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闲书话』 《中亚文明史》第三卷汉译本白璧微瑕(转载)
labradford
『闲闲书话』 《中亚文明史》第三卷汉译本白璧微瑕(转载) 点击:277 回复:5 作者:水木乔纳森 发表日期:2003-7-25 20:13:00 这个帖子是从“往复”转过来的,原作者是在美国留学的 Tokyoto。我不完全赞同他对《中亚文明史》译文的评价,像Nestorianism译成聂斯脱利派根本就没错,是符合学术习惯的,Karabalgasun inscription 哈喇巴喇哈逊碑用音译也是旧有的惯例之一,挑这些出来未免吹毛求疵,另外几处地名的翻译也是如此。但有些错误确实让人费解,比如怛逻斯之战,该书的译者、校者没理由不知道啊;Kut-chor Kaghan 骨啜误为骨咄可汗,也不应该。但我的中亚史地知识太贫乏,尚不足以与该贴的作者进行对话,所以转贴过来,想向书话的高人请教一下,不知大家有何看法。 联合国《中亚文明史》第三卷,马小鹤翻译,余太山审定,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1月,定价68.00元。 目录(第7页)第四章的作者A.H.达尼,好像就是往下几行第七章的作者A.H.丹尼。 目录第四章贵霜、第六章嚈哒之名均见于吾国旧籍,第七章克什米尔、第九章花剌子模、第十章索格底亚那似均非本书断代下限(公元750年)前吾国旧译。 目录下一页,第十四章的作者D.西诺,好像就是往下三页(第11页)《中亚文明史》编委会名单中的D.辛诺(Sinor)教授(美利坚合众国)。 再下一页的编委会(自1993年起)名单右栏第七人,梅村(H.Umemura)教授(日本),好像没把姓名译全。 正文第2页第3段第2行“胡司洛一世”好像就是后附索引第492页左栏最下一人“Khusrau I 胡斯洛一世”。Khusrau吾国旧籍作“库萨和”,见本书492页右栏第1行括注。下面就看看这个译本的索引: 485页左栏倒数第2行:Ajina-tepe 阿吉那-达坂,tepe好像是当地土语山坡、丘岗之意(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与吾国旧译中指山口的达坂、达坝、达巴哈等意恐有不同。本书将地理通名之tepe译作“大坂”者还有不少,怀疑均当同此。 486页右栏倒数第13行:battle of Hormizdagan 奥尔米兹达干之战,Hormizdagan吾国旧籍作嗢没斯达干/嗢末达干。 486页右栏倒数第9行:battle of Talas 塔拉斯战役,好像旧译作怛逻斯之战。 487页左栏倒数第2行:Buhara 布哈拉,吾国旧籍作:“安者,一曰布豁,又曰捕喝。” 488页左栏第5行:Chionites 匈尼特,好像就是吾国旧籍中的滑国,西儒呼作白匈奴的。 488页左栏第19行:Nestorianism 聂斯脱利派,吾国旧译似作“景教”。 488页右栏第2行:Darband 达班德,吾国旧译(《元史·西北地附录》)打耳班,土语之意似为“众门之门”。 488页右栏末行:era of Yazdgird 耶兹德格德纪元,Yazdgird吾国旧籍作伊嗣俟。 489页右栏第12行:Hunas 匈那人,好像就是下一页(490)右栏倒数第8行的Hunas 匈奴人。 489页右栏倒数第7行:Gurgan 戈尔甘,吾国旧译朱里章(《元史·西北地附录》)。 491页左栏第2-3行:Ilyas b.Abdallah b.Amr 伊勒雅斯·伊本·阿卜杜拉·伊本·阿慕尔,其中俩伊本似各衍一伊字,也不知阿拉伯语原文这个词在这儿能不能这样读,反正英文的音译只有一个字母b.。 491页右栏第1行:Kabul 喀布尔,吾国旧籍作高附。 491页右栏第3行:Kafyr-kala 卡菲尔-卡拉,土语kafyr为异教徒,kala为要塞、城堡,此复合词恐当译为“异端堡”。本书将地理通名之kala直接音译者还有不少,怀疑均当同此(如再往下4行等等,波斯语的-i表明其所接续为中心词,后续词为限定词)。 491页右栏第10行:Karabalgasun inscription 哈喇巴喇哈逊碑,好像就是国人所知的《九姓回鹘可汗碑》。 493页右栏倒数第12行:Kut-chor Kaghan 骨咄可汗,Kut-chor似即吾国旧籍之骨啜。 494页右栏倒数第12行:Merv 谋夫,吾国旧籍作末禄。 495页右栏倒数第11行:Ohrmazd 奥尔穆兹德, 吾国旧籍作嗢末/嗢没斯。 