种已经不起作用的地步。还有其他一些更奇怪的一种社会状态,比如说时间机器,它所描述的极端两极分化的社会,不仅存在在社会状状态、人的阶级状态上,而且存在于、表现于人的生物状态上,已经不是同一种物种了。像其他一些更奇怪的社会体制比如《美丽新世界》,它描述一种基因决定的社会,就是说人在出生以前已经通过改造基因把人的社会地位确定的。而扎米亚京的《我们》表现了一种由数学原理来决定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按照数学原理来运行,个体与个体已经不存在了。《1984》这本书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本书,描写了一个集权的极端状态,整个社会已经完全像是一个集权控制的机器一样。另外还有一些比较乐观的对未来的描述,比如前苏联的一些小说,像《太空神曲》(Сильнее времени)和《星云》就描写一种比较乐观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体制。其实真正在现在想起来,把未来社会描写成对现在社会的延伸的话,我们想得到的好像只有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他所描写的未来世界这三本书却是和现在很相像,但他的重点显然不在描写这种社会而在把它作为讲故事的一种背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警示的原因。我们现在看到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他们描写的世界就像噩梦一样很恐怖,但三位作者显然是很赞成民主体制的,之所以描述出这种可怕的噩梦是为了警示我们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这种情况在整个的科幻文学中并不是主流,因为这三本书算不算是科幻小说呢,评论界其实把他们算做政治小说。真正主流的科幻文学中,它们对各个作家所描写的社会体制并没有明显的好恶感,无所谓好,无所谓坏,未来就是这样,这就是他们普遍的态度,而我们列出来的这一大堆书,都是这种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说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用科幻的眼睛来看政治和社会体制的状态和形态。 在这里我要介绍一部作品叫做《冷酷的方程式》(The Cold Equations),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部作品。写这本书的人叫戈德温(Tom Godwin),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作品不多,其他的可能都被遗忘了,但惟独这部作品一直被记忆着,而且在科幻文学中有很高的地位。这部小说很短,只有八千多字,但是现在它被记忆得很深,以至于人们叫它“灼热的方程式”。考察这部小说,我们可以很生动很清楚地看到在科幻眼中的人类的价值体系是什么样的状态。《冷酷的方程式》是一部情节极其简单的小说,它只有两个人物,一个宇航员,一个女孩,还有一艘飞船。这艘飞船,按照书中的描述来说很小,大概相当于一部大巴车的样子。这艘飞船从地球出发,飞向遥远的一个未知星球,要给这个星球上的探险队送去要去一些药物。这支探险队在星球上得了一种病,如果得不到药物的话大家都会死。这个小女孩的哥哥在这个探险队中,所以她在飞船起飞的时候她偷乘到这个飞船上搭便车想去看她的哥哥,但是当飞船走出一段距离的时候,飞船的检测系统就发现,飞船超重了。它的燃料过分消耗,如果不及时制止的话,飞船没有足够的燃料在飞到目标星球的时候进行减速,如果强行进入这个星球的话就会坠毁在这个星球上,如果偏离的话就永远会飘到太空中回不来。面对这种情况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把小女孩从飞船中扔到太空去,这样的话在燃料没有极端消耗的情况下就能保证飞船和探险队的安全。第二个选择,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化的选择就是让小女孩在飞船上向目标星球飞,这样做的结果是宇航员和小女孩会死,而星球上的探险队也都会死。最后的结果是宇航员果断地作出了第一个选择。这篇小说很生动地向我们作出了一个科幻眼睛中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就是说我们能感觉到用现实的眼光所看的理所当然的价值观,放在宇宙空间,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并不适用。当然我们会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飞船,一个特例,但是我们看到,我们的地球其实也就是一所小飞船,甚至比飞船还小。所以刚才那个故事表现出的哲理和道理,对我们的地球人类来说也同样适用,因为我们很可能也会遇见这种情况,比如说我们六十亿人要死去四十亿人,另外二十亿人才能活下来。而现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种社会体制也好,主流价值观也好,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谈到科幻的价值观和政治观,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历史微积分,这是由一个西方的历史学家提出来的,就是说整个的历史是从现实开始,然后走到一个终极目标,整个目标是一个曲线,这个目标很漫长,但是如果我们任意取其中的一段,它却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我们要到达的就是一个局部的阶段性目标。迄今为止我们所有的政治家、启蒙运动以后的思想家等等,他们所思考的目标都是阶段性目标,几乎没有人去思考终极目标,所以他们现在所面临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体制是为阶段目标所采用的。但是科幻文学不一样。科幻文学要考虑终极目标,它是唯一一个考虑人类终极目标的文学,这是它的价值所在,同时它要从现实的角度去考虑这个终极目标。那么在这个漫长的曲线中,每一段都要考虑,每一段都是一条直线,不同的情况之下都拥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的道德观,这也是科幻文学当中政治观丰富多彩,社会图像丰富多彩,而且它对社会图像又采取很宽容的态度的原因。我今天的演讲就这么多,谢谢大家。(演讲部分完) P.S. 视频是高清。音频来自演讲现场的wuqinchun童鞋,我传到了hark,方便下载和在线试听。文字整理来自奕嵐童鞋,并已对部分笔误做了修正。enjoy~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刘慈欣老师61岁生日快乐 (水滴)
- 大刘如何写出三体这么震撼的作品。。 (平凡的轨迹)
- 晒一个大刘亲笔签名 (亦康)
- 超新星纪元的两个版本 (恐龙)
- 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个面壁人 (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