495页右栏末行:Paikent 沛肯,似即吾国旧籍之伐地(城)。 497页右栏第9行:Semirechye 谢米列契,此恐为一纯俄文词,似即所谓“七河地区”。 499页左栏第6行:Tardush 达头设,吾国旧籍作呾度设。 499页右栏倒数第4行:Turk Shahis 突厥沙希人,似当作突厥人诸王。 500页左栏第9行:funerary inscriptions 墓碑,似当作墓志。 500页左栏第15行:Turxath 土尔汗,这种写法似见于本书下限以后的新波斯文史料,恐即吾国旧籍之突骑施。 500页右栏倒数第13行:Western Barbarians 西胡,恐当作西戎。 其实我只看了正文第2页以前的门面部分和全书后附的索引,此外还随便翻了翻几幅地图,看到的也都是些属于雕虫小技的规范问题,无伤大雅,无伤大雅啊。我想正文内容的翻译决不至这样,再说分量又挺大的,就没再翻下去。 作者:长乐老 回复日期:2003-07-25 20:25:23 再下一页的编委会(自1993年起)名单右栏第七人,梅村(H.Umemura)教授(日本),好像没把姓名译全。 ----------------------------- 这个说得对,应为梅村坦教授(Hiroshi.Umemura)。 作者:长乐老 回复日期:2003-07-25 20:44:38 493页右栏倒数第12行:骨咄可汗,Kut-chor似即吾国旧籍之骨啜。 ------------------------------ 这个说得好象不对。原书还没有买到,不知道“Kut-chor Kaghan”出现在什么地方,但似乎应该比定为“骨咄祿可汗”,本传见《旧唐书》卷194,《新唐书》卷215。“骨啜”则为回纥王子名。 作者:水木乔纳森 回复日期:2003-07-25 21:14:36 我一开始看此君的帖子,也怀疑Kut-chor是骨咄祿可汗掉了一个“禄”字,及至翻开译本来看,才发现贴主纠正的是对的。原译文是:“苏禄之死及其子骨咄可汗(汉文史料称吐火仙)(738-739)的短暂统治标志着突骑施‘黄姓’和‘黑姓’部落领导成员之间长达20年的权力斗争的开始……” (P293)。这里有“苏禄之子”和“吐火仙”的双重证据,说明此处只能是骨啜,而不会是骨咄祿可汗。骨啜也曾被立为可汗,不误。实际上,骨咄祿的拼法在该书索引里是有的,作Kutlug。 作者:长乐老 回复日期:2003-07-25 21:27:24 手边没有原书,仅凭那行字,猜错了,惭愧。水木兄说得对,确实应该是“吐火仙骨啜”,但译者翻译“吐火仙”三字不误,那肯定知道应该是“骨啜”两字,看来还主要是不认真。 另外: 499页左栏第6行:Tardush 达头设,吾国旧籍作呾度设。 --------- 沒有原书,也不知这个词出现在那里,如果是指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的长子,则新旧唐书都译作“大度设”。 作者:水木乔纳森 回复日期:2003-07-25 22:09:52 Tardush的问题似乎有点复杂,我觉得Tokyoto纠正的固然不对,但原索引编得似乎也有一点问题,原译文是:“为了便于行政管理,诸部落被分为两个地域群体,达头(Tardush)(西部)和突利(TÖlish)东部。”我认为这段译文是准确的,也就是说Tardush是 “达头”而不是“达头设”。“设”(šad)是官名,非部落名。 当然,上面说达头设和突利设分别是东西部统帅的说法是传统的观点,林干认为这种东西之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是有点接近中国的左右丞相(参《突厥史》P50-53)。 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夷南的长子的确叫大度设,有趣的是他小儿子叫突利失,《旧唐书》里说“立其二子为南北部”,颇有点左右丞相的意味。因此,我大胆地猜测大度设和突利失会不会就是“达头设”和“突利设”的另一种译法呢?如果这个猜测有道理,那长乐老先生的推断就不为无因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很遗憾,朱生豪译的莎士比亚并不十分可靠 (labradford)
- 映画书志学13 请读侯麦 (labradford)
- 在传统的路上一骑绝尘 | 刘铮读《容安馆品藻录》 (如雨乃可乐)
- 《容安馆品藻录·郭沫若》节录 (读书界小人多)
- 深处的中国——海斯勒《寻路中国》 (读书界小人多)